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巖溶地貌」,主要是通過外力中的流水作用,對於可溶性巖石,主要是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也就是通過化學反應溶解石灰巖,從而進行侵蝕,這種地貌最初發現於歐洲克羅埃西亞伊斯的利亞半島北部的喀斯特高原,所以命名為「喀斯特地貌」,由於全球地表的可溶性巖石的分布面積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0%,所以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分布十分廣泛的地貌類型。
喀斯特地貌在我國的分布也十分廣泛,在我國南方地區各省都有分布,其中位於我國西南地區的雲貴高原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的最典型分布區。大面積廣泛分布的石灰巖巖層,以及雲貴高原充足的降水量,為喀斯特地貌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雲貴高原上分布有大量處在不同發育時期的喀斯特地貌代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最初我們可以追溯到石灰巖的形成,石灰巖形成於溫暖的淺海壞境,通常呈現水平沉積,後來經歷地殼運動,石灰巖巖層整體抬升露出水面 ,在外力特別是流水的作用下逐漸侵蝕,逐漸形成各種形態喀斯特地貌。
在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初期,流水會在石灰巖巖層表面順著節理,也就是裂隙侵蝕,形成石灰巖溝槽,並逐漸分割大片的石灰巖,形成石灰巖石柱和石林。比如貴州地區的思南石林和修文石林就屬於此類。在喀斯特地貌發育的中期,隨著流水溶蝕作用的不斷加強,溝槽不斷地往地下發展當深度達到100米以上的時候,則會形成「落水洞」,此時大量的水進入地下,並且開始橫向侵蝕發展,逐漸形成溶洞和暗河景觀。比如貴州地區綏陽縣的雙河溶洞、織金縣的織金溶洞就屬於此類。

在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後期,由於地下的石灰巖被大量的侵蝕,溶洞和暗河的規模越來越大,最終無法承受上方的巖層而發生坍塌,只在地表保留部分石灰巖,形成天坑、天生橋、坡立谷、峰林等景觀。比如貴州地區興義市的萬峰林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峰林景觀,以及貴州荔波喀斯特峰林景觀等等。此外貴州還有大量的天坑分布,其中位於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大窩凼,最終成為了中國天眼FAST的理想選址,為人類探索宇宙做出了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