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

2021-01-19 南報網

邢虹 攝

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

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魏晉時代,政權更迭頻仍,社會鬥爭複雜。在這樣一個柔脆的時代,人的生死浮沉難以預期,連一代梟雄曹操也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因為死亡意味著一切差別的消失,集權力、財富、名望、知識等優勢於一身的士族精英們,汲汲以求如何讓短暫的生命活得與眾不同。服食、飲酒、玄談等生活方式風行一時。近日,北大哲學系教授楊立華攜新作《中國哲學十五講》做客先鋒書店,舉辦「清談,虛無?——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分享會。這也是北大博雅講壇第208期活動,北大博雅講壇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全民閱讀打造的高端閱讀文化品牌,是北京大學首批重點文化品牌項目。

讀正確的書,正確地讀書

楊立華對南京並不陌生,但來到先鋒書店,他坦言「驚訝」,「充分體現出了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它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位,像這樣的書店我覺得全國都應該有。」

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來說,閱讀非常重要。「我這幾年常常講非常重要的就在於讀正確的書,正確地讀書。當然到這裡面我又很感慨這裡的書真多,到了這個地方你要明白一件事,人類的知識積累已經到了你無論如何都無法窮盡其中哪怕最微小的一個領域,所以今天在短暫的生涯裡,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更凝聚、更集中的地方,人的一輩子只能幹好一件事,而一輩子只要能幹好一件事就夠了。」楊立華說,他最近常常說要讀少一點,讀精一點,讀深一點,「這樣深入的閱讀對我們今天特別重要,閱讀最重要的功能在我看來是凝聚精神,如果說是一種功夫的話,就是通過這種專深的閱讀把自己的精神真正凝聚起來,只有有了精神的高度和精神的強度,我們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裡始終保持自己人生的方向。」

一方面沉迷宋明理學,一方面痴迷魏晉玄學

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你或許以為,除了應付語文考試,古文別無他用;又或許以為,哲學只屬於深奧的書齋,凝結在古代經典中的中國哲學,已與你無關。然而事實是,哪怕你隨口說一句「自作孽不可活」,那也是出自《尚書》;哪怕罵人一句「害群之馬」,那也是出自《莊子》。在你習焉不察之時,古代的智慧滲透於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讓哲學史的工作更具當代性,如何讓偉大的先哲們成為我們的同路人?楊立華推的《中國哲學十五講》給人們上了很好的一課。

在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哲學十五講》書裡面,楊立華選取了十五位哲學家作為討論的對象。他從每一位哲學家的根本問題出發,明確其概念內涵及問題的具體指涉,呈現出其思想展開的固有脈絡和結構。作者對中國古代哲學問題、哲學家的思想路徑的深入挖掘,以及對隱藏在基本哲學洞見背後的思考和論證過程的強調,對於我們今天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是極具啟發的。在書中,楊立華極力試圖把哲學史上的偉大思想予以「當下化」,採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讀者感受到中國哲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讓枯燥的哲學變成「用得上的哲學」。

其中,魏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魏晉這個階段,我居然選了三個哲學家王弼、嵇康和郭象,而整個先秦階段也只選了四個哲學家。」他說,這是毫無掩飾地強調我自己的偏好和偏向。「我喜歡有深度的思考,我喜歡有性格的人生。」

「我多年做中國哲學的研究,我長時間保持在『精神分裂』的狀態,我一方面沉迷在宋明理學的研究,一方面又極度痴迷魏晉玄學。」楊立華終於研究出了兩者的「統一性」,「大概在五年前的一次演講當中,我是給出了一個能夠安頓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就在於甭管魏晉玄學還是宋明理學,它實際上都是在面對時代價值危機的時候,哲學家所做出來的努力,它指向的都是時代的價值危機,這個是我要特別強調的一點。」

【人物簡介】

楊立華,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近年來主要著力於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究。出版專著有:《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三聯書店,2018年)、《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譯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宋代思想史論》《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帝國的話語政治》等,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中國哲學五人談」第三季
    歷史·山水·漁樵 主持人: 楊立華(北京大學哲學系) 與談人: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張志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吳飛(北京大學哲學系
  • 想入門中國哲學,這7本書閉眼入!
    作者介紹:麥可•普鳴(Michael Puett):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中國歷史方向教授、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他為本科生開設的中國倫理與政治課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他因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出色表現獲得哈佛大學教授職位。
  • 佛陀與尼採,兩者的哲學歸宿為什麼不同?
    如今,當一個年輕人去了解佛學時,往往會有一個驚奇的感觸,並發出驚呼「這特麼是哲學啊!」。是的,從現代精神來說,它就是哲學,一種由內而外的思想與行為哲學。在佛學的語言裡,處處透露著哲學思維,比如「成住壞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常」「因果」等都是具有邏輯和辯證的特點。為什麼在我們的印象中,它是一個宗教?
  • 北大書店:未名湖畔 安然若素
    置身於北大校園的北大書店,也一路與青年同行、與北大人同行。  1997年,北大百年校慶前夕,北大書店暨北京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在北大燕南路博實超市二層開業,由時年75歲的美學專家楊辛題名。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慶之際,書店遷至新太陽學生中心地下二層重張開業。它被百年講堂、「三角地」和教育學院所環繞,面積擴至1000平方米,面貌煥然一新,開啟了它的2.0時代。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許抗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宇宙的生成論、宇宙的本體論上,把老子道家說成是主幹,我認為倒是可以的。因為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哲學。先秦道家建立了這個思想,漢代的《淮南子》、嚴遵、王充都受到老子生成論影響,到了魏晉玄學就更突出。佛教到中國來,就是道家接引的,也是走本體論的路子。
  • 26歲成北大教授,擁有36個博士學位,他如何開啟「開掛」人生?
    19歲被公派留學美國,26歲學成回國就任職了北大哲學教授。他一生共獲得36個博士學位,2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歷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他就是胡適。胡適手稿他一生著述豐富,在哲學、文學、史學、教育學等領域均有開創性貢獻。
  •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大學...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 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通訊員 曹翰林)3月22日,全國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劉曉力應邀做客新人文講座,以「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為題,為200餘名到場師生分享人工智慧技術前沿及其哲學與倫理反思。
  • 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在眉縣舉行
    12月13日下午,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眉縣舉行。西部網訊(記者 魯鵬飛 劉望)12月13日下午,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眉縣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西北大學主辦。在開幕式上,寶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武勇超,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所長張志強,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分别致辭。
  • 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在寶雞舉行 專家學者共話關學思想
    寶雞資訊網訊(記者 惠耀輝)12月13日下午,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眉縣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西北大學主辦。
  • 北大教授做客高新一中「名家講堂」
    央廣網西安11月2日消息 10月26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辛德勇教授做客西安高新一中「名家講堂」,為師生作了題為《由海昏侯劉賀考古發現談談認識歷史的態度和方法》的精彩講座。講座中,辛教授以海昏侯劉賀為中心,詳細講述了漢武帝晚年到漢宣帝時期的連續宮廷鬥爭,在講述詳細考證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史料實證原則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辛教授透過人物看時代,再通過對時代的深刻分析更深刻的認識人物,讓同學們在妙趣橫生的講述中對海昏侯劉賀有了較為完整客觀的認識,也學會了研究歷史、思考問題的方法與態度。
  • 陳平原教授談中文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價值
    在10月23日舉辦的建系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平原教授,特意澄清了社會上對中文系當下「生存困難」的誤解。卻又引發了一輪新的熱議。不少人依然認為,包括中文在內的人文學科在當今社會普遍遇冷。近日,身在香港的陳平原教授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郵件專訪,「筆談」中文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價值。
  • 託付於愛書之人,讓書「活起來」 張時全將藏書贈與喜瑪拉雅書店
    >8月29日,本公眾號《愛了一輩子的書 如今,他打算給它們找個好歸宿》報導了83歲老人張時全想為近千冊藏書找個好歸宿。「託付一本書,就像把心交給一個人,找到一個好歸宿太重要了,不忍心看到這麼多好書四處流失。」劉景活告訴記者,自2007年創辦喜瑪拉雅書店至今,書店已有近兩萬冊藏書,並且始終堅持免費開放,為讀者提供閱讀交流的空間。「書放在那裡是『死的』,一定要打開,才能讓它『活起來』。」劉景活說。
  • 哲學教授姜宇輝:我不覺得文學有啥希望,還是拍電影吧
    在這場風格炸裂的對話中,姜宇輝透露了最生動展現網絡時代哲學思維的著作,又吐槽了幾本膚淺浮誇的網紅教授暢銷書,並放話:「我不覺得文學有啥希望,還是拍電影吧。」 姜宇輝,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碩士,復旦大學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
  • 尼採的「鐵錘哲學」與「超人理論」-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的人生?
    既然形上學是虛假的,上帝也已經死了,這也就意味著人類的精神處境的真相是一片虛無。那麼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呢?今天來看看尼採的「超人理論」。人類面對虛無的途徑是找到真實,那麼什麼是真實的呢?尼採認為:生命本身的強健力量是人類唯一真實的東西,也是人類唯一能夠戰勝虛無的途徑,掌握這種力量的人,就是尼採眼中的「超人」。尼採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人生虛無、理論虛假、生命強健,前兩者是問題,後一者是解決方案。
  • 中科大教授熊宇傑:回國才有「歸宿感」
    中新網合肥5月25日電 題:中科大教授熊宇傑:回國才有「歸宿感」作者 楊保國 吳蘭中科大熊宇傑教授榮近日獲美國華人化學與化學生物學教授協會頒發的
  • 存在主義:海德格爾眼中的虛無
    毫無疑問,海德格爾是極端聰明而且特別善於隱藏自己情緒的人,當胡塞爾意識到自己的學生居然與自己的思想背道而馳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他已經把教授的位置讓給了海德格爾。海德格爾時常對他的學生們講「故鄉處於大地的中央」,他很明白,對於一個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的人來說,在森林裡居住和生活也正是像他在書籍裡描繪的那樣:在這裡能夠作為一個真實的人活著。
  • 楊炳章:從北大到哈佛(圖)
    考研時跑出來抽了兩支「大前門」  由於1977年只招大學生,取消了研究生入學考試,我只有準備1978年的研究生考試,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我挑選了北大外國哲學所。  我讀過幾本黑格爾的哲學書,馬列主義的哲學書也讀過一些,這裡面掌握住分寸,還能有所發揮,外國哲學方面問題不大。
  • 丁耘x吳飛x李猛:技術統治的時代如何做哲學?
    12月6日,北京大學舉辦了「當代中國哲學五人談」的第二期活動「生生——技術統治的時代如何做哲學?」座談會。這次座談邀請了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丁耘,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飛、李猛、吳增定,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少明這五位當代哲學界的學術中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立華擔任講座的主持人。
  • 《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中國傳統哲學的三大思維底蘊
    《體悟力: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樓宇烈著,中華書局2020年7月出版。本書是樓宇烈教授六十餘年思想精華,來自北京大學的中國哲學大課堂。哲學給人的印象是艱深難懂的,但是經過樓宇烈教授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講解,中國哲學的核心理念變得親切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