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發現喀斯特地貌"石海" 專家稱具開發價值

2020-11-27 鳳凰山東站

原標題:出沒山谷中,「石海」掀蓋頭

◎青州雲駝風景區發現幾處喀斯特地貌,最大一處近30畝

◎專家稱對地質研究提供重要參考依據,具保護開發價值

雲門山街道付家莊村東的「石海」景觀。

濰坊新聞網11月14日訊2009年,我市在臨朐縣冶源鎮海浮山上發現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海」(曾作報導),日前有市民向記者爆料,在青州市雲駝風景區幾處山谷中又發現了大片「石海」。11月12日、13日,記者前往青州探訪發現,藏在雲駝風景區內的「石海」地貌雖然沒有海浮山上的典型,但也十分壯觀。曾到臨朐縣冶源鎮海浮山考察「石海」地貌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顧兆炎博士認為,目前青州雲駝風景區發現的「石海」對於研究該區域地質形成特點提供了重要的輔助參考依據,同時,也具有較大的旅遊開發潛力。

兩山山谷地帶,「石海」連成了片

12日上午10時許,在青州市風景區管理局副局長劉金鑫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雲門山,尋找這片鮮為人知的「石海」。劉金鑫首先帶記者來到了雲門山山門南側,此處從遠處看就是一塊巨石,石頭的底部是一個清澈的水泊,並時不時地噴發出「煙霧」,形成一種煙霧繚繞的感覺,仿佛進入了仙境。「這裡原來是一個山溝,常年流水,這些石頭都是經過常年衝刷形成的,而這些煙霧是後來製作的,並不是自然形成的水霧。」劉金鑫解釋說。

記者走到這塊巨石上發現,這塊巨石其實是許多塊層層疊疊的石頭,石頭和石頭之間還有洞,像一塊塊凝固的浪花。劉金鑫說,這只是青州雲駝風景區喀斯特地貌的一部分,整個雲駝風景區還分布著成片的這種石頭。

隨後,劉金鑫帶記者來到雲門山東側的將軍山,一片綿延的「石海」埋沒在荒草中,荒草隨風搖曳,時不時地露出淺灰色的石頭。記者看到,這片「石海」從西往東傾斜分布,一塊緊挨著一塊,鋪在整個山坡上,像一片凝固的浪花。走近後,記者看到,「石海」中的石頭大小不一,形狀各式各樣,經過常年的雨水衝刷和風化,每塊石頭都摸上去非常圓滑。

在將軍山的西南側是臥禪山,在這裡也分布著一大片的「石海」,將軍山和臥禪山的「石海」連成片,有近兩平方公裡。

雲門山街道朱家莊村南的石柱地貌。

乾涸河道中,遺留石峰石柱景觀

劉金鑫說,在雲門山街道朱家莊村南還有一處喀斯特石林景觀,與之前的溫潤風貌相比,那片石林則是一派硬朗挺拔。於是,在劉金鑫的帶領下,記者一行又趕往朱家莊。

順著山坡到達谷底後,一條蜿蜒深幽的乾涸河道映入眼帘,河道裡邊是無數光滑的鵝卵石。在岸邊的亂石中,記者還發現了幾塊方解石和鐘乳石。

「雖然現在這裡沒有水,但是這些石頭足以證明這裡曾經是一片汪洋。」劉金鑫說,由於形成時間漫長,鐘乳石對遠古地質考察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順著河道走了一會,喀斯特地貌景觀完全呈現在眼前。遠遠望去,石峰石柱拔地而起,如刀削斧劈,直刺青天。走近後,只見石峰簇擁,長約十幾米,高度平均約七八米,氣勢磅礴,讓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用手撫摸石峰石柱,手掌上傳來粗糙的質感,只覺石質疏鬆,有的地方已呈現碎裂的模樣。「幾億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積了許多厚厚的石灰巖,經過了後來的地殼運動,巖石露出了地面,又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態、嶙峋的石峰石柱奇觀。」劉金鑫介紹說。

石塊形態千奇百怪,還藏有化石

隨後,記者一行又來到了雲門山街道付家莊村東,步行數百米後,大片「石海」景觀映入眼帘。如果說石林壁立千仞的話,那麼石海卻是層層疊疊,浩瀚無邊。只見近30畝「石海」綿延無際,有的石塊緊挨在一起,有的獨自挺立著,遠遠看去,整個「石海」疏密適宜、錯落有致,鋪在山坡上,像一片一望無際的大海,浩瀚的海面上掀起了一朵朵白色的浪花。

記者走近觀看,與石林中石頭的粗糙不同,這裡的石頭由於雨水衝刷和風化已經變得圓潤光滑,石質呈青色。這些石塊形狀千奇百怪,有的像一隻蹲坐在荷葉上的青蛙,凸出的石頭恰似青蛙兩隻咕咕的眼睛;有的像一隻溫順安靜的綿羊,頭上的兩隻角和身上的羊毛依稀可見;有的像一條盤在地上的眼鏡蛇,兩隻眼睛恰巧被風化成兩個窟窿……這些石頭中間有著一道道或深或淺的溝壑,透過溝壑可以毫無障礙地看到遠處的風景。

劉金鑫說,在這裡可以找到多種類型的化石,有烏龜化石、小魚化石、貝類化石、海螺化石等等,曾有工作人員在這裡找到很多。

背景新聞

臨朐4.7億年前「石海」

是最北的地表喀斯特

「喀斯特」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Krast,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

2009年,臨朐縣冶源鎮海浮山上發現一處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約600米的「石海」自然景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專家經實地勘察後,認為海浮山「石海」形成於約4.7億年前,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緯度最高的(北緯36°)大面積地表喀斯特地貌。

◎尋找

根據古書記載發現

說起「石海」的發現,劉金鑫告訴記者,他從古書上看到青州有大量的石灰巖,其中在仰天山發現了石灰巖溶洞,而仰天山和雲門山、駝山位於同一山脈上,都屬於沂蒙餘脈,仰天山發現了石灰巖溶洞,那麼雲門山和駝山會不會也有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劉金鑫翻閱了很多古書資料,根據古籍的記載,在青州地區的確存在喀斯特地貌原生態帶,位於青州雲駝風景區火石山西南側約1公裡處,在南北120米、東西100餘米、落差20餘米的狹長溝澗地帶,裸露地表的巖石呈淺灰色,不規則東西向層層排列,酷似天然衝積形成的「滾水壩」。

「當時看到書上的記載後,我就開始尋找。」劉金鑫說,經過考察,確定雲門山山門南側為石灰巖,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獲得這樣的收穫後,他又繼續尋找,先在將軍山和臥蟬山發現了「石海」,隨後又在朱家莊和付家莊附近發現了形狀各異的「石海」。

◎專家

具有潛在開發價值

劉金鑫介紹說,雲駝風景區巖溶構造自然景觀分布多處且集中成片,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徵,而目前發現的喀斯特地貌多在洞穴中,像這種裸露在地表的「石海」比較少。

12日,記者電話聯繫到了2009年曾到臨朐縣冶源鎮海浮山考察「石海」地貌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顧兆炎博士。顧兆炎博士介紹說,目前我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大都分布在南方,北方比較少見,地表出現的喀斯特景觀更是罕見。「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具體的形成年代也需要現場進一步考察才能得出結論。」青州雲駝風景區發現的這些「石海」對於研究該區域地質形成特點提供了重要的輔助參考依據,同時,也相對具備了潛在的保護開發價值,具有很大的旅遊開發潛力。

相關焦點

  • 廣西發現一處2000多年的老銅礦,竟然融丹霞和喀斯特地貌於一體
    這些地方都非常美麗,但他們卻要麼是丹霞、要麼是喀斯特,而在廣西有一個地方,不僅有丹霞地貌,也有喀斯特地貌,大家知道是哪裡嗎?這個地方就是位於廣西玉林北流市的銅石嶺,據地質專家考證,銅石嶺是喀斯特地貌與丹霞地貌結合最好、最典型、最具觀賞價值的旅遊景觀,它對於研究我國低海拔地帶丹霞地形的形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 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在赤水考察 首次發現丹霞喀斯特地貌
    多彩貴州網訊 4月29日,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曾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及旅遊地貌組長,原廣東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黃進教授,在赤水市相關領導的陪同下,深入復興鎮凱旋村張家灣,對丹霞天然轉石和奇石進行科研考察
  •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理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國家有很多地形都是喀斯特地貌,那麼喀斯特地貌是怎麼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 科學網—喀斯特地貌加劇工程建設風險
    安石隧道突泥湧水事故為哪般?喀斯特地貌加劇工程建設風險 突泥湧水又稱突水,是地下峒室、巷道施工穿過溶洞發育的地段,尤其遇到地下暗河系統、厚層含水泥沙礫石層,以及與地表水連通的較大斷裂破碎帶等時,所發生的突然大量湧水現象,對礦山、隧道等地下工程的施工危害極大。 「公路隧道的突泥湧水是公路工程施工過程中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謝雄耀告訴《中國科學報》,公路隧道突泥湧水的原因可分為地理環境和人為因素。
  • 喀斯特地貌解說
    喀斯特(KARST)就是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衝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
  • 2021國考行測備考:石林是喀斯特地貌嗎?
    喀斯特地貌的發育也有一個過程,在不同發育階段,我們會看到不同的地表景觀。   三、中國的喀斯特分布   在中國,作為喀斯特地貌發育的物質基礎──碳酸鹽類巖石(如石灰石、白雲巖、石膏和巖鹽等)分布很廣
  • 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區,為何世界喀斯特地貌看這裡
    相信很多人就算沒親眼看到過喀斯特地貌,也一定在學習地理的時候領略過它的風採。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山水運動形成的地理奇觀,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叫做巖溶地貌,除此之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等作用,形成了特別的喀斯特地貌。
  • 重慶除了喀斯特地貌,這些丹霞勝景也很迷人
    在重慶,我們經常聽到「喀斯特」一詞,這種以天坑地縫、暗河溶洞為代表的地貌,佔據了重慶面積的絕大部分。可你卻不曾想到,以山聞名的重慶,還有一種地貌的精彩表現,絲毫不亞於喀斯特,就連名字聽起來都如此迷人——丹霞地貌。
  • 喀斯特地貌
    ↑ 「地質論壇」 ↑↑關注本公眾號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溶巖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碳酸分解出H離子和碳酸根離子, H離子與CaCO3反應 ,從而使CaCO3溶解。
  • 廣西發現全球唯一融丹霞地貌與喀斯特地貌於一體的奇觀,未來必火
    銅石嶺有很多神奇的地方,比如說它是世界上唯一融丹霞地貌與卡斯特地貌於一體的自然奇觀。然而,銅石嶺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竟然在億萬年前的地質變化中,意外的形成了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兩種地質奇觀,這在世界範圍內也不是多見的奇蹟。講了這麼久,銅石嶺在什麼地方呢?
  •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4分)參考答案:(1)黔南州地處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質條件差,不利於工程建設;土層薄,肥力低,不利於農業生產;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滲漏嚴重,造成地表水短缺;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有利於發展旅遊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 神奇的喀斯特地貌,你知道多少?
    喀斯特巖溶地貌是大自然的傑作,鬼斧神工。滴水可以穿石,聚沙可以成塔。喀斯特地貌就是大自然一刀一刀,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傑作!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 雲南九鄉溶洞,喀斯特地貌天下奇觀
    雲貴高原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在雲南九鄉溶洞內,石壩景觀處處可見,大自然的神奇傑作令人嘆為觀止。石灰巖比較容易溶於水,在向下滴落的過程中,在底部慢慢積累形成石筍景觀。一道一道的石壩,好像是人工所為,實際上是碳酸鈣的慢慢積累。
  • 神奇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巖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裡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滷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
  • 這裡是亞洲最古老的喀斯特地貌,它的風景獨具色彩
    豐芽—格邦國家公園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大約是從40億年前開始的,是亞洲最古老的喀斯特地貌。豐芽和格邦喀斯特地貌都是屬於同一平原地帶。這裡的石灰石是不連續的,中間夾雜著頁巖和沙石混合的沉積層,和該地區的板巖、花崗巖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形。
  • 重慶這個大峽谷,少有的喀斯特地貌,被美國公司投資50億開發
    世界上有許多美麗的大峽谷,三峽大壩作為其中之一,不僅有壯觀的景色,而且作為中國偉大的工程之一,贏得了世界的讚嘆,但是,在中國的一個大城市裡,還隱藏著這種峽谷,這個峽谷是由一家美國公司出資50億韓元開發成旅遊景點的。
  • 地質科普丨丹霞地貌與喀斯特地貌對比分析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喀斯特(Kra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 我國最出名的6大溶洞,去了才知道喀斯特地貌的魅力
    說起喀斯特地貌,不得不想到溶洞。在地理說中是這樣描述喀斯特地貌的,是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的巖石(一般是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形成的地貌,包含地表和地下,也稱巖溶地貌。溶洞就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空間,是石灰巖中碳酸鈣在水和二氧化碳長期作用下轉換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氫鈣。化學式:CaCO3+H2O+CO2=Ca(HCO3)2。
  • 中國十大最美喀斯特地貌,你知道嗎?
    羅平羅平地處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是進出雲南的東大門,素有「滇東門戶」、「滇黔鎖鑰」、「雞鳴三省」之稱。特殊的喀斯特地貌、60萬畝連片油菜花花海、"一目十瀑"的九龍瀑布群、多依河的田園風光和魯布革三峽的峽湖景觀和尚未開放的古生物化石群,共同造就了羅平雄、險、奇、幽、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
  • 水在喀斯特地貌的旅遊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一詞,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