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發布會
為更好地介紹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情況,自治區政府新聞辦於2019年4月29日(星期一)上午9時30分,在廣西新聞發布廳舉行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會上精彩內容都有哪些,趕緊跟著日報哥一起來了解吧——
火龍果成為大石山區農民增收的「良方」。 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廖根梅 羅勇強/攝
廣西石漠化治理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力推進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自治區黨委、政府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石漠化治理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採取綜合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取得了明顯的治理成效。
2018年12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中國·巖溶地區石漠化狀況公報》顯示,與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監測結果相比,廣西石漠化土地淨減38.72萬公頃,減少率20.2%,淨減面積超過1/5,治理成效繼續穩居全國第一。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底,廣西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為153.29萬公頃,佔全區國土面積的6.5%,涉及河池、百色、桂林、崇左、南寧、來賓、柳州、賀州、貴港等9市76縣(市、區)。廣西石漠化土地相對集中於河池和百色兩個市,面積分別為57.91萬公頃和35.07萬公頃,分別佔全區石漠化土地面積的37.8%和22.9%。全區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將石漠化綜合治理作為林業重點生態工程著力推進。通過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巖溶地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在治理過程中,各地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銀花」等10多種混交造林模式,提高治理科技含量。全區積極推廣石漠化治理林業建設「六字」方針,即「封」(封山育林)「造」(人工造林)「退」(退耕還林)「管」(林木管護)「沼」(建沼氣池)「補」(生態補償),建立了100多個治理示範點,輻射帶動治理工作全面推進。
大化瑤族自治縣瑤族群眾在開山修建水渠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攝
答記者問
1
全區巖溶地區在石漠化治理的過程中,還有哪些脫貧致富的典型?
答:在石漠化綜合治理過程中,全區林業部門始終堅持生態治理與發展林業產業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巖溶地區有限的土地資源,特別是特有的小氣候優勢,突出發展和壯大規模化、專業化的石漠化林業特色產業。河池整市推進核桃產業,種植面積超過260萬畝,發展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核桃產業基地。
2018年,河池市核桃投產面積8萬多畝,產量4000多噸,產值1.6億元,核桃主產區人均核桃收入2000元以上,1萬多貧困戶因種植核桃順利脫貧摘帽。全市初步建成「萬千百」(縣級萬畝、鄉級千畝、村級百畝)核桃示範基地999個共33.7萬畝,打造了金城江區、鳳山縣兩個高效核桃示範區,走出了一條既能恢復生態、治理石漠化,又能使大石山區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百色市右江區修建的進村道路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攝
2
記者注意到廣西的賓陽縣、環江縣成立石漠公園,請問成立石漠公園有何意義?
2017年12月,賓陽八仙巖國家石漠公園和環江國家石漠公園成為廣西首批國家石漠公園。石漠公園以石漠景觀為主體,以保護荒漠生態系統、合理利用石漠化資源為目的,在促進石漠化防治和維護生態功能的基礎上,開展公眾遊憩休閒或進行科學、文化、宣傳和教育活動。賓陽八仙巖國家石漠公園將沿遊步道開展點上利用,劃為生態保育、參與體驗、宣教展示、管理服務4個功能區。其中,參與體驗區將按照弄(谷、溝)域農林旅融合的發展思路,建設神農藥草植物園、林下花谷、林谷觀猴、七彩花田、螢火營地、蓮塘荷影等,打造林農旅一體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圍繞石漠化綜合治理發展特色森林旅遊,賓陽八仙巖國家石漠公園並非首例。馬山縣古零鎮弄拉屯在石山搞起了「山頂林、山腰竹、山腳藥、平地糧、低洼桑」的立體生態農業,促進了當地森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多元,入選2015年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農業綜合案例展項全程展出。大新縣把石山旅遊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恢復建設協調起來,將德天瀑布打造為國家特級景點,並成為全國熱播電視劇《花千骨》的拍攝地,進一步提高景區知名度,加快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接待遊客人數年增長20%以上,成為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百色市右江區華潤小鎮的西紅柿菜園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攝
3
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全國第一,請問林業部門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林業部門是全區治理石漠化的主力軍,特別是林業部門開展的人工造林和植被保護,對廣西的石漠化順向演替發揮了主導作用,貢獻率達83.4%。多年來,全區林業部門在巖溶地區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與治理工程,隨著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實施退耕還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政策,有效抑制了人為破壞活動,促進了巖溶地區林草植被的保護和恢復。第三次監測結果顯示,全區巖溶地區林草植被蓋度66.3%,較2011年增加了3.9個百分點;改善型土地面積53.19萬公頃,退化型土地面積8.29萬公頃,改善型土地面積相當於退化型土地面積6.4倍,生態修復程度遠遠超過生態退化程度,廣西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後生態狀況「穩步向好」。
圖為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弄騰村弄結屯的水櫃。大石山區嚴重缺水,人畜飲水全靠水櫃。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攝
4
從第一次到第三次的監測結果綜合分析,廣西的石漠化程度呈現出穩步減輕趨勢,植被生態質量持續提升。請問未來林業部門如何確保在石漠化治理上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十三五」期間,全區林業部門將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充分發揮植被恢復措施在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自然修復與人工促進相結合,以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為重點,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並舉,林、農、牧、沼氣統籌,山、水、田、林、路綜合,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加大大江大河上遊或源頭、生態區位特殊地區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力度。結合石漠化片區生態扶貧和易地扶貧搬遷,統籌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認真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科研攻關,總結推廣典型治理模式,在石山坡耕地、宜林地加大營造鄉土、珍貴喬木樹種和經濟林木力度,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實施石漠化重點縣石漠化治理,確保到2020年,全區治理石漠化面積43萬公頃,巖溶區喬灌植被面積保有量達400萬公頃,恢復和重建巖溶地區生態系統,促進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融安縣的青蒿種植基地,位於桂北大石山裡的融安已是全國青蒿種植面積最大的縣。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攝
了解發布會上更多精彩內容
↓↓↓
回放|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
石漠化治理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
更與廣西深度扶貧的總體目標
息息相關
向每一位投入在
治理一線的同志致敬
你們都是好樣的!
來源| 廣西日報-廣西雲客戶端記者 張安然 周泉
編輯|梁笑天
責編|唐莉莉
值班主任|黃儷
廣西日報新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