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曾有這樣的說法:「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起阿拉善,沙落北京城」。
如今,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通過保護、恢復,人工輔種增加和豐富草原植物種類數量,這裡一改過去的荒灘裸露、植被稀疏,一個集生態保護、觀光休閒為一體的草原景區初見雛形。
不單是阿拉善生態發生了明顯改變,整個內蒙古的荒漠生態情況都有了質的改善。在這改變的過程中,內蒙古氣象部門亦緊跟步伐,積極踐行「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荒漠生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發揮科技優勢 能力實現新跨越
荒漠生態治理,需要植樹種草。林草的種植與生長離不開適宜的氣象條件與合理的規劃區劃,因此,監測各類生態植被是荒漠生態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環。
抓住這個關鍵,氣象部門以服務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出發點,大力推進荒漠生態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注重提升科研能力,使氣象服務滿足荒漠區治理需求。自2017年以來,內蒙古氣象部門在氣候變化、沙塵暴、乾旱、草原生態等領域立項科研項目24項,業務化應用科研成果10項,為荒漠生態業務服務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荒漠生態治理要朝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方向開展。
面對一望無際的戈壁和肆虐的風沙,氣象部門主動融入,充分發揮科技優勢,迎難而上。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氣象部門就已開展草地生態氣象觀測,對主要湖泊水體、沙地、沙漠沙丘流動、農田、草地風蝕、地下水位等生態環境動態變化開展實時監測業務,對當地生態脆弱區、敏感區、保護區開展生態環境監測評估。
目前,氣象部門有序推進了天空地綜合立體監測體系建設,形成涵蓋生態與氣象等觀測要素的多元化站網,為荒漠生態氣象工作提供了可信、完整的基礎數據。
據統計,內蒙古氣象部門年均發布服務產品180餘期,新增生態氣象服務產品3類,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批示20餘期,荒漠生態氣象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開展監測評估 服務實現新突破
自2017年以來,內蒙古加強對荒漠區的氣象監測服務,已完成對巴丹吉林、騰格里等主要沙漠的邊界及面積測定,並監測了沙漠邊緣沙丘的移動速率。
為了實時觀測荒漠區的生態變化情況,氣象部門布設了多種觀測設備適時開展動態監測評估。目前,氣象部門在內蒙古西部已建成區域自動氣象站593套、自動土壤水分站42套、沙塵暴站2套、GNSS/MET觀測站5套、太陽輻射觀測站2套、大氣成分觀測站2套、生態氣象自動觀測站9套、雷電觀測站16套和酸雨觀測站2套。
為了更好地實時監測沙漠氣象條件,氣象部門在庫布其沙漠腹地建設了一個氣象站,實時監測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並將監測到的數據實時傳送給農業農村、林草等部門,實現部門數據共享,為沙漠區樹木種植提供科技支撐。(下轉第三版)
得益於長期的有效積累,後續的生態監測評估和種植工作開展順利。氣象部門編制的《近20年鄂爾多斯氣候變化與土地荒漠化動態監測評估》科學分析了鄂爾多斯地區生態環境變化,為防沙治沙、保護流域水資源提供了決策參考意見。圍繞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和烏梁素海、烏海湖、東居延海,氣象部門利用衛星遙感地面監測等多種方式開展監測評估,為各地黨委、政府生態治理決策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
開展人影作業 保障飛播造林
為阻擋漫漫黃沙前進的腳步,內蒙古在騰格里、烏蘭布和沙漠邊緣開展飛播治沙。
種子生根發芽,需要充足的水分條件,但荒漠區缺水是不爭的事實。
何時飛播?如何保證存活率?需要選擇最有利於種子生根發芽的時機,很多時候需要在風沙大和充足的雨水天氣來臨前進行飛播。這就更需要及時準確的預報和有效的人工增雨。據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主任李雲鵬介紹,選擇在這種情況下飛播,種子能被風沙蓋住避免暴曬,緊接著降雨到來,有利於種子發芽。
為此,氣象部門在增強預報服務能力的同時,大力開發空中水資源,為植樹種草提供有利氣象條件。
在每年的植樹造林時節,氣象部門還會提前製作植樹造林氣象條件預報,並主動發送至林草等部門,同時與相關部門制定周密的人工增雨作業方案。
近年來,氣象部門充分利用都卜勒雷達為飛機、火箭增雨精確定位,積極開發和利用空中水資源,在荒漠生態建設區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為此,每遇適宜天氣過程,增雨作業人員就抓住有利時機開展增雨,助力沙漠地區植樹種草和退耕還林。
通過採取封山育林、飛播造林等綜合措施,內蒙古重點治理區初步形成喬灌草、點線面、帶網片相結合的區域性防護體系,林草植被恢復和自然生態狀況逐步好轉。截至2019年,內蒙古人工林保存面積由1977年的1295萬畝增加到9732萬畝,森林面積由1977年的2.34億畝增加到3.73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3.21%增加到21.03%,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3月26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