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聽夜北京
夜讀人生 零點後的「城市書房」
三聯書店內的夜讀者 攝影/實習生 於正心
開欄語:你見過凌晨三點的北京嗎?凌晨的北京,多數人已經進入夢鄉,但也有一些人,他們的工作、學習才剛剛開始——夜班公交車的司機師傅,載著乘客欣賞著斑斕的夜北京;騎著摩託穿梭在大街小巷裡的外賣小哥,讓熬夜的人們能及時吃上一頓暖心餐;急診室裡的醫護人員,在監護儀滴滴聲中,守護著每一位患者;夜間圖書館裡給自己「充電」的夜讀者……翻過白天的喧嚷,來到夜曲時間,這些平凡的身影努力堅守每一個不眠之夜,為了夢想,積聚破曉的力量。今日起,本報推出「Qing聽夜北京」系列報導,講述他們不平凡的「夜生活」。
9月的一天,北京降了一場大雨,趕走了悶熱的夏,送來了一絲涼爽。微涼的凌晨裡,三裡屯的三聯韜奮書店仍舊燈火通明。正值假期,書店近兩月的銷量、客流量較大,雖已過凌晨,仍有人不斷走進來光顧,一女生走進書店時,特意踮起腳,減少高跟鞋踩在木地板上的聲響。
三聯韜奮書店10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共有兩層,書籍的門類很多,文學、心理學、經濟管理、歷史、地理等。大部分書籍根據其價格、材質、副本量進行拆封當作樣本,以供讀者閱覽和挑選。
在設置了桌椅的咖啡消費區,有的人在伏案休息,有的在學著日語,有的在碼字……他們在初秋的深夜坐在24小時書店,隔絕街上的嘈雜,開始了各自的「夜生活」。
熬夜讀書 備戰考試
2019年暑期,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西城區第一圖書館、角樓圖書館等多家圖書館紛紛開設夜間閱讀時段,但是閉館時間一般都是晚上9時至10時。這對於從國外生活了一段時間剛回國,需要「倒時差」備戰明年高考的趙蒙來說,還不是很「解渴」。
為了充分利用起假期時間,避免在家學習分心,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成了趙蒙的最佳選擇。三裡屯的三聯書店24小時開門,距離趙蒙家也不遠,他白天睡覺,晚上六七點起來,後半夜便帶上複習材料跑到書店自習,一直坐到次日中午。
來自山東濱州的鐸誠也是三聯書店的一位「夜」讀者,他鍾愛的座位與趙蒙一桌之隔。鐸誠為考取註冊會計師證書做著努力,「5年內過6門,我很快就成功了。」鐸誠的臉上透露出自信。
忙裡偷閒 閱讀添趣
吧檯的咖啡機裡發出研磨咖啡豆的聲音,咖啡師韓晨藉此空當將茶飲送到了鐸誠的桌上,回到吧檯內時咖啡豆已經研磨完畢,點單、製作、送達,所有流程全由他一人完成,這對於專職做咖啡師7年的他來說,已經駕輕就熟。
韓晨正在製作的拿鐵是為一名常客準備的,「他每次都點28元的拿鐵」。
已經入職一年有餘的韓晨已記不清做了多少杯咖啡,也算不出夜間來此的顧客數量,但總有那麼一兩個人幾乎周而復始地做著同樣的事情而讓韓晨印象深刻。
一周之中,周五和周六客流相對較多,晚9點到凌晨3點又是高峰期,只要點上一杯咖啡等飲品,就可以在這裡坐一整晚看書,書店內通常座無虛席。高峰期一過,有了閒暇時間的韓晨便可以到書架上挑一本喜歡的書籍讀上一會兒。
在通往門口的臺階右側是書店的收銀臺,收銀員葛靜要從晚8點40分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9點。接近凌晨2時,有一對情侶已經選好了要買的書籍,葛靜在給兩位顧客結完帳後,還幫他們挑選了相應的書籤。
在書店工作近一年,她和韓晨一樣,也會在休閒時刻翻翻店裡的書籍,「比想像中更有意思和吸引力。」她認為,實體書店的魅力之一就是「書堆中淘寶」的快感。
獨特夜晚 以書為伴
凌晨一點多,從莫斯科飛往北京的航班在首都機場落地,任職於山東某大學的李麗一家三口剛旅遊回來。此刻距離北京開往濟南的早班高鐵只有不到5個小時了,「找賓館太晚也不划算,還折騰」。
李麗夫婦二人出於教師職業的慣性使然,看書也是一家人的愛好,想起北京有24小時書店,打開手機一搜,只有半個小時的路程,於是跟上小學的女兒一拍即合,決定在三聯書店度過以書為伴的獨特夜晚。
看完夜場電影的林巖要在24小時書店過夜的原因令他自己都有些哭笑不得——沒帶門禁卡,又不好意思打擾房東,「書店氛圍很好,這次因『意外』來到夜間書店,仿佛重溫了學生時代的閱讀時光。」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新型閱讀空間在政策引導下異軍突起,19.34%的居民習慣在閱讀空間讀書。從事配音工作的林婉對此類特色閱讀空間很熟悉,尤其是24小時書店。對她而言,這類書店是一個閱讀放鬆的去處,更是一個「容身之處」,在這裡你可以安安靜靜看自己的書。因為工作安排晝夜顛倒,她把這種作息戲稱為「過著美國時間」。(文中均為化名)
文/本報記者 宋霞 見習記者 韓世容
實習生 錢嘉鑫 於正心 劉天琪 統籌/孫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