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丨三聯書店與進步出版傳統

2020-12-02 澎湃新聞

9月14日下午,為紀念編輯家、出版家範用先生逝世十周年,新聞出版博物館在楊浦區四季廣場1號樓舉辦了名為「三聯書店與進步出版傳統」的對談會。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王為松主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老領導、著名出版人董秀玉、汪家明作為嘉賓,回憶和講述了他們所熟悉的範用先生,及他為書籍的一生,並探討「進步的出版傳統」如何推動社會進步、倡導社會昌明。

2020

範用逝世十周年

三聯書店與進步出版傳統

董秀玉

Dong Xiuyu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總編輯

汪家明

Wang Jiaming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副總經理、副總編輯

王為松

Wang Weisong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1PART

_

汪家明

1949年以前最重要的人是鄒韜奮,1949年以後的三聯書店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範用。

董秀玉

他不像領導,更像是師長,特別溫暖,特別細緻。以後幾十年編輯生涯,是範用先生給我開啟的,他領著我走,手把手教,我很幸運。

_

「論壇題目是『三聯書店與進步出版傳統』,我覺得就是講『範用與三聯書店的進步出版傳統』。」開場白中,王為松先請與範用先生有過交往的董秀玉與汪家明,從個人的經歷和感受來介紹範用。

在汪家明看來,為範用先生定一個位的話,第一首先是三聯書店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第二他代表了1949年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三聯書店。「三聯書店的出版人都是很了不起的文化人,鄒韜奮不用說,還有胡愈之、李公樸、艾思奇。1949年新中國出版剛剛建立的時候,最重要的一些領導人,其實都是三聯書店的人。比如陳原,1938年進入新知書店,原來是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後來擔任出版局領導。中宣部出版委員會主任黃洛峰是讀書生活出版社的創辦人。出版署署長胡愈之是三聯的生活書店的創始人。周總理任命的國際書店領導人曹健飛也是三聯書店的人。他們既革命又專業,對新中國的出版產生巨大影響。而範用先生是這40年來對中國出版影響最大的一位出版家、編輯家。"

入行即與範用先生一起工作的董秀玉,稱其為「師長」,且是很親切,很細緻,讓人感覺很溫暖,處處為你著想的「師長」。「他告訴我辦刊物是一個編輯的大學,想做一個好編輯從做刊物入門是個好起點。因為刊物一個月出一本,每個月你都要聯繫幾十個各門各類的作者,你要了解他們在研究什麼,思考什麼,在做什麼;現在的社會潮流、社會認知,及你的刊物要反映的思想、內容,哪些作者能接得上,你需要學習和研究。然後你要去認識他們,跟他們結交、交流。一年能做十本書已經很多了,最多聯繫十位作者,而一期雜誌就能聯繫三四十個作者。」董秀玉直言「幸運」,被範用先生選進《讀書》,改變了一生。而自己幾十年的編輯生涯,也因為範用先生的開啟與引領,起步高、收穫豐。除了教如何看稿、改稿,範用先生還指導她關注圖書生產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我們那個時代,作者稿費很少,但是他們對成果關注很多。版要排得舒朗,校對得最好,編輯得最好,書出得最漂亮,這是對作者最好的回報,也是你能夠長期跟作者交往的一個基礎,讓他覺得你是認真在做出版工作。」

▲範用先生與董秀玉(20世紀80年代)

2PART

_

汪家明

範先生是帶著感情、理想做出版。

王為松

我清楚記得範用先生說過:「你們現在有條件了,每次寄樣書,都請辦公室的編務寄;我是自己寄,因為我會把我自己對作者的感情一起打包進去,這是別人做不到的。」

_

1996年,王為松曾造訪北京範用先生的家,他清楚記得範用先生說過:「你們現在有條件了,每次寄樣書,都請辦公室的編務寄;我是自己寄,因為我會把我自己對作者的感情一起打包進去,這是別人做不到的。」

汪家明對此深有體悟和感觸,認同親手為作者寄書,是將自己的感情打包在一起。「他抄信的時候,我看了著急,他一筆一筆寫,我說我拿去掃描一下就行了,也不會漏字。他不要。不放心是吧,不放心我把信拿走,我拿掃描儀到你家裡來掃描。他也不要。他就要自己抄,重溫跟這些書友、同事、朋友的感情,他抄得很認真,端端正正。」他認為範先生是帶著感情、理想做出版的。

▲書桌前的範用先生

3PART

_

董秀玉

思想啟蒙時代,一直強調讀書不是讀死書,一定要有思想性地讀書。

王為松

整個三聯,包括《讀書》,從陳翰伯到陳原,到倪子明、史枚,再到董秀玉,看不出範用在哪兒,但是範用又無處不在。

_

被範用先生引導著參與籌辦和創刊《讀書》雜誌,董秀玉見證了這本雜誌在上世紀80年代掀起「新啟蒙運動」,成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的一段重要歷史。她回憶剛進《讀書》時就遇到三個「大佬」:陳翰伯,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代局長;陳原,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範用。「他們討論在思想解放的重要關口,為什麼要辦這本雜誌;思想解放這個觀點對於我們國家民主發展和出版業發展的根本意義;辦這樣一個思想性的刊物有什麼風險,怎麼解決、如何堅持;再怎麼把這些如實報告給耀邦同志,等等。我當時就是個『小跑腿』,聽他們爭論、討論,思想上心靈上都極為震撼和感動,人生這種思想洗禮很難得。」

「有人說過,整個三聯,包括《讀書》,從陳翰伯到陳原,到倪子明、史枚,再到董秀玉,看不出範用在哪兒,但是範用又無處不在。」針對王為松的這句話,董秀玉再次憶起範用先生,說:「對,他主動不要進編委會領導成員的名單(當然最後陳翰伯沒有同意),可是去出版社立軍令狀的是他,組織編委會、編輯部,選題、組稿、編輯、排校、設計、印製、銷售等運營的全部環節裡都有他。那時候方案討論得基本差不多了,範用說,不用再細討論了,先做起來。翰伯你是大旗,陳原你當主編,我做後勤,不要上我的名字,可是在三聯出,我立軍令狀,我來組織人,所有具體的操作我來做。所以第一次的名單上面沒有範用。我一個年輕人在那兒看著所有的一切,會給我什麼印象?範用就是這麼個人。」

「小跑腿」董秀玉,拿著範用先生寫的路條瘋狂跑了半年多,到誰家去,地址和電話是多少,範用先生都提前打好招呼,有的甚至親自帶著去。汪家明在編輯為紀念範用先生逝世十周年而出版的四卷本《範用存牘》時,看到「不下一百處」範用先生收到的名家來信裡提到「問候秀玉」,這其中反映出範用先生對董秀玉的傾力提攜與支持。

▲1978年《讀書》籌備期,範用(前排左二)、楊德炎(前排左一)、董秀玉(後排左一)、鄧步城(後排左二)、陶鷹(後排右一)在人民出版社樓頂陽臺合影

▲《讀書》創刊號封面(1979年)

4PART

_

董秀玉

他不是給領導出難題,而是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做好。所以很快就批下來了。這件事情對我教育很大,教我怎麼做個好編輯。

王為松

範用先生不僅是一個優秀的編輯,而且是一個好的出版經營者,現在叫企業家,同時也是一個出版戰略家。

_

王為松看了柯靈寫收到書後對範用先生說「你們書做得非常好,我非常滿意」,並念了一段《隨想錄》出版後巴金寫給範用的信中的一句話:「第一流的紙張,第一流的裝幀,是你們用輝煌的燈火把我這部多災多難的小書引進了文明的書市。」他認為這些評價極其高,符合大家對編輯的傳統認定,是為人作嫁衣裳。同時,他也認為,範用先生除了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優秀的編輯以外,他的每一個動作或者舉措,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很多是領風氣之先的,所以他又不僅僅是一個優秀的編輯,還是一個好的出版經營者,同時也是一個出版戰略家。

對此,董秀玉與汪家明都談到1985年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的過程,以及範用先生出過的幾本極具影響力、至今為人稱頌的書籍,如《傅雷家書》《隨想錄》《西行漫記》《幹校六記》《中國文化地理》《編輯憶舊》《世界美術名著二十講》《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等等。關於《傅雷家書》的編輯出版過程,董秀玉回憶了一些細節,特別是具有編輯敏感性和好眼光的範用在第一時間拜訪傅敏後為此書得以問世著手準備了兩件事情:一是讓老編輯將15萬字的手稿中的一半,約7萬字,重新規規矩矩、工工整整抄一遍,排長條樣,校了四遍;二是為傅聰的證明問題,將印了一二十份的長條樣發給文化界重要崗位上的老同志,造成輿論,後經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吳祖強打報告給胡耀邦,在得到批示後,他附上批件加審查報告和批註說明,最終使得這本書順利出版。「他不是給領導出難題,而是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做好。所以很快就批下來了。這件事情對我教育很大,教我怎麼做個好編輯。」

談及範用先生的「老三聯」情懷,董秀玉講到緊鑼密鼓做了《讀書》和《新華文摘》後,他一直想辦一本有個性的雜誌,稱需要思想性的散文,銳氣不能弱於當年的鄒韜奮。這個願望變成了董秀玉後來創辦的《三聯生活周刊》。因為怕失敗,也因為囊中羞澀,初創《三聯生活周刊》,董秀玉沒敢告訴範用先生。但範用先生得知此事後寫了一封信給她,表示很高興,說當年韜奮先生等辦《生活》等一系列周刊,為爭取民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生活》活在千千萬萬老一輩讀者心中,他們在三聯工作過的人也很懷念,今天辦《三聯生活周刊》不要模仿過去,但是韜奮精神是什麼,一定要考慮到,也相信這本雜誌將繼承發揚韜奮精神。「他後面具體地說,這件事最好也告訴一下鄒夫人,寫封信或者專程去上海一趟,跟她聊一聊,談一談,讓老人家高興高興,知道你們三聯也在辦『生活』。把刊物辦成什麼樣子,都告訴她,免得有人談起,她還要打聽。」信中也建議創刊號用一點篇幅,圖文並茂概要介紹韜奮先生和生活的系列周刊,或者寫一篇韜奮夫人沈粹縝的訪問記,或看看當年和韜奮先生共同辦生活的一些還健在的同志,如胡耐秋、程浩飛。足見範用先生的細緻和周到,聽來令人感動與欽佩。

為使範用先生放心,也為傳承韜奮精神和《生活》周刊「始終立足民眾立場」的宗旨,董秀玉將發表於創刊號的《編輯手記》發給他看:在韜奮先生誕辰100周年的大日子裡,推出的這本《三聯生活周刊》是創刊也是復刊,68年前韜奮先生創辦並主持的《生活》周刊與生活歷史共鳴,積極反映了時代潮流和社會變遷,竭誠服務於千萬讀者,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是復刊,堅持這個方向是我們的宗旨。今天我們正處於世紀之交的大時代當中,這是我們的幸運,如何從老百姓最平凡的生活故事中折射出這個時代,反映出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新課題,提供深厚理念和深厚資訊是我們最需努力的關鍵。韜奮同志從來主張特殊時代需要提供特殊的精神力量,這就要創新、前進,《三聯生活周刊》的創刊就是我們的再出發。在這個歷史的傳承和時代的創新面前,我們惶惶然請益於師友,商討於同志,希望把它辦成百姓自己的刊物。

▲《三聯生活周刊》創刊號封面

5PART

_

董秀玉

他瞥了我一眼:「這還用想!」鄙視我還念念不忘呢!

王為松

真的是為書籍的一生。要讓更多的年輕人接續下去、傳揚下去。

_

範用先生為書籍的一生,做了很多值得稱道和感念的事,而王為松表示曾在董秀玉的一篇文章裡看到,範用也有堅決不做的事。

「剛進入市場經濟,我們(拿到)第一個批覆就是自負盈虧,給你30萬你自己想辦法。老沈說我們太生不逢時了。我是1987年底去香港。老沈到1989年已經是艱難得不得了了。等到我從香港回來的時候,真是窮得不得了。整個三聯總部在地下室,窗戶、光都沒有。那個時候真的很慘,但三聯人特別好,大家一起想辦法。」董秀玉回憶道:「有一個編輯,介紹來一本書,講禪學禪經的,但是講得很玄,一個人跑到山頂悟禪,然後升天。我看不懂這是什麼書,也不真是講禪學的。可是有2萬美金補貼,20萬人民幣,很大一筆錢啊!我想想範先生以往的出書標準,拒絕了!可是心裡還惦著那20萬,我們那帳裡可只有不到5萬啊!後來跟範先生講了這件事,也講了當時我那點小心思。他瞥了我一眼:『這還用想!』鄙視我還念念不忘呢。」

▲三聯書店標識

6PART

_

董秀玉

範用留給《讀書》、留給三聯書店的就是這種對知識、對文化的尊重,是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出版人莊重的使命感,這是三聯書店文化精神的根本。

汪家明

他拿到一本好書,漂亮的新書,他晚上不是放在枕頭邊上,而是放在被子裡,就是那麼一種感情。

_

範用先生重視讀者、善待讀者,三聯書店的社訓「竭誠為讀者服務」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汪家明在編《範用存牘》時最大的體會是,範用先生通信對象多為作者,他給他們各方面考慮得極為周到,「我是這樣理解的,之所以為作者服務就是竭誠為讀者服務,因為他認為這些書很有營養,對讀者很有好處,所以才對這些書、對這些作者這麼熱心。範用先生通過竭誠為作者服務來做到竭誠為讀者服務。」

董秀玉則認為三聯的讀者和作者是一體的,很多作者是讀者,一些讀者又能轉化成作者。「《讀書》雜誌的頭版頭條是什麼?《讀者·作者·編者》。他把讀者放到這麼高的地位,這是三聯的傳統,以前的生活、讀書都是這樣。」

範用先生亦是性情中人,特別本色。汪家明認識範用先生時範先生已74歲,77歲時同為讀書生活出版社老員工的老伴去世,令他十分悲痛和不舍。直至2010年去世,範用先生的最後十年完全是與書為伴的。「他晚年一是依託這些書,一是依託老三聯的朋友。每一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二上午,『老三聯』就到三聯聚會。我當時奇怪一個事情,除了範用還是三聯書店的人,其他幾位1949年以後就不在三聯書店工作了,像仲秋元是文化部副部長,許覺民是文學研究所所長,倪子明也不在三聯書店,可是他們退休了還是跑到三聯書店聚會,說明範先生凝聚力特別強。每次聚會範先生都帶一個大布袋子,裡面裝了很多書、信,大部分時間都在忙信是寄給誰的事情。」

2015年9月為紀念範用先生逝世五周年,三聯書店出了《愛看書的廣告》《葉雨書衣》《存牘輯覽》三本書。這三本書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範用先生一輩子喜歡收藏的東西,比如《愛看書的廣告》裡面,主要是二三十年代、三四十年代讀書生活出版社、時代出版公司的廣告,他把報紙上的剪影搜集起來,直至晚年。範用先生為什麼這麼耐心和細心地保存這些東西呢?汪家明說:「我認為首先就是因為愛書,愛廣告也是書,愛這些信也是和書有關。他是我見到的最愛書之人,可能在座的都是愛書人,我也是愛書人,但是做到他這樣不容易。他拿到一本好書,漂亮的新書,他晚上不是放在枕頭邊上,而是放在被子裡,就是那麼一種感情。」

範用先生曾說,他最大的樂趣就是把別人的稿子編成一本很漂亮的書,封面也很漂亮。他愛書,愛書的作者,愛作者的書信,一切都源於愛書。「愛書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就是愛文化、愛思想、愛真理。愛文化、愛思想、愛真理又聯繫到一個具體的東西,就是愛三聯。範先生從來沒有明確總結過什麼是三聯的編輯傳統,但是他的文人氣、書卷氣的確形成了三聯的傳統。董老師過去總結過,範用留給《讀書》、留給三聯書店的就是對知識、對文化的尊重,是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出版人莊重的使命感,這是三聯書店文化精神的根本。」汪家明總結道。

▲汪家明在範用先生家談書(2008年10月20日)

7PART

汪家明

他拿到一本好書,漂亮的新書,他晚上不是放在枕頭邊上,而是放在被子裡,就是那麼一種感情。

他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發自內心的對好的東西、美的東西的愛惜。

範用先生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參加三聯書店工作的人,之所以對三聯情結這麼深,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就是他們曾一同出生入死。汪家明說他後來編三聯書店大事記時,特地請「老三聯」過目,他們特別重視,一個烈士的名字都不能漏掉,超乎他的想像,最後因為沒抄全就沒出。「正因為如此,他們是真正繼承三聯書店傳統的,要把三四十年代的三聯和八九十年代的三聯連接起來,這方面做實際工作的主要就是範用。範用先生把老三聯和新三聯連接起來,也把一大批文化人的視野和新時期的文化視野連接起來,使新三聯有了紮實的文化根基。除了愛書、愛三聯以外,能夠留存下來這麼多與書有關的東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獨特的性情,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發自內心的對好的東西、美的東西的愛惜。」

很多人收藏過範用先生自製的賀卡,很講究,有情調,富有詩意,充滿童心,表達出對美好事物的不由自主的追求,汪家明稱之為「浪漫」,「李輝提過,說範用身上有一種浪漫的東西,這個挺恰當的,他穿衣服,橫格子衣服,有時候穿件淺綠色、粉綠色的襯衣,戴個圍巾,特別講究,其實都不是什麼貴重物品,但就是好看,搭配得好。董總說他喜歡唱歌,特別是小時候的歌。」

董秀玉還記起汪家明拍下的一張最後時刻範用先生的照片,引發在場觀眾和讀者的傷感與懷念。「那是我們看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張照片,床頭兩個氧氣瓶,床裡面一排全是書,沙發上全是書,沒法坐人,他頭髮亂亂地,特別無力地蜷在那裡。你去了,很多人把他叫醒,告訴他給你送來新書了,他馬上伸手來拿。躺在床上起都起不來,還想翻。真的很辛酸,他的心還在那兒。」汪家明也唏噓不已:「他背對著躺在那兒,很小的,蓋著被子,但上身露著,頭髮白著,斜著窗戶射進一縷陽光來,全是書,牆上掛著他喜歡的一些漫畫像。他的客廳掛不了的,放在裡面了,有一種時光的感覺。」

最後,汪家明現場念了劉杲先生寫的一段話:「範用同志的為人啟發我的思索,可是我愚鈍沒能想清楚,我覺得範用同志的平民出身和善良人性是他人生的出發點。長期的職業錘鍊和文化薰陶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聚集當代文化的能量,吸取外來文化的營養,鑄就了他高貴的靈魂。盡人皆知範用同志熱愛書籍、熱愛出版幾乎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種種感人的事跡中,範用同志的表現總是那麼投入,那麼熱情,那麼專業,那麼虔誠,那麼獨到,那麼精細,那麼自然,那麼率性,那麼堅韌,那麼從容,那麼自信,那麼自尊。這一切出於什麼的驅動呢?是為名嗎,是為利嗎,當然不是,是執行規章制度和履行崗位職責嗎?不完全是。是自覺堅守職業道德嗎?不錯,但是不夠。歸根到底是展示了一種精神境界,這是最高的層次,在這個精神境界裡情理交融,知性和理性,乾坤自在,物我兩忘,在這個精神境界裡可以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範用同志才能活得那麼瀟灑。」

▲範用先生在《老漫畫》座談會上(1998年)

* 本文轉載自「新聞出版博物館」公眾號

相 關 閱 讀

範用存牘

範用 著 汪家明 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年9月

內容簡介

著名出版家範用(1923—2010)在幾十年的出版生涯中,精心保存了2000多封與作者的來信,這些作者,多是現當代文化大家,如夏衍、巴金、黃洛峰、葉聖陶、趙家璧、聶紺弩、李一氓、卞之琳、汪曾祺、黃裳等。其中涉書事、文事,還有老友間的「任意閒談,無所顧忌」,體現出通信人對學問及社會的真知灼見及其人品風範。《範用存牘》(四冊,一函)即這些珍貴書信的全編,按照「除涉及個人隱私之外,其他內容悉數保留」的原則,共收錄1800餘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化史和出版史的寶貴資料。

《範用存牘》中所收錄的信件時間跨度從20世紀30年代到2009年,大多寫於1978年以後。信件裡披露了《傅雷家書》的來龍去脈,《讀書》雜誌的光彩與坎坷;保留了《隨想錄》《懶尋舊夢錄》《幹校六記》《雲夢斷憶》《一氓題跋》《編輯憶舊》……一大堆書背後有趣和曲折的故事。這些在中國出版史上極為重要的出版物,顯示了那個時代獨特的時代精神。探討書稿問題的多封來信,更反映出範用「作為文化尋礦者、發現者的執著和赤誠」,以及他作為出版者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關注與思考。

學術出版,評論閒聊,讀書內外

===竭誠為讀者服務===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

歡迎關注三聯學術通訊

sdx_bulletin

原標題:《對談丨三聯書店與進步出版傳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王蒙:三聯書店「有盜火的傳統」
    上世紀三十年代,以鄒韜奮為代表的一批愛國人士創辦了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1948年合併而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啟蒙民智傳播科學文化」是三聯書店的創立初衷, 這一時期,包括《資本論》全譯本、《大眾哲學》在內的一大批進步書刊接連出版,在當時知識界、青年學生和廣大讀者中產生了巨大影響。作家王蒙:三聯書店他有一個傳統,就是「盜火」傳統。
  • 三聯書店已故出版家範用的兩本回憶錄《泥土腳印》
    作者 | 萬葉堂主(孔網店鋪:萬葉堂)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這兩天看了三聯書店已故出版家範用的兩本回憶錄《泥土腳印》(正續編),範公是三聯書店的元老,在解放前就在三聯書店的前身讀書生活出版社工作
  • 三聯書店的成功說明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去年此時,北京文化地標、愛書人心目中的聖地「三聯韜奮書店一年過去了,三聯書店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2014年營業額接近翻番,實現盈利,並計劃開第二家24小時分店。這份成績來之不易,既凝聚著全體員工的心血,也寄託著政府對實體書店生存發展的殷殷關切。實際上,三聯書店是全國上百家獲得政府財政補貼的書店中的一員。沒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暗夜裡不滅的書店燈光,恐怕難以支撐24小時。從這個角度看,三聯書店的成功不代表實體書店的危機已經過去。
  • 2020上海三聯書店書展圖書活動
    2020上海三聯書店書展圖書活動 2020-08-12 14: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5000平米的上海三聯書店要來了,但開在北京
    數據來源: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百道新出版研究院  市場需求和書店定位是互相影響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上海的書店逐漸「背景化」。半層書店是滬上有名的獨立書店,其創始人趙琦經常流連於各地的書店,亦涉獵圖書的裝幀設計工作。她說:「雖然各地都有去書店只為了打卡、發朋友圈的客人,但這幾年上海出現了大量『圖書背景化』的書店,這裡的整體讀書環境偏小資、偏浮躁。」
  • 《走進美術館東街22號》:親歷者講述三聯書店的改革與發展
    編者按:《美術館東街22號:三聯書店改革發展親歷記(2005-2014) 》於2018年8月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作者樊希安曾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四人幫」垮臺之後,出版戰線開始撥亂反正,批判「四人幫」在「文革」中炮製的「三十年代黑店論」,為三聯書店平反。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以及後合併成立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專門從事新聞出版工作的進步出版機構,在中國社會進步和民族解放事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對上述員工工齡計算革命工齡時,未像對新華書店那樣,入店即是參加革命工作,計算革命工齡。
  • 三聯書店新變: 走進寬窄巷子的三聯,靠什麼觸動年輕一代?
    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1月21日,三聯韜奮書店在成都開業。這是三聯第一次把書店開到北京以外的城市。10天以前,1月11日,在北京召開的書店行業權威盛會上,成都剛剛被評為「2017中國書店之都」。2017年成都書店數量已達到3463家,繼北京後位居全國第二。
  • 口述|我所親歷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從封閉到合作
    1948 年前後,為了保護進步文化人士,避免黑暗勢力對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領導層和員工的迫害,黨組織指示三家書店的主要骨幹轉移到香港開展業務,爾後又指示三家書店合併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名字就是從上述三家出版單位名稱中各取二字組合而成的。
  • 不再擔任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的李三秋已任三聯書店黨委書記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發現,李三秋已於今年早些時候調任三聯書店黨委書記一職。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譚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黨委書記李三秋陪同調研。這條消息顯示,至晚於今年6月22日,李三秋已經出任三聯書店黨委書記一職。此前擔任三聯書店黨委書記職務的是翟德芳。
  • 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落戶武漢
    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落戶武漢 文化推動城市發展——文化創新和文創產業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 三聯書店旗下新媒體品牌聯合舉辦「新知大會」
    人民網北京4月23日電 4月22日,世界閱讀日前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東城區的77文創園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閱讀與知識分享活動——「三聯·新知大會」。 三聯書店一向將學者的這些研究看作寶貴的資源。「我們認為,知識永遠承諾開放,而不是封閉。分享、交流與體驗是破除習見與定見最好的方式。知識的可靠性不僅來自權威,更來自開放的對話。
  • 老品牌「破圈」:三聯書店聯手樊登打造出版社直播專場
    7月19日晚,「樊登讀書」創辦人樊登獲邀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舉辦圖書專場直播活動。據了解,這是樊登直播首度走進實體書店,亦是首次推出一家出版社(三聯書店)的圖書專場。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巖,三聯書店總編輯肖啟明等也參與了直播。
  • 中層揭內幕高層急澄清 三聯書店發生內亂
    中層揭內幕高層急澄清 三聯書店發生內亂  昨天下午,位於王府井附近的三聯韜奮書店一層人來人往,整個書店一派紅火景象。而在書店二層的咖啡廳,三聯書店相關負責人正在召開媒體發布會,就前一天該店人事處副處長張學雷在其個人召開的媒體說明會上所說的內容進行澄清。在平靜的背後,三聯韜奮書店的母公司———三聯書店後院正在起火。
  • 老品牌破圈,三聯書店聯手樊登直播賣書超三萬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曲鵬2020年7月19日晚,三聯書店邀請「樊登讀書」創辦人樊登在三聯韜奮書店舉辦了三聯書店圖書專場直播活動。據了解,這是樊登直播首度首次走進書店做出版社專場。當以線下為主的體驗消費備受衝擊時, 「在線經濟」卻重回增長軌道,直播行業也因此再次進入人們視野,各家出版機構和流量大V也都紛紛開啟了圖書直播帶貨模式。直播帶貨通過主播連結消費者和產品,製造了近似於面對面說服的消費決策模式,相比傳統網購,更接近線下購物體驗,從而受到消費者歡迎。
  • 三聯書店聯手樊登,直播間賣出3萬冊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7月19日晚,三聯書店邀請「樊登讀書」創辦人樊登,在三聯韜奮書店舉辦了三聯書店圖書專場直播活動。兩個半小時的直播,樊登向讀者推介、解讀了三聯書店出版的20餘種圖書,觀看人數超過70萬人,圖書銷量突破三萬冊,到活動結束時,為此次預備的340萬碼洋圖書售罄。「滿足於帶貨還是更多?這是我們考慮涉足直播帶貨領域之前反覆斟酌考慮的問題。靠低價甚至賠本,一錘子買賣有意思嗎?直播帶貨除了短期的爆款,它對於企業經營中長期的發展是否有益?」
  • 三裡屯的三聯韜奮書店測評:人流量與銷售量往往不成正比
    近日,重新裝修的三聯韜奮書店三裡屯店開張,並舉辦儀式。既偶得消息,遂趁好日,前往三裡屯太古裡一窺究竟。我對三聯韜奮書店的印象向來極好。位於美術館后街的三聯總店,作為京城首家24小時書店,在讀書圈可謂如雷貫耳。後來又開五道口店,同樣的全天候經營定位。因有三聯書店這個國內一流出版機構作為後盾,書店的選品亦堪稱道。
  • 三聯書店終於開到成都,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書店.
    」稱號;1月21日,成都的「三聯韜奮書店」開業。三聯書店最早1932年由鄒韜奮先生創辦,《錢鍾書集》、《傅雷家書》、《我們仨》還有蔡志忠的漫畫都是三聯出版社的經典;《讀書》、《三聯生活周刊》也被稱為「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這是三聯韜奮書店首次在北京以外開書店。
  • 三聯書店原總編輯李昕退而不休 他的「編筆」和「妙筆」
    1982年自武漢大學畢業後,從人民文學出版社到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再到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李昕一直手執「編」筆,經手過兩三千本圖書,其中以高品位、高質量的居多。他說過,出版這份職業既符合他的人生理想,也能給他帶來樂趣,因而成了他為之奮鬥的事業。幾十年來,他不在意做官,而重視做事,「出好書」是他一生的理念和追求。
  • 逆勢開店,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華中首店將落戶武漢
    贏商網獲悉,今年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需求面積:1000-3000平方米)將在武漢落地兩個書店項目——分別坐落於武漢江漢路步行街與光谷步行街,兩大書店項目預計在今年10月與11月先後開業。READWAY作為上海三聯的精緻生活方式品牌,依託上海三聯的優秀出版資源,整合線上線下的內容資源優勢,以「大國青年的精神家園、都市潮流文化策源地」的核心理念和打造目標,先後落戶於寧波、北京、上海、西安等核心城市。
  • 京城第一家24小時書店——北京三聯韜奮書店
    北京,東城區,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2014年,北京三聯韜奮書店開始嘗試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運營模式,成為北京第一家「深夜書房」。2018年1月,三聯書店的美術館店開始整修改造。去年十二月,三聯美術館店總算重新開門,不過目前美術館店還未恢復二十四小時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