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潘晨曉 • 2018年10月22日10:07 • 速途網
上海三聯書店的最大實體店READWAY將在月底開業。這家書店面積近5000平米,相當於兩個七人制足球場,主要面向25-35歲的人群,涵蓋圖書、文創、教育和運動等領域。
READWAY上海三聯書店(北京店)效果圖
不過,這家店沒開在上海,而是開在北京朝陽大悅城。
上海三聯書店於1986年復社,歸屬於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主打中外人文社會科學著譯和高品位文化類讀物(京滬港三聯書店的關係,詳見文末)。這家上海的出版社把最大實體書店開在北京而非自己的家鄉,雖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因為,在國內,北京有著最適合人文型書店的土壤。
根據《2017年全國城市書店數量排行榜》,北京有6719家書店,幾乎是上海實體店數量的三倍,而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也領先於上海。如果按照每萬人擁有的書店量來計算,則上海排在全國第十一位,落後於鄭州和武漢。
數據來源: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百道新出版研究院
市場需求和書店定位是互相影響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上海的書店逐漸「背景化」。半層書店是滬上有名的獨立書店,其創始人趙琦經常流連於各地的書店,亦涉獵圖書的裝幀設計工作。她說:「雖然各地都有去書店只為了打卡、發朋友圈的客人,但這幾年上海出現了大量『圖書背景化』的書店,這裡的整體讀書環境偏小資、偏浮躁。」
如果說書店數量和風格不能代表什麼,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兩座城市的人均紙質書閱讀量。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布的《2018年上海市民閱讀狀況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上海市民平均紙質書閱讀量為7.00本,而《2016-2017年度北京市全民閱讀綜合評估報告》顯示,北京市居民年人均紙質書閱讀量為10.97本。按常住人口計算,雖然上海的人口比北京多近250萬,但北京每年比上海要多消費6880多萬本紙質書。
這一數字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北京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
「北京確實比上海更有文化積澱,人群的閱讀習慣也更好,這也是我們的最大實體店選址在北京而非上海的理由。」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陳逸凌說,「書店的定位是基於城市氣質和受眾偏好的。」
READWAY北京店領銜設計團隊中有亞洲頂級設計師王之綱,臺灣誠品書店資深設計師宋契德以及LV、Dior御用花藝師凌宗湧。
他們還攜手一眾優質品牌首入京城,如充滿藝術氣息的BROWNIE Art Café & Lounge和Seesaw
Coffee,將圖書、藝術、咖啡進行跨界融合。
作為國內極少有的在出版、發行、終端三者均具有資質的平臺之一,上海三聯開始在北上廣重點布局。大約在明年一月,第二家READWAY上海三聯書店將在上海新天地PLAZA開業,其定位是「Modern
Chinese和時尚新生活」,而規模不及北京店。
READWAY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店)效果圖
「我認為上海逛書店的人群更為挑剔,對於書店的選品有比較高的品鑑力。在上海開一家書店,不用心是很難讓消費者進來的。」陳逸凌說。
當下實體書店零售局勢並不樂觀,而這家國有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已有七家門店,並在持續擴大自己的版圖。每開一家實體書店,上海三聯書店都追求與城市氣質、讀者需求相貼合,但他們認為,模式千變萬化終究是為了回歸到以書為盈利點這條路上。
數據來源: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上海三聯的第一家店在上海青浦朱家角,陳逸凌說:「我們非常注重圖書的選品。圖書佔該店總銷售額的70%,可見書是人們走進我們書店最重要的原因。」
現今,越來越多的商場將書店作為標配。在新元素植入和博人眼球這方面,普遍來說,中國書店已經走在西方的「前頭」,甚至有些過頭,很多獨立書店經營者更是對此嗤之以鼻。
鄙視歸鄙視,中國人現今的閱讀習慣和時間「養不起」純粹的書店。
在把控調性和盈利的基礎上,上海三聯主要在文化消費和閱讀習慣上引導讀者。它與上海的亞朵酒店以及上海的社區街道進行合作,創建了大量書吧式的空間,讓人們在想讀書的時候就能讀書。
上海三聯書店與亞朵酒店合作的24H閱讀空間
對於未來書店的經營模式,陳逸凌表示,也許會員制是一條出路。
如果真像業內人說的那樣——上海消費者喜歡書店多過紙質書,那麼會員制聽起來的確更適合上海。
Tips 老上海的書店「鬧市」與京滬港三聯書店之淵源:
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是全國的圖書及出版行業中心。以售賣各種中西文新式出版物及二手書為主的書店集中在四馬路與北四川路等新興的城市繁華地帶,而城隍廟一帶則成為以售賣線裝書、古籍為主的書鋪與書攤的集中地[1]。
光是位於四馬路上的書店就有40多家,包括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這三家大型書店。當時,城市市民開始成為圖書市場消費的主體。《創造周報》出版以後受到青年人的喜愛。從每到星期日,在上海四馬路泰東書局發行部門前的成群結隊的青年學生來購買《創造周刊》的熱烈,便可窺得一個梗概[2]。
這條路後改名為福州路,如今,路邊的小書店常年放著喇叭,而書,是稱斤賣的。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1932年,鄒韜奮、徐伯昕、胡愈之等在上海創辦生活書店,與民國時期許多產業一樣,採用前店後工廠的格局。同一時期,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先後創立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1948年,三家出版機構在香港合併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解放後,三聯書店總管理處遷到北京。三年後,三聯書店被併入新成立的人民出版社。
1986年,三聯書店正式恢復獨立建制,隨後,上海三聯書店創立。此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三聯書店有限公司、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共同繼承了三聯衣缽[3]。
參考文獻:
[1,2]《公共空間與民國上海知識群體的精神生活建構》
[3]《「三聯書店」何以在中國人的讀書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