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一位讀者來,我的堅守就有意義。」支撐起這份意義的不應只有令人感動的情懷,更要有實實在在的舉措。經濟致用,文化致遠。用心呵護那些精神家園的捍衛者、文化場所的堅守者,是做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這篇大文章的必然要求。
地安門內大街,中軸線上,24小時不打烊的「深夜書房」——中國書店雁翅樓店,開業兩年來不僅點亮了北京的夜晚,溫暖了徜徉的讀者,最近還意外迎來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的夜訪。當被問及「如果晚上讀者不多,是否覺得24小時沒意義?」店員的回答讓人動容:「只要有一位讀者來,我的堅守就有意義。」
「堅守」兩字道出了一份情懷,更道出了文化之於城市的意義。作為文物古蹟再利用的雁翅樓書店,六百年前,曾是老北京皇城的守衛哨所;六百年後,則化身當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園。對於住在周邊的居民來說,它更是家門口的文化場所,愉悅精神的休閒去處。
這兩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文化需求愈發空前強烈。《千裡江山圖》再次引發「故宮跑」,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圖書館充實周末,部分書店試水進入24小時模式,可以說,今天的北京需要更多文化空間為市民提供新的精神棲息地。這份精神層面的寄託,凸顯著堅守的價值。
當城市進入夜晚,書店就是燈火。文化地標固然重要,但「浪漫燈光」的背後卻不輕鬆。公共文化場所不同於一般經營機構,提供精神產品的定位使其帶有天然的公益屬性,大多數並不盈利。就拿實體書店來說,租金、人員、管理、運營等開支一直不小。而近幾年,城市房租節節攀升、網絡書店競爭激烈,居民閱讀載體日益轉向數位化,都讓實體書店運營雪上加霜,乃至落寞離場。
即便像中國書店雁翅樓店這樣的,雖有政府免其房租,但其他成本壓力仍然不小。而類似難題,同樣困擾著曾經遍地開花的小劇場、音樂廳。可見,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生存壓力正成為眾多精神家園堅守者不能承受之重。他們的堅守,既難能可貴,更殊為不易。
「只要有一位讀者來,我的堅守就有意義。」支撐起這份意義的不應只有令人感動的情懷,更要有實實在在的舉措。在這方面,政府的作用尤不可缺,正如有論者所言:「大部分普通百姓不會自覺消費嚴肅藝術,他們會去看電視、看電影,會把錢花在購買日用品上,文化繁榮必須靠政府來引導。」
國外也有很多經驗足可借鑑。被譽為「世界文化藝術之都」的法國,每年在文化上的總體投入預算多達3000億歐元,大多數文化產品的成本都由政府來彌補,確保普通民眾消費得起;英國公共文化投入奉行「一臂之距」,由非政府組織代為管理,既確保扶持資金的穩定性,也對受助藝術項目跟蹤評審。
近些年來,北京也拿出了不少優惠政策。既有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民眾提供精神產品,亦有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等稅收優惠,還有文化產業相關資金對書店、小劇場等進行定點補貼。總之,政府的呵護與扶持不缺位,星星點點的文化場所就能在「水深波浪寬」的市場大潮中倖存下來,乃至形成百花爭豔的大氣候。
經濟致用,文化致遠。城市不能只是經營場所的串聯,商業喧囂的充斥,更應該是一個安放心靈的意義系統,充滿人情味的溫馨家園。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話劇場等眾多散落於大街小巷的文化明珠,既是對整個社會「潤物細無聲」的精神滋養,也是對城市生活品質的根本提升。
有人感慨,為什麼北京相比其他城市讓人如此留戀,是因為在這裡可以滿足一種無法替代的精神需求:既能在家門口觀看文青標配《戀愛的犀牛》,在國家大劇院欣賞歌劇瑰寶《圖蘭朵》,亦能在老舍茶館,嗑著瓜子、品著茶,聽一場地道的老北京相聲……種類繁多的文化場所,讓人們在經濟高速發展中免於沉陷精神荒漠。現代化固然伴隨著都市氣,但城市必須保留住「一縷文氣」,否則再怎樣繁華,也是精神的沙漠。
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均不可少。拿出種樹的情懷,用心呵護那些精神家園的捍衛者、文化場所的堅守者,充分激活首都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這是做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這篇大文章的必然要求。我們相信多措並舉之下,北京這片文化綠洲勢必愈發濃鬱,城市的姿態也將越來越有魅力,城市的空間更會擁有足夠的溫情與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