邢虹 攝
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
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魏晉時代,政權更迭頻仍,社會鬥爭複雜。在這樣一個柔脆的時代,人的生死浮沉難以預期,連一代梟雄曹操也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因為死亡意味著一切差別的消失,集權力、財富、名望、知識等優勢於一身的士族精英們,汲汲以求如何讓短暫的生命活得與眾不同。服食、飲酒、玄談等生活方式風行一時。近日,北大哲學系教授楊立華攜新作《中國哲學十五講》做客先鋒書店,舉辦「清談,虛無?——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分享會。這也是北大博雅講壇第208期活動,北大博雅講壇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全民閱讀打造的高端閱讀文化品牌,是北京大學首批重點文化品牌項目。
讀正確的書,正確地讀書
楊立華對南京並不陌生,但來到先鋒書店,他坦言「驚訝」,「充分體現出了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它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位,像這樣的書店我覺得全國都應該有。」
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來說,閱讀非常重要。「我這幾年常常講非常重要的就在於讀正確的書,正確地讀書。當然到這裡面我又很感慨這裡的書真多,到了這個地方你要明白一件事,人類的知識積累已經到了你無論如何都無法窮盡其中哪怕最微小的一個領域,所以今天在短暫的生涯裡,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更凝聚、更集中的地方,人的一輩子只能幹好一件事,而一輩子只要能幹好一件事就夠了。」楊立華說,他最近常常說要讀少一點,讀精一點,讀深一點,「這樣深入的閱讀對我們今天特別重要,閱讀最重要的功能在我看來是凝聚精神,如果說是一種功夫的話,就是通過這種專深的閱讀把自己的精神真正凝聚起來,只有有了精神的高度和精神的強度,我們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裡始終保持自己人生的方向。」
一方面沉迷宋明理學,一方面痴迷魏晉玄學
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你或許以為,除了應付語文考試,古文別無他用;又或許以為,哲學只屬於深奧的書齋,凝結在古代經典中的中國哲學,已與你無關。然而事實是,哪怕你隨口說一句「自作孽不可活」,那也是出自《尚書》;哪怕罵人一句「害群之馬」,那也是出自《莊子》。在你習焉不察之時,古代的智慧滲透於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讓哲學史的工作更具當代性,如何讓偉大的先哲們成為我們的同路人?楊立華推的《中國哲學十五講》給人們上了很好的一課。
在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哲學十五講》書裡面,楊立華選取了十五位哲學家作為討論的對象。他從每一位哲學家的根本問題出發,明確其概念內涵及問題的具體指涉,呈現出其思想展開的固有脈絡和結構。作者對中國古代哲學問題、哲學家的思想路徑的深入挖掘,以及對隱藏在基本哲學洞見背後的思考和論證過程的強調,對於我們今天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是極具啟發的。在書中,楊立華極力試圖把哲學史上的偉大思想予以「當下化」,採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讀者感受到中國哲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讓枯燥的哲學變成「用得上的哲學」。
其中,魏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魏晉這個階段,我居然選了三個哲學家王弼、嵇康和郭象,而整個先秦階段也只選了四個哲學家。」他說,這是毫無掩飾地強調我自己的偏好和偏向。「我喜歡有深度的思考,我喜歡有性格的人生。」
「我多年做中國哲學的研究,我長時間保持在『精神分裂』的狀態,我一方面沉迷在宋明理學的研究,一方面又極度痴迷魏晉玄學。」楊立華終於研究出了兩者的「統一性」,「大概在五年前的一次演講當中,我是給出了一個能夠安頓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就在於甭管魏晉玄學還是宋明理學,它實際上都是在面對時代價值危機的時候,哲學家所做出來的努力,它指向的都是時代的價值危機,這個是我要特別強調的一點。」
【人物簡介】
楊立華,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近年來主要著力於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究。出版專著有:《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三聯書店,2018年)、《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譯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宋代思想史論》《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帝國的話語政治》等,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