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地球癌症」說不 氣象部門積極參與石漠化治理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荒漠化被稱作「地球癌症」,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重大生態問題。在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荒漠化具體表現為石漠化,呈現「土瘦、水枯、山窮、林衰」的特徵。

  近年來,氣象部門發揮氣象科技優勢,主動參與石漠化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通過多年實踐,積累了治理經驗,取得了治理成效。如何向「地球癌症」說不,如何改善石漠化面貌,又如何上演「點石成金」的生態「大戲」?讓我們從氣象角度著眼,一探究竟。

  貴州:白石荒山「種」出綠色生機

  中國氣象報記者 楊春竹

  7月底的貴州省龍壩鄉天氣涼爽,作為「避暑之鄉」,這裡輕拂過的微風中透出絲絲涼意,並隱隱散發著楊梅甜甜的香氣。

  追溯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滿目白石荒山的擦耳巖村,山光、水枯、土瘦、人窮,該村支書楊桓眼裡難掩傷痛,「那時候,石頭縫裡零零散散地種著一些玉米。遇上年景不好的時候,往往種一年、吃半年,還剩半年靠救濟。」

  貴州是全國石漠化土地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程度最深的省份,石漠化最嚴重的地方往往只見石頭不見寸土。

  2005年,貴州提出「生態立省」發展戰略,將植樹造林、山區綜合開發作為推進石漠化治理的抓手。同年,貴州省氣象部門提出加強生態氣象觀測和生態環境氣象監測評估的工作思路。與此同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清潔能源評估、人工影響天氣……生態氣候業務體系建設不斷推進。

  生態氣象監測 把脈石漠化「病症」

  21世紀初,貴州氣象部門的「家底」並不厚實。

  「要儘可能利用已建好的農業生態氣象站和氣象監測網,加強與農業、林業等生態監測站網的合作,在主要生態區和生態脆弱區建立生態環境氣象監測站。」貴州省氣象局副局長劉曙光表示。

  2005年,貴州省氣象局提出「根據一站多能的原則,增加氣象站特別是農業氣象站觀測項目」的思路,生態監測問題迎刃而解,綜合觀測網初步建成,貴州省石漠化氣象服務工作邁出第一步。

  2007年春天,中國氣象局典型石漠化生態環境演變及適應業務開發項目專家組赴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轄的興義市、貞豐縣實地考察。結果並不理想——黔西南州石漠化形勢嚴峻,是滇桂黔石漠化問題較嚴重的地區之一。

  之後,貞豐縣氣象局在石漠化重點地區北盤江鎮-頂壇村安裝自動氣象監測站,實時採集當地溫溼度、降水量、風向、風速、太陽輻射、土壤水汽含量等十餘種氣象數據。

  通過收集整理各種資料,貴州省氣象局建立了貴州喀斯特石漠化氣象研究資料庫,並調查分析了土地利用與石漠化空間分布等特徵。很快,石漠化過程中氣候因素的影響也有了研究結果,貴州石漠化時空分布圖編制完成,全省石漠化等級綜合評價體系完成。

  產業結構調整 從石縫裡找生機

  從荒山石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從前的擦耳巖村可不是現在這般光景。

  「過去種玉米,碰到年景好的時候每畝可收三五百斤,要是碰到乾旱,經常顆粒無收。」楊桓表示,擦耳巖村最大的氣象災害就是伏旱。

  既要「醫治」石漠化,也要解決溫飽問題,難度挺大。

  擦耳巖村山上稀稀落落地長著一些花椒,這給了氣象工作者啟發——花椒,或許可行。

  順著這個思路,經氣象、農業、林業等多部門反覆論證——在頂壇片區種植耐旱耐貧瘠、生命力強和壽命長的花椒是條出路。

  這個觀點得到貴州師範大學喀斯特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熊康寧教授的認同。他表示,「花椒、金銀花都耐旱,在貧瘠的石頭裡生存能力強,又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栽種後不用反覆播種翻土,可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扭轉石漠化惡化趨勢。」

  「不管收多收少,玉米還能當飯吃,花椒頂什麼用?」

  「村子離縣城遠,路不好走!」

  「全村的花椒都賣縣裡,但是要得了這麼多嗎?」

  ……

  能種是一回事,村民們願不願種、敢不敢種是另一回事。

  從套種到小面積栽種,再到爭相種,楊桓說他家是第一批「吃螃蟹」的。

  為了給鄉親們做個示範,楊桓家裡的10餘畝地都種上了花椒,每年淨收入3萬元左右。銷路的問題也得到解決,貴陽、重慶等地的採購商紛紛到村裡拉貨,既省心又省力。「有了收入,別說買玉米,就是買白花花的大米也沒壓力!」村民眼瞅著種花椒是個致富路,也紛紛開始轉變思路。

  有了擦耳巖村的成功經驗,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服務石漠化治理的方式在各地展開。貞豐縣頂壇村種植耐旱耐貧瘠、生命力強、壽命長的花椒;六盤水市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紅心獼猴桃;金沙縣龍壩鄉種植楊梅和板慄;大方縣東關發展梨和杜仲產業;威寧縣種植易於存活的馬尾松……

  清潔能源評估 護林護出「金路子」

  走進六盤水市盤縣滑石鄉巖腳村老鴉塘組,最奪人眼球的是一棟棟小洋樓上安裝的「藍色板塊」,這並不是裝飾,而是分布式光伏發電站。

  這些「藍色板塊」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巖腳村村民許寶英就是見證者之一。

  「由於人口多、耕地少,一些地方長期以來形成的落後耕作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石漠化趨於嚴重。」2012年,《貴州省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條例(草案)》明確指出人為活動對石漠化的影響不容小覷。

  在許寶英的印象中,小時候生火做飯都是就地取材——到屋後的山上砍樹,沒幾年樹沒了、山禿了。2000年後,村裡安裝了電網,但用電開銷對於村民來說是一項高額消費,大多數人家就到幾十裡外的盤關、雨流河、黑衝用馬馱煤,一趟下來得七八個小時,有的村民又開始盯著山上好不容易成片的樹林。

  2014年底,貴州省氣候中心和六盤水市氣象局經過實地查看和太陽能資源評估後認為,盤縣屬於太陽能資源富集區,年平均太陽總輻射在每平方米4000兆焦至4450兆焦之間,非常適合發展太陽能光伏電站。有了這個依據,滑石鄉巖腳村發展成了全省首個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試點村。2015年,該村老鴨塘組77棟民房102戶人家的屋頂安裝上了太陽能板。

  用了光伏發電後,每戶每天的供電量為5度,一般一戶家庭1天可以省下3度電,併入電網後一天可以省下1元多錢。

  樹木蔥蘢、屋舍儼然,俊秀的大山、無邊的花海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農家樂、鄉村客棧,大家都把山上的那片林像寶一樣看著、護著。

  2016年,巖腳村脫貧,次年即邁入小康村行列,人均年收入達1.5萬元。

  人工影響天氣 助力石漠化治理

  「喀斯特地區雖然降雨不少,但地表水系不發育,地表水漏失嚴重,蓄水條件差。」熊康寧解釋,雖然貴州天然降水較豐富,但喀斯特地區地表水保存困難,加之土薄植被少,抗旱能力極弱,而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水土資源是治理石漠化的一項有效措施。

  2017年,貴州省氣象局爭取到中央和省級資金對滇桂黔石漠化片區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的項目支持,西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將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凱裡黃平機場納入增雨作業布局。貴州省氣象局衛星遙感對貴州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結果表明,2017年貴州石漠化地區植被生態質量及改善程度均位列全國第六,植被生態質量比2016年提高0.9%,比2000年以來平均植被生態質量高了9.6%。

  2018年,通過優化滇桂黔石漠化片區人工防雹增雨作業布局,增加作業裝備,補充機動力量,建立高炮、火箭相配合的新型地面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點面結合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得以提升。

  今年以來,貴州省氣象局著力構建「省一級業務、省市縣三級服務」的生態氣象服務業務格局。圍繞各級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貴州省氣象局以典型石漠化生態系統及長江和珠江「兩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區域為重點,開展典型生態環境區域的定期監測與評估服務,提高了生態監測與評估水平。

貴州省盤州市滑石鄉巖腳村曾是石漠化典型區域,如今綠樹成林,鮮花成海。圖為巖腳村噠啦仙谷景區。噠啦仙谷景區供圖

  廣西:氣象助力石山變「綠洲」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陳燕麗 莫偉華

  「充分利用氣象監測技術,指導促進全區現代農業和林業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方春明充分肯定自治區氣象局在廣西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方面的工作。

  廣西石漠化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河池、百色、桂林等9個城市,石漠化面積佔廣西土地總面積的8.14%。十餘年來,廣西大力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和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逐漸改善。

  近年來,自治區氣象局綜合利用氣象監測數據和衛星遙感數據,探究氣候變化對廣西石漠化地區的影響、成因及機理,定量評估石漠化等級演變狀況、氣候條件和氣候變化對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的影響,以及氣象災害對喀斯特生態脆弱區生態安全的影響,研發推廣廣西石漠化生態氣象監測評估系統和廣西喀斯特地區乾旱生態安全監測預測評估系統。

  同時,廣西氣象科技人員開展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估,藉助無人機對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地表植被真實生長狀況進行航拍,進一步驗證衛星遙感監測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2017年初,自治區氣象局創新研發新型生態氣象觀測系統,對喀斯特地區植被狀況展開實景監控、局地小氣候多梯度觀測。當年12月,以馬山弄拉石漠化地區為試點,自治區氣象局建成全國第一個石漠化生態氣象自動觀測試驗站,以「1+2」(1主站+2子站)模式實現全實景、多梯度的石漠化區生態氣象立體觀測,完成石漠化生態環境氣象數據採集。這些自然植被覆蓋、長勢變化、局地小氣候情況的實時監測數據通過網絡源源不斷回傳,給科研活動提供客觀的參考依據。

  2018年,廣西98.2%的石漠化生態脆弱區植被生態質量正常偏好,為2000年以來最好,區域植被生態環境總體改善效果顯著。

  一片片荒坡披上「綠衣」。最新監測結果顯示,廣西輕度、中度、重度石漠化面積分別下降1.3%、8.9%、20.5%。全區石漠化得到全面改善,呈現重度轉中度、中度轉輕度、輕度轉潛在石漠化的良好態勢。

  作為中國氣象局首批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和氣象服務能力建設項目重點示範省,廣西的典型做法,為石漠化綜合防治、生態恢復治理、扶貧攻堅提供了科學參考。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群眾參與石漠化地區荒山治理。圖片來源新華網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9年8月1日二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廣西治理石漠化成效繼續穩居全國第一!
    在治理過程中,各地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銀花」等10多種混交造林模式,提高治理科技含量。全區積極推廣石漠化治理林業建設「六字」方針,即「封」(封山育林)「造」(人工造林)「退」(退耕還林)「管」(林木管護)「沼」(建沼氣池)「補」(生態補償),建立了100多個治理示範點,輻射帶動治理工作全面推進。
  • 今日視點:貴州石漠化治理的新舉措
    農林、水利、國土等部門通過近十年的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石漠化的治理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貴州省地礦系統在各部門已取得的治理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貴州的地質實際,提出了新的治理措施,請看本期《今日視點》——貴州石漠化治理的新舉措。  貴州是個巖溶地貌發育較為完整的省份,素有「喀斯特王國」之稱,然而伴隨著巖溶地貌發育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新的生態問題——石漠化。
  • 治理石漠化要因地制宜 專家學者為貴州石漠化治理「支招」
    他不無惋惜地說「貴州興義的萬峰林景觀非常奇特,但是卻不能申報自然遺產,就是因為當地的石漠化嚴重植被遭到破壞,所以石漠化的治理是非常必要的。」隨後盧院士著重介紹了貴州省石漠化的成因及一些成功的治理方法和經驗,並提出了三位一體理念:即加強水-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災害綜合治理和建設安全的生態環境三者的相互貫穿和結合。
  • 西南石漠化綜合治理高校大有可為
    西南地區石漠化災害治理需要加大科技支撐力度,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關學科應積極參與。水土保持這項工作多年來由水利部門掛帥,採取以工程為主,輔以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措施,山、水、林、田、路整體治理的方法。這在我國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模式,在各地都有成功的經驗。但是西南地區山高石堅,土壤瘠薄,工程量巨大,耗時費力。就總體而言,治理的速度遠不及流失的速度。而且,西南地區石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負擔太重,貧困人口太多,農業種植模式落後。
  • 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
    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頂壇模式:即石漠化地區花椒種植模式。晴隆模式:即石漠化地區種草養畜模式。黔西南州晴隆縣依靠石漠化工程種草養牛羊、修建棚圈、圍欄等,既實現家庭收入翻番、又避免牛羊踩踏破壞植物,實現生態經濟的雙贏。
  • 各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據悉,湖南省氣象部門將以紀念世界氣象日暨「雙十佳」表彰活動為新起點,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社會聯動機制,實現氣象預警服務與各部門防災減災工作的有效銜接,充分發揮氣象信息員在防禦山洪地質災害中的積極作用,積極做好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工作,適應和滿足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需求,為湖南實施「四化兩型」發展戰略、建設
  • 國新辦就第二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等情況舉行發布會
    很高興與各位見面,向大家介紹我國石漠化監測及其治理的有關情況。 2012-06-14 09:51:49張永利: 為了掌握巖溶地區石漠化現狀及最新變化動態,2011年國家林業局組織開展了第二次石漠化監測工作。
  •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貴州多舉措推進石漠化治理助力脫貧攻堅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張玥 李遠莉)發展和生態是貴州兩條堅定不動搖的底線。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貴州推動林業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在促進農民增收和精準脫貧中,石漠化防治發揮了哪些作用?
  • ——激活內蒙古荒漠化治理中的氣象智慧
    在這改變的過程中,內蒙古氣象部門亦緊跟步伐,積極踐行「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荒漠生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發揮科技優勢 能力實現新跨越  荒漠生態治理,需要植樹種草。林草的種植與生長離不開適宜的氣象條件與合理的規劃區劃,因此,監測各類生態植被是荒漠生態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環。
  • 中國積極參與北極公域治理的路徑與方法
    根據國際法主權排他性的原則,國際社會對於北極國家的主權性權利是予以尊重的,即北極的非公域地區處於北極國家和北極國家組成的區域性組織的管控及治理之下,並不會出現無序的狀態。北極地區的公域部分則不存在主權性權利,涉及到全球公益,其治理需要全球國家的共同參與。因此,對北極公域治理的研究具有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
  • 貴州省全國政協委員:繼續大力支持貴州省石漠化綜合治理
    、部、局大力支持下,貴州近年來石漠化治理成效明顯。近年貴州在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中,深入調研、理清思路、科學實施,從當地石漠化成因和實際情況出發,科學配置農、林、水等各種治理措施,通過項目整合,綜合治理,積極發展地方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功探索出了生態農業導向型、封山育林與生態修復主導型、人工造林與林產業導向型、草地建設與生態畜牧業主導型、坡耕地與水土保持建設主導型、水資源開發與灌溉農業主導型、生態旅遊主導型等多種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
  • 參與太空治理,中國不能喪失話語權
    更重要的是,在太空活動組織管理上越位、缺位現象同時存在,管理涉及多部門多單位,存在「九龍治水」現象。資源配置管理粗放,軍民商業航天發展不均衡。於登雲說,從世界範圍看,航天商業化投入與應用已經成為未來航天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但我國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參與航天產業發展的程度還基本處於初級階段。
  •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石漠化威脅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石漠化威脅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3 15:37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貴陽7月13日電(記者李黔渝)專家將中國南方喀斯特比喻為「石漠化荒漠中的『生態孤島』」,以揭示目前中國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的石漠化威脅。
  • 【聯合訪談】氣象衛星能為霧和霾監測治理做什麼?
    記者:我們知道,風雲衛星是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牽頭研製的,氣象部門參與了部分研發工作,那氣象部門在風雲衛星的研發上,主要是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要經過嚴密的計算模擬,提出每個觀測儀器設計的各項主要技術指標,提交給工業部門,並且在整顆衛星的研製過程中,我們全程參與到各個環節,與航天部門共同來推進和完成衛星的製造到出廠發射。
  • 各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汛前檢查
    「全覆蓋」、發現問題「零容忍」、整改措施「零拖延」,確保汛期氣象服務萬無一失,以汛期氣象服務效果檢驗襄陽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  山東濟陽:積極做好汛前區域站巡檢校準工作    河南西平:積極開展各項迎汛準備工作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面對這一世界性頑疾——「地球癌症」,我國該如何有效治理荒漠化?目前取得了什麼成效?為全球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對多名業內專家進行了專訪。 治沙70年 我國達到國際領先局面 據了解,我國每年因荒漠化問題造成了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40億元人民幣,將近 4 億人直接或間接受到荒漠化問題的困擾。
  • 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新時代新步伐)
    海洋垃圾治理是時下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不僅是新時代的呼喚,也是實現中國「向海而興」的重要舉措。針對海洋汙染日益嚴重的現狀,中國創新海洋治理理念,有效助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強國建設。
  • 十堰:氣象與生態環境部門積極聯動應對汙染天氣
    為積極應對區域性空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近日,十堰市氣象局和市生態環境局組織聯合會商,積極開展汙染天氣防治。市氣象局對4至6日逐三小時風向風速、冷空氣活動、逆溫層演變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對後期空氣汙染演變情況進行了預測。市生態環境局根據會商結果,啟動了大氣汙染防治聯動響應。
  • 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山地石漠化公園開放 荒漠到青山的完美蛻變
    以開拓者的堅守探尋石漠化治理之路此次開放的太平湖山地石漠化公園由科普展館和戶外展示區兩部分構成,科普展廳講述了太平湖從荒漠化情況嚴峻之地到而今綠水青山之姿,戶外展示區則通過土壤層對比、荒漠化場景打造等景觀讓遊客充分體驗。兩個展廳內容相輔相成,為眾人奉上一段太平湖的精彩旅程。
  • 氣象部門提前「應汛」正當時
    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關鍵階段,容不得半點閃失和差錯。全國氣象工作者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積極主動擔當作為——這是審時度勢後的判斷,也是所有氣象工作者的共識和行動。3月10日至12日,江西省崇仁縣氣象局組織技術人員對全縣20套區域自動站進行汛前維護校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