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適生植物及石漠化對策》究極研討,圖文教科書級別

2021-01-12 思達米格物

思達米今天要研討的課題是喀斯特地貌適生植物及石漠化對策

今日命題一:什麼是喀斯特地貌?

卡斯特地貌就是巖溶地貌

那什麼是巖溶地貌呢?巖溶地貌就是地面和地下覆蓋著大量可溶性巖層的地貌類型。

「巖」是石頭的巖

「溶」有兩層意思,一要有水,二要可溶

下圖是巖溶地貌的各種形態類型(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類型,建議收藏)

喀斯特地貌類型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哪裡呢?

外國的巖溶咱不管它,我們只關心國內的巖溶地貌。咱中國的巖溶地貌覆蓋的面積是344萬平方千米,其中完全以石頭山(石灰巖山地)為主的面積則是125萬平方千米。要知道我國的地理面積也就960萬平方千米,面積不算小了。

中國喀斯特地貌在西南地區分布最多,有55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於廣西,雲南和貴州。

一,廣西地區是喀斯特出露面積最大的省份,有12萬平方千米,佔廣西面積60%!(都是大石山區,如下圖的圈圈)

廣西扶貧的重點難點都在大石山區

我們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實是喀斯特甲天下,喀斯特甲桂林

二,貴州

貴州省的喀斯特約佔全省50%的面積,主要是興義市,安順市,貴陽市,都均市,威寧市(如下圖)

要致富,先修路。

三,雲南

我們都知道雲南石林,但云南的喀斯特地貌在東南方向的文山州和紅河州和羅平最為集中和明顯

喀斯特集中連片的就雲南,貴州和廣西

今日命題二:喀斯特適生植物都有哪些?

植物的生長要素有四:土(礦物質),水,陽光,空氣。

石頭山的植物不缺陽光,不缺空氣(根部在石頭縫隙裡)

缺什麼呢?缺水,缺土(礦物質)——和都市裡陽臺植物類似。

直觀表現就是

1.喀斯特地區普遍土地貧瘠而乾燥,地塊不連貫,深淺不一。

2.植物常年缺水,沿巖石縫漏水,不保水。

3.植被根系延伸有限,灌木化,草化。

4.不是什麼植物都能在喀斯特地區生長的,它有選擇性。

好在各科屬植物都有喀斯特地區的適生植物(耐貧瘠,耐乾旱,石頭縫裡長得)。下面思達米給出不分科屬的各種適生植物,分享給大家(圖1~圖5,喀斯特地區百姓可選擇種植)(推薦收藏,也算得上是陽臺植物了)

圖1

圖1:1銀杏(耐旱耐貧瘠,坡谷地)2鐵堅杉(坡)3黃杉(坡)4長苞鐵杉(坡)5華山五針松(石縫裡長)6馬尾松(坡)7黃山松(坡和頂)8雲南松(坡)9溼地松(坡和谷)10杉木(坡和谷)11側柏(坡,可餵鼯鼠)12幹香柏(坡)13柏木(坡)14高山柏(山頂石縫)15圓柏(坡)16刺柏(坡)17白豆杉(山頂絕壁)18樟樹(坡)19沉水樟(坡)20猴樟(坡)21山蒼子(坡)

以上21種植物的根扎得比較深,石頭縫裡長得

圖2

圖2:22香葉樹(坡,炒菜)23山胡椒(坡,炒菜)24馬桑(坡)25火棘(坡)26山楂(谷和坡,採果)27石灰花楸28雲實(坡,都是刺)29皂莢(坡)30雙莢決明(坡,行道常有見)31翅莢木(坡)32黑荊樹(坡)33山槐(坡)34鳳凰木(坡,美麗的風景)35翅莢香槐(坡)36刺槐(坡)37槐樹(坡,長得快,飼料樹)38黃檀(坡,車珠子,家居)39鈍葉黃檀(坡,珠子)40楓香(坡,風景樹)41馬蹄荷(坡)42覃木(坡,高大喬木)

高大喬木其實並不適合喀斯特地區,耗費的水土資源往往大於所得,不划算,在選擇植樹樹種上儘量避免。

圖3

圖3:43響水楊(坡)44垂柳(谷)45楊梅(坡谷)46旱冬瓜(坡)47光皮樺(坡,水土保持,推薦)48毛慄,板慄(坡)49香椿(坡,吃芽)50栲樹51鐵鬥石櫟(坡)52青岡櫟(坡,燒木炭)53麻櫟(坡)54玉蘭花香(坡)55胡桃,核桃(坡,推薦)56青檀(坡,手串)57珊瑚樸(坡,紅花紅果)58紫彈樸(坡)59樸樹(坡)60桑樹(坡和谷,採葉飼料,養蠶)61構樹(坡,採葉養豬養羊/飼料樹,強烈推薦)62木荷(坡)63銀木荷(坡)

思達米在此強烈推薦喀斯特地區推廣構樹種植

構樹最適合發展作為喀斯特地區扶貧經濟樹種,理由有四:

1:構樹是大石山區天然樹種,耐旱抗貧瘠什麼生境都適合。

2.構樹營養豐富,不經處理就可作為雞鴨鵝豬馬牛羊的飼料。

3.構樹纖維可造紙,紙質優良而持久。

4,構樹屬灌木,根淺易長而耐割,培育周期短,易操作和推廣

圖4

圖4:64滿山紅(山頂)65杜鵑花(山頂)66桉樹(坡,根系很廣很深)67棗(坡谷,果)68枳椇(坡)69花椒(坡,香料)70竹葉椒(坡)71臭椿(坡)72苦楝樹(坡,養雞場遮陽好)73香椿樹(坡,吃芽,No,重複了)74欒樹(坡)75復羽葉欒樹(坡)76黃連木(坡,推薦)77清香木(坡,手串,盆景,推薦)78南酸棗(坡,果,果核五孔推薦)79鹽膚木(坡)80漆樹(坡,大毒,可制染料)81白蠟樹(谷)82女貞(綠籬)83小蓬竹(石縫,砍了還長)84人面竹(谷,景)

每種植物對人都是有用的

有些植物有大毒但有用,如漆木,一碰到人就中毒,身體會有發癢刺痛的感覺,但是它們在製作染料上對我們有用,漆器可以千年不腐。

圖5

圖5:85篌竹(坡)86月月青(冬青葉鼠刺,坡)87懸鉤子(幹坡,果營養,推薦)88梧桐(坡和谷)89烏桕(坡,紅/綠葉)90喜樹(谷底)91玉米(坡和谷底)92山葡萄/葡萄(推薦)93火龍果(推薦)94傘花木(坡)95新木姜子(坡,藥)96金銀花(推薦)97麥吊雲杉(坡和谷)98泡桐(坡)99紅薯(推薦)100皇竹草(養牛羊推薦)101南瓜(推薦)102櫻桃(推薦)103百香果(推薦)104東南景天(除重金屬)105蜈蚣草(除砷)

在喀斯特地區藤本植物是優勢物種,因為藤本植物的根部只是一個點,只要有一個著力點/面(竹架/石牆,鐵線)它就可以長得很好。如葡萄,紅薯,南瓜,百香果,甚至如獼猴桃,火龍果,金銀花都在此類。

順便說一下紅薯這類營養根塊,如果結果部分(紅薯)長在石縫中,收穫將大大折扣。所以種什麼都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做選擇。

水是生命之源

今日命題三:石漠化如何應對?

石漠化的原因只有兩個

1.沒水

2.沒土

問:有沒有其他原因呢?答:沒有了,就是沒水,沒土。石漠化說得白一點就是一眼看過去,都是石頭!

讓思達米一一來分析吧

一,沒水的問題

喀斯特地區的水源,有且僅有的一個來源是降雨。

無法開源只有節流了。就是想辦法把水留住。水的流向,一個是蒸發,一個是滲入地下。

A.蒸發的問題的解決辦法

思達米要用一個封閉式的水池先測出該地區一天的蒸發量。

5月末水深達到峰值,6.1為60CM

實測,6月1日水深60CM,一直無有效降水,7月15日水深16CM

在此封閉式池子內,可得出該地區蒸發速率是多少?

0.97CM/天,近1CM/天。同理得出同地區的喀斯特為1CM/天。

7月15測得的水深為16CM

結論:喀斯特地區要抗3個月以上的旱,蓄水要在1米以上。抗旱5個月必需蓄水1.5米以上。

理論上是這樣。露天蓄水池有蒸發的弊端,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嗎?

請看下圖:

工業級全封閉蓄水罐

這是一個思達米見過最大的封閉式塑膠蓄水罐,蓄水量是30噸,成本為幾千元,不會超過萬元。用這種工業級儲水罐可以解決喀斯特水源蒸發的問題。

用薄膜完全覆蓋水源也可以達到相似效果

B.水滲透問題的解決辦法:

水泥+防滲膜。看下圖

防滲膜水池

這種防滲膜蓄水池,操作上非常簡單,成本也低,是建水泥池的1/10。

而水泥在整個喀斯特地區的用處,如下圖:打底補漏,構築超大號的蓄水池,用於發電,養殖,儲存鋁土礦等

水泥構築的蓄水,發電,儲礦空間

二,沒土的問題

土從哪裡來?土來自巖石!土就是一些超細的巖石塊集合體!

這麼看,石山沒土根本就是個偽命題,

把巖石打碎磨細不就有土了!!!

築壩圍土

問題的關鍵是「如何保土?防止水土流失」。

1.圍壩保土

2.植樹保土

3.養家畜,肥土擴土

喀斯特地貌有火星地貌嚴峻嗎?沒有

喀斯特地貌有火星地貌嚴峻嗎?沒有吧。能生活在地球上的喀斯特地區已經非常不錯了。只要方法正確,喀斯特地區也會富裕起來。

思達米

2020.7.21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典型例題一: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鈣華又稱石灰華,是在地表由巖溶泉、河、湖水沉積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鈣。其成因是由於巖溶地區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適宜的環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響下,導致碳酸鈣過飽和而沉積。
  • 喀斯特地貌
    ↑ 「地質論壇」 ↑↑關注本公眾號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溶巖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碳酸分解出H離子和碳酸根離子, H離子與CaCO3反應 ,從而使CaCO3溶解。
  •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理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國家有很多地形都是喀斯特地貌,那麼喀斯特地貌是怎麼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鹽類巖石地區,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溶蝕與沉澱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 為什麼我國西南部雲貴高原地形區,會多發「石漠化」現象?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石漠化並不屬於土地荒漠化,而是屬於水土流失的範疇,我們可以從石漠化的成因角度來理解。為什麼雲貴高原地區多發「石漠化」現象?所謂「石漠化」,又稱為「石質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從而使得基巖裸露的現象,石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
  • 治理石漠化要因地制宜 專家學者為貴州石漠化治理「支招」
    「治理石漠化不能只照搬他人的成功經驗,必須因地制宜探索出適合當地的手段。」針對石漠化的治理,熊康寧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人地矛盾系統協調為線索,以參與式農村社區發展為依託,以不同等級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開發為對策的思路,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與社區發展在內的多種技術措施加以捆綁、組裝和科學配置,相關機構要提出不同等級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並進行示範。
  • 加強喀斯特關鍵帶長期觀測研究,支撐西南石漠化區生態恢復與民生改善
    2 詳細闡明了西南喀斯特碳循環過程,為石漠化區生態修復提供了理論支撐揭示了陸生植物、水生植物均有利用無機碳源進行光合作用的新途徑;發現了碳酸鹽巖快速的風化作用與水生植物生物碳泵的耦合機制。同時,從群落物種組成與譜繫結構方面,揭示了喀斯特植被高落葉成分和適鈣植物的獨特性,形成典型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富含特有種,群落譜繫結構聚集的特點。研究成果也成為石漠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潛力評估和物種優化配置的重要理論基礎。
  • 喀斯特地貌解說
    喀斯特(KARST)就是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衝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
  • 水在喀斯特地貌的旅遊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一詞,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
  • 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區,為何世界喀斯特地貌看這裡
    相信很多人就算沒親眼看到過喀斯特地貌,也一定在學習地理的時候領略過它的風採。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山水運動形成的地理奇觀,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叫做巖溶地貌,除此之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等作用,形成了特別的喀斯特地貌。
  • 地理時政08:從廣西發現世界級天坑群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常見的地貌類型,是高考中的一個熱點,高考試題中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條件、喀斯特地貌的類型、喀斯特地貌對交通、農業、生態環境、旅遊業等產生的影響;喀斯特地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觀。從考查形式來看主要以綜合題目考查形式為主。概念: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
  • 神奇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巖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裡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滷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
  • 【專題歸納】關於巖溶地貌你應該掌握的地理知識
    典型例題一: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鈣華又稱石灰華,是在地表由巖溶泉、河、湖水沉積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鈣。其成因是由於巖溶地區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適宜的環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響下,導致碳酸鈣過飽和而沉積。鈣華沉積的多少要看淨光合作用(總光合作用減去總呼吸作用),淨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溫(低於20°C)達到最大值。
  • 等你去看真正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塌陷等機械侵蝕過程。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域較廣,如廣西、雲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徵體現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現象。
  • 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這便是十裡畫廊的由來,而創造了一幅幅神奇畫作的偉大畫家,便是大自然,如果要給這些畫家們劃分出一個藝術流派,那一定非「喀斯特地貌」派莫屬。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
  • 地貌觀覽 | 巖溶地貌那點事
    參考文獻:[1]   徐光富.巖溶地貌的形成及演化[J].西部探礦工程,2017,29(12):143-145+149.[2]   王世傑.喀斯特石漠化——中國西南最嚴重的生態地質環境問題[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3(02):120-126.
  • 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山地石漠化公園開放 荒漠到青山的完美蛻變
    而今,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內的太平湖山地石漠化公園正式開放。在這片區域,盛夏的陽光仿佛集聚著超強熱能,讓石漠化中的植物更渴望綠色的滋養,而對「綠色」的追求,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的人從未停止腳步,他們用頑強的力量,創造了敢叫荒漠變綠洲的奇蹟,書寫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典型案例。
  • 向「地球癌症」說不 氣象部門積極參與石漠化治理
    之後,貞豐縣氣象局在石漠化重點地區北盤江鎮-頂壇村安裝自動氣象監測站,實時採集當地溫溼度、降水量、風向、風速、太陽輻射、土壤水汽含量等十餘種氣象數據。  通過收集整理各種資料,貴州省氣象局建立了貴州喀斯特石漠化氣象研究資料庫,並調查分析了土地利用與石漠化空間分布等特徵。
  • 地質科普丨丹霞地貌與喀斯特地貌對比分析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喀斯特(Kra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 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紅漠化、鹽漬化……這些你都分清了嗎?
    而狹義的荒漠化就是指沙漠化,由此可見,廣義的荒漠化包括了沙漠化、石漠化、紅漠化、鹽漬化等土壤喪失生產力的情況。沙漠化: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在乾旱多風和具有疏鬆沙質地表的前提下,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誌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
  • 神奇的喀斯特地貌,你知道多少?
    喀斯特巖溶地貌是大自然的傑作,鬼斧神工。滴水可以穿石,聚沙可以成塔。喀斯特地貌就是大自然一刀一刀,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傑作!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