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5日電(記者 殷耀、朱文哲)「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這是鄂爾多斯草原帶給人的幽美印象。如今,這片廣袤草原不僅「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深處也已飄來陣陣書卷香。
「藏書家」「散文家」「牧民詩人」……說起牧民敖特根達來,附近牧民都會這樣形容他。初見敖特根達來,他剛從鎮裡回到家,手中還抱著幾本剛淘的舊書,靦腆的笑容以及草原牧民特有的善良與淳樸都寫在他的臉上。
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託克前旗城川鎮阿日勒嘎查的敖特根達來收藏圖書已有40年,藏書過萬冊,他家也被評為鄂託克前旗「書香家庭」。像這樣的「書香家庭」和「草原書屋」,鄂爾多斯已有近千戶。
敖特根達來家中5000畝的草牧場飼養著200餘只羊和30多頭牛。「過去收入低,想買書也捨不得多買。」敖特根達來說,「這幾年家裡草場環境好了,牛羊壯實了,錢包越來越鼓,我也有更多的時間去買書、讀書。」
隨著生態環境的逐年改善,鄂爾多斯市草原植被覆蓋率從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目前的52%,草原退化與沙化現象顯著好轉。「草原生態環境的改善為牧民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效益,牧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促進了牧區文化事業的發展。」鄂爾多斯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韓玉飛說。
為收藏圖書,敖特根達來在家裡專門建起一間書房。「這是我和其他牧民朋友創作的詩歌散文集。」從書架拿下兩本書的敖特根達來對記者說,閒暇之餘他還會寫些詩歌散文,他的百餘篇作品都已在當地發表,不久前他還受邀參與到附近巴彥希裡嘎查地方志的撰寫中。「鎮裡很支持我們的文學創作,越來越多的牧民開始喜歡閱讀和寫作。」敖特根達來說。
敖特根達來的生活只是鄂爾多斯草原牧民文化事業建設的縮影。近年來,鄂爾多斯市不斷加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所有基層嘎查村都已建成標準化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層公共文化覆蓋率達100%。
自幼喜愛讀書的孟克達來家住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圖克鎮,雖身居草原,但他的藏書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網上淘、地攤買,甚至在廢品收購站不經意的發現,只要是好書,孟克達來都會買回家讀。從1996年收藏第一本書開始,孟克達來的藏書量已達5萬冊。
「高中畢業後我回鄉放牧,起初想看書也找不到書,後來外出打工才讀到更多的書,收藏的書也多了。」提及往事,孟克達來仍記憶猶新,「文學書、歷史書、工具書,我全都愛讀。」
2019年,在鎮裡的幫助下,孟克達來用自己的部分藏書在圖克鎮建起一座蒙古辭書院,免費展出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蒙古學辭書、辭書研究資料和辭書原稿近2600冊。「我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蒙古學辭書,為辭書研究者提供蒙古學辭書的原始資料,讓我們的後代也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孟克達來說。
「如今愛好閱讀的牧民越來越多,草原上書香氛圍日漸濃厚。」鄂爾多斯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王聿慧表示,在鼓勵群眾參與文化事業的同時,鄂爾多斯市各旗區在建設基層圖書館的基礎上,在各嘎查村和社區建設二級分館905個,全市範圍內的1013個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全部免費開放。
青草香、美酒香、詩書香,在孟克達來看來,這就是草原牧民的幸福生活。
[責任編輯: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