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很多人問小編,恩施大峽谷的喀斯特地貌是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小編了就為大家講解下到底什麼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KARST)就是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衝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
億萬年地質變遷所賦予的地球外貌,又日夜不斷地受到大自然水流與風力的刻蝕,在許多地方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態,形成了各種特殊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巖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大峽谷裡面儘是些形狀奇異、大小不等的峰叢、巖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林、峰林。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條件:相關資料表明喀斯特地貌有三個必不可少的發育條件: a、地表附近有節理髮育的緻密石灰巖; b、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 c、地下水循環通暢。
典型的巖溶石柱式峰林(石柱林)
石柱式峰林(石柱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1700m的沐撫前山的東側面(樂安村)即為大、中、小龍門一帶,面積約為3km²。石柱林總體形態類似於張家界武陵源石英砂巖峰林(假巖溶地貌),但此地發育的基巖為石灰巖,分布的地貌部位為峰叢邊緣、峽谷兩側。據不完全統計,六十二座石灰巖石峰石柱,石柱高20-285m,直徑7-195m,直徑/高的比值<1,拔地而起,叢列似林,密集廣布,形成浩瀚嶙峋挺拔的石柱式峰林。石柱林的巖層中近南北和東西主向兩組節理縱橫交錯,構成網格狀互相交叉,把石柱切成近四方形,順著兩組交叉的直立節理面將巖石劈開而形成的,是地質公園中又一觀賞價值很高的珍貴地質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