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呼和浩特4月20日電 (陳立庚)穀雨時節,青城馬路上的楊樹、柳樹都吐出嫩芽,沿街的桃花爭相開放。早晨不到9點,年近古稀的段存瑞早早便來到文苑書店,整理舊書、開門迎客。而就在4個小時前,他還在自家書房裡修整老舊線裝書。「一修補起線裝書連睡覺也忘了。」一旁的妻子埋怨道。
段存瑞是呼和浩特人,1986年創辦了文苑書店,2003年被內蒙古新聞出版局評選為內蒙古十大藏書家之一。作為呼和浩特第一家古舊書店,文苑書店店內藏書約為10多萬冊,其中不包括段存瑞的個人藏書。創辦31年來,段存瑞銷售出去多少舊書?「按一個月最少賣1000本計算,30多年最少也得賣出40多萬冊古舊書。」段存瑞笑著說。
文苑書店藏身於呼和浩特大學路文化商城的二層小樓,一樓面積大約30多平米。不大的空間內,四堵牆放滿書架,書架頂端的線裝書、書架上的平裝書擺放得錯落有致。除去四堵「書牆」,書店正中用一米多高的書架圍成一個「口」字,方便顧客選購。由於書架過多,過道不足半米,走到窄處只夠一人通行。「北方天氣乾燥便於藏書,主要防蟲鼠啃咬,所以舊書不能堆一起,需要放在書架上,且勤整理。」段存瑞說。
「除了書店裡頭的書,家裡專門有個80多平米的庫房擺放舊書。由於顧客興趣不同,書店的藏書也品類很多,例如古典文學、中醫古籍、世界名著、歷史人文……」段存瑞打趣說,讀書是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類生活必需品」,能樂在其中是一種享受。
自嘲「藏書成癖」的段存瑞藏書有兩大特點:其一是酷愛中醫古籍,其二是偏好古典小說。「一個和我同齡的老中醫家中醫書也不見得有我多,」段存瑞笑道,中醫古籍分為醫經、方書、醫案、醫話和本草幾大類。在他看來,「傳承發展傳統醫學離不開中醫古籍,所以先要有人做點搶救和保護工作」。而古典文學的古舊書籍藏書不下千冊,其中,四大名著收藏版本最為豐富,《三國演義》有10餘種,《西遊記》有6種,《水滸傳》有5種,《紅樓夢》有5種。
品類繁多的藏書雖然數目驚人,可在書海中隨便挑出一本線裝書,段存瑞就可能給你講一段「淘書」趣事。上個世紀60、70年代,還在運輸公司工作的段存瑞便已經用閒暇時間坐上前往南京、上海、天津、北京、成都的火車去淘換古籍。「當時一本厚厚的《康熙字典》才5毛錢,」段存瑞說,一次在上海,一位老先生提了一捆用報紙包著的書,打開報紙卻是厚厚的一大摞大開本的線裝書,稱斤過後收廢品的只給1元錢。老先生馬上把書打包提走,沒走多遠,段存瑞就追住老先生搭訕。問出價5元賣不賣,沒想到生意一口成交。回到住地他一看,「廢紙」竟然是一套寫刻本的《清詩別裁集》,「字體秀美,刻印也精緻」。
已經運營31年的文苑書店,如今吸引每天來往顧客不下百人,成交量卻差強人意。「一天賣書最多時也就上百本,最少時也就30本左右,」段存瑞說,從理論數據來看,賣舊書是很賺錢的,比如5塊錢收進來的書,能賣到二三十塊,最貴的書可賣上萬元。但是很多時候,收幾十本書才能賣出一本,店裡的書也就越來越多。「人家做30多年的買賣掙下的是錢,我們開舊書店30多年掙下的全是書。」段存瑞的妻子笑著說。
「人這一生應該有所愛好,愛書就是我的愛好。」段存瑞說,20世紀90年代初期自己曾給北大圖書館提供林則徐藏的道光年套印本《蘇東坡詩集》,乾隆版的《巾箱纂》和20多冊手抄孤本《東周列國志故事探源》。除此之外還給內蒙古圖書館提供多冊內蒙古地方志,向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也提供不少古籍。
在段存瑞看來,「淘換」、保存古籍不僅僅是為把「負債經營」的書店做下去。更重要的是在給廣大讀者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精神食糧的同時,搶救和保護一批先人智慧的結晶。穀雨時節的青城,沿街的桃花年年綻放。不過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紛繁,只把手機單純當做電話來用的段存瑞仍端坐在自家文苑書店的書牆下,對於年近70的他而言,藏書這事兒還遠沒到「收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