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平米的上海三聯書店要來了,但開在北京

2020-12-02 速途網

5000平米的上海三聯書店要來了,但開在北京

作者 潘晨曉 2018年10月22日10:07 速途網

  上海三聯書店的最大實體店READWAY將在月底開業。這家書店面積近5000平米,相當於兩個七人制足球場,主要面向25-35歲的人群,涵蓋圖書、文創、教育和運動等領域。

READWAY上海三聯書店(北京店)效果圖

  不過,這家店沒開在上海,而是開在北京朝陽大悅城。

  上海三聯書店於1986年復社,歸屬於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主打中外人文社會科學著譯和高品位文化類讀物(京滬港三聯書店的關係,詳見文末)。這家上海的出版社把最大實體書店開在北京而非自己的家鄉,雖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因為,在國內,北京有著最適合人文型書店的土壤。

  根據《2017年全國城市書店數量排行榜》,北京有6719家書店,幾乎是上海實體店數量的三倍,而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也領先於上海。如果按照每萬人擁有的書店量來計算,則上海排在全國第十一位,落後於鄭州和武漢。

數據來源: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百道新出版研究院

  市場需求和書店定位是互相影響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上海的書店逐漸「背景化」。半層書店是滬上有名的獨立書店,其創始人趙琦經常流連於各地的書店,亦涉獵圖書的裝幀設計工作。她說:「雖然各地都有去書店只為了打卡、發朋友圈的客人,但這幾年上海出現了大量『圖書背景化』的書店,這裡的整體讀書環境偏小資、偏浮躁。」

  如果說書店數量和風格不能代表什麼,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兩座城市的人均紙質書閱讀量。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布的《2018年上海市民閱讀狀況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上海市民平均紙質書閱讀量為7.00本,而《2016-2017年度北京市全民閱讀綜合評估報告》顯示,北京市居民年人均紙質書閱讀量為10.97本。按常住人口計算,雖然上海的人口比北京多近250萬,但北京每年比上海要多消費6880多萬本紙質書。

  這一數字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北京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

  「北京確實比上海更有文化積澱,人群的閱讀習慣也更好,這也是我們的最大實體店選址在北京而非上海的理由。」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陳逸凌說,「書店的定位是基於城市氣質和受眾偏好的。」

  READWAY北京店領銜設計團隊中有亞洲頂級設計師王之綱,臺灣誠品書店資深設計師宋契德以及LV、Dior御用花藝師凌宗湧。

  他們還攜手一眾優質品牌首入京城,如充滿藝術氣息的BROWNIE Art Café & Lounge和Seesaw
Coffee,將圖書、藝術、咖啡進行跨界融合。

  作為國內極少有的在出版、發行、終端三者均具有資質的平臺之一,上海三聯開始在北上廣重點布局。大約在明年一月,第二家READWAY上海三聯書店將在上海新天地PLAZA開業,其定位是「Modern
Chinese和時尚新生活」,而規模不及北京店。

READWAY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店)效果圖

  「我認為上海逛書店的人群更為挑剔,對於書店的選品有比較高的品鑑力。在上海開一家書店,不用心是很難讓消費者進來的。」陳逸凌說。

  當下實體書店零售局勢並不樂觀,而這家國有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已有七家門店,並在持續擴大自己的版圖。每開一家實體書店,上海三聯書店都追求與城市氣質、讀者需求相貼合,但他們認為,模式千變萬化終究是為了回歸到以書為盈利點這條路上。

數據來源: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上海三聯的第一家店在上海青浦朱家角,陳逸凌說:「我們非常注重圖書的選品。圖書佔該店總銷售額的70%,可見書是人們走進我們書店最重要的原因。」

  現今,越來越多的商場將書店作為標配。在新元素植入和博人眼球這方面,普遍來說,中國書店已經走在西方的「前頭」,甚至有些過頭,很多獨立書店經營者更是對此嗤之以鼻。

  鄙視歸鄙視,中國人現今的閱讀習慣和時間「養不起」純粹的書店。

  在把控調性和盈利的基礎上,上海三聯主要在文化消費和閱讀習慣上引導讀者。它與上海的亞朵酒店以及上海的社區街道進行合作,創建了大量書吧式的空間,讓人們在想讀書的時候就能讀書。

上海三聯書店與亞朵酒店合作的24H閱讀空間

  對於未來書店的經營模式,陳逸凌表示,也許會員制是一條出路。

  如果真像業內人說的那樣——上海消費者喜歡書店多過紙質書,那麼會員制聽起來的確更適合上海。

  Tips 老上海的書店「鬧市」與京滬港三聯書店之淵源:

  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是全國的圖書及出版行業中心。以售賣各種中西文新式出版物及二手書為主的書店集中在四馬路與北四川路等新興的城市繁華地帶,而城隍廟一帶則成為以售賣線裝書、古籍為主的書鋪與書攤的集中地[1]。

  光是位於四馬路上的書店就有40多家,包括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這三家大型書店。當時,城市市民開始成為圖書市場消費的主體。《創造周報》出版以後受到青年人的喜愛。從每到星期日,在上海四馬路泰東書局發行部門前的成群結隊的青年學生來購買《創造周刊》的熱烈,便可窺得一個梗概[2]。

  這條路後改名為福州路,如今,路邊的小書店常年放著喇叭,而書,是稱斤賣的。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1932年,鄒韜奮、徐伯昕、胡愈之等在上海創辦生活書店,與民國時期許多產業一樣,採用前店後工廠的格局。同一時期,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先後創立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1948年,三家出版機構在香港合併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解放後,三聯書店總管理處遷到北京。三年後,三聯書店被併入新成立的人民出版社。

  1986年,三聯書店正式恢復獨立建制,隨後,上海三聯書店創立。此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三聯書店有限公司、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共同繼承了三聯衣缽[3]。

  參考文獻:

  [1,2]《公共空間與民國上海知識群體的精神生活建構》

  [3]《「三聯書店」何以在中國人的讀書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關焦點

  •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北京開業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昨天在北京開業。這是上海三聯書店第一次把實體店開到首都。新店名為「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READWAY寓意「閱讀之道、成長之路」),坐落於北京朝陽大悅城9層,集文化、藝術、社交於一體,面積近3000平方米。
  • 口述|我所親歷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從封閉到合作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倡議發起舉辦三家三聯高層年會,建立牢固的合作聯盟,是基於什麼考慮,又欲以何為?作為發起單位的發起人 ,我確實有一些思考。在詳細道來之前,先說說三聯書店的歷史和三家書店的相關情況。出版界許多人都知道,北京、上海、香港三聯書店同根同源,三聯人更把三家視為兄弟,深知彼此之間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
  • 「城市精神地標」三聯書店重新開業 曾是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
    12月30日,北京美術館東街22號,閉店兩年多的三聯韜奮書店重新開門迎客。零下12攝氏度的低溫抵擋不住讀者的熱情,上午10時,封面新聞記者在三聯書店看到已有不少讀者在讀書,其中不乏頭髮花白的老年人。12月30日,三聯韜奮書店重新開業。
  • 2020上海書展|上海三聯樹蛙部落展位:兩隻樹蛙棲息其中
    這次為了體現樹蛙部落的特色,帳篷外的上海三聯書店招牌特意從原本的藍色改變成了象徵大自然的綠色。上海書展中的上海三聯書店展位有關樹蛙部落的展廳有關樹蛙部落的展廳2018年,上海三聯將閱讀空間開在了浙江餘姚的樹蛙部落民宿中。
  • 三聯書店新變: 走進寬窄巷子的三聯,靠什麼觸動年輕一代?
    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1月21日,三聯韜奮書店在成都開業。這是三聯第一次把書店開到北京以外的城市。10天以前,1月11日,在北京召開的書店行業權威盛會上,成都剛剛被評為「2017中國書店之都」。2017年成都書店數量已達到3463家,繼北京後位居全國第二。
  • 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落戶武漢
    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落戶武漢 文化推動城市發展——文化創新和文創產業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 上海三聯書店攜手光明,「稻田裡的書店...
    剛剛結束的2019上海書展上,以「稻田裡的書店」為概念的上海三聯書店展位受到讀者矚目。8月28日,上海三聯書店與光明地產在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新天地店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主導的「光明·稻田裡的書店」將落地崇明東平光明特色小鎮,打造文化跨界合作平臺,開發戲劇演藝、沉浸式展演、文化民宿、研學旅行、大型文化展會等特色文旅書店業態。
  • 太古集團攜手上海三聯書店於北京發布新書
    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 為慶祝進入中國一百五十周年以及集團成立二百周年的重要裡程碑,太古集團攜手上海三聯書店策劃了《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紀念圖書,並於今天在北京舉行了新書發布會。
  • 三聯書店的成功說明什麼?
    一年過去了,三聯書店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2014年營業額接近翻番,實現盈利,並計劃開第二家24小時分店。這份成績來之不易,既凝聚著全體員工的心血,也寄託著政府對實體書店生存發展的殷殷關切。實際上,三聯書店是全國上百家獲得政府財政補貼的書店中的一員。沒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暗夜裡不滅的書店燈光,恐怕難以支撐24小時。從這個角度看,三聯書店的成功不代表實體書店的危機已經過去。
  • 京城第一家24小時書店——北京三聯韜奮書店
    北京,東城區,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2014年,北京三聯韜奮書店開始嘗試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運營模式,成為北京第一家「深夜書房」。2018年1月,三聯書店的美術館店開始整修改造。去年十二月,三聯美術館店總算重新開門,不過目前美術館店還未恢復二十四小時運營。
  • 上海三聯書店將開進武漢,讓年輕人恢復對生活的熱情
    兩大書店項目爭取在今年10月與11月先後開業。「江漢路步行街和光谷步行街都是武漢本地年輕人愛去的地方,武漢本身又是中國年輕人特別多的城市。」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書店,讓更多年輕人恢復對生活的熱情與信心。
  • 逆勢開店,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華中首店將落戶武漢
    READWAY作為上海三聯的精緻生活方式品牌,依託上海三聯的優秀出版資源,整合線上線下的內容資源優勢,以「大國青年的精神家園、都市潮流文化策源地」的核心理念和打造目標,先後落戶於寧波、北京、上海、西安等核心城市。
  • 上海三聯書店西北首家店落戶西安
    本報訊 (記者孫海悅)新年伊始,上海三聯書店首次進入西北,落戶陝西省西安市南大街中大國際5樓。    秉承「永遠年輕之地」的理念,上海三聯書店帶來了青年文化品牌READWAY,寓意為「閱讀之道、成長之路」。
  • 三聯書店終於開到成都,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書店.
    三聯書店最早1932年由鄒韜奮先生創辦,《錢鍾書集》、《傅雷家書》、《我們仨》還有蔡志忠的漫畫都是三聯出版社的經典;《讀書》、《三聯生活周刊》也被稱為「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這是三聯韜奮書店首次在北京以外開書店。
  • 三聯韜奮書店總店重裝開業 2020年4月23日起恢復24小時營業
    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有著地標意義的三聯韜奮書店總店在停業近兩年後,30日在京重裝開業。  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表示,三聯韜奮書店自開業以來,始終秉持鄒韜奮先生確定的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宗旨,堅守主業、逆勢發展,成為北京重要的文化地標,在廣大讀者中享有盛譽。特別是全國首開的24小時書店,點亮了京城的也經濟,為廣大讀者亮起一盞溫暖的燈光,成為京城讀書人書香縈繞,求知文學的寧靜港灣。
  • 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12月30日重張
    新京報訊(記者 餘華尊)新京報記者獲悉,經過近兩年的改造升級,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將於12月30日重新開張。2017年底,三聯書店在政府部門支持下,啟動三聯韜奮書店服務能力提升工程。該項工程以保持傳統,「回歸初心」為立足點,保留三聯書店獨有的圖書分類格局、書架構造和導購路線,儘量刪繁就簡,在充分保證書店空間舒適度的同時,擴大圖書的陳列空間,讓讀者能夠看到儘可能多的優質圖書。書店重張後,地下一層將新增活動空間。新京報記者 韓舒雯 攝重張後的三聯書店將有四大變化。
  • 《走進美術館東街22號》:親歷者講述三聯書店的改革與發展
    編者按:《美術館東街22號:三聯書店改革發展親歷記(2005-2014) 》於2018年8月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作者樊希安曾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三聯書店和美術館隔街相鄰,南面是中國民航信息業務樓,北面是隆福醫院,東面則是北京赫赫有名的隆福寺——清朝時是京城頗有名氣的寺廟,後因失火廢棄,成了北京趕廟會的場所,改革開放後建有稱為「隆福廣場」的建築。隆福廣場建設之前,這裡建有一座商店,我曾到這裡來過,當時是京城購物的一大場所,我在這裡購買過一件絳紅色的皮夾克。後來也是一場大火燒毀了商店。
  • 王蒙:三聯書店「有盜火的傳統」
    ,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每一個中國讀書人的書架上都會有三聯書店的書,這麼多年來,沒有哪一家出版社能對國人的閱讀產生如此巨大和深遠的影響,也沒有哪一家出版社能像三聯書店那樣,集結不同時代文化知識界的名人大家,被譽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 對談丨三聯書店與進步出版傳統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王為松主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老領導、著名出版人董秀玉、汪家明作為嘉賓,回憶和講述了他們所熟悉的範用先生,及他為書籍的一生,並探討「進步的出版傳統」如何推動社會進步、倡導社會昌明。
  • 2020上海三聯書店書展圖書活動
    2020上海三聯書店書展圖書活動 2020-08-12 14: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