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英語: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巖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喀斯特(Kar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形成條件
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巖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介紹(來源:騰訊視頻)
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裡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滷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喀斯特地貌受巖石透水性、流水作用和氣候影響。
分類
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巖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 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巖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巖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鬥,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幹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裡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著名景觀
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造物主為中華兒女精雕細刻了許多天然的屏風,喀斯特地貌為我國的旅遊業帶來無限生機,並且我國喀斯特地貌類型性多樣,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寶貴財富。
廣東:肇慶七星巖有七座石灰巖山峰形如北鬥七星,山前星湖瀲灩,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種奇特的溶洞堆積地貌。
廣西:桂林山水和陽朔風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橋等地表喀斯特景觀著稱於世,並且是山中有洞,「無洞不奇」。以巖洞地貌為主的蘆迪巖洞景觀,景觀內有各種奇態異狀的溶洞堆積地貌,形成了「碧蓮玉筍」的洞天奇觀;七星巖石鐘乳構成的地下畫廊,真是玲琅滿目;武鳴伊嶺巖,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北流溝漏洞,柳州都樂巖,興平蓮花巖,興安乳洞,永福百壽巖,宜山白龍洞,凌雲水源洞,龍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觀區。
雲南石林風景區:地表峰林奇布,主要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觀,大部分灰巖山峰分布在河谷兩側,各種形態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全國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李子營石林、天生橋等20片石林足見本省石林分布面積之廣;溶洞景觀有:瀘西阿廬古洞、奇風洞、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鄉溶洞,湖有:大疊水、長湖、月湖、仙女湖等。
貴州:本省有興義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區;中國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巖壁為瀑布華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較多,主要有黃果樹瀑布附近龍宮洞,貴陽地下公園,鎮寧犀牛洞,鎮遠的青龍洞,龍山的仙人洞,貴州的織金洞,黔靈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溝鈣華灘流屬於水下地表堆積地貌,如珍珠灘瀑布;黃龍風景區鈣化池、鈣化坡、鈣化穴等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巖溶景觀;石柱縣新石拱橋為喀斯特天生橋地貌。
湖南:武陵源黃龍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觀,各種堆積地貌羅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奧妙無窮。
江西:鄱陽湖口石鐘山景區絕壁臨江洞穴遍布;彭澤龍宮洞長2000米,洞內可泛舟觀景,堪稱「地下藝術宮殿」。
浙江:瑤琳仙境,位於桐廬縣,是浙江省規模恢弘、景觀壯麗的巖溶洞穴旅遊勝地,也是浙江迤今發現的最大洞穴;洞長1000米,共有6個洞天,以「雄、奇、麗、深」聞名於世。
江蘇:宜興石灰巖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稱,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又稱「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異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龍宮。
吉林:通化鴨園溶洞,有四個大廳,洞內滿布石柱、石筍、石鐘乳、石瀑、石簾、石蓮花、石幔等堆積景觀,並且深處有溶巖潭,深不可測,無法前往。
遼寧:本溪水洞,屬於大型充水溶洞。水洞全長5800米,現已開發2800米,面積3.6萬平方米,空間40餘萬立方米,最開闊處高38米,寬70米,本溪水洞是發現的世界第一長的地下充水溶洞。河道曲折婉蜒,河水清澈見底,洞內分「三峽」、 「七宮」、「九彎」,故名「九曲銀河」。洞內鐘乳石、石筍與石柱多從裂隙攢擁而出,不假雕飾即形成各種物象。大連冰峪溝,冰峪溝屬石英巖結構,是黃河以北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喀斯特地貌。經地質專家的多次考察,這裡的地質是第四紀冰川期形成的,並在這裡發現了多種冰川遺蹟。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
這些地方既可以進行旅遊觀光又可以進行科研考察,是旅遊觀光的明珠,是科學研究的寶庫。
世界分布
南斯拉夫的迪納拉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的烏拉爾山區,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我國的雲貴高原及滇南谷地,古巴、牙買加和越南中北部地區等。
「一分鐘了解喀斯特地貌」(來源:科普中國)
巖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的化學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現象和地貌現象。
巖溶地貌又稱喀斯特(Karst)地貌。
喀斯特原是亞得裡亞海北端東海岸(地中海的一個大海灣)石灰巖高原的地名,那裡發育著各種奇特的石灰巖地形。
19世紀末,司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種石灰巖地形,並把這種地貌叫喀斯特。以後,喀斯特一詞便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專門術語。
在我國,以前也稱作喀斯特,1966年在廣西桂林召開的全國喀斯特學術會議上,將喀斯特改為巖溶。
我國的許多典籍和地方志中都曾對石灰巖地形和巖洞進行過描述和記載。
值得提出的是,在距今300多年前,我國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考察了廣西、貴州和雲南一帶的石灰巖地形,探尋了許多地下溶洞,詳細記述了各種石灰巖地形的景觀。
徐霞客(1587年-1641年)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
南直隸江陰(今江蘇省江陰市)人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
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
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巖溶地貌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全國碳酸鹽類巖石分布面積(出露地表的)約125萬平方千米,西南幾省石灰巖分布面積達55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分布面積的一半。那裡的巖溶非常發育,廣西桂林山水和雲南路南石林皆聞名於世。
雲南昆明石林
廣西桂林象鼻山
巖溶地區有許多國民經濟建設問題。例如,在巖溶發育的地區,地下蘊藏著豐富的水資源,合理開採和利用巖溶地區的地下水對工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
巖溶地區有許多溶洞和暗河,因此在巖溶區修建水庫時要注意漏水問題,在修築道路和橋梁時要注意地基的塌陷問題。
典型負地形示意圖
巖溶還與一些礦產的生成和富集有密切關係,例如,溶蝕殘留的鋁土可以富集成鋁土礦,地下溶洞往往是蘊藏砂礦和儲存石油、天然氣的良好場所。
此外,巖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一
巖溶作用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學作用過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過程(流水的侵蝕和沉積、重力崩塌和堆積)對可溶性巖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叫巖溶作用。
巖溶形態示意圖
巖溶地貌是可溶性巖石受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學和物理作用後所形成的一種地形。其中物理的侵蝕和堆積作用是次要的,而化學的分解和沉澱過程是主要的。
上面這個化學反應式是可逆的。
①當水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大時,反應向右側進行,石灰巖被溶解。
②當水中二氧化碳濃度減少時,反應向左側進行,石灰巖被沉澱出來。
巖溶地區的多種多樣的地形也就是這兩個過程作用形成的。
巖溶作用的基本條件
巖溶形態示意圖
1、巖石具有可溶性
石灰巖、硫酸鹽巖、巖鹽都是可溶的,但由於硫酸巖、巖鹽分布範圍小,石灰巖分布面積大,所以喀斯特地貌只在石灰巖地區才發育典型。
2、巖石具有透水性
因為不透水的巖石,只能在巖石表面產生溶解和沉澱,不能深入到巖石內部。這樣也就產生不了豐富的地下喀斯特地形。
3、水具有溶解力
這取決於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數量多少、有機酸無機酸的數量、水的溫度高低。溫度高反應快,溶解石灰巖的數量就多。
4、水具有流動性
不流動的水會很快飽和而失去溶解力,只有不斷的流動,水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才會變化,產生碳酸鈣的沉澱或重新溶解。
中國是對喀斯特地貌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就有關於巖溶地貌的記載,後來以明代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遊記》記錄最為詳盡。從研究歷史到分布面積,中國是名副其實的 「喀斯特王國」。
峰、林、山、谷、湖、石、瀑、泉、潭,喀斯特地貌幾乎集合了所有自然景觀元素。如,峰林和峰叢挺拔於江流溪水之間,造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勝景;萬丈峽谷與大江大河交相輝映,派生出「巫山神女」的神話;平地崛起的石林昂首多姿,演繹了阿詩瑪的傳說;奇偉瑰怪的溶洞曲徑通幽,讓大文豪王安石驚呼「非有志者不能至」;神奇的天坑內別有洞天,催生了「桃花源」般的世外樂土。除此之外,還有玄妙橫生的天生橋、飛流直下的喀斯特瀑布、明澈如鏡的喀斯特湖……這是造物主送給中國人的最美禮物,它們或壯觀、或秀麗,或峻峭、或幽深,令文人留戀,讓科學家痴迷,更讓探險者膜拜。
1、雲南丘北普者黑
普者黑景區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境內,距縣城13公裡,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總面積388平方公裡,核心景區165平方公裡,屬於滇東南巖溶區,是發育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以「水上田園、湖泊峰林、彝家水鄉、巖溶溼地、荷花世界、候鳥天堂」六大景觀而著稱,這裡既有桂林山水孤峰、清流、幽洞、奇石的靈秀,又有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神韻,還有杭州西湖波光瀲灩的明麗,更有比荷花澱還要浩蕩的萬畝荷花。景區內265個景點各具千秋,312座孤峰星羅棋布,83個溶洞千姿百態,54個湖泊相鏈貫通,2萬畝水面清澈透明,13公裡大峽谷雄險壯觀,3公裡茶馬古道神秘古樸,4萬畝高原喀斯特溼地讓人嘆為觀止。景區民族文化底蘊豐厚,壯、苗、彝等少數民族濃鬱的民族民間文化構成了普者黑旅遊文化的主流。景區現已具備觀光、度假、養生、休閒、騎行、寫生、攝影、垂釣、觀鳥、溼地體驗等眾多旅遊體驗。景區內普者黑村是2013湖南衛視大型親子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第三個外景拍攝地
2、貴州興義萬峰林
萬峰林景區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城南境內,地處滇、黔、桂三省結合部,由近兩萬座奇峰翠巒組成。從海拔2000多米的七捧高原邊沿和萬峰湖北岸,黃泥河東岸成扇形展開,連綿至安龍、貞豐等地。西北高,東南低,向萬峰湖、黃泥河傾斜。上線以海拔1600米左右的高寒土山為界,下線至海拔800米左右的亞熱帶紅壤土山,形成一個環形山帶。長200多公裡,寬30-50公裡,僅興義市境內就有2000多平方公裡的面積佔興義市國土面積三分之二以上。是中國西南三大卡斯特的地貌之一,堪稱一座「中國錐形喀斯特博物館」。
3、雲南羅平峰林
羅平峰林,位於雲南省東部,地處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有「滇東門戶」、「滇黔鎖鑰」之稱;歷史悠久,山奇水秀:境內深溝峽谷縱橫,盆嶺相間,碳酸鹽巖廣布,是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奇觀。
雲南羅平峰林被《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活動中被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第五名。這峰林美景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金雞峰叢也成為海內外攝影家紛至沓來的一塊攝影寶地和熱土。這裡巖溶地貌突出,盆嶺相間,峰巒疊嶂,陽光下那錐狀的山尖,雄關萬道的氣勢,漳幽壑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寫下「羅平著名迤東」的讚嘆。
4、四川黃龍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與九寨溝毗鄰。黃龍多喀斯特峽谷,空間多變,崖峰峻峭,水景豐富,植被繁茂。依谷底形態分,有丹雲喀斯特溪峽,扎尕鈣華森林峽和二道海鈣華疊湖峽等數種。黃龍境內涪江江源為一主幹東西樹枝狀水系,上遊河床寬平,下遊峽谷深曲,南側支流平直排列,北側支流陡曲排列,形成上寬下深、南直北曲的獨特江源風貌。
5、廣西灕江
灕江是世界上風光最秀麗的河流之一,長160公裡。灕江兩岸的山峰偉岸挺拔,形態萬千,石峰上多長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遠遠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江岸的堤壩上,終年碧綠的鳳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隨風搖曳,婀娜多姿。最可愛是山峰倒影,幾分朦朧,幾分清晰。江面漁舟幾點,紅帆數頁,從山峰倒影的畫面上流過,真有「船在青山頂上行」的意境。百裡灕江的每一處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國水墨畫。灕江自桂林至陽朔83公裡水程,是廣西東北部喀斯特地形發育最典型的地段。
6、廣西桂林陽朔峰林
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巖經億萬年的風化浸蝕,形成了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被世人美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堯山、獨秀峰、七星巖、蘆笛巖、甑皮巖、冠巖、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而我們所說的灕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則在陽朔境內,桂林其他縣區也有數不勝數的美景等著我們前去瀏覽,龍脊梯田、興安靈渠、貓兒山、資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寶鼎瀑布等都會為你帶來更多的驚喜。
7、貴州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是黃果樹的核心景區,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享有「中華第一瀑」之盛譽,是除尼亞加拉瀑布和維多利亞瀑布之外的第三大瀑布,國家首批5A級風景區。
黃果樹大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從上、下、前、後、左、右六個方位觀賞的瀑布。它以其雄奇壯闊的大瀑布、連環密布的瀑布群而聞名於海內外,十分壯麗。
瀑布屬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以它為核心,共形成了雄、奇、險、秀風格各異的瀑布18個。1999年被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8、雲南石林
石林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由巖石組成的「森林」,穿行其間,但見怪石林立,突兀崢嶸,姿態各異。由於石灰巖的作用,石柱彼此分離,又經過常年的風雨侵蝕,無數的石峰、石柱、石筍、石芽、形成了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叢和丘陵於一身而顯得千姿百態的石林。雲南石林喀斯特無論是類型分布的多樣性、溶巖發育的獨特性、地質演化的複雜性、巖石機理的美學性還是人文風情的融合性、入內觀賞的通達性等等方面,在世界同類型喀斯特地區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石林有部分區域是石灰巖與玄武巖交疊覆蓋演化成的地質地貌,更是世界罕見。
地質科學曾將他命名為喀斯特巖溶地貌,並說這是三億年地質變遷與風雨剝蝕留下的足跡。雲南石林以其特有的地質科學價值享譽世界,是中國四大自然景觀之一。
9、湖南張家界黃龍洞
面積為14000平方米,已統計有石筍1705根。其中長度在0.5米以下的有936根,0.5至1米的有253根,長度大於1米的有516根;最高石筍「定海神針」19.2米,直徑0.2至0.5米。被國家地理譽為「最美麗的旅遊洞穴」。
10、貴州紫雲格凸河苗廳
面積為11.6萬平方米。中法聯合考察隊在1989年於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格凸河上發現了世界面積第二大的洞廳,因當地居住苗族居民之故,取名「苗廳」。被國家地理譽為「最大的洞庭」。
典型例題一: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鈣華又稱石灰華,是在地表由巖溶泉、河、湖水沉積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鈣。其成因是由於巖溶地區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適宜的環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響下,導致碳酸鈣過飽和而沉積。鈣華沉積的多少要看淨光合作用(總光合作用減去總呼吸作用),淨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溫(低於20°C)達到最大值。
材料二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碳酸鈣的溶蝕與沉澱作用
材料三 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區,高原邊緣的密集斷裂給降水的滲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溝谷的切割,易於溢出形成飽含碳酸鈣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條件合適,水中的碳酸鈣就會沉澱出來,在地表堆積成鈣華。因此,橫斷山區從北到南形成一條鈣華景觀帶。
(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試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響鈣華的沉積與溶解。
(2)說明橫斷山區形成鈣華景觀形成的原因。
(3)同樣是石灰巖被溶蝕,為什麼華南地區多形成峰叢、峰林,而橫斷山區不能形成。試分析原因
(4)與中國南方相比,橫斷山區喀斯特地貌動態變化速率更快,景觀穩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環境變化的影響,說明原因。
參考答案:
(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進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使鈣華沉澱;晚上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讓鈣華溶解。
(2)有大面積的石灰巖分布;橫斷山區地處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豐沛;有豐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較高,氣候溫涼,淨光合作用大鈣華沉積多;(地勢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斷裂或裂隙,來自深處的地下水湧出後,壓力驟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
(3)因為橫斷山區處於地殼強烈上升的區域,喀斯特的溶蝕作用來不及對地表石灰巖進行充分的塑造,山體就被快速抬升。而華南地區地殼比較穩定,由於流水溶蝕常期穩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叢、峰林地貌。
(4)因為橫斷山地區地殼運動十分活躍,地震,滑坡,崩塌多發,所以更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典型例題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堡(下圖)位於土耳其西南部山區,處遠近聞名的溫泉度假勝地,此地不僅有天然溫泉,更有好似棉花一樣的山丘。棉花堡的溫泉中含有石灰質,經過校長時間形成了一片片階梯狀的石灰質鈣化堤。棉花堡知名度高,當地溫泉旅館眾多。由於免費開放使用,棉花堡鈣化堤不斷變窄。隨著溫泉水量不斷減少,棉花堡的鈣化堤部分變「黃」。對此土耳其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目前棉花堡鈣化堤基本恢復。
(1)推測棉花堡鈣化堤的形成過程。
(2)分別說出棉花堡鈣化堤變色、變窄的原因。
(3)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簡述土耳其政府為保護棉花堡可能採取的措施。
參考答案:
(1)石灰質受雨水溶蝕滲入地下,經過循環後隨溫泉湧出,湧出的溫泉順山坡流淌時,石灰質沿途沉積,長期積累便形成一片片階梯狀的石灰質鈣化堤
(2)全球變暖,降水減少;旅遊酒店大量引水,導致水白淨能力下降;遊客眾多,排放的廢棄物多,導致汙染嚴重,致使鈣化堤變色。鈣化堤由石灰巖組成,受流水長期作用,硬度較小;遊客眾多,人流量大,導致鈣化堤變窄
(3)限制遊客數量及在棉花堡的遊覽範圍與活動(如需赤腳、不準遊泳);約束溫泉旅館的開發;建設人T石灰階地;調節和補充溫泉水量(答對三點即可)
典型例題三:(11分)根據所給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性巖石(主要是分布最廣的碳酸鹽巖)經以溶蝕為先導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發育的特殊地貌。
材料二 某地區域圖和氣溫降水圖
(1)據材料二,說明圖17地區的地形特徵。(3分)
(2)圖18為該地區某城市年內各月降水量與氣溫圖,試判斷其氣候類型並說明該氣候的成因。(2分)
(3)據材料分析,圖示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的自然條件有哪些?(2分)
(4)圖示地區為溼潤區,但當地有「地下水滾滾流,地表水貴如油」的俗語,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解釋此俗語。(4分)
參考答案:
(1)以高原為主(1分) 地勢西北高東部低(1分),多山間盆地(或峰林)(1分)
(2)亞熱帶季風氣候 (1分)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1分)
(3)高溫多雨的天氣和以碳酸巖為主的地層結構(2分)
(4)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暗河(1分),地表水大量下滲,地下水豐富(1分),緯度較低,熱量充足,地表水蒸發量較大(1分),工農業用水量較大,地表水相對不足(1分),因此有「地下水滾滾流,地表水貴如油」只說。
典型例題四:(1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黔南州位於貴州省中南部,環繞省會貴陽,以山地、高原為主,礦產資源和人力資源等豐富,擁有世界上同緯度僅有的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地貌。近年來,黔南州在突出的區域優勢和戰略地位的基礎上積極採取措施,迎接產業轉移。下圖示意黔南州交通位置。
(1)分析喀斯特地貌廣布對黔南州經濟發展的影響。(4分)
(2)說明黔南州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條件。(4分)
(3)簡述黔南州承接產業轉移應該採取的措施。(4分)
參考答案:
(1)黔南州地處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質條件差,不利於工程建設;土層薄,肥力低,不利於農業生產;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滲漏嚴重,造成地表水短缺;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有利於發展旅遊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
(2)國家大通道交會處,有便捷的交通線與東部沿海及中西部地區相連;環繞貴陽、深入黔中,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多樣;勞動力充足。(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
(3)加強區域內交通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的產業園區,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勞動力技能培養,提高勞動力素質。(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
典型例題五: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
坐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樂業的大石圍天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為了揭開其神秘面紗,中外科考隊於2010年10月15日開始對它進行科考活動。
A某區域喀斯特(巖溶)地貌分布圖
B樂業地區氣溫、降水量圖
(1)天坑是一種分布在喀斯特地區的特殊地質景觀,由圖A可知我國喀斯特地貌所佔比例較高的省區是雲南和_________。調查發現地下河為天坑「之母」,天坑主要是地下水對_________(巖石名稱)的溶蝕作用造成的。(4分)
(2)圖B為樂業地區的各月平均降水量與氣溫圖,請判斷其氣候類型:。(2分)
(3)請根據圖B,你認為科考隊對天坑底部地下暗河進行考察的時機選擇並予以說明。(2分)
(4)喀斯特地貌對農業發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從農業區位條件看,圖示喀斯特地貌地區對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4分)
參考答案:(12分)
(1)廣西(或貴州)(2分)石灰巖 (2分)
(2)亞熱帶季風氣候(2分)
(3)春夏比較合適。因為10月份以後降水較少,地下河流補給也較少,河流流量少,河水較淺,流速較慢,適合考察。(2分)
(4)土層薄、肥力低;多山地、丘陵,地表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巖層滲水性強,水分不易存儲。(答對其中兩點得4分)
典型例題六: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桌山位於南非開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山頂如削平的桌面,被稱作「上帝的餐桌」。桌山是地質歷史淺海海底斷裂後整體上升形成,山體由石灰巖(沉積巖)構成。山頂溪湖絕跡,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蕪。夏季在海陸風的作用下,晴天時山頂常有大片雲團環繞,被稱為「上帝的桌布」。下左圖桌山位置示意圖,下右圖為桌山景觀。
(1)描述桌山主峰 「桌面」 形成的地質過程。
(2)石灰巖受流水溶蝕,常發育有峰叢、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桌山年降水量多達1500毫米,喀斯特地貌卻發育很差,分析其氣候原因。
(3)夏季是開普敦欣賞和拍攝「上帝桌布」的最佳季節,分析其原因。
(4)「上帝的桌布」通常只環繞在桌山頂上,受山坡氣流的影響,不會蔓延到山下,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1)(在地質歷史時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積巖;沉積巖斷裂整體抬升後內部裂隙較少頂部平坦;頂部受外力作用(風化和風力侵蝕)進一步被削平為「桌面」。
(2)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降水量大,(開普敦西臨海面,)但風力大;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少;氣溫高;全年蒸發旺盛,山頂積水少,不利於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發育。
(3)夏季晝夜溫差較大,利於形成海陸風;白天海風帶來的水汽易在桌山形成雲霧,較弱的風力(和高空下沉)利於雲霧長時間停留在山頂;開普敦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光線好。
(4)桌山四周陡峭,在迎風一側受陡崖阻礙,氣流迅速上升,形成雲霧並擴散到山頂(雲團不易下沉);背風一側沿陡峭山坡下沉的雲團快速升溫,雲滴蒸發,雲團易消散。
典型例題七: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蓋狀況的一種遙感指標(正值表示有植被覆蓋,且隨覆蓋度增大而增大)。黔桂喀斯特山區包括貴州中南部和廣西中西部,土地石漠化嚴重。下圖示意黔桂喀斯特山區不同植被類型NDVI隨海拔的變化。統計表明,海拔高於2400m的植被遭破壞後極難恢復。
(1)說出黔桂喀斯特山區土地石漠化嚴重的自然原因。
(2)說明土地石漠化對黔桂喀斯特山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影響。
(3)概述黔桂喀斯特山區不同植被類型NDVI隨海拔的總體變化特徵,並分析海拔高於2400m的植被遭破壞後極難恢復的主要原因。
(4)有人認為未來黔桂喀斯特山區石漠化治理應多重視低海拔地區的植被生態建設與恢復,試為該觀點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1)該區巖溶地貌發育,石山面積廣,地表崎嶇,成土速度慢,植被覆蓋率低;該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且集中於夏季,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巖石大面積裸露。
(2)可耕地面積減少,人地矛盾加劇;地表水不易儲存,加劇了人畜飲水的困難程度;旱澇災害頻發。
(3)特徵:不同植被類型NDVI隨海拔變化呈單峰曲線,海拔400—600m處達到最大值;森林植被的NDVI值較其他植被類型高。
原因:海拔高,氣溫較低,植被種類較少,植被生長速度較慢;海拔高,土層薄,土壤肥力低,植被生長營養不足;海拔高,光照強,風速大,蒸發及植物蒸騰作用強烈,植被難以生存。
(4)低海拔地區受人類活動影響大,林地多轉變為建築用地和耕地,導致植被覆蓋度降低,石漠化問題更突出;低海拔地區熱量、光照、水分等條件均比較好,利於植被覆蓋度增大。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及時看到推送,可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設為星標)獲取更多學習資源請點擊【閱讀原文】為了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的更多精彩推送,請四連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