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中心市區工人文化宮前的志願者服務驛站,掛起「共享漂流書屋」的牌子,當天,近300本圖書入住書屋,開始它們的「共享漂流」之旅。鯉城區委文明辦與泉州圓夢義工聯合開啟的「共享漂流書屋」將陸續亮相,它們也將為我們的城市多增添一分書香,提升城市閱讀氛圍。(11-03泉州網)
「共享漂流書屋」將自家壓箱底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分享,不僅是對閱讀資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對建設書香型社會的積極助力,這對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共享漂流書屋」不僅要起到「互通有無」的作用,關鍵是「共享」讓書「飄起來」,「好書大家讀」,如果只起到「交換」的作用,然後將換來的書再重新放到自家的書架上,或者繼續「壓箱底」,不僅起不到共享的作用,而且「共享漂流書屋」很快就會成為「一潭死水」,最後只能像流入沙漠的溪流,因此,如何圍繞「共享」二字,增強書屋的活力、生命力,不僅彰顯組織者的智慧,更關係到書香社會的建設。
這就要求「共享漂流書屋」不僅每天要有志願者當班,更要有為主的管理者,將交換來的新書進行登記、蓋章,還要將被換走的書「留名」跟蹤,某某書現在在誰手中,交換的時間,以及還書的時間都要記錄在案,更要將互換書的價格做必要的登記,以防「一去不回」,躺在書架上睡覺,成為了別人家的「藏書」,如此才能做到「好書大家讀」,才能讓書「飄起來」,從而起到共享的作用。
「共享漂流書屋」只起到「交換」的作用還不夠,還必須通過「交換」這種方式起到對讀書的促進作用,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讓讀書成為一種時尚,如此,「書屋」才能走得更遠。
眾所周知,在讀書的人中「實用型」、「功利性」讀書的人不在少數,如何讓讀書成為一種「厚積薄發」的儲備,如何讓不同的人通過讀書都能從中受益,並調動讀書的積極性,讓讀書成為一種時尚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這就要求「主辦方」,不僅要經常以讀書沙龍,讀書會的形式及時表彰那些少有「成就」的人,還要通過「交換」記錄,表彰那些交流書多的,質量高的、讀書多的人,如此方才能夠將讀書推向高潮,才能使閱讀變成悅讀,才能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並成為一種時尚。
有一位同事,是一位老教師,據他介紹他所在的村子是一個具有讀書傳統的村子,過去在他們村誰家晚上沒有讀書聲,家長出門都不好意思,都感到丟人,所以他們村「文化人」就比其他村子多得多,在外地工作的人也多得多,這就是「讀書時尚」給他們村帶來的「益處」。
讀書的功用不可能立竿見影,但通過「共享漂流書屋」讓讀書成為一種時尚,單憑几位志願者努力還不行,這就需要社區、有關部門大力倡導,大力支持,不息資金,不惜餘力,做長久的打算,「一陣風」不僅看不到讀書的益處,而且還會讓人「倒胃」。
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讓讀書成為一種時尚,「強吃不美,過後得力」,讀書收益的不僅是個人,書香型社會、書香型家庭,提高的更是整體人的素質,最終必將成為社會文明的促進者、建設者。「共享漂流書屋」讓書飄起來才具活力,辦好「共享漂流書屋」社區義不容辭。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