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被稱作「地球癌症」,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重大生態問題。在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荒漠化具體表現為石漠化,呈現「土瘦、水枯、山窮、林衰」的特徵。
近年來,氣象部門發揮氣象科技優勢,主動參與石漠化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通過多年實踐,積累了治理經驗,取得了治理成效。如何向「地球癌症」說不,如何改善石漠化面貌,又如何上演「點石成金」的生態「大戲」?讓我們從氣象角度著眼,一探究竟。
貴州:白石荒山「種」出綠色生機
中國氣象報記者 楊春竹
7月底的貴州省龍壩鄉天氣涼爽,作為「避暑之鄉」,這裡輕拂過的微風中透出絲絲涼意,並隱隱散發著楊梅甜甜的香氣。
追溯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滿目白石荒山的擦耳巖村,山光、水枯、土瘦、人窮,該村支書楊桓眼裡難掩傷痛,「那時候,石頭縫裡零零散散地種著一些玉米。遇上年景不好的時候,往往種一年、吃半年,還剩半年靠救濟。」
貴州是全國石漠化土地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程度最深的省份,石漠化最嚴重的地方往往只見石頭不見寸土。
2005年,貴州提出「生態立省」發展戰略,將植樹造林、山區綜合開發作為推進石漠化治理的抓手。同年,貴州省氣象部門提出加強生態氣象觀測和生態環境氣象監測評估的工作思路。與此同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清潔能源評估、人工影響天氣……生態氣候業務體系建設不斷推進。
生態氣象監測 把脈石漠化「病症」
21世紀初,貴州氣象部門的「家底」並不厚實。
「要儘可能利用已建好的農業生態氣象站和氣象監測網,加強與農業、林業等生態監測站網的合作,在主要生態區和生態脆弱區建立生態環境氣象監測站。」貴州省氣象局副局長劉曙光表示。
2005年,貴州省氣象局提出「根據一站多能的原則,增加氣象站特別是農業氣象站觀測項目」的思路,生態監測問題迎刃而解,綜合觀測網初步建成,貴州省石漠化氣象服務工作邁出第一步。
2007年春天,中國氣象局典型石漠化生態環境演變及適應業務開發項目專家組赴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轄的興義市、貞豐縣實地考察。結果並不理想——黔西南州石漠化形勢嚴峻,是滇桂黔石漠化問題較嚴重的地區之一。
之後,貞豐縣氣象局在石漠化重點地區北盤江鎮-頂壇村安裝自動氣象監測站,實時採集當地溫溼度、降水量、風向、風速、太陽輻射、土壤水汽含量等十餘種氣象數據。
通過收集整理各種資料,貴州省氣象局建立了貴州喀斯特石漠化氣象研究資料庫,並調查分析了土地利用與石漠化空間分布等特徵。很快,石漠化過程中氣候因素的影響也有了研究結果,貴州石漠化時空分布圖編制完成,全省石漠化等級綜合評價體系完成。
產業結構調整 從石縫裡找生機
從荒山石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從前的擦耳巖村可不是現在這般光景。
「過去種玉米,碰到年景好的時候每畝可收三五百斤,要是碰到乾旱,經常顆粒無收。」楊桓表示,擦耳巖村最大的氣象災害就是伏旱。
既要「醫治」石漠化,也要解決溫飽問題,難度挺大。
擦耳巖村山上稀稀落落地長著一些花椒,這給了氣象工作者啟發——花椒,或許可行。
順著這個思路,經氣象、農業、林業等多部門反覆論證——在頂壇片區種植耐旱耐貧瘠、生命力強和壽命長的花椒是條出路。
這個觀點得到貴州師範大學喀斯特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熊康寧教授的認同。他表示,「花椒、金銀花都耐旱,在貧瘠的石頭裡生存能力強,又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栽種後不用反覆播種翻土,可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扭轉石漠化惡化趨勢。」
「不管收多收少,玉米還能當飯吃,花椒頂什麼用?」
「村子離縣城遠,路不好走!」
「全村的花椒都賣縣裡,但是要得了這麼多嗎?」
……
能種是一回事,村民們願不願種、敢不敢種是另一回事。
從套種到小面積栽種,再到爭相種,楊桓說他家是第一批「吃螃蟹」的。
為了給鄉親們做個示範,楊桓家裡的10餘畝地都種上了花椒,每年淨收入3萬元左右。銷路的問題也得到解決,貴陽、重慶等地的採購商紛紛到村裡拉貨,既省心又省力。「有了收入,別說買玉米,就是買白花花的大米也沒壓力!」村民眼瞅著種花椒是個致富路,也紛紛開始轉變思路。
有了擦耳巖村的成功經驗,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服務石漠化治理的方式在各地展開。貞豐縣頂壇村種植耐旱耐貧瘠、生命力強、壽命長的花椒;六盤水市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紅心獼猴桃;金沙縣龍壩鄉種植楊梅和板慄;大方縣東關發展梨和杜仲產業;威寧縣種植易於存活的馬尾松……
清潔能源評估 護林護出「金路子」
走進六盤水市盤縣滑石鄉巖腳村老鴉塘組,最奪人眼球的是一棟棟小洋樓上安裝的「藍色板塊」,這並不是裝飾,而是分布式光伏發電站。
這些「藍色板塊」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巖腳村村民許寶英就是見證者之一。
「由於人口多、耕地少,一些地方長期以來形成的落後耕作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石漠化趨於嚴重。」2012年,《貴州省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條例(草案)》明確指出人為活動對石漠化的影響不容小覷。
在許寶英的印象中,小時候生火做飯都是就地取材——到屋後的山上砍樹,沒幾年樹沒了、山禿了。2000年後,村裡安裝了電網,但用電開銷對於村民來說是一項高額消費,大多數人家就到幾十裡外的盤關、雨流河、黑衝用馬馱煤,一趟下來得七八個小時,有的村民又開始盯著山上好不容易成片的樹林。
2014年底,貴州省氣候中心和六盤水市氣象局經過實地查看和太陽能資源評估後認為,盤縣屬於太陽能資源富集區,年平均太陽總輻射在每平方米4000兆焦至4450兆焦之間,非常適合發展太陽能光伏電站。有了這個依據,滑石鄉巖腳村發展成了全省首個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試點村。2015年,該村老鴨塘組77棟民房102戶人家的屋頂安裝上了太陽能板。
用了光伏發電後,每戶每天的供電量為5度,一般一戶家庭1天可以省下3度電,併入電網後一天可以省下1元多錢。
樹木蔥蘢、屋舍儼然,俊秀的大山、無邊的花海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農家樂、鄉村客棧,大家都把山上的那片林像寶一樣看著、護著。
2016年,巖腳村脫貧,次年即邁入小康村行列,人均年收入達1.5萬元。
人工影響天氣 助力石漠化治理
「喀斯特地區雖然降雨不少,但地表水系不發育,地表水漏失嚴重,蓄水條件差。」熊康寧解釋,雖然貴州天然降水較豐富,但喀斯特地區地表水保存困難,加之土薄植被少,抗旱能力極弱,而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水土資源是治理石漠化的一項有效措施。
2017年,貴州省氣象局爭取到中央和省級資金對滇桂黔石漠化片區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的項目支持,西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將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凱裡黃平機場納入增雨作業布局。貴州省氣象局衛星遙感對貴州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結果表明,2017年貴州石漠化地區植被生態質量及改善程度均位列全國第六,植被生態質量比2016年提高0.9%,比2000年以來平均植被生態質量高了9.6%。
2018年,通過優化滇桂黔石漠化片區人工防雹增雨作業布局,增加作業裝備,補充機動力量,建立高炮、火箭相配合的新型地面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點面結合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得以提升。
今年以來,貴州省氣象局著力構建「省一級業務、省市縣三級服務」的生態氣象服務業務格局。圍繞各級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貴州省氣象局以典型石漠化生態系統及長江和珠江「兩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區域為重點,開展典型生態環境區域的定期監測與評估服務,提高了生態監測與評估水平。
貴州省盤州市滑石鄉巖腳村曾是石漠化典型區域,如今綠樹成林,鮮花成海。圖為巖腳村噠啦仙谷景區。噠啦仙谷景區供圖
廣西:氣象助力石山變「綠洲」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陳燕麗 莫偉華
「充分利用氣象監測技術,指導促進全區現代農業和林業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方春明充分肯定自治區氣象局在廣西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方面的工作。
廣西石漠化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河池、百色、桂林等9個城市,石漠化面積佔廣西土地總面積的8.14%。十餘年來,廣西大力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和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逐漸改善。
近年來,自治區氣象局綜合利用氣象監測數據和衛星遙感數據,探究氣候變化對廣西石漠化地區的影響、成因及機理,定量評估石漠化等級演變狀況、氣候條件和氣候變化對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的影響,以及氣象災害對喀斯特生態脆弱區生態安全的影響,研發推廣廣西石漠化生態氣象監測評估系統和廣西喀斯特地區乾旱生態安全監測預測評估系統。
同時,廣西氣象科技人員開展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估,藉助無人機對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地表植被真實生長狀況進行航拍,進一步驗證衛星遙感監測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2017年初,自治區氣象局創新研發新型生態氣象觀測系統,對喀斯特地區植被狀況展開實景監控、局地小氣候多梯度觀測。當年12月,以馬山弄拉石漠化地區為試點,自治區氣象局建成全國第一個石漠化生態氣象自動觀測試驗站,以「1+2」(1主站+2子站)模式實現全實景、多梯度的石漠化區生態氣象立體觀測,完成石漠化生態環境氣象數據採集。這些自然植被覆蓋、長勢變化、局地小氣候情況的實時監測數據通過網絡源源不斷回傳,給科研活動提供客觀的參考依據。
2018年,廣西98.2%的石漠化生態脆弱區植被生態質量正常偏好,為2000年以來最好,區域植被生態環境總體改善效果顯著。
一片片荒坡披上「綠衣」。最新監測結果顯示,廣西輕度、中度、重度石漠化面積分別下降1.3%、8.9%、20.5%。全區石漠化得到全面改善,呈現重度轉中度、中度轉輕度、輕度轉潛在石漠化的良好態勢。
作為中國氣象局首批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和氣象服務能力建設項目重點示範省,廣西的典型做法,為石漠化綜合防治、生態恢復治理、扶貧攻堅提供了科學參考。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群眾參與石漠化地區荒山治理。圖片來源新華網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9年8月1日二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