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
南鑼書店
24小時,漫步北京,遇見一家書店。你好,我是張萬昆,我們約在南鑼書店見。從南鑼鼓巷站,走出地鐵,向北而行,便是完美融合老北京風情與清新文藝範兒的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全長787米,與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已有740多年的歷史。這裡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關於它的名字,有個很有趣的故事,據說街道建成時,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老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朝,人們覺得這名字不雅,乾隆十五年繪製的《京城全圖》就改稱「南鑼鼓巷」了。
這裡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也是最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南鑼書店,正在這裡。
南鑼書店創始人付建軍和溫京博是兩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們對南鑼有著複雜的情感,少年時,他們曾穿過這條胡同去上學、玩耍,以及迎接新鮮的一切——這裡就像是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
1994年,兩人在工藝美院附中認識;1997年一起考入清華美院,一個學工業設計,一個主攻視覺傳達;大學時,他們第一次遠行,在沒有高鐵和網絡的年代,共同經歷了一場有趣的旅行。
畢業後他們分別創業、留學,之後各自成家立業,而後又都進入大學做了老師。他們一起滑雪、騎馬,一起搓麻、打壁球、玩遊戲、做設計、搞藝術。原本他們可以像其他人一樣過著舒坦安逸的小日子,可他們就是「愛折騰」,一定要實現「謀劃」多年的心願——開一家「與眾不同」的書店。當年飛奔在南鑼鼓巷街頭的毛頭小子,和南鑼的緣分再次開始。
為什麼有了圖書館,有了大型書店,我們還需要一間間留戀在街頭巷尾的小小書店?在南鑼,或許我們能找到答案。
步入南鑼書店,最吸引人的其環境營造:錯落放置在書架和通道間的座椅、蒲團,有不同的樣式和質地,可正襟危坐也可隨意散漫;燈光高高低低地散落在各個角落,讓人可以隨處落座,盡情暢讀;店內間或有鮮花和綠植點綴,在室內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此刻,座椅、過道和臺階上幾乎坐滿了顧客。有的手中有書捧讀,有的在低聲交談,還有的對著一杯咖啡獨自發呆。
在這裡,你可以與朋友對坐閱讀,也可以獨自躲進小小的隔間,專注於一本書或自己的工作。南鑼書店營造了多種小環境,既給讀者沉思空間,也提供溝通交流、互動體驗的活動內容。
「泥人張」的傳承人姚曉靜、毛猴製作技藝的傳承人肖靜等人,在書店裡擺開場子,把那些越來也少見的民間絕活真實呈現在你面前。你可以在非遺傳承人手把手的傳習下,親自嘗試製作泥人和毛猴,並帶著它們和你心儀的圖書一起帶回家去。
到了南鑼書店,不能錯過它的露臺。每到仲夏夜,露臺就成了放映露天電影的好地方。
有人說,老北京的風貌,如今更多被保留在這一片屋頂上。從露臺處望去,鴿灰色的屋頂錯落鋪排在眼前。再遠望一些,是中軸線、鐘鼓樓……目光停頓,仿佛百年歲月迤邐而來。
「在這裡,你有著和一切有趣事物相遇的未知,也有著和一切新奇元素碰撞的驚喜。」這是南鑼書店對自己的定義。這個時代的一切,何嘗不是有趣的歷史與新奇的未知之間,充滿張力的碰撞呢?
不妨走進這樣一家書店,我們一起讀書、交談、看星星……遇見一家書店,愛上一座城市,體會一種溫暖。我是張萬昆,謝謝你和我一起漫步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