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光合作用直營店停業 網友懷念實體書店文化

2020-11-27 搜狐網
10月28日,幾位市民走過大望路「光合作用」書房,大門已經上鎖,謝絕顧客進入。本報記者 薛珺 攝
7月3日,「風入松」書店已關閉一個月。本報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民營書店光合作用倒閉:高端定位抵不過高速擴張

  「光合作用」書店被「清倉」追蹤

  本報訊 昨日,光合作用書房在北京的兩家直營店關張,多家仍在堅持營業的加盟店稱,與總部失去聯繫後成為受害方,難以要回加盟費,目前只能繼續經營收回成本。「光合作用」北京方面負責採購的人員透露,已接到總部人力部門簡訊「被辭職」。

  昨日,廈門媒體報導稱,「光合作用」總經理孫池證實「高層震蕩」傳聞,稱經營遇困難,為防供應商騷擾,建議高管辭職。

  兩家直營店人去樓空

  昨日,「光合作用」五道口店和現代城店均大門緊閉,無人經營。

  在五道口店一樓雜誌區,所有雜誌已被清空,紙屑遍地;二樓圖書區,鐵門大敞。但所有書架圖書一本不剩,書店咖啡屋空留幾個杯盤,「祝願光合作用越來越陽光」等數百張彩色便箋寄語散落一地。

  「營業額有時候連支付員工工資都不夠。」店員小閆表示,五道口店幾年來處於虧損狀態,自己工資還沒有拿到,店內多個員工遭遇欠薪,目前處於失業狀態。

  SOHO現代城店的門口,空擺幾隻書架,店內一片狼藉。「頭晚供貨商搶完貨,今兒就沒開門。」一名保安稱。

  加盟店堅持營業無優惠

  雖然「光合作用」兩家直營店人去樓空,但其加盟店仍在繼續營業。

  昨日,「光合作用」富力城店員表示,由於屬於付費購買「光合作用」的品牌加盟,進貨、經營較為獨立,所以目前客流量未受影響。但目前北京總公司的電話已經打不通,加盟店也變成受害方,「合同沒到期,加盟費要不回來了。」該店員表示,店內以前「光合作用」統一的系統也已經更換。

  昨日,多家加盟店表示,顧客雖然仍可到店購買圖書,但無法享受打折卡和優惠券的服務,「因為不少人是從直營店辦的打折卡,如果從加盟店打折,我們就虧了。」

  「高層辭職」員工「被辭職」

  昨日,「光合作用」北京方面負責採購的人員透露,前日突然收到總部人力部門簡訊,稱他已經不是「光合作用」的員工。「我是被辭職的,到現在還滿腦子疑惑。」這名人員稱,對於廈門總公司目前情況並不知情。

  據昨日《廈門日報》報導,「光合作用」總經理孫池接受電話採訪稱,「高層確實辭職了,是我建議他們辭職的。」孫池表示,之前一些民營供應商來砸過辦公室,鎖過大門,威脅到了員工的人身安全,「所以我就讓他們辭職回家。」

  孫池說,近三四年來,「光合作用」的銷售情況直線下滑,房租、水電等成本卻又急劇上漲,「光合作用」的銷售連續4年下滑,今年更是下滑了40%,銷售和成本兩頭夾擊,壓力在不斷增長。目前公司確實遇到資金缺乏,拖欠了一些供應商的款項,但員工的工資沒有拖欠。

  昨日,記者用簡訊向孫池求證,他表示正在處理此事,「請給我一些時間,待情況更加明朗,我會給你們較明確的回覆,非常感謝。」

  聲音

  對於「光合作用」書房瀕臨倒閉,眾多網友表達了對實體書店文化的懷念和挽留。

  @艾可卡622:孫池含著淚光的夢想最終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祭品。或許你和我都有「光合作用」情結,流連中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人文精神的薰陶。

  @五溪蠻:路過五道口,「光合作用」書房已經人去書空。想起那些曾經讓我流連忘返的書架,還有夜晚店裡帕瓦羅蒂吟唱的背景音樂,忍不住懷念。最近幾年,我目睹的關張書店就有第三極、風入松、圓明園單向街、光合作用等,新閱讀方式的更迭、網絡營銷模式的競爭、加上讀者群的萎縮,都使得傳統書店生存環境逼仄。哀。

  @真愛廈門:16年的堅持和執著,北京、上海、廈門31家連鎖店,擲地有聲的夢想和對「悅讀延伸世界」的美好願望,依舊無法阻擋五千年文化綠地的荒漠化和電子媒體帶來的淺閱讀時代巨輪,「光合作用」的結果是製造氧氣,但沒有人文的陽光,只有浮躁庸俗的習氣,何以達成?

  探訪

  北京多家民營書店關門

  去年1月,中關村第三極大廈內的第三極書局,歷經了打折、搬遷、更名後,仍難逃關門厄運,號稱「3年虧損7800萬元。」

  今年7月,北京大學南門、被譽為「北京三大民營書店」之一的「風入松」書店,經營十餘年後也關門停業,但經營者一再強調「只是因房租問題等待搬遷」。

  昨日,記者前往就幾家知名民營書店原址探訪。

  「風入松」原址仍關閉

  昨日下午,名噪一時的「風入松」依然保留書店「蹤跡」。書店原在一樓地下室,在通向地下室的走廊櫥櫃裡,擺放著多個古典名著紙箱。一樓地下室大門緊閉。一片漆黑。

  大樓保安範先生稱,「風入松」書店關門後,地下一樓圖書區一直關閉至今。「這幾個月裡,每天都有書友前來問詢,我告訴他們書店關張,已經說了無數次了。」範先生說。

  「淘書公社」原址成倉庫

  昔日的「淘書公社」已然成為一個圖書倉庫。

  昨日下午,海澱圖書城昊海樓地下一層,數萬本圖書被牛皮紙被包裹一包包堆放在各個地方。工作人員在忙碌地工作。偶有散客來訪,被告知已經不是「淘書公社」,目前是一家公司的圖書庫房。

  昨日,該公司楊經理稱,「淘書公社」撤出後,他們今年1月進駐該地下一層。

  「我們公司只從圖書出版社批書,然後批量銷售給淘寶網等百餘家圖書網店網商。」楊經理稱,由於不對外零售,只針對網店批量銷售,「一直處於盈利狀態」。

  民營書店員工擺地攤

  昨日,海澱圖書城昊海樓附近,擺著多個書攤。書攤圖書為社科、人文類書籍。圖書2-5折低價銷售。圖書現場,鮮有書友問津。

  「十個人來看書,不足一個人買書」,多名地攤商稱,他們是附近民營書店員工,因書店經營每況愈下,每逢周末,只能以擺地攤的形式賺取營業額。「生意很難做,風吹日曬的,擺地攤時每天營業額不足300元。」

  說法

  民營書店要提供人性化服務

  今年7月,「風入松」因房屋問題歇業後,董事長王洪彬接受採訪說:「房租、水電、員工工資、經營管理,各方面的費用加起來,我們只有以8個百分點的差價把書賣出去,才能基本實現保本。」王洪彬說,網絡經銷商紛紛低價售書,對零售業務造成巨大衝擊,不少人先來書店選書,再到網上採購。

  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認同王洪彬的說法,對於民營書店在傳統書業經營中面臨的困境,他認為與其自身經營、大環境影響和讀者閱讀習慣都存在關係。「中國在沒有完成獨立書店向連鎖書店過渡時,就出現了網絡書店。」黎波說,這給民營書店規模化發展形成了阻礙和衝擊。其次,民營書店堅持小眾化定向供給某一類讀者的特色又不明確,也是經營定位上的失誤。

  黎波認為,民營書店發展需要政府支持,「比如設立社區書店,採取招標經營,實現市場化。」在與網絡書店競爭方面,傳統書業需要利用實體店人性化的特點,提高對讀者的信息、情感和產品服務,「及時對讀者發布圖書信息,送貨上門。」在黎波看來,把服務做細做精是傳統書店的出路之一,「50平米的小書店照樣可以做得很好,沒有必要盲目地擴大規模、增加成本。」

  本版採寫/本報記者 劉珍妮 申志明

相關焦點

  • 「光合作用」斷氧 民營書店資金之殤_財經熱點調查
    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突然關張       最終,號稱「擁有全國最大連鎖渠道」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房也走上了不歸路。擁有16年發展歷史的光合作用,已經關閉了所有的直營門店,在北京市場,尚處於營業狀態的僅有3家非直營門店。
  • 停業698天,京城第一家24小時書店經歷了什麼?
    2014年4月8日,三聯韜奮書店總店開啟了24小時試運營,成為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引發了全民關注和京城24小時書店熱潮。書店的裝修改造是整個大樓改造的一部分。三聯書店美術館店停業的兩年中,另一家24小時書店三聯韜奮書店(三裡屯店)倒是風風火火開起來,並至今運營狀況良好,平銷比(每平米銷售碼洋比)在全國的書店中名列前茅。記者從書店處了解到,「三裡屯店肯定盈利」,朝陽區也為書店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在租金等方面予以減免。三裡屯店的成功也為此次總店改造提供了經驗。
  •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北京開業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昨天在北京開業。這是上海三聯書店第一次把實體店開到首都。新店名為「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READWAY寓意「閱讀之道、成長之路」),坐落於北京朝陽大悅城9層,集文化、藝術、社交於一體,面積近3000平方米。
  • 「有文化的米」什麼味道?上海三聯書店攜手光明,「稻田裡的書店...
    8月28日,上海三聯書店與光明地產在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新天地店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主導的「光明·稻田裡的書店」將落地崇明東平光明特色小鎮,打造文化跨界合作平臺,開發戲劇演藝、沉浸式展演、文化民宿、研學旅行、大型文化展會等特色文旅書店業態。
  • 三聯韜奮書店總店重裝開業 2020年4月23日起恢復24小時營業
    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有著地標意義的三聯韜奮書店總店在停業近兩年後,30日在京重裝開業。  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表示,三聯韜奮書店自開業以來,始終秉持鄒韜奮先生確定的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宗旨,堅守主業、逆勢發展,成為北京重要的文化地標,在廣大讀者中享有盛譽。特別是全國首開的24小時書店,點亮了京城的也經濟,為廣大讀者亮起一盞溫暖的燈光,成為京城讀書人書香縈繞,求知文學的寧靜港灣。
  • 以聲為錨,發現書店裡的「大世界」——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書店...
    節目以實體書店扶持與城市文化之間的有機聯繫為索引,結合首都文化定位、城市公共服務、城市經濟、城市文旅、全民閱讀等多種背景和角度,延伸挖掘書店價值,著重宣傳實體書店的特色和文化創新聯結,突出創新性、示範性和可複製性的內容精品。
  • 滬上首家電影主題書店開業 實體書店"自救圖存"
    東方網12月23日消息:實體書店「自救圖存」又出一招:與電影聯姻。日前,大眾書局美羅城門店經裝修後重新亮相,這是上海首家以電影為主題的書店。  店面裡瀰漫濃濃的電影文化氛圍,老式電影放映機、電影海報、電影名人、電影膠片原片盒隨處可見,長長的通道打破了以往書店使用書架的陳列方式,甚至連圖書分類都打破常規;書店的右側分別為3個獨立包間,而第一個包間就是電影主題包間,其中與電影相關的圖書有2000種,按照奧斯卡主題專櫃、國際國內獲獎作品原著區、經典電影圖書鑑賞區等區域擺放陳列。
  • 贏盛中國研究:特色實體書店在購物中心生存法則
    隨著網絡資訊時代的到來,網絡書店逐漸興起。噹噹、卓越亞馬遜、京東等國內各大電商紛紛搶灘圖書市場,其巨大的價格優勢對實體書店形成了不小的衝擊。部分實體書店陷入倒閉的尷尬局面。在此背景下,小部分實體書店卻一枝獨秀,在激烈的競爭中穩步發展。
  • 5000平米的上海三聯書店要來了,但開在北京
    這家書店面積近5000平米,相當於兩個七人制足球場,主要面向25-35歲的人群,涵蓋圖書、文創、教育和運動等領域。READWAY上海三聯書店(北京店)效果圖  不過,這家店沒開在上海,而是開在北京朝陽大悅城。  上海三聯書店於1986年復社,歸屬於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主打中外人文社會科學著譯和高品位文化類讀物(京滬港三聯書店的關係,詳見文末)。
  • 2020民營書店發展動向,23位老總說啥了?
    但有可能會逐步摸索出實體書店真正可行的商業模式。2020年,重慶購書中心將繼續打造「新山書屋」品牌,實現在西南地區更加規模化的發展。同時,重慶購書中心除了在規模上發展,還進一步迭代升級。 「書店+」提升書店內涵
  • 遇見奈目丨24小時書店聲音漫步
    作為城市文化名片,實體書店已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三空間」,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不再是「是否還需要書店」,而是「我們需要怎樣的書店」。 節目以實體書店扶持與城市文化之間的有機聯繫為索引,結合首都文化定位、城市公共服務、城市經濟、城市文旅、全民閱讀等多種背景和角度,延伸挖掘書店價值,著重宣傳實體書店的特色和文化創新聯結,突出創新性、示範性和可複製性的內容精品。
  • 三聯書店的成功說明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去年此時,北京文化地標、愛書人心目中的聖地「一年過去了,三聯書店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2014年營業額接近翻番,實現盈利,並計劃開第二家24小時分店。這份成績來之不易,既凝聚著全體員工的心血,也寄託著政府對實體書店生存發展的殷殷關切。實際上,三聯書店是全國上百家獲得政府財政補貼的書店中的一員。沒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暗夜裡不滅的書店燈光,恐怕難以支撐24小時。從這個角度看,三聯書店的成功不代表實體書店的危機已經過去。
  • 中軸線上的「城市書房」 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重張開業
    12月18日,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24小時書店再次面向讀者和市民開放。解文睿攝隨著「書香北京」美好願景的逐漸深化,現代讀者文化消費需求的逐步升級,在北京定位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打造人文交流平臺的大背景下,社會各界和市民讀者也對雁翅樓24小時店提出了新希望和新要求。
  • 天貓掀起「文藝復興」,讓實體書店絕處逢生
    天貓掀起「文藝復興」,讓實體書店絕處逢生 iwangshang / / 2018-10-28 摘要:在網際網路對人們閱讀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影響下,有一批書店絕處逢生,用更優美的姿態向新業態進化
  • 天水天一書店:點亮閱讀之燈,打造文化空間
    近年來,在電商的強烈衝擊下,不少傳統書店經營舉步維艱,面對考驗,天水秦州區各大書店積極謀求轉型,將閱讀與休閒、娛樂融為一體,走複合型道路,其中楊建明的天一書店就成為了實體書店新生代力量的典型代表。1993年,楊建明從國企下崗,為了生計,經過多次了解考察,他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書店——天一書店。從當初的十幾平方米,到目前的2100多平方米,對楊建明來說,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種商機。近年來,隨著網店的崛起和人們閱讀方式的改變,實體書店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在這種環境下,從2017年6月起,天一書店踏上了轉型的經營之路。
  • 線上大求生,值不值得實體書店借鑑?
    據全國中小書店聯盟「書萌」發布的《疫情當前,書店現狀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近87%的實體書店已經暫停營業且幾乎沒有收入來源,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書店群體是中小獨立書店;如果疫情持續,超77%的實體書店堅持不到三個月;同時,有近80%的書店對未來的形勢並不看好,其中42.21%表示營業額最多可達原來的一半;房租、人員、貨款可能成為壓垮實體書店最重的負擔。
  • 書香西城「不打烊」 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首嘗24小時營業
    人民網 鮑聰穎攝 人民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鮑聰穎 通訊員 曹蕾)7月20日晚,位於地安門路口南側、景觀復建的雁翅樓掛上了「中國書店」的牌匾,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文化建設新地標,西城區政府與中國書店聯合打造的「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當天正式對公眾開放,這是中國書店旗下首家「不打烊」的書店
  • 北京地安門雁翅樓24小時書店開業
    」的牌匾,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文化建設新地標,西城區政府與中國書店聯合打造的「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正式開業。據了解,除閱讀區外,二層還設有小型講座區、籤名售書區、傳統文化教學區等,並將在這裡開辦古籍展覽、文化講堂、讀書會、研討會等文化活動。此外,為宣傳、恢復老北京文化傳統,店內還將利用空間合理布局,配合老照片、舊地圖、名人手跡等,著重展示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   為了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書店將開通無線網絡服務,並依託中國書店及北京發行集團的資源優勢,舉辦線上閱讀和現場訂購活動。」
  • 「世界最美書店20家」:蒲蒲蘭老書蟲榜上有名
    最近評出的「世界最美20家書店」,有兩家在北京;儘管實體書店數量急劇減少,但它們依靠獨特風格贏得空間—— 「最美書店」,不一樣的生存之道  風行於全世界的網絡書店和電子圖書,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購書習慣。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了在網上購書,或者下載免費的電子書,這讓實體書店的整體處境變得愈發艱難。
  • 「文軒雲圖24小時智能書店」進京 開啟異地通借通還模式
    這次便捷的體驗,讓郝小姐感受到「文化之都」北京與「書店之都」成都,因一本書聯繫在了一起。在北京、成都兩地「文軒雲圖24小時智能書」店借閱的圖書,也可以在成都或北京的「文軒雲圖24小時智能書店」歸還,北京與成都,只有一本書的距離。 繼在成都成功試點運行之後,今年4月,「文軒雲圖24小時智能書店」開始規模化落戶北京石景山區,24小時不打烊的智能書店成為了石景山區亮麗的文化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