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石漠化要因地制宜 專家學者為貴州石漠化治理「支招」

2020-11-24 多彩貴州網


論壇現場

  金黔在線訊 7月20日下午,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會生態文明科技創新論壇上,與會專家和學者們圍繞著「石漠化防治科技創新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各抒己見,共同探討了加快生態保護科技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石漠化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問題。


與會嘉賓

  石漠化的罪與罰

  「石漠化是貴州地區最為突出的生態問題,不僅破壞生態環境、導致水土流失和水旱災害頻發,而且嚴重影響地區農林牧業生產和水資源保障,造成生態貧困。」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馬燕合司長在論壇的主旨演講中一語點出石漠化治理對於改善百姓生存空間、保障國家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性。他指出:「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氣候及民生的重大問題,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要求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部署,生態文明科技創新任重道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在隨後的演講中針對貴州省生態建設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報告。他不無惋惜地說「貴州興義的萬峰林景觀非常奇特,但是卻不能申報自然遺產,就是因為當地的石漠化嚴重植被遭到破壞,所以石漠化的治理是非常必要的。」隨後盧院士著重介紹了貴州省石漠化的成因及一些成功的治理方法和經驗,並提出了三位一體理念:即加強水-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災害綜合治理和建設安全的生態環境三者的相互貫穿和結合。

  「治理石漠化不能只照搬他人的成功經驗,必須因地制宜探索出適合當地的手段。」針對石漠化的治理,熊康寧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人地矛盾系統協調為線索,以參與式農村社區發展為依託,以不同等級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開發為對策的思路,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與社區發展在內的多種技術措施加以捆綁、組裝和科學配置,相關機構要提出不同等級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並進行示範。通過示範區建設與輻射推廣的方法逐步改善石漠化現狀。」

  貴州省是中國石漠化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全省石漠化面積達302.38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7.16%,影響人口3400多萬人。2000年~2010年期間,貴州省石漠化與1975年~1999年期間相比,增加的速度明顯降低,但石漠化面積卻仍在持續增加,石漠化防治工程仍然任重而道遠。

  生態建設需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長安大學李佩成教授從人與自然的關係出發,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和未來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我國的石漠化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典型表現,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演講中,他提出了「易毀原理」——事物的毀壞比造成容易,以此來告誡人們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世榮對李佩成的觀點表示贊同。「特殊的自然環境背景因素與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以人為活動佔主導作用所造成的生態退化過程。」他對石漠化的成因進行了總結,並認為「人不能高於生態系統」,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應在充分藉助自然力條件下,輔以適當的人為幹預,順應自然演替方向和過程加速自然演替的進程。

  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的有機契合

  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看似並不相關的兩者之間又是怎樣的關係呢?在各位專家學者就石漠化的形成及治理措施各抒己見之後,貴州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總農藝師楊小翔圍繞「扶貧」論述了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必要性。他在報告中指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區與貧困地區在空間上重疊:喀斯特地區石漠化與貧困實際上是一種惡化了的、不協調的人地關係。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雖然在具體工程措施方面有所差異,但其核心都是改善區域發展條件,增加居民收入,並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兩者目標和過程存在高度的統一。」

  他強調:「喀斯特地區石漠化與貧困互為因果,產生貧困——毀林開荒——石漠化——進一步貧困等惡性循環,形成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最終導致在貧困與石漠化的'貧困陷阱'中越陷越深。要徹底打破這一怪圈,需要將石漠化治理與扶貧減貧有機結合起來,在石漠化治理中實現減貧增收,在減貧增收過程中推進石漠化治理。」

  論壇上,關嶺縣、大方縣、威寧縣等石漠化治理示範縣的代表們分別發言,與現場嘉賓們分享了石漠化治理的經驗和成效。

相關焦點

  • 今日視點:貴州石漠化治理的新舉措
    (2004年10月28日播出)  節目導視:石漠化治理刻不容緩,貴州地礦建議在加強地質化學背景調查的基礎上,通過提取地下水治理石漠化。  主持人:觀眾朋友晚上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近年來石漠化已成為我省生態建設的一個主要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省委省政府也將石漠化的治理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
  • 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
    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頂壇模式:即石漠化地區花椒種植模式。憑著「因地制宜,改善生態環境,依靠種糧穩農,種植花椒致富」的發展思路,遇著大面積的裸露巖層,就從其它地方運土來圍種樹,遇到旱季,用一次性輸液管將水引到根部,為花椒樹打「點滴」,讓石縫長出搖錢樹,青石板上創效益。晴隆模式:即石漠化地區種草養畜模式。
  • 西南石漠化綜合治理高校大有可為
    石漠化地區極易發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這些地區又是長江、珠江、瀾滄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保護環境、修復生態的任務十分緊迫。近年來經過綜合治理,石漠化的速度有所減緩,但並沒有被遏制住。貴州石漠化面積達3.59萬平方公裡,潛在石漠化面積為4.37萬平方公裡,二者相加佔全省國土面積將近一半。
  • 向「地球癌症」說不 氣象部門積極參與石漠化治理
    在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荒漠化具體表現為石漠化,呈現「土瘦、水枯、山窮、林衰」的特徵。  近年來,氣象部門發揮氣象科技優勢,主動參與石漠化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通過多年實踐,積累了治理經驗,取得了治理成效。如何向「地球癌症」說不,如何改善石漠化面貌,又如何上演「點石成金」的生態「大戲」?讓我們從氣象角度著眼,一探究竟。
  •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貴州多舉措推進石漠化治理助力脫貧攻堅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張玥 李遠莉)發展和生態是貴州兩條堅定不動搖的底線。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貴州推動林業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在促進農民增收和精準脫貧中,石漠化防治發揮了哪些作用?
  • 廣西治理石漠化成效繼續穩居全國第一!
    聚焦發布會為更好地介紹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情況,自治區政府新聞辦於2019年4月29日(星期一)上午9時30分,在廣西新聞發布廳舉行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
  • 貴州省全國政協委員:繼續大力支持貴州省石漠化綜合治理
    、部、局大力支持下,貴州近年來石漠化治理成效明顯。【建議】一、加大對貴州石漠化治理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自2008年以來,雖然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覆蓋面在逐步擴大,但專項資金的投入卻沒有呈相應比例的增加,反而是在每個工程縣的投入規模上呈減少趨勢。2014年國務院批覆的《貴州省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到2020年,累計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26萬平方公裡。
  • 國新辦就第二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等情況舉行發布會
    貴州畢節地區石漠化年均縮減率為1.4%,三峽庫區石漠化年均縮減率為0.7%,珠江中上遊河池、百色地區石漠化年均縮減率為3.5%,湘西武陵山區石漠化年均縮減率為2.4%。2012-06-14 09:53:29張永利: 二是石漠化程度明顯減輕。
  •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石漠化威脅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石漠化威脅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3 15:37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貴陽7月13日電(記者李黔渝)專家將中國南方喀斯特比喻為「石漠化荒漠中的『生態孤島』」,以揭示目前中國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的石漠化威脅。
  • 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山地石漠化公園開放 荒漠到青山的完美蛻變
    以開拓者的堅守探尋石漠化治理之路此次開放的太平湖山地石漠化公園由科普展館和戶外展示區兩部分構成,科普展廳講述了太平湖從荒漠化情況嚴峻之地到而今綠水青山之姿,戶外展示區則通過土壤層對比、荒漠化場景打造等景觀讓遊客充分體驗。兩個展廳內容相輔相成,為眾人奉上一段太平湖的精彩旅程。
  • 為什麼我國西南部雲貴高原地形區,會多發「石漠化」現象?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石漠化並不屬於土地荒漠化,而是屬於水土流失的範疇,我們可以從石漠化的成因角度來理解。為什麼雲貴高原地區多發「石漠化」現象?所謂「石漠化」,又稱為「石質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從而使得基巖裸露的現象,石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
  • 不毛之地蝶變綠色家園——石漠化地區雲南西疇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後代。」這句寫在雲南文山州西疇縣興街鄉東升村委會江龍村小組院牆上的順口溜,正是江龍村民們脫貧致富的秘訣,也是石漠化地區西疇縣綠色發展之路的通俗表達。
  • 水土流失與石漠化有什麼關係?
    水土流失與石漠化有什麼關係?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把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的關係說成「密切關係」您不會答應,可能會回應一句:「正確的廢話。」□從成因的關聯上看,先有水土流失,後有石漠化。石漠化是水土流失嚴重的表現。□從分布地區上看,水土流失可以出現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半乾旱、半溼潤、溼潤等地區,分布較廣;石漠化一般出現在熱帶、亞熱帶的溼潤、半溼潤地區,且集中在喀斯特地區,分布較窄。這樣看來,水土流失地區不一定有石漠化;石漠化地區一定有水土流失。
  • 科學治理 久久為功(記者手記)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幹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經過艱苦努力、不斷創新,防沙治沙取得顯著成效。  在廣袤的毛烏素沙地,一片片綠色蔓延擴展,一座座沙丘俯首止步,一個個村子面貌一新……這樣的變化,不只是發生在毛烏素。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面對這一世界性頑疾——「地球癌症」,我國該如何有效治理荒漠化?目前取得了什麼成效?為全球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對多名業內專家進行了專訪。 治沙70年 我國達到國際領先局面 據了解,我國每年因荒漠化問題造成了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40億元人民幣,將近 4 億人直接或間接受到荒漠化問題的困擾。
  • 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紅漠化、鹽漬化……這些你都分清了嗎?
    而狹義的荒漠化就是指沙漠化,由此可見,廣義的荒漠化包括了沙漠化、石漠化、紅漠化、鹽漬化等土壤喪失生產力的情況。沙漠化: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在乾旱多風和具有疏鬆沙質地表的前提下,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誌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
  • 布小林:堅持因地制宜 推進鹽鹼地科學治理
    布小林:堅持因地制宜 推進鹽鹼地科學治理 發布日期:2019-11-07 07:23 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