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南鑼書店

2020-12-02 南鑼先生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

南鑼書店

24小時,漫步北京,遇見一家書店。你好,我是張萬昆,我們約在南鑼書店見。從南鑼鼓巷站,走出地鐵,向北而行,便是完美融合老北京風情與清新文藝範兒的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全長787米,與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已有740多年的歷史。這裡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關於它的名字,有個很有趣的故事,據說街道建成時,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老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朝,人們覺得這名字不雅,乾隆十五年繪製的《京城全圖》就改稱「南鑼鼓巷」了。

這裡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也是最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南鑼書店,正在這裡。

南鑼書店創始人付建軍和溫京博是兩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們對南鑼有著複雜的情感,少年時,他們曾穿過這條胡同去上學、玩耍,以及迎接新鮮的一切——這裡就像是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

1994年,兩人在工藝美院附中認識;1997年一起考入清華美院,一個學工業設計,一個主攻視覺傳達;大學時,他們第一次遠行,在沒有高鐵和網絡的年代,共同經歷了一場有趣的旅行。

畢業後他們分別創業、留學,之後各自成家立業,而後又都進入大學做了老師。他們一起滑雪、騎馬,一起搓麻、打壁球、玩遊戲、做設計、搞藝術。原本他們可以像其他人一樣過著舒坦安逸的小日子,可他們就是「愛折騰」,一定要實現「謀劃」多年的心願——開一家「與眾不同」的書店。當年飛奔在南鑼鼓巷街頭的毛頭小子,和南鑼的緣分再次開始。

為什麼有了圖書館,有了大型書店,我們還需要一間間留戀在街頭巷尾的小小書店?在南鑼,或許我們能找到答案。

步入南鑼書店,最吸引人的其環境營造:錯落放置在書架和通道間的座椅、蒲團,有不同的樣式和質地,可正襟危坐也可隨意散漫;燈光高高低低地散落在各個角落,讓人可以隨處落座,盡情暢讀;店內間或有鮮花和綠植點綴,在室內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此刻,座椅、過道和臺階上幾乎坐滿了顧客。有的手中有書捧讀,有的在低聲交談,還有的對著一杯咖啡獨自發呆。

在這裡,你可以與朋友對坐閱讀,也可以獨自躲進小小的隔間,專注於一本書或自己的工作。南鑼書店營造了多種小環境,既給讀者沉思空間,也提供溝通交流、互動體驗的活動內容。

「泥人張」的傳承人姚曉靜、毛猴製作技藝的傳承人肖靜等人,在書店裡擺開場子,把那些越來也少見的民間絕活真實呈現在你面前。你可以在非遺傳承人手把手的傳習下,親自嘗試製作泥人和毛猴,並帶著它們和你心儀的圖書一起帶回家去。

到了南鑼書店,不能錯過它的露臺。每到仲夏夜,露臺就成了放映露天電影的好地方。

有人說,老北京的風貌,如今更多被保留在這一片屋頂上。從露臺處望去,鴿灰色的屋頂錯落鋪排在眼前。再遠望一些,是中軸線、鐘鼓樓……目光停頓,仿佛百年歲月迤邐而來。

「在這裡,你有著和一切有趣事物相遇的未知,也有著和一切新奇元素碰撞的驚喜。」這是南鑼書店對自己的定義。這個時代的一切,何嘗不是有趣的歷史與新奇的未知之間,充滿張力的碰撞呢?

不妨走進這樣一家書店,我們一起讀書、交談、看星星……遇見一家書店,愛上一座城市,體會一種溫暖。我是張萬昆,謝謝你和我一起漫步書店。

相關焦點

  • 遇見奈目丨24小時書店聲音漫步
    重回書店,發掘城市的精神之光 今年9月上旬,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一季在北京國際圖書節期間上線,成為一輪京城文化的衝擊波,讓人們找到一種共識:書店是每個人的精神之光。
  •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5日上線 48位名家帶你雲遊書店
    如何「遇見一家書店」?是街邊散步的偶遇,還是根據旅行指南的特別拜訪,亦或是隨一位名家一起通過聲音的方式,一起漫步書店。第18屆北京國際圖書節創新北京特色實體書店體驗,進行跨界合作,聯合故宮博物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雲圖有聲,將在9月5日推出「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一季。該項目遴選48家北京特色書店和最美書店,聯動不同領域,如導演、演員、作家、學者、主持人等跨界名人,講述漫步書店故事。
  • 以聲為錨,發現書店裡的「大世界」——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書店...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二季於11月23日在北京實體書店公眾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雲聽APP、新浪讀書、喜馬拉雅、有書上線,該節目旨在挖掘北京優質特色書店空間,立體化、沉浸式講述書店故事,讓聽眾和讀者能在一天時間,探訪不同區域的書店空間,體驗不一樣的書店之旅。
  • 24小時不打烊,48位名家帶你換一種方式逛書店
    如何「遇見一家書店」?第18屆北京國際圖書節創新北京特色實體書店體驗,聯合故宮博物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雲圖有聲,推出「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一季。「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一季得到不同領域名家的鼎力支持,演員藍天野、濮存昕、薩日娜、龔麗君、王斑、劉智揚、劉婕等,導演唐燁,作家李敬澤、李洱、寧肯、徐則臣、祝勇、梁鴻、周曉楓、常怡、張莉、楊早、解璽璋、崔曼莉、石一楓、蔣一談等,詩人樹才、霍俊明、楊慶祥等,主持人馬宗武、郭煒、米夏等,藝術家呂敬人、熊亮,朗誦藝術家呂仰平、崔雅清、胡樂民、張倩,青少年博物館公共教育推廣人朋朋哥哥
  • 逆勢新增,北京再添一家24小時書店
    4月1日,北京西二旗回龍觀「一個書店」復工開業,並正式改為24小時營業。北京又迎來一家24小時書店,同時也是昌平區的首家24小時書店。 不管加班到何時 「碼農」可隨時進店閱讀 「一個書店」成立於2018年8月17日,是一個由「前網際網路人」運營的會員制社區書店。作為一家有著網際網路基因的書店,「用戶需求與導向」成為一大特色。 「無論多晚,會員朋友只要在門口刷一下臉,就能進入書店。」
  • 高新區這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開業了
    當城市進入午夜,書店就是燈火。近日,一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時光遇見·漁書書吧在高新區尚中心正式開業,為這座城市的冬日增添一份溫馨。  時光遇見·漁書書吧位於高新路與科技路口的尚中心一樓。目前陳列有兒童繪本、社會生活、人文歷史等綜合性圖書。相比傳統書店,時光遇見·漁書書吧24小時不打烊,同時著力打造不同的閱讀互動體驗。
  • 全球首家24小時書店的最後一天-虎嗅網
    實際上,作為「接棒」的誠品信義店也已改裝完畢,並與敦南店無縫銜接地點亮起這盞24小時的燈。搬家前,誠品舉辦了一系列的「喜新戀舊·移館別戀」活動,首次嘗試從9月23日上午至9月24日早上長達18小時的通宵營業,期間共計三萬人次湧進書店,凌晨四點進店還要大排長隊。
  • 臺灣首家二十四小時書店月底「熄燈」
    4月底的一天,誠品書店臺北敦南店。賴先生又一次來到這裡。看到店內彩虹色的「熄燈倒計時」裝置,他的心裡五味雜陳。「這是臺灣的第一家24小時營業書店,從童年到中年我在這裡度過了不少時光。現在聽說還有一個月就要關門,實在是有些感慨。」  像賴先生一樣感慨的臺灣民眾還有很多。
  • 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關門,21年沒斷電今晚卻要熄燈了
    走過31年時光、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自營業起已堅持186000+小時不斷電的臺灣誠品敦南店,將在今晚選擇熄燈關門。 以後,那盞整整亮了21年,曾在臺北敦南街頭溫暖過無數人的書店之燈,將永遠落下了。
  • 鄭州24小時書店調查:多家書店放棄,深夜的燈還能亮嗎?
    多家老牌24小時書店放棄24小時營業2016年4月,位於鄭州杜嶺街的中原圖書大廈回聲館開業,這座3000多平方米的書店綜合體,很快成為「網紅」。除了功能齊全,一二層圖書區24小時開放也是一大賣點。在孫經理看來,不能刻意為了24小時而24小時,要根據具體讀者情況和書店經營情況來確定。為了帶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今年回聲館還對咖啡業態進行了更新,夜晚駐唱以輕音樂為主,保證閱讀氛圍。書是生活負責人富貴介紹說,6年前決定開24小時,是受到了北京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的影響,「當時鄭州還沒有,所以覺得如果能成為第一家,對書店的發展會有幫助」。
  • 昌平有了首家24小時書店!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行業遭遇困境,但也有書店在逆境中尋找機遇。位於昌平區回龍觀的「一個書店」,4月1日起,升級為24小時模式,成為昌平區首家24小時書店。進入這家24小時書店,只見讀者們正在間隔一米的桌子上安靜閱讀,沒有人聲沒有音樂,只有偶爾的翻書聲。「一個書店」是一家書店的名字,是一個新興會員制社區書店。在不能營業的兩個月裡,他們開發和內測了許多新服務。4月1日,升級版的「一個書店」重新回歸。正是從這一天開始,這家書店升級為24小時模式,成為昌平區首家24小時書店。
  • 北京雁翅樓變身24小時書店
    本報記者 徐 燁攝   近日,首個建在古建築中的24小時書店——中國書店雁翅樓店正式對公眾開放。   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的雁翅樓坐落在地安門附近,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後,地安門地區道路整修,雁翅樓被拆。2013年6月,雁翅樓景觀復建工程開工,並於翌年竣工。
  • 深夜中的煙火氣,探探那些繁華都市裡的24小時書店
    也許是因為這些年網絡上關於誠品書店的報導太多了,也或許是我自己去的書店太多了,總的來說,我並沒有愛上誠品敦南店。但是,在它結業的時候,我想回顧一下,這些年我泡過的24小時書店。我把泡過的24小時書店,分為「遠行中打過卡」的書店和「城市裡不止泡一次」的書店。
  • 北京地安門雁翅樓24小時書店開業
    這是中國書店旗下首家「不打烊」書店,也是北京市屬第一家國有24小時書店,以及北京地區第三家24小時書店   【特色】   新書之外還有舊書交易   開在復建古建築裡的這家書店,古香古色、格調雅致,視野開闊。書店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目前開放的雁翅樓書店在馬路西側。
  • 「城市精神地標」三聯書店重新開業 曾是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
    12月30日,北京美術館東街22號,閉店兩年多的三聯韜奮書店重新開門迎客。零下12攝氏度的低溫抵擋不住讀者的熱情,上午10時,封面新聞記者在三聯書店看到已有不少讀者在讀書,其中不乏頭髮花白的老年人。12月30日,三聯韜奮書店重新開業。
  • 臺灣有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成為了一個熱門旅遊景點
    誠品書店敦南店,作為臺北第一家誠品書店,也是全球唯一一家24小時營業的誠品店,即將在2020年關店。曾幾何時,成品書店一度成為文藝青年中最浪漫的一筆色彩。說到青春二字,肯定跟圖書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都知道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 北京中軸線上的24小時書店:為何成網紅打卡地?
    在北京,有一家開在中軸線上的24小時書店:中國書店雁翅樓店。在開業之初,便憑藉古樸的設計、獨具特色的古舊書吸引了一波粉絲讀者。18日,經歷了兩個月緊鑼密鼓的「改造」後,這家24小時書店重新接待讀者了。記者在實地探訪中發現,相較之前,書店的功能分區更加完善,「顏值」也比之前提高不少。雁翅樓24小時書店內,寫著不同字體「書」字的燈吸引了不少讀者的關注。上官雲 攝走進書店大門,迎面看到的是閱讀引導區,展臺上陳列著主題圖書與傳統文化圖書,背景牆上,正中是對雁翅樓的簡介,還有錯落有致的書架,展示優質圖書,顯得古樸雅致。
  • 京城第一家24小時書店——北京三聯韜奮書店
    北京,東城區,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2014年,北京三聯韜奮書店開始嘗試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運營模式,成為北京第一家「深夜書房」。2018年1月,三聯書店的美術館店開始整修改造。去年十二月,三聯美術館店總算重新開門,不過目前美術館店還未恢復二十四小時運營。
  • 「漫步在高雄捷運站上的書店」各有不同,卻都值得慢慢去記錄
    那天離開三餘書店時,我去了趟它的衛生間,很乾淨。第二次到高雄,就是今年夏天了。由於我在臺北國際書展上認識了三餘書店的店長鍾尚樺,所以探店前,就先跟他聯繫了。書店是下午1點開門,他特意來店裡見我,之後還要到別處布展。由於是第一次在三餘書店見他,我不想拿著相機,讓對方覺得不「自在」。我就先跟他發信息說,我來探店,想先對書店有一些認識。
  • 書香西城「不打烊」 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店首嘗24小時營業
    北京市民又多了一家晚上可以去的通宵營業書店——位於地安門路口南側、景觀復建的雁翅樓昨晚迎來了一家24小時營業的中國書店,這也是西城區第一家24小時書店。,也是西城區第一家24小時書店以及北京市屬第一家國有24小時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