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安門雁翅樓24小時書店開業

2020-12-08 人民網北京頻道

原標題:地安門雁翅樓24小時書店開業

  梁啓超批校的稼軒詞

  ▲昨晚,市民、遊客走進地安門雁翅樓24小時書店淘書。

   在書店二層的開放閱讀區內,讀者靜心享受閱讀的樂趣。

  ▲昨晚,剛剛開業的地安門雁翅樓24小時書店迎來大批市民參觀、購書。

  元刊本《類編圖經集注衍義本草》

  本報記者 路豔霞/文 本報記者 孫戉/攝

  位於地安門十字路口路南的雁翅樓,昨天晚上掛上了「中國書店」的牌匾,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文化建設新地標,西城區政府與中國書店聯合打造的「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正式開業。這是中國書店旗下首家「不打烊」書店,也是北京市屬第一家國有24小時書店,以及北京地區第三家24小時書店

  【特色】

  新書之外還有舊書交易

  開在復建古建築裡的這家書店,古香古色、格調雅致,視野開闊。書店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目前開放的雁翅樓書店在馬路西側。

  步入中國書店雁翅樓西側店,會看到和其他24小時書店截然不同的特色,除擺放了一萬種新書外,還有2000種舊書。中國書店總經理於華剛介紹,這些舊書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文史哲等各類圖書,都是書蟲們的最愛。

  雁翅樓西側一層為大眾圖書的陳列銷售區,涵蓋古籍、文史、藝術、社科、傳統國學等圖書類別,經營項目還涉及文房四寶、工藝品等,同時提供中國書店特有的古籍修復、古舊書收售等服務。

  開24小時書店,閱讀休閒區肯定少不了。該區域同樣設在一層,四張實木桌子臨窗,每張桌子還配有四把椅子,「我們會提供茶水、咖啡、茶點,以往中國書店還從未有過這類服務。」於華剛說。

  扶梯而上,雁翅樓西側二層為綜合展示區。二層的閱讀區設置為開架閱讀形式,按組分有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圖書,既有精選新書供讀者翻閱,也有線裝古籍供讀者欣賞。據了解,除閱讀區外,二層還設有小型講座區、籤名售書區、傳統文化教學區等,並將在這裡開辦古籍展覽、文化講堂、讀書會、研討會等文化活動。此外,為宣傳、恢復老北京文化傳統,店內還將利用空間合理布局,配合老照片、舊地圖、名人手跡等,著重展示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

  為了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書店將開通無線網絡服務,並依託中國書店及北京發行集團的資源優勢,舉辦線上閱讀和現場訂購活動。」於華剛說,到時,讀者將享受30萬種圖書一站式閱讀購買服務。

  據介紹,雁翅樓東側樓同樣也是中國書店,這部分將以少兒、動漫類圖書及產品為主,大約於兩個月後開業,該店面不是24小時書店。

  【幕後】

  一件議案引來的合作

  中國書店將24小時書店開在雁翅樓,標誌著復建古建築的再利用又有了一次新嘗試。

  雁翅樓始建於1420年,1954年,為了疏導北部城區的交通,地安門及雁翅樓被一併拆除。去年,雁翅樓終於復建完成。據西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復建後的雁翅樓,依舊按照歷史上的格局,東西兩側雁翅排開,在外形和內飾上最大程度地復建了雁翅樓原貌。但因為現場條件限制,東側雁翅樓恢復了4間,未實現全部復建。據介紹,有選擇性地恢復包括雁翅樓在內的中軸線上的歷史文化景觀,也是為了配合中軸線申遺。

  今年初,在北京市人代會上,身為人大代表的於華剛提交了「創辦全民文化閱讀書店」的議案,議案建議在雁翅樓開辦書店。這一想法得到西城區政府有關部門的肯定,西城區政府更進一步明確將開辦24小時書店。「中國書店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很好地詮釋雁翅樓的數百年歷史,因此設立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於華剛說。

  方案獲批後,中國書店很快投入到前期調研中。中國書店雁翅樓店經理韓淼說,經過調研發現,書店周邊早中晚客流不盡相同。早上以本地老人為主,中午和下午以遊客為主,晚上則以逛完南鑼鼓巷、後海酒吧的白領居多。為此,書店根據客流人群,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圖書配置,有為老人準備的養生、書法、繪畫類圖書,為遊客準備的北京歷史、文化、旅遊類圖書,還有為白領們準備的時尚、文藝類讀物。

  在復建的雁翅樓中開24小時書店,對文化人來說令人激動。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黃燕生說,民國時期的書店很多都在古建築中開辦,琉璃廠、隆福寺莫不如此,但如今在復建的古建築中開書店還是很少,開24小時書店更是沒有。「此舉算是回歸了傳統,值得推廣。」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翁連溪則注意到,現在不少年輕人喜歡買線裝書,還喜歡寫信用箋紙。他認為,利用雁翅樓24小時書店這一平臺,向年輕人更好地推廣傳統文化是個契機,「比如書店開展的傳統雕版印刷工藝展示,就能讓年輕人深入感受到中國古老印刷術的魅力。」

  【延伸】

  一批新閱讀空間將露面

  60部珍貴古籍展出

  昨天,中國書店從海外收購古籍中特別精選了60部具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獻,在24小時書店舉辦「海外回歸古籍展」。

  此次參展展品中,有距今一千四百餘年歷史的南北朝寫經,宋代《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六卷),元代《類編圖經集注衍義本草》《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明代《初學記》《四書》《方氏墨譜》,清代《金瓶梅》《敬勝齋法帖》《飛鴻堂印譜》《百花詩箋譜》,民國時期經梁啓超先生批校的《稼軒長短句》等。

  每件展品背後都有一個曲折的故事。中國書店琉璃廠店副經理劉易臣說,2010年春,中國書店得知,一部元刊本《類編圖經集注衍義本草》在日本現身。中國書店很快派專人赴日本考察,該書一共十五冊,存放在一個日式白松木木箱中,箱子的正中除了題有書名,還有「崇蘭館」的款識。「崇蘭館是日本醫學家福井楓亭、福井榕亭父子的藏書齋號。二人不僅擁有深厚的中醫學造詣,先後擔任幕府大將軍德川氏的御典醫,而且雅好藏書,收藏了大量珍貴中醫古籍,在中醫古籍保存、流傳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劉易臣說,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類編圖經集注衍義本草》一書的珍貴。最終經過多方考證,中國書店確認國內外各大圖書館均未藏有該書,《類編圖經集注衍義本草》終被成功購回。

  另一件展品《敬勝齋法帖》,是清乾隆時期由皇帝親自下旨刊刻的著名叢帖,也是代表清代皇家刻帖的珍貴文物。全帖刻成後,乾隆皇帝曾令內府造辦處椎拓過為數不多的全帖,供坤寧宮、漱芳齋、養心殿、敬勝齋、樂壽堂等殿閣陳設,民間鮮有流傳。劉易臣介紹道,今日保存下來的《敬勝齋法帖》全帙共四十卷,因當時傳拓不多,流傳十分稀少,在全國範圍內也僅故宮博物院保存了六部,民間只有零星殘卷流傳。「中國書店於2008年自海外購回一部完整的《敬勝齋法帖》,這部法帖保存極好,經折裝,隨手打開一冊,帖中墨色黝亮、微泛紫光,是典型的烏金亮墨拓本。」同時,該帖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部用清代宮廷黃錦裝幀的《敬勝齋法帖》。

  關於梁啓超手批稼軒詞,劉易臣介紹說,民國時期,梁啓超曾親筆在《稼軒長短句》《稼軒詞補遺》上作了大量的批註和題跋。據《飲冰室藏書目錄》記載,梁啓超藏書《四印齋所刻詞》九十四卷,「內《辛稼軒長短句》十二卷缺」,正是中國書店自海外購回之本。「梁任公手書朱墨雙色批校文字遍布冊頁之上,這些批校文字,多為梁啓超考據和研究稼軒詞心得,反映出他對稼軒詞的真實內心感觸,是他治學宋詞的直接記錄,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

  24小時書店落戶雁翅樓,體現了西城區「該修則修,該用則用,該建則建」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思路,更是推進「書香西城」建設的重要舉措。

  據西城區文化委員會主任孫勁松介紹,早在去年4月,作為北京胡同的發源地,位於西城區磚塔胡同口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萬松老人塔即成功引入民企打造成了公共閱讀空間,專營北京書籍。去年9月,在西城區白紙坊橋護城河畔的北京金中都公園裡,原來供遊客歇腳的宣陽驛站改造成了公益圖書館——第二書房。「探索新型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推動全民閱讀,在西城區已成為常態。」孫勁松說。

  據了解,接下來,位於西城區西四丁字路口的紅樓電影院將改造成「公共藏書樓」,粵東新館、大柵欄護國觀音寺、楊椒山祠等古建都將打造成公共閱讀空間。此外,繁星戲劇村將引進閱讀空間,第35中學校內的幾個四合院也將得到合理開發,並引進從事線裝書印刷、出版的華寶齋進行聯合運營。孫勁松說:「為合理再利用文化空間,西城區將引進社會力量,並由政府和民間機構合作運營。」據他透露,這些閱讀空間,在運營一段時間後,還將不斷進行調整。今後,西城區將建設以公共圖書館為基礎、以特色閱讀空間和「公共藏書樓」為重點、以流動圖書車和圖書自動借還機為補充、以雲閱讀科技形式為輔助的閱讀服務網絡。

  連結

  雁翅樓的前世今生

  雁翅樓是北京中軸線上的知名景觀,始建於1420年,坐落於地安門十字路口南面的東西兩側,與什剎海僅一街之隔。據史料記載,雁翅樓並不是獨立的,它與地安門一起構成了老北京皇城最北端的屏障。明代時,地安門稱北安門,清順治時改為地安門。當年的地安門上鋪黃琉璃瓦,下面紅色牆身,面闊七間,中間開三個方形門洞,寓意天圓地方。與地安門同時興建的雁翅樓曾是地安門的戍衛建築,為東西相對稱的兩棟二層磚混建築,各15間,每座樓的面積約300平方米。雁翅樓同樣是黃琉璃瓦覆頂,遠觀好似大雁張開的一對翅膀,故此得名。清代時,此處為內務府滿、蒙、漢上三旗公署,其作用是皇城的後衛哨所。上世紀50年代,地安門地區道路整修,雁翅樓被拆。2012年2月,北京市啟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2013年6月,雁翅樓景觀復建工程開工,2014年竣工。

  北京24小時書店

  ■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位於東城區美術館東街,書店面積1400平方米,圖書品種近9萬種,於去年4月23日正式掛牌,為全國首家24小時書店。一年多過去了,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運營良好,已成為文藝青年必去之地,並成為北京文化旅遊新景點。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運營的成功,更帶動了杭州、深圳、南京等大中城市有實力書店紛紛轉型,不少24小時書店紛紛湧現。

  ■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海澱分店,位於清華同方科技廣場D座一層,於今年4月23日開業,書店實際使用面積500平方米,圖書以人文社科、學術、藝術類為主,文化創意產品也別具特色。與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相比,其外觀更時尚、更有美感。

  【好事兒】

  北京日報的讀者同時關注「藝綻」和「京呈」微信公眾號(掃描二維碼),一個月內到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購書,將獲得八折購書的優惠。

相關焦點

  • 北京雁翅樓變身24小時書店
    近日,中國書店位於北京地安門燕翅樓的門店正式開業   本報記者 徐 燁攝   近日,首個建在古建築中的24小時書店——中國書店雁翅樓店正式對公眾開放。   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的雁翅樓坐落在地安門附近,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後,地安門地區道路整修,雁翅樓被拆。2013年6月,雁翅樓景觀復建工程開工,並於翌年竣工。
  • 書香西城「不打烊」 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首嘗24小時營業
    書香西城「不打烊」 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首嘗24小時營業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2015年07月21日11:48 北京市民又多了一家晚上可以去的通宵營業書店——位於地安門路口南側、景觀復建的雁翅樓昨晚迎來了一家24小時營業的中國書店,這也是西城區第一家24小時書店。
  • 600歲雁翅樓將開24小時書店 盤點在古建中的閱讀場所
    素有「淘書聖地」之稱的中國書店將於7月底8月初,在雁翅樓開辦24小時古籍書店。   據了解,雁翅樓建於1420年,與地安門城樓同時修建,是城樓的哨所,距今已600年。當讀者置身於百年歷史的古建,選一本中意的書,讓時間在白紙黑字間緩緩流走,這樣的體驗可謂「行走於古今之間」。
  • 中軸線上的「城市書房」 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重張開業
    12月18日上午10時,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的重張開業儀式在店內舉辦。在經歷2個月的店堂升級工程後,雁翅樓24小時店再次面向讀者和市民開放。記者了解到,重新開張後的雁翅樓24小時書店加強了店堂分區的概念,根據服務功能的不同,分設了閱讀引導區、圖書展陳區、文房文創區、少兒閱讀區、公益閱讀區、飲品服務區六大區域,增強對讀者的閱讀引導。
  • 雁翅樓「深夜書房」24小時不打烊:只要有一位讀者 堅守就有意義
    中國書店雁翅樓店 資料圖地安門內大街,中軸線上,24小時不打烊的「深夜書房」——中國書店雁翅樓店,開業兩年來不僅點亮了北京的夜晚,溫暖了徜徉的讀者,最近還意外迎來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的夜訪。當被問及「如果晚上讀者不多,是否覺得24小時沒意義?」店員的回答讓人動容:「只要有一位讀者來,我的堅守就有意義。」「堅守」兩字道出了一份情懷,更道出了文化之於城市的意義。作為文物古蹟再利用的雁翅樓書店,六百年前,曾是老北京皇城的守衛哨所;六百年後,則化身當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園。對於住在周邊的居民來說,它更是家門口的文化場所,愉悅精神的休閒去處。
  • 北京中軸線上的24小時書店:為何成網紅打卡地?
    在北京,有一家開在中軸線上的24小時書店:中國書店雁翅樓店。在開業之初,便憑藉古樸的設計、獨具特色的古舊書吸引了一波粉絲讀者。18日,經歷了兩個月緊鑼密鼓的「改造」後,這家24小時書店重新接待讀者了。記者在實地探訪中發現,相較之前,書店的功能分區更加完善,「顏值」也比之前提高不少。雁翅樓24小時書店內,寫著不同字體「書」字的燈吸引了不少讀者的關注。上官雲 攝走進書店大門,迎面看到的是閱讀引導區,展臺上陳列著主題圖書與傳統文化圖書,背景牆上,正中是對雁翅樓的簡介,還有錯落有致的書架,展示優質圖書,顯得古樸雅致。
  • 「城市精神地標」三聯書店重新開業 曾是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
    12月30日,北京美術館東街22號,閉店兩年多的三聯韜奮書店重新開門迎客。零下12攝氏度的低溫抵擋不住讀者的熱情,上午10時,封面新聞記者在三聯書店看到已有不少讀者在讀書,其中不乏頭髮花白的老年人。12月30日,三聯韜奮書店重新開業。
  • 高新區這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開業了
    當城市進入午夜,書店就是燈火。近日,一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時光遇見·漁書書吧在高新區尚中心正式開業,為這座城市的冬日增添一份溫馨。  時光遇見·漁書書吧位於高新路與科技路口的尚中心一樓。目前陳列有兒童繪本、社會生活、人文歷史等綜合性圖書。相比傳統書店,時光遇見·漁書書吧24小時不打烊,同時著力打造不同的閱讀互動體驗。
  • 三聯韜奮書店總店重裝開業 2020年4月23日起恢復24小時營業
    三聯韜奮書店總店重裝開業 2020年4月23日起恢復24小時營業 2019-12-30 15:33:07 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有著地標意義的三聯韜奮書店總店在停業近兩年後,30日在京重裝開業。
  • 逆勢新增,北京再添一家24小時書店
    4月1日,北京西二旗回龍觀「一個書店」復工開業,並正式改為24小時營業。北京又迎來一家24小時書店,同時也是昌平區的首家24小時書店。 不管加班到何時 「碼農」可隨時進店閱讀 「一個書店」成立於2018年8月17日,是一個由「前網際網路人」運營的會員制社區書店。作為一家有著網際網路基因的書店,「用戶需求與導向」成為一大特色。 「無論多晚,會員朋友只要在門口刷一下臉,就能進入書店。」
  • 鄭州24小時書店調查:多家書店放棄,深夜的燈還能亮嗎?
    多家老牌24小時書店放棄24小時營業2016年4月,位於鄭州杜嶺街的中原圖書大廈回聲館開業,這座3000多平方米的書店綜合體,很快成為「網紅」。除了功能齊全,一二層圖書區24小時開放也是一大賣點。在孫經理看來,不能刻意為了24小時而24小時,要根據具體讀者情況和書店經營情況來確定。為了帶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今年回聲館還對咖啡業態進行了更新,夜晚駐唱以輕音樂為主,保證閱讀氛圍。書是生活負責人富貴介紹說,6年前決定開24小時,是受到了北京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的影響,「當時鄭州還沒有,所以覺得如果能成為第一家,對書店的發展會有幫助」。
  • 停業698天,京城第一家24小時書店經歷了什麼?
    京城第一家24小時書店、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的三聯韜奮書店總店,在經歷了698天漫長的暫停營業後,將於12月30日上午9點,以全新的面貌開業迎客。2014年4月8日,三聯韜奮書店總店開啟了24小時試運營,成為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引發了全民關注和京城24小時書店熱潮。
  • 遇見奈目丨24小時書店聲音漫步
    重回書店,發掘城市的精神之光 今年9月上旬,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一季在北京國際圖書節期間上線,成為一輪京城文化的衝擊波,讓人們找到一種共識:書店是每個人的精神之光。
  • 以聲為錨,發現書店裡的「大世界」——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書店...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二季於11月23日在北京實體書店公眾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雲聽APP、新浪讀書、喜馬拉雅、有書上線,該節目旨在挖掘北京優質特色書店空間,立體化、沉浸式講述書店故事,讓聽眾和讀者能在一天時間,探訪不同區域的書店空間,體驗不一樣的書店之旅。
  • 鄭州24小時書店調查:總有一盞燈,會在城市的深夜亮下去
    連日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鄭州多家24小時書店已經因成本原因,放棄了24小時營業服務,也有新書店開始謀劃24小時模式。 難道24小時書店,只是聽上去很美? 多家老牌24小時書店放棄24小時營業 2016年4月,位於鄭州杜嶺街的中原圖書大廈回聲館開業,這座3000多平方米的書店綜合體,很快成為「網紅」。
  •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北京開業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昨天在北京開業。這是上海三聯書店第一次把實體店開到首都。新店名為「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READWAY寓意「閱讀之道、成長之路」),坐落於北京朝陽大悅城9層,集文化、藝術、社交於一體,面積近3000平方米。
  • 京城第一家24小時書店——北京三聯韜奮書店
    北京,東城區,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2014年,北京三聯韜奮書店開始嘗試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運營模式,成為北京第一家「深夜書房」。2018年1月,三聯書店的美術館店開始整修改造。去年十二月,三聯美術館店總算重新開門,不過目前美術館店還未恢復二十四小時運營。
  • 24小時書店豐富武漢夜生活 熬夜看書的你有了好去處
    當時,武漢這座城內,卓爾是第一家24小時書店。近年,武漢24小時書店新增九丘書館、鉑仕匯城市書房,豐富了武漢的文化夜生活。  24小時書店為夜讀人  提供一片閱讀靜地  「夜晚會有許多有意思的事情發生」,魯納是九丘書館的店長,九丘書館位於武昌區水果湖東三路,2016年1月25日開業,營業至今。  18日,她告訴記者,上夜班最大的感受就是發現真的有好多愛學習的人。
  • 24小時書店豐富武漢夜生活,熬夜看書的人有了好去處
    記者楊濤 實習生彭華 攝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24日訊(見習記者李慧紫)2014年的11月,卓爾書店啟動了「文化不打烊」的24小時營業機制,在每一個寒冷或炎熱的夜晚裡等待來看書的人。當時,武漢這座城內,卓爾是第一家24小時書店。近年,武漢24小時書店新增九丘書館、鉑仕匯城市書房,豐富了武漢的文化夜生活。
  •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南鑼書店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南鑼書店24小時,漫步北京,遇見一家書店。你好,我是張萬昆,我們約在南鑼書店見。南鑼鼓巷,全長787米,與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已有740多年的歷史。這裡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關於它的名字,有個很有趣的故事,據說街道建成時,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老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朝,人們覺得這名字不雅,乾隆十五年繪製的《京城全圖》就改稱「南鑼鼓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