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我國「乾濕度分異」最明顯的省份,森林、草原和荒漠並存

2020-12-05 地理沙龍號

自然地理環境有兩個基本特性,分別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每個區域都是由各個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氣候、生物、土壤、水文等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同的區域之間,由於緯度、地形、大氣環流、海陸位置等因素的不同,自然地理環境又體現為差異性。

內蒙古乾濕度分異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具體來說,包括緯度地帶分異、乾濕度地帶分異和垂直地帶分異。影響緯度地帶分異規律的主要因素是熱量,隨著從低緯到高緯,熱量不斷降低,自然帶發生更替,植被從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等更替。

地域分異規律

乾濕度地帶分異,又可稱為經度地帶分異,主要是受到水分因素的不斷變化,自然帶發生更替,從沿海到內陸,隨著降水不斷的減少,自然帶不斷的發生更替,會從森林植被,變化到草原植被,最後變成荒漠植被。在地域分異規律中,乾濕度地帶性在中緯度地區表現的尤為明顯。

內蒙古年降水量分布圖

當然,要表現出明顯的乾濕度地帶性,也就是要有明顯的從沿海到內陸的變化,所以要求陸地面積要比較大,如果是島嶼,比如英國的大不列顛島,由於陸地面積較小,乾濕地地帶分異就不明顯。亞歐大陸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也是乾濕度地帶分異最明顯的大陸,特別是亞歐大陸的中緯度地區,尤其明顯。

內蒙古大興安嶺

在我國的眾多省區中,內蒙古自治區是乾濕度分異最明顯的省份,內蒙古自治區橫跨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從東經97°起至東經126°,橫跨近29個經度,是我國跨度最廣的省份之一。同時又地處中緯度地區,地形上也是以高原地形為主,相對均一,使得乾濕度地帶分異表現的很明顯。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

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大興安嶺地區,距海相對較近,降水較多,屬於季風氣候,自然帶以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等森林自然帶為主,是國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總面積超過2000萬公頃,居中國第一位。從大興安嶺地區往西,隨著越往內陸,降水逐漸減少,植被逐漸過渡到草原,主要是溫帶草原帶,內蒙古草原面積超過8600萬公頃,居中國之首,主要的草原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蓋等。

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

內蒙古優質的草場資源,給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豐美的飼料,孕育了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企業。再往內蒙古的西部走,隨著距海越來越遠,降水進一步減少,逐漸過渡到半乾旱和乾旱區,陸地自然帶也逐漸過渡到荒漠自然帶,主要是溫帶荒漠帶。內蒙古主要的沙漠包括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巴音溫都爾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庫布齊沙漠,總面積超過1144萬公頃。

內蒙古植被分布圖

相關焦點

  • 地球的陸地自然帶,如森林、草原和荒漠自然帶有怎樣的分布規律?
    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而植被的空間分異,主要是受到「熱量」和「水分」兩大因素的制約,我們一般可以把地球表面的自然帶分為森林自然帶、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三大類。森林自然帶一般分布在降水量較為豐富的溼潤和半溼潤地區,是地球上生產量最大的陸地自然帶。在水分條件充足的情況下,根據不同緯度的熱量高低,又會分布不同的森林,從赤道到兩極森林自然帶可以劃分為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等類型。
  • 內蒙古草原氣候近50年出現明顯暖幹化趨勢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27日電(記者 勿日汗)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主辦的「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大型科學考察與科普活動上了解到,近50年來內蒙古草原地區氣候呈現明顯暖幹化趨勢,草原產草量下降,單位草原面積上的牲畜載畜量明顯下降,給牧民生活帶來影響。
  • 為什麼說賀蘭山是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
    賀蘭山是我國重要的植被過渡帶,山地植物群落垂直分異明顯。賀蘭山向東的水平地帶性植被帶依次為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其西則主體為荒漠草原、荒漠植被。賀蘭山東坡比西坡溫暖和乾燥,森林面積遠小於西坡,並分布一些酸棗和虎榛子等喜暖中生灌叢。從土地覆被上看,賀蘭山西面與東面有顯著的差異,除了山地上的林灌,在山麓都是草原或荒漠草原的景觀。但西面過了阿拉善基本上就進入騰格里沙漠,一片荒漠的景觀。
  • 橫斷山脈:中國垂直分異最明顯的山脈,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體現在幾乎所有的自然地理要素當中,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植被和土壤。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下,生長有不同的自然植被,稱為陸地自然帶。橫斷山脈地形圖隨著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陸地自然帶會出現規律性的更替現象。
  • 寒旱所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揭牌
    9月6日,以內蒙古陰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揭牌。該站的建立填補了我國荒漠草原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空白。  據該站站長趙學勇介紹,選擇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的烏拉特高原為研究區,建立荒漠草原長期觀測與研究,通過開展河套綠洲、陰山山地和蒙古高原荒漠與草原生態系統格局、過程、演變規律的觀測與研究,不僅有利於研究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的格局、變化過程,而且還有利於甄別典型荒漠草原生態系統功能區及格局變化規律、揭示生態系統演變與區域氣候及土地利用變化關係及其相互作用機理、氣候與生態系統的協同演變規律以及開展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技術研究和決策支持
  • 陸地自然帶的「山地垂直分異」,是不是和「緯度地帶分異」一樣?
    在地球表層,在不同尺度的範圍內,都存在差異性,具體表現為大小不等、內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連續性的一系列地理單元,而且這種差異性通常會表現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從自然地理要素的角度來看,通過對於陸地自然帶和土壤的研究,可以明顯的反映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其中陸地自然帶是最直觀顯著的指標。
  • 內蒙古舉行2019年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
    (五)森林草原火災情況  2019年,森林草原火情遙感監測結果顯示,全區共監測到火點347次,火點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地區,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和興安盟為森林草原火災多發區,結合全區氣象條件及下墊面植被狀況,2019年內蒙古春季和秋季火險等級都較高。
  • 氣候變化和內蒙古草原普通牧民間的故事
    草原是氣候變化敏感地帶(資料圖)中國天氣網訊 內蒙古大草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傳統優良牧場,離離原上草,養育了千百萬草原兒女和數不清的牛馬駝羊,但是近年來的種種變化和研究表明,氣候因素對內蒙古的草原植被產生了重要影響。
  • 內蒙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有2351種,獸類24科114種,鳥類51科365種。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通過長期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管理制度,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分類分區分級分部門」管理制度。【分類】我國自然保護區一般按主要保護對象的不同分為生態系統、野生生物和自然遺蹟三大類別9種類型。
  • 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
    (五)森林草原火災情況2019年,森林草原火情遙感監測結果顯示,全區共監測到火點347次,火點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地區,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和興安盟為森林草原火災多發區,結合全區氣象條件及下墊面植被狀況,2019年內蒙古春季和秋季火險等級都較高。
  • 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蝕區域分異特徵及防治重點
    天山北坡是新疆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重心,是新疆最具發展潛力和前景的區域[1],在 《全國水土保持規劃( 2015 - 2030 年) 》中,天山北坡屬"天山北坡人居環境農田防護區" 和" 天山北坡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2]。
  • 蘭州是我國四大自然環境「中心」
    此 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一些地學專家反覆論證確認蘭州為我國 的地理中心。蘭州市位於北緯36度與東經104度的經緯座標點上,如 果以此點為圓心、我國任一周邊上的點長為半徑劃一個圓圈,大致可 將我國的大陸部分內切於其中,其圓心的具體位置在距蘭州城東南10 公裡左右的榆中縣境內桑園峽與定遠鎮之間。另外,通過對我國版圖 大比例直線距離和經緯度座標的計算,也確定出我國的地理中心在上 述同一地方。
  • 程磊磊 盧琦 等: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功能提升、服務增效
    據初步估算,我國荒漠生態系統面積約為 165萬平方千米,佔到全國國土總面積的 17%,涵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與廣袤戈壁,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甘肅、西藏等 12 省份(圖 1)。荒漠生態系統的典型特點是降水稀少、氣候乾燥、風大沙多、溫差大、植被稀疏,而這些特點決定了荒漠生態系統具有不同於森林、溼地等生態系統的獨特結構和功能。
  • ——激活內蒙古荒漠化治理中的氣象智慧
    通過保護、恢復,人工輔種增加和豐富草原植物種類數量,這裡一改過去的荒灘裸露、植被稀疏,一個集生態保護、觀光休閒為一體的草原景區初見雛形。  不單是阿拉善生態發生了明顯改變,整個內蒙古的荒漠生態情況都有了質的改善。在這改變的過程中,內蒙古氣象部門亦緊跟步伐,積極踐行「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荒漠生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 行業應用|高分衛星服務內蒙古氣象監測
    2火情監控應用和火災災後評估應用內蒙古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85%以上的地區屬於乾旱半乾旱區,尤其在春夏交替季節乾旱少雨、高溫低溼,受各種因子的交互影響,使森林草原火災頻繁發生。尤其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地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9個旗市,森林面積8.17萬平方千米,是我國五大國有林區之一,被稱為「北疆的綠色長城」,是春季森林火災防範的重點地區之一。利用高分衛星監測火點位置信息及天氣狀況,並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為防撲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 非洲「撒哈拉沙漠」和我國「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形成原因相同嗎?
    在陸地自然帶的分類中,主要包括森林自然帶、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三大類,產生三大類自然帶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水分」的多少,在溼潤、半溼潤地區多分布森林自然帶,在半乾旱、半溼潤地區多分布草原自然帶,在乾旱地區多分布荒漠自然帶。
  • 【雙線問題】非地帶性規律和雪線問題(附林線專題設計)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分析和判讀   非地帶性的主要表現可以歸納總結為「缺失」「改變」「約束」「塊狀」四方面。  4.塊狀:位於熱帶荒漠和溫帶荒漠中的綠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例如,我國新疆的天山和崑崙山山麓的綠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衝積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配套練習】  1、雪線高度是指永久性積雪的下限高度,與所在地區的氣溫與降水有密切關係。圖示是根據我國氣象站觀測資料模擬的各地雪線高度分布示意圖。
  •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地球表面由於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不同,分布著不同的「陸地自然帶」,根據水分條件的不同可以分為森林自然帶、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三大類。一般來說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半溼潤、溼潤地區,多分布森林自然帶;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的半乾旱、半溼潤地區,多分布草原自然帶;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乾旱地區,多分布荒漠自然帶。所以,「荒漠」指示地是乾旱的地表環境,具體來說荒漠自然帶包括巖漠、礫漠、沙漠和泥漠等分類。
  • 如果可以實現,塔克拉瑪幹沙漠變成草原,對我國氣候有什麼影響?
    所以要看到植物也並非是一種容易的事情,同時動物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也非常的少見,最常見的可能就只有駱駝了,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新疆南疆的塔裡木盆地中心,具有死亡之海的說法,也就是這屬於有進無出的沙漠,因為這個沙漠地區的環境太差了,也就是無人區了。
  • 荒漠草原上的「長跑健將」就是野驢本驢了!
    荒漠草原上的「長跑健將」就是野驢本驢了!它的體形與亞洲野驢大體相似或稍大,但區別也有很多,首先是體色更深,夏季呈赤棕色;其背部和腹部之間的毛色界線也更加明顯,而且位置較低,位於腹側的下部;從肩部至尾基部的背中線更寬、更明顯,呈黑褐色。此外還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在它的肩部的後側面有典型的白色楔形斑,自腹部向上延伸,前腹角呈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