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喀斯特地貌的旅遊

2021-01-12 趣知科學小課堂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一詞,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裡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巖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世界自然遺產委員會一致通過審議表決,將「中國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由貴州省牽頭,貴州荔波、雲南石林、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成為中國的第6項世界自然遺產。

水的旅程

旅遊路線一:地表

今天帶著我的兄弟姐妹們來到了這片土地,有極厚的可溶性巖石區域,現在的土地有點凹凸不平,比較平緩。我們沿著凹地流走,不斷的衝刷,然後就有了明顯的凹槽,我看完風景後,覺得仍然不盡興,就多來了幾趟,再來的時候,一點的凹槽有了更大的落差,在兩山相連的基座風景區,路還有點小,不好通過,現在應該要叫他峰叢景點了,因為就現在的景色,已經是大有不同,頗有排山倒海,波瀾壯闊之感。想來我一直見證著景點的變化,內心非常的激動。

最近聽說「峰叢」景點改名「峰林」了,我趕緊去看了,原來是把基座風景區改了,山與山之間變得相對獨立散布,山與山更加的挺拔秀麗,錯落有致,我是日出時分到的,碰巧遇到雲海翻滾,光影交錯,美不勝收,真是仙境才有的景。

經過長時間的衝刷,巖石溶蝕的更多了,有的甚至成了孤峰。

在我不遠處的景點,那裡比較密集,聽說景點是和我這邊差不多,先是叫「石芽」,後改名「石林」。

旅遊路線二:地下

這次,開發了新的路線,我們通過各種縫隙、孔洞進入地下,製造出巨大的洞穴與地下河系統,

我們帶著碳酸鹽,從洞頂上滴下來,然後碳酸鹽析出並再次沉澱為固體,就這樣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鐘乳石。

眾多遊客在地下河相遇,浩浩蕩蕩地流走,偶爾露出地面,就會形成瀑布。

隨著我們不斷的溶蝕,洞穴坍塌,就形成了「天坑」,有的天坑巨大無比,像是著名的大石圍天坑,可以盛下半個西湖的水量。

如果天坑四周繼續被溶蝕,會形成自然的橋梁,叫「天生橋」。當然天生橋的成因有多種,地下河通道坍塌只是其一。

我們帶著的碳酸鹽離子,在合適的條件下,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隨著水溫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類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鈣華沉積。鈣華中含許多雜質和多種不同元素,並且有水生植物的影響,使得鈣華呈現出多種色彩。著名代表是九寨溝。

以上便是我的旅遊雜記。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我們感嘆,讓我們歡喜,愛護自然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點個讚,加個關注哈!

相關焦點

  • 喀斯特地貌
    ↑ 「地質論壇」 ↑↑關注本公眾號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溶巖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碳酸分解出H離子和碳酸根離子, H離子與CaCO3反應 ,從而使CaCO3溶解。
  •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理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國家有很多地形都是喀斯特地貌,那麼喀斯特地貌是怎麼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鹽類巖石地區,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溶蝕與沉澱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 神奇的喀斯特地貌,你知道多少?
    喀斯特巖溶地貌是大自然的傑作,鬼斧神工。滴水可以穿石,聚沙可以成塔。喀斯特地貌就是大自然一刀一刀,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傑作!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 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區,為何世界喀斯特地貌看這裡
    相信很多人就算沒親眼看到過喀斯特地貌,也一定在學習地理的時候領略過它的風採。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山水運動形成的地理奇觀,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叫做巖溶地貌,除此之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等作用,形成了特別的喀斯特地貌。
  • 地質科普丨丹霞地貌與喀斯特地貌對比分析
    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巖層中有不少石灰巖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鬥。
  • 喀斯特地貌解說
    喀斯特(KARST)就是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衝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
  • 神奇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巖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裡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滷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
  • 等你去看真正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塌陷等機械侵蝕過程。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域較廣,如廣西、雲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徵體現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現象。
  • 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這便是十裡畫廊的由來,而創造了一幅幅神奇畫作的偉大畫家,便是大自然,如果要給這些畫家們劃分出一個藝術流派,那一定非「喀斯特地貌」派莫屬。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
  • 天坑:喀斯特地貌獨特景觀
    這是由兩類喀斯特形成作用中水動力性質及活動能量的巨大差異決定的。在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具體條件下,天坑一般都是當地喀斯特地貌中最年輕的成員。此外,在旅遊觀賞方面,是否具備稀有、險峻、雄奇、壯觀、生態環境獨特和生物多樣性等綜合屬性,也應被認為是鑑別天坑與一般漏鬥或豎井的重要指標之一。
  • 貴州最小眾的旅遊地點,世界上最完整的喀斯特地貌,領略苗寨風情
    貴州處於祖國的西南部,一直是個冷門的旅行地點,但是貴州的風景早在16年就被評為了世界上52個最值得去的旅遊地點之一,由於貴州的旅遊一直都沒有被大力開發,反而保留了它最原始,最純正的山地味道,喜歡純天然山水的朋友們要旅遊的話一定要來看一看貴州。
  •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參考答案:(1)石灰質受雨水溶蝕滲入地下,經過循環後隨溫泉湧出,湧出的溫泉順山坡流淌時,石灰質沿途沉積,長期積累便形成一片片階梯狀的石灰質鈣化堤 (2)全球變暖,降水減少;旅遊酒店大量引水,導致水白淨能力下降;遊客眾多,排放的廢棄物多,導致汙染嚴重,致使鈣化堤變色。
  • 我國貴州省的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類型的喀斯特景觀?
    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巖溶地貌」,主要是通過外力中的流水作用,對於可溶性巖石,主要是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也就是通過化學反應溶解石灰巖,從而進行侵蝕,這種地貌最初發現於歐洲克羅埃西亞伊斯的利亞半島北部的喀斯特高原,所以命名為「喀斯特地貌」,由於全球地表的可溶性巖石的分布面積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
  • 我國最出名的6大溶洞,去了才知道喀斯特地貌的魅力
    說起喀斯特地貌,不得不想到溶洞。在地理說中是這樣描述喀斯特地貌的,是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的巖石(一般是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形成的地貌,包含地表和地下,也稱巖溶地貌。溶洞就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空間,是石灰巖中碳酸鈣在水和二氧化碳長期作用下轉換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氫鈣。化學式:CaCO3+H2O+CO2=Ca(HCO3)2。
  • 杭州「瑤琳仙境」——調皮的喀斯特地貌
    杭州「瑤琳仙境」——調皮的喀斯特地貌北方,是很少見到喀斯特地貌的。因為,秦嶺淮河線以北地區,降水量逐漸減少,再加上北方本就缺水,所以,喀斯特地貌是難以形成的。而雲貴高原,卻是多有喀斯特地貌的,有的人不太了解喀斯特地貌,總以為是自然界的一些外力作用將石頭衝擊成各種各樣的奇形怪狀的模樣,就好像西北的「風蝕蘑菇」一樣。我也是個孤陋寡聞的人,也不太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具體情況,只對其略知一二。本著求學的態度,我查閱了百度,也得到了最官方,也是最準確的回答: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
  • 2021國考行測備考:石林是喀斯特地貌嗎?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蝕能力的水(自然界的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溶蝕能力)對於可溶性巖石(大多是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從而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態的總稱。自然界中的水一般都溶解有二氧化碳,呈現一定的弱酸性,對於可溶性的巖石,包括碳酸鹽類巖石、硫酸鹽類巖石和滷鹽類巖石等會產生化學反應而使巖石溶解於水中。
  • 中國十大最美喀斯特地貌,你知道嗎?
    特殊的喀斯特地貌、60萬畝連片油菜花花海、"一目十瀑"的九龍瀑布群、多依河的田園風光和魯布革三峽的峽湖景觀和尚未開放的古生物化石群,共同造就了羅平雄、險、奇、幽、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加上濃鬱的布依民族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璀璨的人文景觀,使得羅平成為雲南省旅遊環線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自然之旅"的一個好地方。
  • 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在赤水考察 首次發現丹霞喀斯特地貌
    多彩貴州網訊 4月29日,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曾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及旅遊地貌組長,原廣東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黃進教授,在赤水市相關領導的陪同下,深入復興鎮凱旋村張家灣,對丹霞天然轉石和奇石進行科研考察
  • 雲南普者黑,罕見的喀斯特地貌如人間仙境
    普者黑屬於滇東南巖溶區,是發育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景區內有265個景點,各具千秋,312座孤峰星羅棋布,83個溶洞千姿百態,54個湖泊相連貫通,2萬畝水面清澈透明,13公裡大峽谷雄偉壯觀,3公裡茶馬古道神秘古樸,還有4萬畝高原喀斯特溼地。如此之大的喀斯特地貌湖泊溼地與石山峰林融為一體,在我國比較罕見。普者黑因為是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拍攝地和爸爸去哪兒取景地而名聲大噪。
  • 濰坊發現喀斯特地貌"石海" 專家稱具開發價值
    曾到臨朐縣冶源鎮海浮山考察「石海」地貌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顧兆炎博士認為,目前青州雲駝風景區發現的「石海」對於研究該區域地質形成特點提供了重要的輔助參考依據,同時,也具有較大的旅遊開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