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實體書店行業遭遇困境,但也有書店在逆境中尋找機遇。位於昌平區回龍觀的「一個書店」,4月1日起,升級為24小時模式,成為昌平區首家24小時書店。
進入這家24小時書店,只見讀者們正在間隔一米的桌子上安靜閱讀,沒有人聲沒有音樂,只有偶爾的翻書聲。「一個書店」是一家書店的名字,是一個新興會員制社區書店。在不能營業的兩個月裡,他們開發和內測了許多新服務。4月1日,升級版的「一個書店」重新回歸。正是從這一天開始,這家書店升級為24小時模式,成為昌平區首家24小時書店。「配合營業時間,我們上線了自主開發的刷臉門禁系統,無論多晚,會員只要在門口刷一下臉,就能進入書店。同時,書店啟動外賣服務,下單之後最快30分鐘就能送到。大家不需要來店裡,隨時可以把書借回家。」書店創始人文海告訴記者,書店支持「買書前先讀書」,如果回家讀過覺得很好,可以在「一個書店」的小程序裡直接下單,而不用再前往書店購書了。
內容永遠是書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了這次升級開店,「一個書店」根據以往的借閱數據,綜合選書委員會的推薦,整理出數十個主題書單,包含文學、商業、社科各個領域。如果讀者需要,書店工作人員會根據讀者需求精準推薦3-10本。「當大家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想要不斷探索、豐富自身的時候,書店就將把與之相關的好內容全部匹配給他們,讓好書與興趣匹配。「文海介紹,每個人也可根據自身的閱讀經驗,向書店推薦書籍,把快樂分享給同樣有興趣的朋友。
疫情期間,為幫助讀者找到閱讀的愉悅,「一個書店」還開啟了「線上閱讀馬拉松」活動,邀請讀者一起在直播間裡進行三小時的沉浸閱讀,讓專注成為習慣。此外,策劃「問讀小組」活動,每周書店會拋出一個主題,邀請感興趣的朋友,通過閱讀相關書籍、相互切磋琢磨,來發現生活背後的秘密。「讀講學堂」活動則邀請所有人來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穫,每一個人的經驗都可以變成10分鐘以內的短視頻,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疫情發生以前,我們每天晚上都會營業到12點,因為有一些會員晚上想多呆一會。所以實行24小時模式,也是我們計劃之內的事,沒有過多考慮增加運營成本這方面的問題,更多的是給會員做一些權益的提升。」文海說,他們的目標是在疫情結束的時候,能夠真正滿足大家對精神生活的渴望。希望去書店的讀者,每一周都比上周獲得更多新知,比上周感到更加專注,比上周找到更多感興趣的東西。
圖文/張時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