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2020-12-05 地理興說

典型例題一: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鈣華又稱石灰華,是在地表由巖溶泉、河、湖水沉積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鈣。其成因是由於巖溶地區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適宜的環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響下,導致碳酸鈣過飽和而沉積。鈣華沉積的多少要看淨光合作用(總光合作用減去總呼吸作用),淨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溫(低於20°C)達到最大值。

材料二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碳酸鈣的溶蝕與沉澱作用

材料三 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區,高原邊緣的密集斷裂給降水的滲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溝谷的切割,易於溢出形成飽含碳酸鈣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條件合適,水中的碳酸鈣就會沉澱出來,在地表堆積成鈣華。因此,橫斷山區從北到南形成一條鈣華景觀帶。

(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試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響鈣華的沉積與溶解。

(2)說明橫斷山區形成鈣華景觀形成的原因。

(3)同樣是石灰巖被溶蝕,為什麼華南地區多形成峰叢、峰林,而橫斷山區不能形成。試分析原因

(4)與中國南方相比,橫斷山區喀斯特地貌動態變化速率更快,景觀穩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環境變化的影響,說明原因。

參考答案:

(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進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使鈣華沉澱;晚上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讓鈣華溶解。

(2)有大面積的石灰巖分布;橫斷山區地處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豐沛;有豐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較高,氣候溫涼,淨光合作用大鈣華沉積多;(地勢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斷裂或裂隙,來自深處的地下水湧出後,壓力驟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

(3)因為橫斷山區處於地殼強烈上升的區域,喀斯特的溶蝕作用來不及對地表石灰巖進行充分的塑造,山體就被快速抬升。而華南地區地殼比較穩定,由於流水溶蝕常期穩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叢、峰林地貌。

(4)因為橫斷山地區地殼運動十分活躍,地震,滑坡,崩塌多發,所以更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典型例題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堡(下圖)位於土耳其西南部山區,處遠近聞名的溫泉度假勝地,此地不僅有天然溫泉,更有好似棉花一樣的山丘。棉花堡的溫泉中含有石灰質,經過校長時間形成了一片片階梯狀的石灰質鈣化堤。棉花堡知名度高,當地溫泉旅館眾多。由於免費開放使用,棉花堡鈣化堤不斷變窄。隨著溫泉水量不斷減少,棉花堡的鈣化堤部分變「黃」。對此土耳其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目前棉花堡鈣化堤基本恢復。

(1)推測棉花堡鈣化堤的形成過程。

(2)分別說出棉花堡鈣化堤變色、變窄的原因。

(3)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簡述土耳其政府為保護棉花堡可能採取的措施。

參考答案:

(1)石灰質受雨水溶蝕滲入地下,經過循環後隨溫泉湧出,湧出的溫泉順山坡流淌時,石灰質沿途沉積,長期積累便形成一片片階梯狀的石灰質鈣化堤

(2)全球變暖,降水減少;旅遊酒店大量引水,導致水白淨能力下降;遊客眾多,排放的廢棄物多,導致汙染嚴重,致使鈣化堤變色。鈣化堤由石灰巖組成,受流水長期作用,硬度較小;遊客眾多,人流量大,導致鈣化堤變窄

(3)限制遊客數量及在棉花堡的遊覽範圍與活動(如需赤腳、不準遊泳);約束溫泉旅館的開發;建設人T石灰階地;調節和補充溫泉水量(答對三點即可)

典型例題三:(11分)根據所給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性巖石(主要是分布最廣的碳酸鹽巖)經以溶蝕為先導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發育的特殊地貌。

材料二 某地區域圖和氣溫降水圖

(1)據材料二,說明圖17地區的地形特徵。(3分)

(2)圖18為該地區某城市年內各月降水量與氣溫圖,試判斷其氣候類型並說明該氣候的成因。(2分)

(3)據材料分析,圖示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的自然條件有哪些?(2分)

(4)圖示地區為溼潤區,但當地有「地下水滾滾流,地表水貴如油」的俗語,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解釋此俗語。(4分)

參考答案:

(1)以高原為主(1分) 地勢西北高東部低(1分),多山間盆地(或峰林)(1分)

(2)亞熱帶季風氣候 (1分)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1分)

(3)高溫多雨的天氣和以碳酸巖為主的地層結構(2分)

(4)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暗河(1分),地表水大量下滲,地下水豐富(1分),緯度較低,熱量充足,地表水蒸發量較大(1分),工農業用水量較大,地表水相對不足(1分),因此有「地下水滾滾流,地表水貴如油」只說。

典型例題四:(1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黔南州位於貴州省中南部,環繞省會貴陽,以山地、高原為主,礦產資源和人力資源等豐富,擁有世界上同緯度僅有的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地貌。近年來,黔南州在突出的區域優勢和戰略地位的基礎上積極採取措施,迎接產業轉移。下圖示意黔南州交通位置。

(1)分析喀斯特地貌廣布對黔南州經濟發展的影響。(4分)

(2)說明黔南州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條件。(4分)

(3)簡述黔南州承接產業轉移應該採取的措施。(4分)

參考答案:

(1)黔南州地處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質條件差,不利於工程建設;土層薄,肥力低,不利於農業生產;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滲漏嚴重,造成地表水短缺;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有利於發展旅遊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

(2)國家大通道交會處,有便捷的交通線與東部沿海及中西部地區相連;環繞貴陽、深入黔中,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多樣;勞動力充足。(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

(3)加強區域內交通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的產業園區,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勞動力技能培養,提高勞動力素質。(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

典型例題五: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

坐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樂業的大石圍天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為了揭開其神秘面紗,中外科考隊於2010年10月15日開始對它進行科考活動。

A某區域喀斯特(巖溶)地貌分布圖

B樂業地區氣溫、降水量圖

(1)天坑是一種分布在喀斯特地區的特殊地質景觀,由圖A可知我國喀斯特地貌所佔比例較高的省區是雲南和_________。調查發現地下河為天坑「之母」,天坑主要是地下水對_________(巖石名稱)的溶蝕作用造成的。(4分)

(2)圖B為樂業地區的各月平均降水量與氣溫圖,請判斷其氣候類型:。(2分)

(3)請根據圖B,你認為科考隊對天坑底部地下暗河進行考察的時機選擇並予以說明。(2分)

(4)喀斯特地貌對農業發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從農業區位條件看,圖示喀斯特地貌地區對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4分)

參考答案:(12分)

(1)廣西(或貴州)(2分)石灰巖 (2分)

(2)亞熱帶季風氣候(2分)

(3)春夏比較合適。因為10月份以後降水較少,地下河流補給也較少,河流流量少,河水較淺,流速較慢,適合考察。(2分)

(4)土層薄、肥力低;多山地、丘陵,地表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巖層滲水性強,水分不易存儲。(答對其中兩點得4分)

典型例題六: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桌山位於南非開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山頂如削平的桌面,被稱作「上帝的餐桌」。桌山是地質歷史淺海海底斷裂後整體上升形成,山體由石灰巖(沉積巖)構成。山頂溪湖絕跡,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蕪。夏季在海陸風的作用下,晴天時山頂常有大片雲團環繞,被稱為「上帝的桌布」。下左圖桌山位置示意圖,下右圖為桌山景觀。

(1)描述桌山主峰 「桌面」 形成的地質過程。

(2)石灰巖受流水溶蝕,常發育有峰叢、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桌山年降水量多達1500毫米,喀斯特地貌卻發育很差,分析其氣候原因。

(3)夏季是開普敦欣賞和拍攝「上帝桌布」的最佳季節,分析其原因。

(4)「上帝的桌布」通常只環繞在桌山頂上,受山坡氣流的影響,不會蔓延到山下,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1)(在地質歷史時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積巖;沉積巖斷裂整體抬升後內部裂隙較少頂部平坦;頂部受外力作用(風化和風力侵蝕)進一步被削平為「桌面」。

(2)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降水量大,(開普敦西臨海面,)但風力大;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少;氣溫高;全年蒸發旺盛,山頂積水少,不利於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發育。

(3)夏季晝夜溫差較大,利於形成海陸風;白天海風帶來的水汽易在桌山形成雲霧,較弱的風力(和高空下沉)利於雲霧長時間停留在山頂;開普敦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光線好。

(4)桌山四周陡峭,在迎風一側受陡崖阻礙,氣流迅速上升,形成雲霧並擴散到山頂(雲團不易下沉);背風一側沿陡峭山坡下沉的雲團快速升溫,雲滴蒸發,雲團易消散。

典型例題七: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蓋狀況的一種遙感指標(正值表示有植被覆蓋,且隨覆蓋度增大而增大)。黔桂喀斯特山區包括貴州中南部和廣西中西部,土地石漠化嚴重。下圖示意黔桂喀斯特山區不同植被類型NDVI隨海拔的變化。統計表明,海拔高於2400m的植被遭破壞後極難恢復。

(1)說出黔桂喀斯特山區土地石漠化嚴重的自然原因。

(2)說明土地石漠化對黔桂喀斯特山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影響。

(3)概述黔桂喀斯特山區不同植被類型NDVI隨海拔的總體變化特徵,並分析海拔高於2400m的植被遭破壞後極難恢復的主要原因。

(4)有人認為未來黔桂喀斯特山區石漠化治理應多重視低海拔地區的植被生態建設與恢復,試為該觀點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1)該區巖溶地貌發育,石山面積廣,地表崎嶇,成土速度慢,植被覆蓋率低;該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且集中於夏季,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巖石大面積裸露。

(2)可耕地面積減少,人地矛盾加劇;地表水不易儲存,加劇了人畜飲水的困難程度;旱澇災害頻發。

(3)特徵:不同植被類型NDVI隨海拔變化呈單峰曲線,海拔400—600m處達到最大值;森林植被的NDVI值較其他植被類型高。

原因:海拔高,氣溫較低,植被種類較少,植被生長速度較慢;海拔高,土層薄,土壤肥力低,植被生長營養不足;海拔高,光照強,風速大,蒸發及植物蒸騰作用強烈,植被難以生存。

(4)低海拔地區受人類活動影響大,林地多轉變為建築用地和耕地,導致植被覆蓋度降低,石漠化問題更突出;低海拔地區熱量、光照、水分等條件均比較好,利於植被覆蓋度增大。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如涉及侵權,請留言處理!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花崗巖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 高考地理小專題——湖陸風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
    (4分)(3)上遊植樹造林,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4分);A點上移、右移(4)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適應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雲、雷電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氣系統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大湖效應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態價值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冰、可燃冰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壩、海堤、海塘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位置意義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整體性原理的應用
    高考地理小專題——湖陸風高考地理小專題——城市熱島效應高考地理小專題——大湖效應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位置意義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花崗巖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壩、海堤、海塘高考地理小專題——水塔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溯源侵蝕
    (2)從地貌、氣候、水系特徵等方面分析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隆起對古長江的影響。(3)說明巫山山脈兩側河流溯源侵蝕、襲奪的過程。(4)推測長江三峽峽谷未來變寬的必要條件。(2)地形隆起使古長江落差加大,流水下切,侵蝕作用增強,峽谷地貌發育;隆起地形阻擋大洋水汽,形成地形雨,增加降水量;改變了區域東高西低的地形地勢特徵,使古長江流向發生改變,逐漸自西向東流。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參考答案:(1)流量大且季節變化小。成因是流域內降水季節分配較均勻;拉多加湖對河流水量調節作用明顯。流速緩。成因是地處平原,落差小,水流速度緩慢。含沙量小。成因是流域內植被覆蓋率高,上遊湖泊阻滯大量泥沙。(2)拉多加湖地處副極地低氣壓帶(極鋒),多暴風雨;水深湖闊,與湖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湖面風大浪高;南岸水淺,多沙嘴、淺灘和暗礁,通航條件差。
  •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理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國家有很多地形都是喀斯特地貌,那麼喀斯特地貌是怎麼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鹽類巖石地區,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溶蝕與沉澱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