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歸納】自然地理學知識點地貌部分專題歸納,附高考必考16種...

2021-01-09 網易

  地貌過程是最重要的啦!!!這個部分如果哪一年不考,那太陽可能就打西邊出來了。所以基本上所有的知識點,概念都是要記住並理解的,我下面沒有特殊說明的都要牢牢掌握哦。

  知識點1、地貌的定義

  概念:地貌或稱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內外動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種多樣的外貌或形態。

  地貌動力(營力),分為內動力與外動力

  內動力:指地球內能所產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與地震。

  外動力:指太陽輻射能通過大氣、水和生物作用並以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風力作用 、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現的力。

  (tips:地貌主要就分為兩類,一個是外動力因素引起的,另一個就是內動力因素引起的啦,我標紅的部分要記住他們屬於哪一種動力,以及其相應形成的地貌是什麼樣子的,下面我們來學習)

  一 、地貌成因 (四大點記下來)

  (一)構造運動與地貌發育

  構造運動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為形成地表宏觀地貌特徵的決定性因素。

  (二) 地貌形成的氣候因素

  氣候水熱組合狀況不同導致外動力性質,強度和組合狀況發生差異,最終將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及地貌組合。

  1.高緯和高山寒冷氣候條件下,冰川冰緣作用是主要外動力。

  2.溫溼氣候條件下地表徑流豐富,流水作用是主導外動力,各種流水地貌類型普遍發育。

  3.乾旱氣候條件下,風與間歇性洪流成為主要外動力。

  4.山地氣候與地貌均因高度而異。

  5.同一地區氣候變遷和外動力組合發生變化可以出現不同類型的氣候地貌疊置的現象。

  (三)巖性對地貌形成的影響

  各種巖石因其礦物成分、硬度、膠結程度、水理性質、結構與產狀不同,抗風化和抗外力剝蝕的能力常表現出很大的差別,形成的地貌類型或地貌輪廓往往很不相同。

  (四)人類活動對地貌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地貌發育的影響通常有兩種方式:

  1. 通過改變地貌發育條件加速或延緩某種地貌過程,例如破壞植被加速地表侵蝕;

  2.直接幹預地貌過程,甚至改變地貌發育方向,如修建梯田或水平溝使原本平滑的山坡轉而具有階狀結構。

  二 基本地貌類型 (看一看就行)

  基本地貌類型可以分為:山地、平原

  (一)山地

  山地是山嶺,山間谷地和山間盆地的總稱。

  (二)平原

  平原是一種廣闊、平坦、地勢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態類型。據海拔高度,可以分為低平原(<200m)和高平原(高原)。當平原四周被山地環繞時,平原及面向平原的山坡共同組成一種新的地貌類型-盆地。

  三、地貌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自己可以擴展一下,但是點一定記住哦)

  作為活躍的地理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地貌對其它要素與地理環境整體特徵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導致地表熱量的重新分配和溫度分布狀況複雜化;

  (二) 改變降水量分布格局;

  (三)地貌對生物界的影響;

  (四)地貌對自然界地域分異的影響;

  (五)地貌對土地類型分化的影響。

  知識點二、風化作用與塊體運動

  一 、風化作用 (背)

  風化作用(風化過程):地表巖石與礦物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和生物參與下理化性質發生變化,顆粒細化,礦物成分改變,從而形成新物質的過程。

  (一)風化作用的類型(每一點都要背下來)

  1.物理風化:又稱機械風化或崩解,它是一個巖石由整體破裂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積增加、物理性質發生顯著變化而化學性質不變的過程。

  2.化學風化:是指巖石在大氣,水與生物作用下發生分解進而形成化學組成與性質不同 的新物質的過程。

  化學風化又分為:(1)水化作用 (2)水解作用 (3)氧化作用

  3.生物在化學風化中的作用

  生物在化學風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動植物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為化學風化提供了反應劑。

  (二)風化殼 (下列概念都背)

  風化產物:風化作用的殘留礦物、次生礦物及可溶性物質統稱風化產物。

  風化產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某些風化產物還可形成風化礦床。

  風化殼:風化產物雖經風化與剝蝕而依然殘留原地覆蓋於母巖表面者,就是風化殼(殘積物)。

  1.風化殼的基本特徵

  (1)風化殼空間上分布呈不連續性,厚度差異也很大,厚者可達100~200m,薄者不足1m;

  (2)組成物質以粘土和碎屑為主,也可包括少量殘存液體;

  (3) 結構疏鬆,表層分散性強,分解程度高粒徑細,中下層相反,但不具有類似沉積巖的層理;

  (4)發育和保存均較好的風化殼,可以劃分強度風化,中度風化和微風化三個層帶。

  2.風化殼基本類型及其分布(這個分布不用背)

  (1) 熱帶,亞熱帶地區--富鋁型酸性和矽鋁鐵酸性風化殼(高度化學風化)

  (2)溫帶森林帶--矽鋁粘土型弱酸性風化殼(中度化學風化)

  (3)半溼潤半乾旱森林草原--碳酸鹽型中性至微鹼性風化殼(輕中度化學風化)

  (4)乾旱區--鹼性風化殼(以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很弱)

  (5)高寒區與極旱荒漠區--殘積粗巖屑型風化殼(物理風化佔統治地位)

  知識點3、塊體運動與重力地貌

  塊體運動:巖體和土體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影響下沿坡向下運動稱為塊體運動。可分為崩落、滑落和蠕動三類。

  (一)崩落與崩塌地貌

  定義:陡坡上的巖體與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稱為崩落或崩塌。

  崩落形成兩種地貌:

  A.崩塌崖壁(山坡上部)

  B.巖堆【又稱倒石堆】(坡麓)

  (二)滑落與滑坡地貌

  1.定義:由巖石,土體或碎屑堆積物構成的山坡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軟弱面發生整體滑落的過程稱為滑坡。

  2.發生條件: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過軟弱面的抗滑力時才發生。

  3.發生因素:內在因素和誘發因素

  (1)內在因素包括 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坡體結構和有效臨空面等。

  (2)誘發因素包括 降水強度、地下水、地震、地表徑流對坡麓的衝淘、坡面加積作用,以及人為的在坡地上蓄水灌溉、建房築路時破壞坡地穩定性等。

  (三)蠕動

  定義:坡面巖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極緩慢的速度移動的現象稱為蠕動。15o~30o的坡度最適宜發生蠕動。

  知識點4、 流水地貌

  一 流水作用

  1.地面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溝谷流水和河流

  2.流水的三種作用:侵蝕、搬運和堆積

  (1)侵蝕的形式:下切、側蝕和溯源侵蝕

  (2)流水對泥沙的搬運方式:a.推移 b.懸移

  二 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

  (一)坡面流水地貌

  1.坡面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比較均勻。

  2.坡面侵蝕強度的影響因素:坡度、坡長、坡面組成物質、降水強度、降水持續時間、植被覆蓋度等

  3.坡積裙:坡面侵蝕物質堆積於緩坡、窪地與坡麓,形成由亞粘土、沙粒和細巖屑組成的、分選差和磨圓度極低,僅粗具傾斜層理的坡積物。坡積物連片分布於坡麓形成類似展開的裙裾的地貌,就是坡積裙。

  (二)溝谷流水地貌

  1.坡面細流最終將匯集為流路相對固定、侵蝕能力顯著增強的溝谷水流,並形成溝谷地貌。

  2.較大的溝谷溝頭有集水盆地,溝口常發育衝出錐。

  (三)泥石流 (細看,記住概念與形成條件)

  1. 定義:「泥石流是山區介於挾沙水流與滑坡之間的土(泛指固體鬆散物質)、水、氣混合流。」[吳積善1993]並明確規定不包括挾沙流與滑坡在內。這種表述方式既表明泥石流僅僅發生在山區,又強調了泥石流具有固體的結構性與水體的流動性。

  2.形成泥石流的條件:

  (1)固體鬆散物質儲備豐富;

  (2)坡面坡度與溝谷縱比降較大;

  (3)可從高強度降水或冰雪融水獲得充足的水源供給。

  3.泥石流的類型:稀性與粘性

  (1)稀性泥石流:水體體積比為0.1~0.5,容重1.2~1.8t/m3,具紊流性質,石塊呈滾動或躍移形式運動。

  (2)粘性泥石流:土體含量約為0.55~0.78,容重1.9t/m3,即使在緩坡上也不發生散流,前鋒突起,動力強大,破壞性強。

  4.泥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類型: (1)泥石流溝谷 (2)泥石流扇

  知識點5、 流水地貌 (特別特別重要)

  (一)河谷的發育

  1.定義:河谷是以河流作用為主與溝谷流水參與下形成的狹長形凹地。

  2.河谷的組成:河谷通常由谷坡與谷底組成。除強烈下切的山區河谷外,谷坡上還常發育階地。山地河流的谷底僅有河床,而平原、盆地河流谷底則發育河床和河漫灘。

  (二)河床與河漫灘

  定義:河床是平水期河水淹沒的河槽;河漫灘則是汛期洪水淹沒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兩側的谷底。

  1.深槽與淺灘

  A.平原上的衝積性河床,由於某一段水流能量集中而發生侵蝕,相鄰的上下河段能量分散而發生堆積,因此深槽與淺灘必然沿河交替出現,

  B.侵蝕性河床中深槽與淺灘的形成還受巖性與構造影響,巖石軟弱或因構造作用而比較破碎時易形成深槽,反之則形成淺灘。

  2.邊灘與河漫灘 A.彎曲河床的水流在慣性離心力作用下趨向凹岸,使其水位抬高,從而產生橫比降與橫向力,形成表流向凹岸而地流向凸岸的橫向環流。

  河漫灘的形成過程 河漫灘或衝積平原上,河流凹岸的侵蝕與凸岸的堆積持續進行,可形成自由擺動的河曲,

  3.心灘與江心洲

  心灘是複式環流作用下在江心堆積而成的。心灘淤積高度超過中水位,便成為江心洲。心灘和邊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三) 三角洲

  1. 河口三角洲

  (1)定義:對入海河流而言,河口三角洲是河流與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挾帶的泥沙在河口地區的陸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態近似三角形的堆積物。

  (2)三角洲沉積可分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三帶。

  (3)三角洲的分類(按形態特徵的差異):

  A. 鳥足狀三角洲 多形成於汊流發育的弱潮河口,形如鳥足,因而岸線極曲折,

  B. 尖頭狀三角洲 三角洲呈尖頭狀想海凸出,岸線平直,沿岸發育沙嘴或沙堤,如下圖:

  C. 扇狀三角洲 前緣受海浪作用,岸線圓滑並基本上被沙堤和堡島封閉。

  D. 多島型三角洲 形態主要受潮流作用控制,汊流河口多成喇叭形,口門外有長條狀潮流沙壩。

  2.洪積扇 乾旱半乾旱區的季節性或突發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減、水流分散、水量減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積地貌。如下圖:

  衝積扇:常年徑流也可形成類似扇形地貌,為示區別,我們稱為衝積扇。實際上,衝積 扇與洪積扇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只是發育環境不同而已。

  衝積平原:廣闊的河漫灘平原、三角洲平原與衝積-洪積平原均可統稱為衝積平原。 衝積平原的形態與結構均比較複雜,如下圖:

  (四)河流階地(劃重點!)

  1.定義:谷底因河流下切抬升到洪水位以上並呈階梯狀分布於河谷兩側,即為河流階地。

  2.組成:階地由階面與階坡組成,前者為原有谷底的遺留部分,後者則由河流下切形成。

  3.階地高度:階面與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

  4.分類:依據組成物質與結構,階地可分為:

  (1)侵蝕階地 多發育在山區河谷中,由基巖構成,其階面為河流長期侵蝕而成的切平構造面。

  (2)堆積階地 多分布於河流中下遊,全部衝積物組成,是在谷底展寬並發生堆積,後期下切深度未達到衝積層底部的情況下形成的。

  (3)基座階地 形成條件與堆積階地近似,區別在於後期下切深度超過衝積層而進入基巖,因此階地上部由衝積物組成,下部為基巖。

  (4)埋藏階地

  (五)河穀類型與河流劫奪

  1.河穀類型 以河谷發育與地質構造的關係為依據,通常將河谷分為:

  a.順向河谷 b.次成河谷 c.逆向河谷 d.先成河谷 e.疊置河谷

  2.河流襲奪

  定義:一條河流溯源侵蝕導致分水嶺外移,從而佔據相鄰河流流域的過程稱為河流 襲奪。

  知識點6、準平原與山麓面

  (一)準平原 (特愛考名詞解釋)

  1.定義:準平原是溼潤氣候條件下,地表經長期風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態。 作為一種大規模夷平面,也可因構造上升而成為高原面或發生變形,或被切割後僅保存於山嶺頂部成為 峰頂面。

  2.發育過程:

  (1)原始地面平緩;

  (2)構造上升,形成V形谷或峽谷,分水嶺仍較寬平;

  (3)側蝕加強,河谷展寬,切割密度加大,分水嶺 變窄成為尖銳山嶺;

  (4)河流側蝕作用形成寬廣谷底平原,谷間分水嶺降低、變緩,上凸下凹;

  (5)地面近似平原,少數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殘丘。如下圖:

  (二)山麓面

  山麓面是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坡面洪流不斷搬運風化碎屑而致山坡大體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後退,山體逐漸縮小時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巖夷平地面。

  知識點7、 喀斯特地貌

  定義: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與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容蝕與沉澱,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積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我國亦稱巖溶地貌。

  一 巖溶作用

  (一)巖溶作用的化學過程

  化學反應式如下:

  CO2+H2O H2CO3 H++HCO3- H2CO3+CaCO3 Ca2++2HCO3

  (二)巖性與構造條件

  1.按溶解度由小到大:

  碳酸鹽類:石灰巖、白雲巖、泥灰巖等

  硫酸鹽類:石膏、硬石膏

  滷化物鹽類:巖鹽、鉀鹽(可溶性鹽類)

  2.按溶解度由小到大:

  泥灰巖<白雲巖<石灰巖

  通過以上對比可知,石灰巖最易喀斯特化。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發育在碳酸鹽類巖石尤其是石灰巖分布區。這與其分布極廣且常露出地表也有關。

  (三)水動力條件

  水的溶蝕能力、巖石化學性質及透水性對巖溶作用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 喀斯特地貌 (記下來種類以及對應概念)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以下幾類:

  1.石芽與溶溝 指可溶性表面溝槽狀溶蝕部分和溝間突出部分。

  溶溝是地表水沿巖石裂隙溶蝕、侵蝕而成,寬10cm~2m,深2cm~3m,底部常充填泥土或碎屑。石芽為蝕餘產物,熱帶厚層純石灰巖上發育形體高大的石芽常高達數十米,稱為石林。如下圖:

  2.巖溶漏鬥 由流水沿裂隙溶蝕而成,呈碟形或倒錐形窪地,寬數十米,深數米至十餘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

  3.落水洞 落水洞多分布於較陡的坡地兩側和盆地、窪地底部,也是流水沿裂隙侵蝕的產物。寬度很少超過10m,深可達數十米到數百米。

  4.溶蝕窪地 通常由巖石漏鬥擴大或合併而成,面積小於10km2,具封閉性。

  5.巖溶盆地與巖溶平原

  6.峰叢、峰林與孤峰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

  1.溶洞與地下河 如下圖所示,溶洞裡的鐘乳石、石筍與石柱:

  2.暗湖:是與地下河相通的地下湖,可儲存和調節地下水。

  三 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與地域分布

  (一)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異

  1.熱帶溼潤氣候條件下,地上地下巖溶作用均很強烈,溶蝕窪地、巖溶盆地、巖溶平原、峰林地貌普遍發育;

  2.亞熱帶季風氣候條件下,巖溶作用較強烈,地貌類型以喀斯特丘陵與溶蝕窪地為代表;

  3.溫帶季風氣候條件下,地下喀斯特地貌較發育;

  4.寒帶和高原寒冷氣候下,只能發育小型溶溝和淺窪地,凍土層下也可形成溶洞。

  知識點8、 冰川與冰緣地貌

  一 冰川地貌

  (一)冰川作用

  1.冰川作用的實現方式 冰川是改造地球表面形態的巨大力量,其塑造地貌的過程主要是通過冰川運動實現的。

  2.冰川運動的速度

  A.冰川運動的速度很慢,每年從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

  B.冰川各個部分運動的速度不一致,從粒雪盆出口到冰舌上部這一段速度最快。在橫剖面上中部最快,冰川表面運動速度最快,底部最慢。C.速度夏快冬慢,晝快夜慢。

  3.冰川運動的組成 冰川運動是由可塑帶的流動和底部的滑動組成的。而冰川滑動是產生侵蝕作用的根本原因。

  4.冰川作用的分類

  (1)刨蝕(磨蝕)作用:冰川滑動過程中,其底部所含的巖石碎塊不斷銼磨冰川床,就是刨蝕作用。

  (2)拔蝕作用:冰川下因節理髮育而鬆動了的巖塊的突出部分,可能和冰凍結在一起,冰川移動時把巖石拔出帶走,這就是拔蝕作用。

  (3)搬運作用:大陸冰川可以把大片基巖從原地搬走。

  5.冰磧物:冰川通過刨蝕、拔蝕、雪崩、冰崩和山坡上的塊體運動獲得的大量碎屑物質。出露於冰面的叫表磧,夾帶在冰內的叫內磧,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磧,位於冰川兩側的叫側磧兩隻冰川會合則形成中磧。環繞冰舌末端的叫終磧(前磧)。冰磧石表面布滿裂痕。

  分類(分類下的子分類要記住幾個,可以舉出例子):

  1.冰蝕地貌 典型的冰蝕地貌主要有冰鬥、槽谷(U形谷)、峽灣、刃脊、角峰、羊背石、捲毛巖、冰川磨光面、懸谷、冰川三角面等。

  1)冰鬥:冰鬥是一種環以陡峭巖壁、呈半 圓形劇場形狀或圈椅狀的窪地。冰鬥按其分 布位置可分為:谷源冰鬥和谷坡冰鬥兩類。同一時代同一山區且朝向接近的冰鬥,高度 大致相同,並具有指示雪線的作用。

  2)相鄰而朝向相反的谷源冰鬥壁後退,可形成極尖峭的角峰。而谷坡冰鬥後退常使山脊形狀鋒銳,成為刃脊。

  3)U形谷(槽谷):是由冰川過量下蝕和展寬形成的典型冰川谷,兩側一般有平坦谷 肩,橫剖面近似U形。U形谷底因巖性差異,軟弱巖層處形成冰盆,堅硬巖層處形成冰坎。

  4)大陸冰流、島嶼冰蓋或山谷冰川入海處,因冰床蝕低,冰川消亡後將成為峽灣。因此,峽灣是冰川槽谷的一種特殊形式。

  5)冰川懸谷:U形穀穀坡上發育的支冰川,因其侵蝕能力遠遜於主冰川,其谷底常比主谷高數十米至一二百米,這類谷地被稱為冰川懸谷。

  6)羊背石:槽谷底部比較堅硬的巖石表面,在冰川運動過程中被冰體挾帶的礫石摩擦, 布滿平行擦痕,成為冰川磨光面。特別堅硬的巖石則形成羊背石。

  2.冰磧地貌 主要有冰磧丘陵、側磧堤、終磧堤、鼓丘等幾種類型。

  1)冰磧丘陵:是冰川消融後表磧、中磧、內磧沉落於底磧上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面形態,冰磧厚度由數米至百餘米不等。

  2)側磧:是分布於冰川兩側,通常比冰面高的壟狀或長堤狀冰磧物。

  3)終磧:是冰舌末端較長時期停留在同一位置,逐漸形成的半環形冰磧堤。

  4)鼓丘:是一種主要由冰磧物組成的、數十米高、數百米長的流線型丘陵,長軸與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緩,與侵蝕形態的羊背石相反。

  3.冰水堆積地貌 主要有 冰水扇和冰水河谷沉積平原、季候泥、冰礫阜階地、鍋穴、 蛇行丘等幾類。

  1)冰下河道挾帶大量沙礫從冰舌末端排出,在平原上展開為辮狀水系而形成的坡度 較大的扇形地,稱為冰水扇。在山谷中則形成冰水河谷沉積平原。

  2)季候泥(紋泥):是冰水湖泊由於季節變化,接納的冰水沉積物由顆粒粗細和顏色深淺的差別而形成的。

  3)鍋穴:是冰水平面上因死冰融化地表下陷而形成的一種圓形窪地,直徑數米至數十米不等。

  4)蛇行丘:是大陸冰蓋下封閉水道中的沙礫物質組成的狹長曲折的高地,短的僅有數十米,最長的可達幾百公裡。

  4.冰面地貌 冰川表面因受褶皺、斷裂、冰床坡度變化、差別消融、流水侵蝕等影響而形成的地貌形態。主要有冰瀑、冰裂隙、冰川弧拱、冰面河、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等幾類。

  1)山谷冰川由冰鬥或粒雪盆進入U形谷時,由於冰床坡度陡峻,就形成冰瀑。

  2)冰瀑與冰舌上的寬深達幾十釐米到幾十米、呈橫向、縱向或放射狀分布的裂隙,就是冰裂隙。

  3)冰面融水積聚於冰川表面窪地即形成冰面湖,切割冰面形成冰面河。

  4)冰面的差別消融致使冰川舌下部形成高數米至數十米的冰塔林。

  5)大小漂礫保護其下部冰體不受消融,則形成冰蘑菇。

  二 冰緣地貌(凍土地貌)

  定義:在中低緯高山高原和高緯、極地區,氣溫低而降水量少的地方,地溫常處於零溫或負溫,水分滲入土中後,上部發生周期性凍融,下部則長期處在凍結狀態,這就是多年凍土。由於多年凍土層的存在而產生的一系列獨特的地貌,稱為冰緣地貌或凍土地貌。

  (一)凍土的一般概念

  1.定義:凡處於零溫或負溫,並含有冰的各種巖體或土體,稱為凍土。溫度狀況相同但不含冰的,則稱寒土。

  2.凍土的分類 按照凍土凍結狀態的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 季節凍土 和 多年凍土 兩:

  多年凍土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夏融冬凍的活動層,下層為多年凍結層。

  3.基本概念 銜接多年凍土 不銜接多年凍土

  貫通融區 非貫通融區

  4.地下冰:地下冰的存在是凍土最基本的特徵。 凍土中的地下冰,按其成因和埋藏形式可以分為:組織冰、洞脈冰、埋藏冰等類型。

  洞脈冰可分為脈冰和洞穴冰兩種。由於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因而在裂隙中多次重複凍結, 這樣形成的冰叫做復脈冰(冰楔) 。

  5.除地下冰外,凍土中還含有一部分液態地下水。多年凍土區的地下水可分為凍結層上水、凍結層間水 和 凍結層下水 三類。

  (二)冰緣地貌(凍土地貌)

  主要的冰緣地貌有:

  1.石海與石河

  2.構造土 構造土可分為泥質構造土和石質構造土兩類。石質構造土中最典型的是石環。

  3.凍脹丘和冰錐 地下水受凍結地面和下部多年凍土層的遏阻,在薄弱地帶凍結膨脹,使地表變形隆起,稱為凍脹丘。冰錐是在寒冷季節流出封凍地表和冰面的地下水或河水凍結後形成的丘狀隆起的冰體。

  4.熱融地貌 熱融作用可分為 熱融滑塌和熱融沉陷兩種。

  知識點9、 風沙地貌與黃土地貌

  一 風沙作用

  風對地表細粒物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風蝕作用

  風蝕作用包括吹蝕與磨蝕兩方面。風吹過地面,由於風壓力與氣流紊動而引起沙粒吹揚,這種作用稱為吹蝕。

  (二)搬運作用

  搬運的形式有三種:懸移、躍移和表層蠕動。

  (三)風積作用

  當風力減弱或風沙流遇阻,風中挾帶的沙粒沉降於地面,這種現象就是風積作用。

  二 風沙地貌 (記住名稱,概念不用背)

  (一)風蝕地貌

  1.風稜石與石窩 戈壁礫石迎風面長期風蝕後被磨光磨平後在瞬時大風中發生滾動,新的迎風面再次磨光磨平,兩個或多個迎風面間就形成風稜,即形成風稜石。石窩是一種直徑20cm至1~2m,深10~15cm上下至1m的圓形或橢圓形小洞或凹坑,通常出現於迎風崖壁上,密集時猶如蜂窩,由風沙旋磨巖石裂隙而成。

  2.風蝕柱與風蝕蘑菇 風長期吹蝕垂直與水平裂隙均較發育的裸露基巖,形成孤立的風蝕柱,進一步磨蝕其基部則形成風蝕蘑菇。

  3.風蝕窪地與風蝕盆地 風吹蝕地面鬆散物質後形成的直徑10~100m,深1米,平面呈圓形或馬蹄形的窪地,稱為風蝕窪地。風蝕盆地的規模比風蝕窪地大的多。風蝕窪地與盆地深度低於地下水位時,地下水可流出地面聚積成湖,稱為風蝕湖。

  4.風蝕殘丘與雅丹地貌 風蝕谷間的殘留高地或孤立丘崗就是風蝕殘丘。形態與風蝕殘丘近似但由蝕餘鬆散土狀堆積物,如河湖相地層形成的一類特殊風蝕殘丘,則稱雅丹地貌。

  (二)風積地貌

  1.沙丘及其形態特徵 沙丘的分類:橫向沙丘、縱向沙丘和多風向形成的沙丘。

  (1)橫向沙丘:走向與合成起沙風向垂直或交角不小於60o,主要包括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和複合新月形沙丘鏈三類。

  (2)縱向沙丘:是指走向與起沙風合成風向平行或夾角小於30o的沙丘,通常稱為沙壟。巨大沙壟體上疊置較小的沙壟,則形成複合縱向沙壟。

  (3)多風向形成的沙丘:包括金字塔形沙丘、蜂窩狀沙丘、格狀沙丘、星狀沙丘、反向沙丘等。如下圖所示:

  2.沙丘的移動 據研究,單位時間內沙丘移動距離為: D=Q/rH(Q 為單位時間通過單位寬度的沙量;H 為沙丘高度;r 為沙的容量。)

  我國沙丘年平均移動速度多在5~10m間,小部分或超過10m。

  三、 黃土與黃土地貌

  (一)黃土

  1.定義:黃土主要是第四紀風力搬運堆積的土狀物質,多分布於乾旱半乾旱區。

  2.分布:全球黃土覆蓋面積達1000×104km2,我國的覆蓋面積有38×104km2。最厚的黃土在甘肅中部,超過400m。

  3.性質:黃土顏色灰黃、棕黃或棕紅。粒級以粉沙為主,粘粒及細紗較少。礦物成分以石英、長石和碳酸鹽類礦物為主,並易含溶鹽及粘土礦物。有原生黃土和次生黃土之分。

  (二)黃土地貌

  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潛蝕和風蝕均為黃土地貌的外動力,流水作用居首位。

  1.黃土溝谷地貌 按形態特徵可分為細溝、淺溝、切溝、衝溝與河溝幾種。

  2.黃土溝間地地貌 典型溝間地地貌有塬、梁、峁。

  所有黃土溝間地地貌都易形成陷穴、崩塌和滑坡。

  知識點10、海岸與海底地貌(海岸地貌沒有其他的那麼愛考啦)

  (一)海蝕地貌

  變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對海岸進行撞擊、衝刷,波浪挾帶的碎屑物質的研磨,以及海水對海岸帶基巖的溶蝕,統稱為海蝕作用。主要海蝕地貌類型有:海蝕穴、海蝕崖、海蝕拱橋與海蝕柱、海蝕臺。

  (二)海積地貌

  海濱沉積物堆積下來形成各種各樣的海積地貌。主要類型有:

  1.橫向移動為主的海積地貌 波浪加上重力的作用,使岸坡上部物質不斷向岸移動,岸坡下部物質不斷向海移動,形成上下兩條侵蝕帶。兩侵蝕帶之間唯一過渡帶。沉積物在每次波浪周期運動中,向岸運動距離,結果沉積物不發生位移,這一帶就稱為中立帶。

  中立帶不斷向下和向上擴大,最後使岸坡發育成為一條凹形曲線。該曲線上每一點的物質在每次波浪運動中,前進速度與回返速度的差值,正好為重力所抵消,結果只在原地作來回運動。當海岸剖面稱為上述曲線時,即為平衡剖面。

  海浪還可以對沉積物發生分選作用。大小混雜的碎屑物質在波浪分選作用下,粗粒物質上移,細粒物質下移。沉積物經過分選,形成由粗粒物質構成的濱岸堤和細粒物質構成的水下堆積臺。

  物質橫向移動還可形成水下堤和離岸堤。

  2.縱向為主的海積地貌瀉港式海岸可發生分段泥沙流。

  (1)凹形海岸在轉折處堆積形成海灘。

  (2)凸形海灘在轉折處形成伸入海中的沙嘴。若岸外有島嶼或者岬角,則可形成連島沙壩,使島嶼變成半島。這樣島嶼稱為陸連島。

  3.粉砂淤質海岸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漲潮時淹沒、落潮時露出的部分,稱為泥灘,表面分布有漲落潮衝刷成的潮溝網。上部位於平

  均高潮面以上,只有特大高潮才淹沒,多年生長鹽生植物,稱為草灘。海積地貌可以歸納為四大類:

  A.毗岸地貌如海灘(包括泥灘);

  B.接岸地貌如各種沙嘴等;

  C.封岸地貌如攔灣壩,連島壩等;

  D.離岸地貌如離岸壩等。

  二 海岸的分類

  通常把海岸分為巖岸和砂岸。

  (一)巖岸(山地海岸)

  1.海水淹沒與海岸直交的谷地,稱為裡亞式海岸;

  2.海水淹沒與海岸平行的谷地,稱為達爾馬提亞式海岸;

  3.海水淹沒山地古冰川U形谷,形成峽灣海岸;

  4.斷層海岸,這種海岸斷層分布,岸線平直;

  5.海水淹沒海岸的巖溶山地形成巖溶海岸。

  (二)砂岸

  砂岸大部分屬平原海岸,可分為:

  1.三角洲海岸,分布於河流入海三角洲沿岸;

  2.淤泥堆積平原海岸;

  3.瀉湖岸,沿岸有瀉湖分布;

  4.海水淹沒平原河口,形成溺谷海岸(江灣海岸);

  5.溺谷經潮流和波浪的強烈衝刷擴展成喇叭形,成為三角灣海岸。

  此外,低緯度海區還有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泥灘海岸。

  三 海底地貌與海底沉積

  (一)海底地貌

  海底的靠近大陸、並作為大陸與大洋盆地之間過渡地帶的區域稱為大陸邊緣。在構造上,大陸邊緣是大陸的組成部分。大陸邊緣主要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

  1.大陸架 2.大陸坡 3.大陸隆 4.邊緣海溝 5. 弧後盆地 6.深海平原 7.大洋隆起 8.大洋中脊

  (二)海底沉積物

  1.近海沉積 近海沉積主要是大陸架上的沉積。近海區沉積的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較重要。

  2.遠海沉積 深海區面積雖廣,但是沉積物不多。

  最後,地貌部分真的很重要,它通常考察的是一個動態化的因子,比如說,在西北地區地貌類型有哪些(可能就要說一下風沙地貌,冰川地貌,重力地貌,流水地貌等等),所以,我們要攻克這個難關還是要細緻的思考一下,各種地貌類型都要掌握好哦。

  16種地貌

  1、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紅色砂巖、礫巖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巖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總稱。巖石地貌類型之一。

  主要發育於侏羅紀到第三紀,產狀水平或緩傾斜的紅色陸相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仁化縣境內的丹霞山為典型。

  具頂平、坡陡、麓緩的形態特點。

  丹霞地貌的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它使部分紅層變形,並將盆地抬升。

  紅色地層沿著垂直節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風力作用等侵蝕,形成深溝、殘峰、石牆、石柱、崩積錐以及石芽、溶洞、漏鬥、石鐘乳等地貌形態。

  主要山體呈方山狀、堡壘狀、寶塔狀、單斜狀峰群等。

  丹霞地貌區奇峰林立、景色瑰麗,旅遊資源豐富,有的早已成為風景區,如丹霞山、金雞嶺、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的最佳地區。

  
2、喀斯特地貌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

  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可溶性巖石有3類:

  ①碳酸鹽類巖石(石灰巖、白雲巖、泥灰巖等 )。

  ②硫酸鹽類巖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③ 滷鹽類巖石(鉀、鈉、鎂鹽巖石等)。

  總面積達 51×106 平方千米,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

  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 。

  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

  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

  按巖性分為:石灰巖喀斯特、白雲巖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

  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巖區的熔巖喀斯特等。

  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巖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巖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

  該區巖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溝、落水洞、盲谷、幹谷、喀斯特窪地等喀斯特負地形;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

  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

  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氣體,有醫療價值。

  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喀斯特地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3、海岸地貌

  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 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

  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

  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於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複雜的海岸形態。

  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躍的動力因素。

  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據理論計算, 1 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傳遞在綿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

  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地段堆積,塑造出多種堆積地貌。

  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當潮流的實際含沙量低於其挾沙能力時,可對海底繼續侵蝕;當實際含沙量超過挾沙能力時,部分泥沙便發生堆積。

  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鹽沼植物廣布的海灣和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

  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巖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

  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

  侵蝕地貌是巖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等。

  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發育的程度也有差異。

  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

  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係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

  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千米。中國海岸線長 1.8萬餘千米,島嶼岸線 1.4 萬餘千米。

  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

  進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海底地貌

  海水覆蓋下的固體地球表面形態的總稱。

  海 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縱貫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綿延 8萬千米,寬數百至數千千米,總面 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

  大洋最深點11034 米,位於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 8846.27米 )。

  深海平原坡度小於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過大陸平原。整個海底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單元,及若干次一級的海底地貌單元。

  ①大陸邊緣。

  為大陸與洋底兩大臺階面之間的過渡地帶,約佔海洋總面積的22%。通常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又稱被動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又稱活動大陸邊緣)。

  前者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 3 個單元構成,地形寬緩,見於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緣地帶。

  後者陸架狹窄,陸坡陡峭,大陸隆不發育,而被海溝取代,可分為兩類:

  海溝-島弧-邊緣盆地系列和海溝直逼陸緣的安第斯型大陸邊緣,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地帶,也見於印度洋東北緣等地。

  ②大洋盆地。

  位於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或海溝相鄰,佔海洋總面積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分割,構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窪地,稱海盆。

  寬度較大、兩坡較緩的長條狀海底窪地,叫海槽。海盆底部發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長條狀的海底高地稱海嶺或海脊,寬緩的海底高地稱海隆,頂圖面平坦、四周邊坡較陡的海底高地稱海臺。

  ③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的山系,佔海洋總面積的33%。大洋中脊分脊頂區和脊翼區。

  脊頂區由多列近於平行的嶺脊和谷地相間組成。脊頂為新生洋殼,上覆沉積物極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嶇。

  脊翼區隨洋殼年齡增大和沉積層加厚,嶺脊和谷地間的高差逐漸減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積物充填成臺階狀,遠離脊頂的翼部可出現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與陸地地貌一樣,是內營力和外營力作用的結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

  深洋底缺乏陸上那種擠壓性的褶皺山系,海嶺與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外營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

  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

  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但除大陸邊緣地區外,在塑造洋底地形過程中,侵蝕作用遠不如陸上重要。

  波浪、潮汐和海流對海岸和淺海區地形有深刻的影響。

  5、風積地貌

  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在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及風沙來源豐富的條件下,經風力搬運作用後堆積形成的。

  風積地貌的物源多來自於古河流衝積物;現代河流衝積物;衝積-湖積物;洪積-衝積物;冰水堆積物;基巖風化後的殘積 - 坡積物。

  影響風積地貌發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含沙氣流結構、風運動的方向和含沙量的多少。

  如風的類型,有單風向、雙風向與多風向;風速度的大小、起沙風的合成方向;地面起伏程度;地面組成物質的粗細與多少;地面的水分與植被分布狀況等。

  風積地貌的基本類型是沙丘。

  沙丘的主要類型有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複合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拋物線沙丘、縱向沙壟、新月型沙壟、複合型縱向沙壟、金字塔沙丘、蜂窩狀沙丘、沙地等。

  6、風蝕地貌

  風力吹蝕、磨蝕地表物質所形成的地表形態。

  風蝕地貌的主要類型有:

  ①風蝕石窩。陡峭的迎風巖壁上風蝕形成的圓形或不規則橢圓形的小洞穴和凹坑。大的石窩稱為風蝕壁龕。

  ②風蝕蘑菇。孤立突起的巖石經風蝕作用而成的蘑菇狀巖體,又稱石蘑菇、風蘑菇。

  ③雅丹地形。河湖相土狀堆積物地區發育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相間的地貌形態。

  雅丹是中國維吾爾語,意為陡峭的土丘,因中國新疆孔雀河下遊雅丹地區發育最為典型而命名。

  其發育過程是:挾沙氣流磨蝕地面,地面出現風蝕溝槽。

  磨蝕作用進一步發展,溝槽擴展為風蝕窪地;窪地之間的地面相對高起,成為風蝕土墩。

  ④風蝕城堡。水平巖層經風蝕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稱為風城。

  多見於巖性軟硬不一(如砂巖與泥巖互層)的地層,中國新疆東部十三間房一帶和三堡、哈密一線以南的第三紀地層形成了許多風城。

  ⑤風蝕壠崗。軟硬互層的巖層中經風蝕形成的壠崗狀細長形態。一般發育在泥巖、粉砂巖和砂巖地區。

  ⑥風蝕谷。風蝕加寬加深衝溝所成的谷地。

  谷無一定的形狀。風蝕谷不斷擴大,原始地不斷縮小,最後僅殘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風蝕殘丘。

  ⑦風蝕窪地。鬆散物質組成的地面經風蝕所形成橢圓形的成排分布的窪地。

  較深的風蝕窪地如以後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儲雨水即可成為乾燥區的湖泊,如中國呼倫貝爾沙地中的烏蘭湖等。

  
7、河流地貌

  河流作用於地球表面,經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所形成的各種侵蝕、堆積地貌的總稱。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經常、最活躍的地貌作用,它貫穿於河流地貌的全過程。

  無論什麼樣的河流均有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類型。

  河流一般可分為上遊、中遊與下遊 3 個部分。

  由上遊向下遊侵蝕能力減弱,堆積作用逐漸增強。河流根據平面形態、河型動態和分布區域的不同,有不同的類型。

  依平面形態可分為順直型、彎曲型、分汊型和遊蕩型;按河型動態主要分為相對穩定和遊蕩型兩類。

  山區與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著不同的發育演化規律與特點。山區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縱坡降較大,谷底與谷坡間無明顯界限,河岸與河底常有基巖出露,多為順直河型。

  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層衝積物,有完好寬平的河漫灘,河谷橫斷面為寬U或W形,河床縱剖面較平緩,常為一光滑曲線,比降較小,多為彎曲、分汊與遊蕩河型。

  地貌類型中包括侵蝕與堆積地貌兩類,前者有:侵蝕河床、侵蝕階地、谷地、谷坡;後者含:河漫灘、堆積階地、衝積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階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類型,可以分為:侵蝕階地、堆積階地(分上疊與內疊階地)、基座階地和埋藏階地。

  對河流階地的類型及其河谷的結構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過去,了解現在,預測河流發育的未來。

  8、冰川地貌

  由冰川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

  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

  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蹟。

  冰川是準塑性體,冰川的運動包含內部的運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是進行侵蝕、搬運、堆積並塑造各種冰川地貌的動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動力,是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營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區的地貌景觀。

  冰川地貌可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

  冰川侵蝕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巖塊,在運動過程中對谷底、谷坡的巖石進行壓碎、磨蝕、拔蝕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蝕地貌形態,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鬥、角峰、槽谷、峽灣、巖盆等。

  冰川堆積地貌是冰川運動中或者消退後的冰磧物堆積形成的地貌,如終磧壟、側磧壟、冰磧丘陵、槽磧、鼓丘、蛇形丘、冰礫阜、冰水外衝平原和冰水階地等。

  9、冰緣地貌

  
由寒凍風化和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

  冰緣原意為冰川邊緣地區,今一般指無冰川覆蓋的氣候嚴寒地區,範圍相當於凍土分布區,部分季節凍土區也發育冰緣地貌。

  因而冰緣地貌又稱凍土地貌。

  地表由於氣溫的年、日變化及相態變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凍結和融化過程稱冰緣作用。

  主要有凍脹作用、熱融蠕流作用、熱融作用、雪蝕作用、風力作用。

  冰緣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類型有:石海、石河,多邊形土和石環,冰丘和冰錐,熱融地貌、雪蝕窪地。

  冰川地貌組合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從冰川中心到外圍由侵蝕地貌過渡到堆積地貌。

  山嶽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為:

  雪線以上為冰鬥、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緣作用帶;雪線以下至終磧壟為冰川侵蝕- 堆積地貌交錯帶 ;最下部為終磧壟、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帶。

  10、湖泊地貌

  
由湖水作用(包括湖浪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而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

  湖浪是風力在湖泊表面引起水質點振動的現象。湖浪可以改造河流攜帶的、湖岸邊坡被剝蝕下來的物質,在岸邊形成湖泊濱岸地貌。

  湖浪衝擊邊岸,形成的激浪流拍擊湖岸,形成了以侵蝕作用為主的湖蝕地貌,如湖蝕崖、湖蝕穴、湖蝕階地等。

  湖積地貌有:湖積階地、湖積平原、湖積沙壩等。

  入湖河流所攜帶的物質,在湖口地區可形成湖濱三角洲。

  由於風、氣壓、山崩、滑坡、地震等可以引起湖水位圍繞一定位置發生有節奏垂直升降變化的定振波,從而形成水下崩塌、滑坡、濁流谷地、濁流扇等。

  當湖泊不斷填充淤塞,湖水變淺,逐漸向沼澤方向演化形成沼澤。

  11、構造地貌

  由地質構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質時期的構造和新第三紀以來形成的新構造。

  構造地貌的主要類型有:板塊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火山構造地貌、熔巖構造地貌和巖石構造地貌。

  地質時期形成的各種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斷層崖、斷層線崖等。

  由新構造運動形成的褶曲、斷層等遺蹟,稱為新構造。新構造運動可以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

  地殼垂直運動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臺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間歇上升的階地等。

  大範圍的地殼水平運動使地殼產生擠壓或拉張,可以形成大規模的大陸褶皺山系高原、大陸裂谷、斷陷盆地;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大陸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類型。

  12、熱融地貌

  
地下冰受熱融作用形成的地形。又稱熱喀斯特地貌。

  熱融作用是凍土中的冰融化后土體發生收縮、沉陷的過程。

  熱融地貌可分為2類:

  ① 熱融沉陷 ,主要發生在平坦地面,形成沉陷漏鬥、窪地、沉陷盆地,積水後成為熱融湖。多發育於平原或高原地區。

  ②熱融滑塌,多在<16°的緩坡上發育。有新月、長條、圍椅、枝叉等平面形態。有明顯的季節性活動周期。

  中國大興安嶺北、祁連山東的熱融滑塌每年始於春季,夏季達到高峰,秋季逐漸停止。

  13、人為地貌

  
人的作用在地球表麵塑造的地貌體的總稱。又稱人工地貌。

  人類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是全面的,既有建設性也有破壞性;

  既有直接改變地貌過程和地貌類型,也有通過人類各種社會的、生產的、科學的實踐活動間接對地貌的改變。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也日益增強,由此引起的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反饋和影響也更頻繁,這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

  例如由於工業革命,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等增強了溫室效應、全球氣候的變暖和海面的上升,危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人為地貌可以分為4個方面 :

  ①人類活動直接對地表的改造所形成的地貌。它可以有建設性的,如挖渠引水、平坡修田;也可以有破壞性的,如邊坡堆放礦渣引起人為崩塌與滑坡。

  ②人類通過農業生產利用與改造土地,促進農業區域各種(優劣)地貌系統的形成,如亂開墾土地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園林田網化則可減輕沙漠化。

  ③人類通過發展城市,建立新的城市地貌系統。

  ④人類通過大量的工程、技術活動改變了地貌的過程和類型。如大壩的建設改變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過程,過度的地下水的開採則引起地面下沉等。

  14、重力地貌

  
坡地上的巖體或土體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態。由於坡地重力所移動的物質多為塊體形式,故又將這種移動稱為塊體運動。

  按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動、蠕動3類。

  形成的重力地貌類型有:

  ①崩塌,又可分為山崩、塌岸和散落而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崩塌地貌。

  ②滑坡。③蠕動土屑。

  ④土溜,又分為凍融土溜、熱帶土溜。有時也將山地溝谷中的泥石流列入重力地貌。

  實際上,它是重力地貌與流水地貌之間的過渡性地貌類型。

  地表風化鬆動的巖塊和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過塊體運動過程而產生的各種地貌現象的總稱。

  其過程分兩類,一是突發性過程,時常造成災害;一是非災變性緩慢過程。

  產生的地貌現象是:上部山坡物質不斷被遷移,使山坡逐漸後退;山麓就近接受缺乏分選的碎屑堆積,減緩坡度;整體山坡形態隨二者而不斷變化。

  重力地貌類型分為侵蝕類型和堆積類型,前者以陡崖為主;

  後者主要有倒石堆、石流坡(巖屑坡)、滑坡臺階、滑坡鼓丘、泥石流扇、泥流階地和石冰川等。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指各種風化作用生成鬆散的風化層和巖石風化裂隙,巖體結構面發育程度與產狀,地形形態,水活動浸潤作用降低巖土強度與休止角,侵蝕、潛蝕與溶蝕作用產生臨空面而增加巖土剪力、震動等。

  它們隨各地自然條件變化而不同,故重力地貌有一定的區域性。

  人為因素指各種經濟活動破壞斜坡自然穩定態。

  重力地貌普遍存在,甚至存在於海底。因其具有一定的環境效應,包括突發性災害地貌過程和地表沙石化,故受到人們的重視。

  因重力地貌的發生存在變形時間效應,故具有可預測性。

  中國成功地預報了1985年6月12日湖北秭歸新灘大滑坡。

  15、黃土地貌

  發育在黃土地層中的地形。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黃土是第四紀陸相黃色粉砂質土狀堆積物,佔陸地面積的1/10 。

  典型的黃土地貌有以下特徵:

  ①溝谷縱橫、地面破碎。中國黃土高原溝谷密度達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溝谷下切深度為50~100米 。

  溝谷面積佔流域面積的30%~50%,有的達60%以上。地面坡度>15°的約佔黃土面積的60%~70%,<10°的不超過10%。

  ②侵蝕方式獨特、過程迅速 。

  侵蝕營力有水、風、重力和人為作用。作用方式有面狀侵蝕、溝蝕、潛蝕、泥流、塊體運動和挖掘、運移土體,其中潛蝕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溝、天然橋、土柱、碟形窪地等「假喀斯特」地貌。

  黃土抗蝕力極低,侵蝕速率為1~5釐米/年 ,個別溝頭可達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衝刷成一條數百米長的侵蝕溝。

  ③溝道流域內有多級地面。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嶺為第一級;降低60~80米為第二級;再降低40~60米為第三級。

  一般第一級地形面的黃土地層層序較完整;第二級地形面離石黃土上部地層較薄,以致消失;第三級地形面多只有馬蘭黃土堆積。

  第二、三級地形面分別構成谷地,第三級地形面以下為現代河谷。溝道流域黃土地貌層狀結構是黃土地貌發育歷史過程的記錄。

  黃土地貌類型主要有:

  ①黃土溝間地。包括黃土塬、梁、峁、墹地、坪地、洑地等。頂面平坦寬闊的黃土高地稱塬。

  長條狀的黃土丘陵為梁。溝谷分割的穹狀黃土丘為峁。老溝谷(距今約10萬年形成)中由黃土堆積成的平坦谷地稱黃土墹。為溝谷分割後的平地稱黃土坪。沿溝呈條狀分布的破墹地稱地(有的稱壕地)。

  ②黃土溝谷。有細溝、淺溝、切溝、懸溝、衝溝、坳溝(乾溝)、河溝等。

  ③黃土潛蝕地貌。地表水下滲對黃土進行潛蝕,使土粒流失(包括機械與化學作用),引起地面崩塌,形成黃土碟、黃土陷穴(有漏鬥狀、豎井狀、串珠狀)、黃土橋、黃土柱等。

  黃土地貌是黃土堆積過程中遭受強烈侵蝕的產物。有純自然過程的侵蝕(即古代侵蝕)和人為因素參與的侵蝕(稱現代侵蝕)。

  如何減少侵蝕,充分利用黃土土地資源,改造黃土地貌是十分重要的任務。目前的主要辦法是:控制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利用與改造;始終注意保持黃土地區生態系統的平衡。

  16、雅丹地貌

  中國內陸荒漠裡,有一種奇特的地理景觀,它是一列列斷斷續續延伸的長條形土墩與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被稱為雅丹地貌。

  上世紀初中外學者進行羅布泊聯合考察時,在羅布泊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發現這種奇特的地貌,並根據維族人對此的稱呼來命名,再譯回中文就成了「雅丹」。

  雅丹在世界上許多的乾旱區都可以找到,在中國也並不僅限於新疆。

  從青海的魚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涼,在南八仙到一裡平公路道班之間都可以看到「雅丹」,是西北內陸的最大一片「雅丹」分布區;

  但新疆的雅丹地形分布最多,除了羅布泊和古樓蘭一帶的雅丹外,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奇臺的「風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的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

  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相沉積地層;

  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和流水的侵蝕。

  乾旱區的湖泊,在形成歷史中往往包括反反覆覆的水進水退,因而發育了上下疊加的泥巖層和沙土層。

  風和流水可以帶走疏鬆的沙土層,對堅硬的泥巖層和石膏膠結層卻作用有限。

  不過,緻密的泥巖層也並非堅不可摧,荒漠區變化劇烈的溫差產生的脹縮效應將導致泥巖層最終發生崩裂,暴露出來的沙土層被風和流水帶走,演變為凹槽狀;

  依然有泥巖層覆蓋的部分相對穩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長條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態逐漸凸現出來。

  形成雅丹的外力因素,一般認為是強大的盛行風在起主導作用,但這並不是單一的主導因素。

  比如在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東,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這就說明在這一片雅丹中,洪水起了主導作用;

  另外有的雅丹,是風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龍城雅丹。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
    (1)分析甲島兩側受森林大火影響較小的自然原因。(2)分析乙湖成為時令湖的自然原因。(3)推測「十二使徒糟」海岸地帶未來地貌將會發生的變化。>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材料二: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巖石會你從心底感到震撼---你會真正認識到自然的鬼斧神工。光滑花崗巖最完美的部分分布在海拔2400~2700米的地方,有的方圓達數公裡,光滑的花崗巖其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光彩照人,像平靜的水面和玻璃一樣反射著陽光,猶如「浮雕」一般嘆為觀止。
  • 高考地理小專題——花崗巖地貌
    (6分)典型例題三:(2019·重慶市大學城第一中學校高一月考)北京市海澱區鳳凰嶺自然風景區是典型的花崗巖地貌,最高海拔1250米,奇山、怪石、林海……為其奇妙的天然景觀,享有「京西小黃山」之美譽。讀「鳳凰嶺景觀圖」,回答下列問題。(1)列舉鳳凰嶺地貌形成的主要內外力作用。
  • 高中物理實驗部分複習,必考+選考歸納11個實驗知識點
    物理學習的難度不低於數學,有的時候遇到難題分析起來比做數學題還麻煩,尤其是物理實驗的掌握,很少同學能在實驗部分得滿分的。這裡學長提示同學們,課本實驗很重要,把課本實驗裡面的知識掌握熟練,做課外延伸的實驗題才會輕鬆些。
  • 高考物理必考知識點的總結和歸納
    高考必考的知識點大全  1.若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互成120°,則其合力為零。  2.幾個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則其中一部分力的合力必與其餘部分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填空版)知識點歸納!期末+高考前必看哦
    2021高考倒計時232天!2022高考倒計時597天!知識點歸納!(附高考狀元生物筆記+高考九科模擬卷)期末+高考前掃,信心滿滿進考場哦~<<<<<<<<>>>>>>>但是內容太多,學姐不能發出全部文末領取完整高中生物文件電子版學姐在北大等泥萌哦內容太多,學姐不能發出全部戳學姐頭像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
    典型例題四:(2019·廣東高考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工植樹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復是黃土高原坡面生態治理最主要的措施。楊家溝和董莊溝兩個小流域位置相鄰,面積和降水量相近,中科院某研究團隊從1954年開始,對楊家溝人工植樹造林和董莊溝植被自然恢復進行了60多年對比觀測研究。
  •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解題方法歸納!期末高考必備
    童鞋們好哇,馬上期末了哦,學姐最近發的資料也都是幫助童鞋們期末考試的總結性資料高中物理還是比較難搞的,知識點比較多,也考驗學生的羅輯思維,做題和知識點完全是兩種感覺,即使理論學會了,實踐做題也比較難所以學姐總結了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解題方法歸納!
  • 2019高考生物必考知識點 高中生物重點知識歸納
    2019高考生物必考知識點 高中生物重點知識歸納在高中生物的學習上,有很多人重點生物知識是需要我們去掌握的,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高考中容易考的生物重點知識,供參考!2019高考易考的生物重點知識匯總1、應激性(生物個體對外界的刺激會產生一定反應,應激性是動態過程)與適應性(包含應激性,也含靜態的適應特徵,例如動植物的保護色),它們都由基因遺傳性所決定。
  • 高考文綜二輪複習備考策略+知識點最新歸納!必看提分錦囊
    限定在哪個範圍內等;②帶著設問仔細閱讀背景材料(文字),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抓住關鍵詞等;③結合材料設問,尋找所需知識的切入點,分析是考什麼知識點;④把理論知識及內容結合材料進行分析或歸納(怎樣體現)。⑤分段化,每個知識點分成一個段落。
  • 高中數學:集合、數列、三角函數等,超全知識點歸納!
    對於高中生來說高考數學必考知識點有哪些,高中數學重點知識歸納有哪些重要,需要我們掌握?這些都是一直以來困惑高中生的問題。像是:集合、數列、三角函數、立體幾何、解三角形這些,很多同學只是掌握了表面,並沒有徹底的理解。
  • 高考數學經典必考題型
    高考數學經典必考題型高中數學題型眾多,有哪些是高考數學必考的經典題型?高考數學的高分經驗就是多做經典高考數學題型,把這些必考題弄會,高考數學的分一定會提高!下文有途網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高考數學經典必考題型》,僅供大家參考查閱!
  • 中考英語《冠詞》專題考點歸納&專題訓練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中考複習專項訓練:中考英語《冠詞》的專題考點,包括考點歸納和對應的專題訓練,非常重要的初中英語知識點,大家記得收藏哈。文末附電子版獲取方式。
  • 歸納總結:管理類聯考(數學)必考知識點
    原標題:歸納總結:管理類聯考(數學)必考知識點 萬學海文 萬學海文老師根據近幾年的真題,總結了管理類聯考(數學)的必考知識點和大家分享, 其中,【】表示重難點,〖〗表示重點預測。
  • 高考學霸匯總:解析幾何專題歸納,含專項練習值得列印
    題目分布廣,有基礎題也有壓軸題,都有機率考到,所以同學們在複習的時候要重點對該專題進行深入的複習與研究,這樣高考才能穩定發揮。要學好該專題,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好相關的知識點,只有建立了知識體系才能更了解這個專題的內容。同時要充分利用平面幾何的知識,解析幾何,其實通俗的講就是一個複雜的計算體系,考的就是看誰算得準。
  • 數學高級教師整理:高考數學曲線與方程專題訓練總結
    各位同學、家長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學習乾貨是高中數學曲線與方程專題訓練總結。曲線方程歷年都是和導數一起作為高考數學的最後兩道大題,也是高考中比較難的題型,但是這類題掌握了基本知識並總結題型和方法,還是可以拿高分的。接下來,給大家歸納了《高中數學曲線與方程專題知識點》,含基礎知識點和相關題型,幫助同學們鞏固練習,提升成績。
  • 高考化學必考知識點
    高考化學必考知識點對於高考的化學來說,有哪些常考的知識點呢?掌握這些必考的基礎知識點對於化學成績的提升非常有幫助,有途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必考的化學知識點。
  • 高考地理常見的16種地貌,為文綜打好穩贏的一仗
    在高考中,文綜地理常成為拉分的科目,而綜合題第37題佔了37分,成為重要制勝點。根據歷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中地理部分的試題特點,考卷中主要以考察考生的基礎知識能力為主,結合生活實際,綜合考察了考生的實際知識應用能力,針對高考地理試題的特點,在高中這三年掌握好高中地理學習方法。
  • 高中數學專題:直線方程高頻考點+解題策略,附專題訓練!
    【距離2020年高考還有41天!】「直線方程」在高中數學的解析幾何體系中比較基礎的一部分,但是卻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高考的時候也是作為必考內容出現。雖然考查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但是一般很少單獨考查直線方程的某個知識點,而是在壓軸題中與其他知識點結合在一起考查,這樣就使得題目的難度大大提升。一般情況下,很多同學解析幾何的題目沒做好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一開始接觸解析幾何時沒把直線方程掌握清楚有關。
  • 高考地理小專題——雲、雷電
    (2)江華郡放氣球一般選擇吹_______風的時候,此種風向多出現在_______季節。(3)為什麼昆明的冬季溫暖如春?(4)昆明白晝長於天津的時段是_______,此時段昆明日出方向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