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付於愛書之人,讓書「活起來」 張時全將藏書贈與喜瑪拉雅書店

2020-12-01 澎湃新聞

15826166697

九龍坡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諮詢熱線

023-89123801 023-68058242

九龍坡區政府衛生服務熱線電話

8月29日,本公眾號《愛了一輩子的書 如今,他打算給它們找個好歸宿》報導了83歲老人張時全想為近千冊藏書找個好歸宿。

喜瑪拉雅書店創辦者劉景活看到報導後,多次聯繫,表示非常希望能將張時全老人的藏書帶回書店,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

▲喜瑪拉雅書店創辦者劉景活到張時全老人家「求書」。

1

「託付一本書,就像把心交給一個人」

「得知張老有捐書的意向,我心裡非常激動。老人嗜書如命,這份心意讓人感動。」談及舊書、捐書,劉景活感慨頗多。

「託付一本書,就像把心交給一個人,找到一個好歸宿太重要了,不忍心看到這麼多好書四處流失。」劉景活告訴記者,自2007年創辦喜瑪拉雅書店至今,書店已有近兩萬冊藏書,並且始終堅持免費開放,為讀者提供閱讀交流的空間。「書放在那裡是『死的』,一定要打開,才能讓它『活起來』。」劉景活說。

8月30日,在記者的帶領下,劉景活和他的朋友驅車來到位於銅罐驛鎮的重慶鹼胺家屬區張時全老人家中拜訪。

2

「將書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

愛書者,人皆敬之。

來到張時全家中,劉景活有些侷促。「我很尊敬這些老一輩的文化人,今天我是懷著一顆真誠的心來向張老請教的。」

在劉景活看來,此行目的不僅是「求書」,他還想發現更多藏書背後的故事。

進門剛坐下,劉景活便講述起求學時,書籍對自己的影響。

張時全聽後很是感動,緩緩起身,顫顫巍巍走向書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紙箱和幾個袋子。「聽說你們要來,我提前整理出來了一部分。」

劉景活趕緊上前接過張時全手裡的書,用他的話說,「突然感覺,心裡沉甸甸的。」

「書同許多文物不一樣,除了收藏價值以外,我認為更重要的還在於它的使用價值。」劉景活認為,書的價值遠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一本書如果能讓更多的人受到啟發,這才是其最大價值的體現。

▲劉景活翻看張時全的藏書。

劉景活雙手捧著一本《孔雀,孔雀》,看得津津有味。「李華飛老師的書如今已經鮮為人知了吧!我們書店還珍藏有一本他參與編纂的《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文學書系》,這些都是很好的書,值得年輕一代細細品讀。」

劉景活讀過很多書,如今,每翻一本張老的藏書,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他用指尖指著目錄,一本一本地翻著看,讀到感興趣的內容時,總會跟張時全聊上好一會兒。

3

「希望這些書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打理書店13年,劉景活逐步總結出了一套管理護書的經驗。

「首先就是要尊重捐贈者的意願,在此基礎上,對書籍進行整理、分類再編目,針對一些收藏要求較高的書籍,我們還會進行重點保護。」

聽到這裡,張時全十分欣慰,「看著滿柜子的書,難免追憶過去。書裡承載著很多記憶。有時候想處理這些書,但一直找不到很好的方式安置它們,總覺得這些老朋友,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歸宿。你這麼一說,我就放心了。」

▲如今,劉景活已將張老部分藏書整理出陳列在書店,供讀者閱讀。

「感謝您保留了這麼多珍貴的文獻資料。雖然談不上有多懂書,但我愛書、惜書,您將這些藏書託付於我,也是對我的信任,我一定盡我所能,將書籍都保存完好,讓它們繼續發揮作用。」劉景活真誠地說。

離開前,劉景活向老人深深鞠了一躬。

當天,由於張時全老人身體不適,只整理出部分藏書捐贈給喜瑪拉雅書店。兩人約定,待全部整理好後,將上門繼續「收書」。

更多新聞

記者:肖雨

見習記者:黃秋彤

攝影:肖雨/黃秋彤

小編:素簡

校對:丁妮

原標題:《託付於愛書之人,讓書「活起來」 張時全將藏書贈與喜瑪拉雅書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國寶藏書天祿琳琅修復 部分書葉炭化成粉(圖)
    「靠著一沓舊紙、一些自製糨糊,「內傷」嚴重的珍貴古籍,在修復師的案桌上獲得重生之機。通過一代代巧匠之手,斑駁的書葉將背負其身的文物、文獻價值延續至今。日前,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古籍修復國手們正迎來級別最高的一次考驗——「天祿琳琅」首次大修。此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針對珍貴古籍的專項修復。
  • 蔡鍔北路的古舊書店,讀書人的「淘書」聖地
    據統計,民國時期湖南共計有書店500餘家,長沙佔到260餘家,其中100餘家集中在府正街、玉泉街、南陽街及周邊街道。新中國成立後,新華書店一直是長沙人的文化客廳。步行街開街前,短短幾百米的黃興南路上,就有3家新華書店,其中包括一家工具書店。五一路上的新華書店,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都是全國最大的新華書店。
  • 《島上書店》:以書的名義結緣|一場「蝴蝶效應」般的徵途
    縱觀AJ的書蟲人生 ,他的每一段緣分都以書之名結緣。01 以書的名義,赴約一個陌生的小島40歲之前的AJ,他只愛妮可一個人。他們倆是大學同學,因為同樣的興趣愛好,喜歡閱讀。他們相愛了,畢業後的他們,AJ聽從妮可的安排,和妮可回到她曾經長大的小島---愛麗絲小島。用家裡曾經給她留下的信託資金,買下了當地一個商鋪,經營起島上書店來。
  • 2021年的主題日曆書是時候買起來了
    這個80後理工男是電視劇《我愛我家》的粉絲,尤其喜歡裡面那個混子角色:紀春生,於是給自己取網名「二混子」。陳磊的微信公號本來叫做「混子曰」,後來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成為了「混子曰」公眾號的粉絲,陳磊擔心「混子」一詞對未成年人影響不好,便特意將公眾號改名為「混知」。
  • 「世界最美書店20家」:蒲蒲蘭老書蟲榜上有名
    最近評出的「世界最美20家書店」,有兩家在北京;儘管實體書店數量急劇減少,但它們依靠獨特風格贏得空間—— 「最美書店」,不一樣的生存之道  風行於全世界的網絡書店和電子圖書,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購書習慣。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了在網上購書,或者下載免費的電子書,這讓實體書店的整體處境變得愈發艱難。
  • 「共享漂流書屋」讓書飄起來才具活力
    鯉城區委文明辦與泉州圓夢義工聯合開啟的「共享漂流書屋」將陸續亮相,它們也將為我們的城市多增添一分書香,提升城市閱讀氛圍。(11-03泉州網)  「共享漂流書屋」將自家壓箱底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分享,不僅是對閱讀資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對建設書香型社會的積極助力,這對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 100多歲的藏書樓白天也是黑的 書裡的灰塵好像會咬人
    浙圖的古籍分布比較散,除了孤山路分館,還有曙光路館舍的地下善本庫,以及嘉興南潯的嘉業堂藏書樓(1951年,藏書家劉承幹將湖州南潯嘉業堂藏書樓及藏書捐贈給浙圖,1953年確立為浙圖分館)。按照古籍不能出庫的規定,古籍普查也只能遵循一個原則,「人跟著書跑,書在哪,人就在哪。」
  • 活在生命的秘密和光輝中——寫在《西藏生死書》讀書沙龍後
    周末的晨,暖暖的陽光,外灘附近——孟波的烏託邦書店院子裡,地面上剛剛灑過水,很乾淨,牆上很詫異地懸吊著四五輛摩託車,一株株綠蘿高高垂下,四五張桌子上安靜地放著茶壺、玻璃杯和隨意擺放著的書,還有飄來的若有若無的音樂聲,一切似都很妥貼,看上去這是一個讓人很自在放鬆的地方。
  • 懷念消失的濟南古舊書店
    那家曾經讓筆者為之痴迷的濟南古舊書店,就位於老市局東面的那排灰色二層小樓裡。經三路,早年是濟南商埠區比較繁華的一條街,現在早沒有了當年的景象,除了破敗低矮的舊式房子,存續下來的商鋪也只剩下皇宮照相館,還在孤零零的維繫著歷史的溫度。抗戰前,爺爺在做隆德祥掌柜時,那張穿長袍戴禮帽文質彬彬的照片就是在這家照相館拍的。
  • 中國歷代藏書文化知識大全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繳了大量的書籍,秦朝的藏書數量之多,已經遠遠超過了周王朝,而且文字的統一,也使書籍的抄寫和傳播更為方便。二、兩漢時期藏書文化漢初時期,有專用的皇家藏書樓。私人藏書也屬於合法化,皇室還向民間求書,廣開獻書之路。
  • 民國藏書三人組董康、餘紹宋、劉訢萬,令愛書之人嚮往
    董康與嘉業堂的因緣非淺,劉承幹曾請繆荃孫編寫《嘉業堂藏書志》,可惜如今均已佚。每每見到某書亡佚之消息,我總是在痛心疾首的同時復抱有絲絲幻想—或者某日於某個機緣,又能讓我得以過眼呢—雖然我們不知某書之下落,但亦未曾得到其確定毀於何時何處之消息。
  • 獨家|鼴書:藝術,一件與書共存的事
    想法上總是很默契的兩人並不打算刻意營造什麼書店形象,她們生性低調,有時候喜歡像鼴鼠一樣藏起來,默默做事,生活節奏也很慢,從不圖快圖省事,在一切飛速運轉的城市生活裡是絕對的「稀有動物」。契合少量精細需求的數碼印刷提供了比較穩定的呈現,與僅限於網絡分享、線上交流不同,鼴書的期待是將這些源起於漫畫人或藝術家的創作變成看得見、摸得著,可以自由交流的實物。途中風景:與有趣的人事物不期而遇在嘗試做藝術家書的過程中,鼴書總與有趣的人事物不期而遇。
  •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5日上線 48位名家帶你雲遊書店
    第18屆北京國際圖書節創新北京特色實體書店體驗,進行跨界合作,聯合故宮博物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雲圖有聲,將在9月5日推出「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一季。該項目遴選48家北京特色書店和最美書店,聯動不同領域,如導演、演員、作家、學者、主持人等跨界名人,講述漫步書店故事。
  • 超10萬冊書被燒!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科幻獨立書店在騷亂中被毀,損失...
    據《福布斯》雜誌報導,當地時間5月30日,位於明尼阿波利斯市、有著百年歷史的雨果叔叔科幻書店,以及與它一牆之隔的埃德加·愛倫坡叔叔推理書店在此次騷亂中慘遭焚毀。年3月2日,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科幻獨立書店,與埃德加·愛倫坡叔叔推理書店(Uncle Edgar’s Mystery Bookstore)同屬一個老闆——當地傳奇書商Don Blyly。
  • 專家談私家藏書:孔子是中國第一代私人藏書家
    有不少藏書家還將藏書供人借閱,如三國蜀國的向朗「開門接賓,誘納後進」;西晉的範蔚有藏書7000餘卷,「遠近來讀者,恆百餘人,蔚為辦衣食」;當然,也有人為了保護圖書,反對將藏書外借,如唐代藏書家杜暹聚書萬卷,他在每部書題上「家訓」:「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皆不孝。」
  • 馬鳴謙︱施蟄存外文藏書摭談(上)
    他對中國歷史小說有向來很有興趣,但靈感激發更多還是源於西方的作家和學者,如弗洛伊德、靄理士、施尼茨勒、喬伊斯、葉芝、勞倫斯、愛倫坡、薩德侯爵、德昆西(《吸鴉片者的自白》)與弗雷澤(《金枝》)。這些閱讀擴展了他的視野,某些神秘部分已融入他的歷史小說和都市幻想小說。不過,李歐梵先生提到這批藏書裡還有《上尉哥斯脫爾》(1919年版)和英譯本《破曉》(1927年版),但書影照片裡未有發現。
  • 呼和浩特第一家古舊書店 經營31年賣出古舊書40餘萬冊
    早晨不到9點,年近古稀的段存瑞早早便來到文苑書店,整理舊書、開門迎客。而就在4個小時前,他還在自家書房裡修整老舊線裝書。「一修補起線裝書連睡覺也忘了。」一旁的妻子埋怨道。 段存瑞是呼和浩特人,1986年創辦了文苑書店,2003年被內蒙古新聞出版局評選為內蒙古十大藏書家之一。作為呼和浩特第一家古舊書店,文苑書店店內藏書約為10多萬冊,其中不包括段存瑞的個人藏書。
  • 愛閱讀多重傳書打造開放式閱讀體驗
    在移動閱讀領域,無論是注重內容的高質量閱讀,還是打發無聊時光的碎片化讀書,用戶都會尋找最適合自己閱讀習慣的APP,並第一時間將其」據為已有」,比如根據個人喜好進行個性化閱讀設置,也比如把自己喜歡的圖書充實到書架,這樣可以隨時隨地開啟獨特的閱讀之旅。
  • 愛的表白書,講述人生初始的溫暖與美好
    近日,禹田文化傳媒暖房子繪本館的暖心繪本《愛的表白書》重裝上市,十冊溫馨的低幼繪本,緩緩道來貼近日常的親情故事,更將「表達愛」的主題巧妙地融入到了每一本書中,鼓勵孩子和家長們在親子關係中,勇敢表達自己的愛。
  • 天一閣「閣主」愛看什麼書?這場展覽告訴你答案
    「通過展覽可以了解到,範欽是一位有著浩然正氣、性格剛直、喜好藏書的明朝官員,而他的浩然之氣也離不開他的所讀、所藏。」據天一閣博物院人士介紹,本次展覽從「讀書立德」「藏書資政」「遊藝於書」「千秋功業」四個單元,展現了一位熟記聖賢之言、始終秉持正義、富有才華、胸懷天下的文士範欽讀書與藏書的一生。「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