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典雅的球狀吊燈、乾淨整潔的實木書架、從窗戶投入的細碎光影……在環翠區城市書房鯨園二館,市民正在安靜地享受閱讀時光。截至目前,威海市共建成城市書房27個,年底前還將有9個城市書房投入使用。
城市書房建設作為威海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重要任務之一,按照「統一審核、統一標識、統一配置、統一監管」的要求,致力於打造城市精神文化地標,為廣大市民點亮一盞「閱讀之燈」。
小書房充滿「大磁力」
清晨的街道漸漸喧鬧起來,城市書房環翠樓分館管理員林向榮正擦拭著書桌。不同於城市的快節奏,書房內靜謐祥和,溫柔的燈光流淌在屋內每個角落,散發著醇厚書香。
原在北京生活的林向榮,自2018年擔任城市書房環翠樓分館管理員之後,就深深愛上了這份工作。「威海人素質高,大家進來讀書的時候特別安靜。」林向榮說,書房靜謐和諧的閱讀氛圍,時常吸引附近市民過來讀書。
「我今年準備考研,這個書房裡專業類藏書特別豐富,適合在此學習。」正在做英文試題的莊明月抬起頭說道。同莊明月一樣,書房內十餘排桌椅上全都坐滿了前來看書的市民。
「我女兒今年升高三,暑期我們約好每日都過來溫書。」劉玥把筆記本電腦打開,搜索著知識點。「書房離家特別近,步行幾分鐘就到了,來書房看書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靜謐的閱讀環境,使城市書房環翠樓分館的「磁力」越來越大。林向榮反覆查看書架,確認書本都已碼好。她說,隨著城市書房的建設,閱讀已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生活的「新風尚」。
提供「點餐式」服務
8月22日這天,環翠區櫻花社區居民尹晶晶又起了個大早,自從8月9日家附近的城市書房鯨園二館投入試運營後,她這兩周總是格外忙碌。
「自從家門口建了書房,我每日都要『泡』一會。讀書也好,幫忙也好,我都覺得很有意義。」想著得提早去城市書房幫忙布置晚上的活動,尹晶晶不由將步伐又加緊了些。
不僅義務為書房做志願者,尹晶晶還在書房內成立「朝花夕拾讀書會」,進一步擴大閱讀「朋友圈」。
「我們讀書會幾個小姐妹自發組織了一個群,經常會在裡邊分享一些好文章。」尹晶晶說,城市書房在為她提供便利讀書條件的同時,也讓自己結交到了新朋友。平日裡大家閒來無事,經常會到書房裡聚一聚。
讀者們將書房當成自己的「家」,得益於期間感受到的人性化服務。
「我這裡列了個講座名單,大家看看對哪一個感興趣,擇日就安排上。」微信群裡一聲「吆喝」,居民們紛紛在群內對自己喜歡的課程進行投票。
「我們書房就是要以百姓需求為根本,將每一件事真正做到讀者的心裡。」城市書房鯨園二館負責人說,讓居民愛上讀書,就要把服務送到大家心坎上。
在這裡補充「精神食糧」
書籍之於人,是慰藉,更是啟迪。8月21日,城市書房竹島分館同往常一樣,坐滿了來看書的人。
作為威海市第一家城市書房,竹島分館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舒適的閱讀環境吸引不少市民前來閱讀。在二樓成人區內,今年59歲的張振榮早早坐在了窗邊的位置,「我家就在這附近,步行十分鐘就能到,每日過來看書是我雷打不動的習慣。」張振榮戴上老花鏡,翻開了面前的《80後紅樓夢新續》。
飛機牆繪、五彩貼畫……「在書房裡,孩子和我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空間。」王建峸說,這裡有供低幼兒童閱讀的繪本區,設計別出心裁,孩子到了這裡能夠坐得住看得進,家長也能夠找到自己中意的書籍。「平時沒事的時候,我就會帶著孩子來讀書。我覺得讓他在小時候就養成看書的習慣,對他今後的人生指引是有好處的。」
不僅藏書豐富,書房還會定期開展各類講座。「我們從去年開始,就形成了常態化的講座模式,一個月至少會有一次。」城市書房竹島分館管理員戚穎清用紅筆在日曆上圈出講座時間。據戚穎清介紹,書房內藏書達到16000本左右,每日人流量可達700餘人。「為了讓館內的書籍儘可能全面,每月固定時期,我們還會和其他書房進行圖書交換。」
「為了使不同的書房發揮不同的效用,在符合城市書房建設標準的情況下,各書房都打造了不同的特色。我們還廣泛開展閱讀推廣人培訓,加強閱讀隊伍建設。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實體書店發展,全方位推動書香威海全民閱讀活動開展。」市圖書館館長時慶安介紹。
夜幕低垂,燈光漸稀,城市逐漸入眠。在寂靜的夜晚,一頁頁翻書聲卻從未停息,一盞盞「讀書燈」始終不滅。(來源:Hi威海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