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內蒙古荒漠化治理中的氣象智慧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曾有這樣的說法:「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起阿拉善,沙落北京城」。

  如今,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通過保護、恢復,人工輔種增加和豐富草原植物種類數量,這裡一改過去的荒灘裸露、植被稀疏,一個集生態保護、觀光休閒為一體的草原景區初見雛形。

  不單是阿拉善生態發生了明顯改變,整個內蒙古的荒漠生態情況都有了質的改善。在這改變的過程中,內蒙古氣象部門亦緊跟步伐,積極踐行「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荒漠生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發揮科技優勢 能力實現新跨越

  荒漠生態治理,需要植樹種草。林草的種植與生長離不開適宜的氣象條件與合理的規劃區劃,因此,監測各類生態植被是荒漠生態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環。

  抓住這個關鍵,氣象部門以服務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出發點,大力推進荒漠生態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注重提升科研能力,使氣象服務滿足荒漠區治理需求。自2017年以來,內蒙古氣象部門在氣候變化、沙塵暴、乾旱、草原生態等領域立項科研項目24項,業務化應用科研成果10項,為荒漠生態業務服務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荒漠生態治理要朝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方向開展。

  面對一望無際的戈壁和肆虐的風沙,氣象部門主動融入,充分發揮科技優勢,迎難而上。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氣象部門就已開展草地生態氣象觀測,對主要湖泊水體、沙地、沙漠沙丘流動、農田、草地風蝕、地下水位等生態環境動態變化開展實時監測業務,對當地生態脆弱區、敏感區、保護區開展生態環境監測評估。

  目前,氣象部門有序推進了天空地綜合立體監測體系建設,形成涵蓋生態與氣象等觀測要素的多元化站網,為荒漠生態氣象工作提供了可信、完整的基礎數據。

  據統計,內蒙古氣象部門年均發布服務產品180餘期,新增生態氣象服務產品3類,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批示20餘期,荒漠生態氣象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開展監測評估 服務實現新突破

  自2017年以來,內蒙古加強對荒漠區的氣象監測服務,已完成對巴丹吉林、騰格里等主要沙漠的邊界及面積測定,並監測了沙漠邊緣沙丘的移動速率。

  為了實時觀測荒漠區的生態變化情況,氣象部門布設了多種觀測設備適時開展動態監測評估。目前,氣象部門在內蒙古西部已建成區域自動氣象站593套、自動土壤水分站42套、沙塵暴站2套、GNSS/MET觀測站5套、太陽輻射觀測站2套、大氣成分觀測站2套、生態氣象自動觀測站9套、雷電觀測站16套和酸雨觀測站2套。

  為了更好地實時監測沙漠氣象條件,氣象部門在庫布其沙漠腹地建設了一個氣象站,實時監測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並將監測到的數據實時傳送給農業農村、林草等部門,實現部門數據共享,為沙漠區樹木種植提供科技支撐。(下轉第三版)

  得益於長期的有效積累,後續的生態監測評估和種植工作開展順利。氣象部門編制的《近20年鄂爾多斯氣候變化與土地荒漠化動態監測評估》科學分析了鄂爾多斯地區生態環境變化,為防沙治沙、保護流域水資源提供了決策參考意見。圍繞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和烏梁素海、烏海湖、東居延海,氣象部門利用衛星遙感地面監測等多種方式開展監測評估,為各地黨委、政府生態治理決策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

  開展人影作業 保障飛播造林

  為阻擋漫漫黃沙前進的腳步,內蒙古在騰格里、烏蘭布和沙漠邊緣開展飛播治沙。

  種子生根發芽,需要充足的水分條件,但荒漠區缺水是不爭的事實。

  何時飛播?如何保證存活率?需要選擇最有利於種子生根發芽的時機,很多時候需要在風沙大和充足的雨水天氣來臨前進行飛播。這就更需要及時準確的預報和有效的人工增雨。據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主任李雲鵬介紹,選擇在這種情況下飛播,種子能被風沙蓋住避免暴曬,緊接著降雨到來,有利於種子發芽。

  為此,氣象部門在增強預報服務能力的同時,大力開發空中水資源,為植樹種草提供有利氣象條件。

  在每年的植樹造林時節,氣象部門還會提前製作植樹造林氣象條件預報,並主動發送至林草等部門,同時與相關部門制定周密的人工增雨作業方案。

  近年來,氣象部門充分利用都卜勒雷達為飛機、火箭增雨精確定位,積極開發和利用空中水資源,在荒漠生態建設區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為此,每遇適宜天氣過程,增雨作業人員就抓住有利時機開展增雨,助力沙漠地區植樹種草和退耕還林。

  通過採取封山育林、飛播造林等綜合措施,內蒙古重點治理區初步形成喬灌草、點線面、帶網片相結合的區域性防護體系,林草植被恢復和自然生態狀況逐步好轉。截至2019年,內蒙古人工林保存面積由1977年的1295萬畝增加到9732萬畝,森林面積由1977年的2.34億畝增加到3.73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3.21%增加到21.03%,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3月26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
    新華社銀川6月21日電 題: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新華社記者趙倩、盧鷹、曹江濤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沙坡頭,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半個世紀以來,這裡因包蘭鐵路、麥草方格、「五帶一體」而成為中國規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點,並由此開始向世界輸出中國治沙技術。
  • 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7)
    新華社照片,銀川,2018年6月21日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結束一天的扎草方格工作後,工人們坐著運輸麥草的鏟車駛出騰格里沙漠(6月11日攝)。如今,面對中國乃至全球面臨的荒漠化威脅,置身沙坡頭的治沙力量依然在攻堅克難,為這道全球「生態難題」找尋答案。新華社記者曹江濤攝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據我國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7.93%。荒漠化作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面對這一世界性頑疾——「地球癌症」,我國該如何有效治理荒漠化?目前取得了什麼成效?為全球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
  • 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
    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光伏發電基地(9月14日攝)。幾十年來,當地群眾、政府和企業攜手治沙,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目前,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裡,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裡,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發展,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 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 綜述:中國荒漠化治理 「科技力量」將唱主角
    中新網鄂爾多斯9月8日電 (記者 李愛平)「在防治荒漠化的徵途上,科技將漸次成為主角,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正在此間舉辦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多位受訪者對中新社記者表示,「當前在治理沙漠領域中,『科技力量』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事實正是如此,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邢國良在沙漠裡開發出的高科技產品一經亮相,就備受青睞即是明證。
  • 「智慧」力量加盟內蒙古沙漠裡瓜果飄香
    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團隊成員蔣學皎表示,隨著騰訊—重慶交通大學沙漠生態研究聯合實驗室的成立,一套基於邊緣數據中心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孕育而生,改變了傳統的研究模式,助力破解沙漠治理難題。 產量高還好吃 沙漠農業既要生態又要致富 「內蒙古冬天來得早,沙地裡的部分辣椒、西瓜都來不及收就已經被霜凍了。」
  • 第四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
    其中,甘肅減少3989平方公裡,內蒙古減少2862平方公裡,新疆減少523平方公裡,青海減少332平方公裡,黑龍江減少287平方公裡,寧夏減少217平方公裡,遼寧減少201平方公裡(圖3-2)。四、荒漠化和沙化總體趨勢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整體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續減少,局部仍呈擴展的局面。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
    內蒙古草原站聯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到興安盟開展草原蟲害線路調查 7月17日至19日,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站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專家團隊到興安盟開展草原蟲害線路調查工作。 根據項目設置的取樣區,專家團隊一行分別深入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賚特旗和阿爾山市,開展實地調查。
  • 荒漠化防治、草原、溼地、林草科技
    攜手防沙止漠 共護綠水青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正式掛牌 6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在北京市掛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為履約辦揭牌。6月17日也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 防治荒漠化丨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的
    然而,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範圍逐漸擴大,濫伐、墾荒、過度放牧……在這些因素疊加影響下,毛烏素地區逐漸荒漠化,廣袤綠地變成茫茫沙海。 新中國成立後,對防沙治沙高度重視,頒布施行《防沙治沙法》,制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相繼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接連啟動。
  • 內蒙古舉行2019年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  7月3日,內蒙古舉行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請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海波介紹有關情況,自治區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牛寶亮、自治區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張存厚、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桂蓮
  • 行業應用|高分衛星服務內蒙古氣象監測
    行業應用|高分衛星服務內蒙古氣象監測 2020-12-02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綠富同興畫卷在沙海中鋪展——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紀實(組圖)
    幾十年來,庫布其人一代接著一代幹,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中,技術人員操控無人機飛播造林(7月11日攝)。幾十年來,庫布其人一代接著一代幹,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新華社發(虞東升 攝)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7月31日無人機拍攝)。
  •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15年「雙縮減」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王慶凱)記者30日從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19年中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26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25萬公頃。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已連續3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
  • 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
    (五)荒漠生態系統內蒙古西部荒漠區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是全國荒漠化和沙漠化防治的重點區域。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及生態建設等生態工程實施,部分地區荒漠化和沙漠化趨勢初步得到了遏制,通過分析1990年至2019年近30年內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亞馬雷克沙漠與巴音溫都爾沙漠面積現狀及其邊界動態變化,結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巴音溫都爾沙漠、亞瑪雷克沙漠總面積10.64萬平方公裡,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面積10.58萬平方公裡,佔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
  • 首屆庫布其雲論壇舉辦: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打贏藍天、碧水...
    來自聯合國、國際組織、企業界、金融界、科學界的嘉賓從不同角度探討生態產業、綠色金融在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稱讚中國為全球環境生態治理做出的突出貢獻。中國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並憑自身的實力成為主要參與者,例如億利集團與當地民眾一起讓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恢復了生機,給數以千計的人們以希望和生計。而且,當前全球正致力於從新冠病毒中恢復,這種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 「綠劍」釘住了沙窩窩——內蒙古、陝西沙漠(沙地)生態修復治理...
    第五次荒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荒漠化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廣大幹部群眾團結齊心、攻堅克難,在茫茫大漠中建起一條條綠色長城,造出一個個綠色寶庫。正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共同努力,讓「沙進人退」的局面向「綠進沙退」轉變。1997年,當馬青春一家決定開始沙漠造林之時,可能沒有想到,他們選擇的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
  • 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是不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
    這裡有一個誤區,有人會認為一個地方荒漠面積越大,也就意味著「荒漠化」越嚴重。其實這是錯誤的,土地荒漠化是指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現象,狹義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指「土地沙漠化」。從概念中可以看出,土地荒漠化是一種動態的變化,也就是土地從本來有植被覆蓋的狀態退化成了「荒漠」,而撒哈拉沙漠地區本來就已經是荒漠了,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在發生「荒漠化」了。
  • 首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之荒漠化專場與國際VIP專場
    所以我也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通過智慧,通過在實踐當中的不斷探索,我們能夠在與防沙治沙艱苦的一個任務,在這個奮鬥的歷程過程當中,我們能夠找到一條既恢復生態的功能,又實現沙區的交替發展,同時又實現沙區人民生活富裕的小康建設之路。謝謝大家!
  • 向「地球癌症」說不 氣象部門積極參與石漠化治理
    荒漠化被稱作「地球癌症」,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重大生態問題。在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荒漠化具體表現為石漠化,呈現「土瘦、水枯、山窮、林衰」的特徵。  近年來,氣象部門發揮氣象科技優勢,主動參與石漠化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通過多年實踐,積累了治理經驗,取得了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