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石漠化綜合治理高校大有可為
中國的農林院校有支農、惠農的傳統,教授、學者中也有紮根農村十幾年、指導農民致富的典型。作為名牌大學,還要在解決類似於石漠化這種事關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方面有所承擔。水土流失在中國水利、農業、林業等領域被認為是頭號環境問題。石漠化發生在「喀斯特地貌」的巖溶地區,這些地區的山體基巖為易溶於水的碳酸鹽巖,土壤形成慢,又加上山體陡峭,土石之間缺乏粘合力,一旦裸露流失的速度很快。在人類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影響下,水土快速流失,植被遭到破壞,山石嶙峋,形成山窮、水枯、林竭、土瘦的惡性趨勢。石漠化與沙漠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並稱為「中國環境三大災害」。
-
今日視點:貴州石漠化治理的新舉措
同期聲: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總工程師 王明章 石漠化的形成,我們認為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在地質背景條件下,這是它的基礎條件,也就是說在巖溶地區,在缺水地區、缺燃料地區;第二個因素就是人為活動,就是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導致的。
-
為什麼我國西南部雲貴高原地形區,會多發「石漠化」現象?
當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環境汙染問題、生態破壞問題和資源短缺問題。環境汙染問題包括大氣汙染、水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光汙染等類型;生態破壞問題包括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類型;資源短缺問題主要是指各類非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的短缺問題。
-
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紅漠化、鹽漬化……這些你都分清了嗎?
而狹義的荒漠化就是指沙漠化,由此可見,廣義的荒漠化包括了沙漠化、石漠化、紅漠化、鹽漬化等土壤喪失生產力的情況。沙漠化: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在乾旱多風和具有疏鬆沙質地表的前提下,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誌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
-
治理石漠化要因地制宜 專家學者為貴州石漠化治理「支招」
與會嘉賓 石漠化的罪與罰 「石漠化是貴州地區最為突出的生態問題,不僅破壞生態環境、導致水土流失和水旱災害頻發,而且嚴重影響地區農林牧業生產和水資源保障,造成生態貧困。」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馬燕合司長在論壇的主旨演講中一語點出石漠化治理對於改善百姓生存空間、保障國家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性。他指出:「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氣候及民生的重大問題,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要求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部署,生態文明科技創新任重道遠。」
-
解析水土流失監測儀器設備有哪些
筆者結合野外工作實踐和市場研究,以三種水土流失監測儀器設備為例,從實踐角度對其進行點評,以期引起更多的研發者重視,更好地研製專業設備,推動行業技術水平提升。 (一)一種可攜式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儀 工作原理:設置徑流小區,實施人工模擬降雨,在產流產沙過程中收集水沙量,實時計算出土壤侵蝕模數。
-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石漠化威脅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石漠化威脅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3 15:37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貴陽7月13日電(記者李黔渝)專家將中國南方喀斯特比喻為「石漠化荒漠中的『生態孤島』」,以揭示目前中國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的石漠化威脅。
-
冰川融化水土流失 長江源區生態遭遇陣痛
來源:經濟參考報部分河段水質下降、冰川融化水土流失加劇、內湖鹹水匯入長江北源楚瑪爾河……不久前,記者跟隨科考隊員,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程2500多公裡,目擊長江之源水文、水資源、河流泥沙、生態環境等方面正在悄然發生的深刻變遷。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逾45萬平方公裡
新華網銀川9月8日電(姜雪城 李雪)記者從正在銀川召開的黃河中遊水土保持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了解到,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經達45.4萬平方公裡,佔總土地面積的70.9%。
-
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新華社西安11月26日電(記者劉彤)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26日在西安表示,多年來,通過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達5.5萬平方公裡,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果明顯。魏小抗說,陝西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其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10萬平方公裡。近年來,陝西通過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
-
「南方水土保持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暨中國·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教...
原標題:「南方水土保持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暨中國·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館在長汀揭牌助力實現水土流失治理全勝目標5日,長汀縣舉行「南方水土保持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暨中國·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館揭牌儀式。福建農林大學作為最早參與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科研院校之一,與長汀縣的合作已有30多年歷史。為助力長汀實現在2035年前取得水土流失治理全勝目標,福建農林大學繼續發揮科研優勢和特長,與長汀縣共同籌建了「南方水土保持與綠色發展研究院」,將著重開展南方紅壤區水土保持及其相關領域的關鍵性、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究,以及相關技術成果推廣和應用。
-
國新辦就第二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等情況舉行發布會
2012-06-14 09:58:32中國新聞社記者: 據我們所知,石漠化是我國巖溶地區最嚴重的生態問題,被稱為「地球的癌症」。請您介紹一下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對我們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有什麼樣的危害?謝謝。
-
陝西累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記者了解到,2019年底,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建成淤地壩3.4萬座,攔泥58億噸,淤地86萬畝,增產糧食4億公斤。傾全力推進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提質增效建成21個國家級水土保持示範園區陝西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近年來,全省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
-
三北工程建設30年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效顯著
國家重點工程三北工程建設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設成果,其中一個突出成果是,30年始終不懈地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取得了突出成效。共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3億多畝,每年減少輸入黃河泥沙3億噸。 三北工程自1978年上馬以來,將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為一項主要任務。
-
向「地球癌症」說不 氣象部門積極參與石漠化治理
他表示,「花椒、金銀花都耐旱,在貧瘠的石頭裡生存能力強,又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栽種後不用反覆播種翻土,可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扭轉石漠化惡化趨勢。」 「不管收多收少,玉米還能當飯吃,花椒頂什麼用?」 「村子離縣城遠,路不好走!」
-
倪晉仁課題組在PNAS上發文揭示中國水土流失引發的CO2通量效應
2016/06/01 信息來源: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流域土壤在水力、風力、凍融、重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會發生破壞、剝蝕、搬運和沉積,其中在水力作用下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因其對生態環境的嚴重影響而受到廣為關注
-
《喀斯特地貌,適生植物及石漠化對策》究極研討,圖文教科書級別
思達米今天要研討的課題是喀斯特地貌適生植物及石漠化對策今日命題一:什麼是喀斯特地貌?卡斯特地貌就是巖溶地貌那什麼是巖溶地貌呢?巖溶地貌就是地面和地下覆蓋著大量可溶性巖層的地貌類型。石頭山的植物不缺陽光,不缺空氣(根部在石頭縫隙裡)缺什麼呢?缺水,缺土(礦物質)——和都市裡陽臺植物類似。直觀表現就是1.喀斯特地區普遍土地貧瘠而乾燥,地塊不連貫,深淺不一。2.植物常年缺水,沿巖石縫漏水,不保水。3.植被根系延伸有限,灌木化,草化。4.不是什麼植物都能在喀斯特地區生長的,它有選擇性。
-
黃土高原竟然是大風颳來的,秦漢時期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資料顯示,第四紀冰期始於距今約200~300萬年前,結束於約1~2萬年前,也就是說黃土高原的形成經歷了大約200~300萬年,但是造成黃土高原大面積水土流失卻始於秦漢,主要是由於這一歷史時期社會相對穩定,隨著人口的大幅增長和少數民族的內遷以及大興土木而出現的大面積的毀林開荒所致。
-
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山地石漠化公園開放 荒漠到青山的完美蛻變
白天有新景觀,晚上景區夜色更迷人,為了讓廣大遊客欣賞到太平湖絕美夜景,即日起,景區開放時間延長為8:00—21:00,售票時間為8:00—20:00。在科普展館裡,太平湖山地石漠化演變史、治理史和展望三個部分講述著太平湖的巨變。眾所周知,石漠化與沙漠化、水土流失並稱我國三大生態災害,它給我們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曾經的太平湖地域,受大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原始喀斯特地貌逐漸演變成了石漠化土地。石漠化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缺水、少土、多石。
-
不毛之地蝶變綠色家園——石漠化地區雲南西疇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這句寫在雲南文山州西疇縣興街鄉東升村委會江龍村小組院牆上的順口溜,正是江龍村民們脫貧致富的秘訣,也是石漠化地區西疇縣綠色發展之路的通俗表達。20世紀60至80年代,西疇縣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25%,石漠化面積佔全縣國土面積的71.6%,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深重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