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鄒俊川
「這些種植、養殖業方面的書籍對我來說太實用了。」4月20日,在綿陽市遊仙區玉河鎮道碑觀村6組,村民顧仕界捧著剛從鎮上領回的10多本圖書高興地說。
在道碑觀村,顧仕界算是一個致富能人,他通過發展生豬養殖、蘆筍種植、養魚等產業,年收入20多萬元。而他致富的一個重要秘訣就是讀書。在顧仕界家的書房裡,書櫃裡整齊地碼放著1000餘本書籍。記者注意到,除了農業生產方面的專業書籍外,還有文學、法律等書籍。「讀書算是改變了我和我子女的人生。」顧仕界說,受他的影響,兩個孩子從小就酷愛讀書,現在已大學畢業,做著不錯的工作。
顧仕界是玉河鎮「農家書房」的兼職圖書管理員,他家的書房自然就成為「農家書房」的一個組成部分。
玉河鎮鎮長董勇介紹,玉河鎮是宋代狀元蘇易簡的故裡,但以前讀書氛圍並不濃。董勇通過調研後發現,該鎮「農家書屋」藏書量高達10萬冊,但翻閱率卻比較低,「有的書已經發黃,有的書直接粘在了一起。」
如何讓圖書真正走進農家?「與其讓這些圖書束之高閣,不如讓圖書『沉』下去,流轉進有讀書需求的群眾家裡。」今年初,玉河鎮開始「農家書房」建設,將鎮文化館、村農家書室和學校圖書室的一些圖書「下沉」到黨員、致富能手和「書香少年」等有讀書需求的人群家裡。目前,玉河鎮已選擇了13戶家庭和6個「書香少年」作為兼職圖書管理員。「群眾想看書,可以直接去他們家裡借閱,現在我們已流轉出了近萬冊圖書。」董勇說,下一步,還將細化圖書「下沉」管理措施。
玉河鎮「農家書房」的建設,讓顧仕界感到讀書之風正在鄉村興起。「以前很少有村民家裡有書,現在我這個書房每個月要借出10多本書呢。」
村民看到顧仕界種蘆筍嘗了甜頭,紛紛表示願意學習,顧仕禾就是其中一位。「以前想發展產業,但不懂技術。」顧仕禾說,通過讀書學習和顧仕界的技術傳授,他家種植了0.4公頃蘆筍,明年就將進入豐產期。
「農家書房」的建設,讓鄉村的麻將聲也少了。在玉河場鎮川際茶園,幾位村民正圍坐在一起看書,在桌旁,是一個書架。茶園老闆楊華說,以前村民來茶樓只有打麻將,「現在,部分村民農閒時,則會點上一杯清茶,主動去翻書架上的圖書。」
在玉河小學「書香少年」樊敏婕的家裡,書架上整齊擺放著50多冊從鎮文化館和學校圖書館流轉來的圖書。「以前去學校圖書館借書不方便,現在小夥伴經常過來借書,我們還可以在一起分享讀書體會。」
「『農家書房』與『農家書屋』相比,能更容易讓圖書與村民見面。」董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