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出沒山谷中,「石海」掀蓋頭
◎青州雲駝風景區發現幾處喀斯特地貌,最大一處近30畝
◎專家稱對地質研究提供重要參考依據,具保護開發價值
雲門山街道付家莊村東的「石海」景觀。
濰坊新聞網11月14日訊2009年,我市在臨朐縣冶源鎮海浮山上發現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海」(曾作報導),日前有市民向記者爆料,在青州市雲駝風景區幾處山谷中又發現了大片「石海」。11月12日、13日,記者前往青州探訪發現,藏在雲駝風景區內的「石海」地貌雖然沒有海浮山上的典型,但也十分壯觀。曾到臨朐縣冶源鎮海浮山考察「石海」地貌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顧兆炎博士認為,目前青州雲駝風景區發現的「石海」對於研究該區域地質形成特點提供了重要的輔助參考依據,同時,也具有較大的旅遊開發潛力。
兩山山谷地帶,「石海」連成了片
12日上午10時許,在青州市風景區管理局副局長劉金鑫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雲門山,尋找這片鮮為人知的「石海」。劉金鑫首先帶記者來到了雲門山山門南側,此處從遠處看就是一塊巨石,石頭的底部是一個清澈的水泊,並時不時地噴發出「煙霧」,形成一種煙霧繚繞的感覺,仿佛進入了仙境。「這裡原來是一個山溝,常年流水,這些石頭都是經過常年衝刷形成的,而這些煙霧是後來製作的,並不是自然形成的水霧。」劉金鑫解釋說。
記者走到這塊巨石上發現,這塊巨石其實是許多塊層層疊疊的石頭,石頭和石頭之間還有洞,像一塊塊凝固的浪花。劉金鑫說,這只是青州雲駝風景區喀斯特地貌的一部分,整個雲駝風景區還分布著成片的這種石頭。
隨後,劉金鑫帶記者來到雲門山東側的將軍山,一片綿延的「石海」埋沒在荒草中,荒草隨風搖曳,時不時地露出淺灰色的石頭。記者看到,這片「石海」從西往東傾斜分布,一塊緊挨著一塊,鋪在整個山坡上,像一片凝固的浪花。走近後,記者看到,「石海」中的石頭大小不一,形狀各式各樣,經過常年的雨水衝刷和風化,每塊石頭都摸上去非常圓滑。
在將軍山的西南側是臥禪山,在這裡也分布著一大片的「石海」,將軍山和臥禪山的「石海」連成片,有近兩平方公裡。
雲門山街道朱家莊村南的石柱地貌。
乾涸河道中,遺留石峰石柱景觀
劉金鑫說,在雲門山街道朱家莊村南還有一處喀斯特石林景觀,與之前的溫潤風貌相比,那片石林則是一派硬朗挺拔。於是,在劉金鑫的帶領下,記者一行又趕往朱家莊。
順著山坡到達谷底後,一條蜿蜒深幽的乾涸河道映入眼帘,河道裡邊是無數光滑的鵝卵石。在岸邊的亂石中,記者還發現了幾塊方解石和鐘乳石。
「雖然現在這裡沒有水,但是這些石頭足以證明這裡曾經是一片汪洋。」劉金鑫說,由於形成時間漫長,鐘乳石對遠古地質考察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順著河道走了一會,喀斯特地貌景觀完全呈現在眼前。遠遠望去,石峰石柱拔地而起,如刀削斧劈,直刺青天。走近後,只見石峰簇擁,長約十幾米,高度平均約七八米,氣勢磅礴,讓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用手撫摸石峰石柱,手掌上傳來粗糙的質感,只覺石質疏鬆,有的地方已呈現碎裂的模樣。「幾億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積了許多厚厚的石灰巖,經過了後來的地殼運動,巖石露出了地面,又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態、嶙峋的石峰石柱奇觀。」劉金鑫介紹說。
石塊形態千奇百怪,還藏有化石
隨後,記者一行又來到了雲門山街道付家莊村東,步行數百米後,大片「石海」景觀映入眼帘。如果說石林壁立千仞的話,那麼石海卻是層層疊疊,浩瀚無邊。只見近30畝「石海」綿延無際,有的石塊緊挨在一起,有的獨自挺立著,遠遠看去,整個「石海」疏密適宜、錯落有致,鋪在山坡上,像一片一望無際的大海,浩瀚的海面上掀起了一朵朵白色的浪花。
記者走近觀看,與石林中石頭的粗糙不同,這裡的石頭由於雨水衝刷和風化已經變得圓潤光滑,石質呈青色。這些石塊形狀千奇百怪,有的像一隻蹲坐在荷葉上的青蛙,凸出的石頭恰似青蛙兩隻咕咕的眼睛;有的像一隻溫順安靜的綿羊,頭上的兩隻角和身上的羊毛依稀可見;有的像一條盤在地上的眼鏡蛇,兩隻眼睛恰巧被風化成兩個窟窿……這些石頭中間有著一道道或深或淺的溝壑,透過溝壑可以毫無障礙地看到遠處的風景。
劉金鑫說,在這裡可以找到多種類型的化石,有烏龜化石、小魚化石、貝類化石、海螺化石等等,曾有工作人員在這裡找到很多。
背景新聞
臨朐4.7億年前「石海」
是最北的地表喀斯特
「喀斯特」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Krast,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
2009年,臨朐縣冶源鎮海浮山上發現一處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約600米的「石海」自然景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專家經實地勘察後,認為海浮山「石海」形成於約4.7億年前,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緯度最高的(北緯36°)大面積地表喀斯特地貌。
◎尋找
根據古書記載發現
說起「石海」的發現,劉金鑫告訴記者,他從古書上看到青州有大量的石灰巖,其中在仰天山發現了石灰巖溶洞,而仰天山和雲門山、駝山位於同一山脈上,都屬於沂蒙餘脈,仰天山發現了石灰巖溶洞,那麼雲門山和駝山會不會也有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劉金鑫翻閱了很多古書資料,根據古籍的記載,在青州地區的確存在喀斯特地貌原生態帶,位於青州雲駝風景區火石山西南側約1公裡處,在南北120米、東西100餘米、落差20餘米的狹長溝澗地帶,裸露地表的巖石呈淺灰色,不規則東西向層層排列,酷似天然衝積形成的「滾水壩」。
「當時看到書上的記載後,我就開始尋找。」劉金鑫說,經過考察,確定雲門山山門南側為石灰巖,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獲得這樣的收穫後,他又繼續尋找,先在將軍山和臥蟬山發現了「石海」,隨後又在朱家莊和付家莊附近發現了形狀各異的「石海」。
◎專家
具有潛在開發價值
劉金鑫介紹說,雲駝風景區巖溶構造自然景觀分布多處且集中成片,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徵,而目前發現的喀斯特地貌多在洞穴中,像這種裸露在地表的「石海」比較少。
12日,記者電話聯繫到了2009年曾到臨朐縣冶源鎮海浮山考察「石海」地貌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顧兆炎博士。顧兆炎博士介紹說,目前我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大都分布在南方,北方比較少見,地表出現的喀斯特景觀更是罕見。「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具體的形成年代也需要現場進一步考察才能得出結論。」青州雲駝風景區發現的這些「石海」對於研究該區域地質形成特點提供了重要的輔助參考依據,同時,也相對具備了潛在的保護開發價值,具有很大的旅遊開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