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現場
金黔在線訊 7月20日下午,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會生態文明科技創新論壇上,與會專家和學者們圍繞著「石漠化防治科技創新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各抒己見,共同探討了加快生態保護科技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石漠化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問題。
石漠化的罪與罰
「石漠化是貴州地區最為突出的生態問題,不僅破壞生態環境、導致水土流失和水旱災害頻發,而且嚴重影響地區農林牧業生產和水資源保障,造成生態貧困。」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馬燕合司長在論壇的主旨演講中一語點出石漠化治理對於改善百姓生存空間、保障國家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性。他指出:「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氣候及民生的重大問題,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要求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部署,生態文明科技創新任重道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在隨後的演講中針對貴州省生態建設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報告。他不無惋惜地說「貴州興義的萬峰林景觀非常奇特,但是卻不能申報自然遺產,就是因為當地的石漠化嚴重植被遭到破壞,所以石漠化的治理是非常必要的。」隨後盧院士著重介紹了貴州省石漠化的成因及一些成功的治理方法和經驗,並提出了三位一體理念:即加強水-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災害綜合治理和建設安全的生態環境三者的相互貫穿和結合。
「治理石漠化不能只照搬他人的成功經驗,必須因地制宜探索出適合當地的手段。」針對石漠化的治理,熊康寧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人地矛盾系統協調為線索,以參與式農村社區發展為依託,以不同等級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開發為對策的思路,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與社區發展在內的多種技術措施加以捆綁、組裝和科學配置,相關機構要提出不同等級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並進行示範。通過示範區建設與輻射推廣的方法逐步改善石漠化現狀。」
貴州省是中國石漠化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全省石漠化面積達302.38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7.16%,影響人口3400多萬人。2000年~2010年期間,貴州省石漠化與1975年~1999年期間相比,增加的速度明顯降低,但石漠化面積卻仍在持續增加,石漠化防治工程仍然任重而道遠。
生態建設需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長安大學李佩成教授從人與自然的關係出發,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和未來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我國的石漠化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典型表現,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演講中,他提出了「易毀原理」——事物的毀壞比造成容易,以此來告誡人們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世榮對李佩成的觀點表示贊同。「特殊的自然環境背景因素與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以人為活動佔主導作用所造成的生態退化過程。」他對石漠化的成因進行了總結,並認為「人不能高於生態系統」,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應在充分藉助自然力條件下,輔以適當的人為幹預,順應自然演替方向和過程加速自然演替的進程。
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的有機契合
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看似並不相關的兩者之間又是怎樣的關係呢?在各位專家學者就石漠化的形成及治理措施各抒己見之後,貴州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總農藝師楊小翔圍繞「扶貧」論述了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必要性。他在報告中指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區與貧困地區在空間上重疊:喀斯特地區石漠化與貧困實際上是一種惡化了的、不協調的人地關係。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雖然在具體工程措施方面有所差異,但其核心都是改善區域發展條件,增加居民收入,並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兩者目標和過程存在高度的統一。」
他強調:「喀斯特地區石漠化與貧困互為因果,產生貧困——毀林開荒——石漠化——進一步貧困等惡性循環,形成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最終導致在貧困與石漠化的'貧困陷阱'中越陷越深。要徹底打破這一怪圈,需要將石漠化治理與扶貧減貧有機結合起來,在石漠化治理中實現減貧增收,在減貧增收過程中推進石漠化治理。」
論壇上,關嶺縣、大方縣、威寧縣等石漠化治理示範縣的代表們分別發言,與現場嘉賓們分享了石漠化治理的經驗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