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一詞,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裡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巖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世界自然遺產委員會一致通過審議表決,將「中國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由貴州省牽頭,貴州荔波、雲南石林、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成為中國的第6項世界自然遺產。
水的旅程
旅遊路線一:地表
今天帶著我的兄弟姐妹們來到了這片土地,有極厚的可溶性巖石區域,現在的土地有點凹凸不平,比較平緩。我們沿著凹地流走,不斷的衝刷,然後就有了明顯的凹槽,我看完風景後,覺得仍然不盡興,就多來了幾趟,再來的時候,一點的凹槽有了更大的落差,在兩山相連的基座風景區,路還有點小,不好通過,現在應該要叫他峰叢景點了,因為就現在的景色,已經是大有不同,頗有排山倒海,波瀾壯闊之感。想來我一直見證著景點的變化,內心非常的激動。
最近聽說「峰叢」景點改名「峰林」了,我趕緊去看了,原來是把基座風景區改了,山與山之間變得相對獨立散布,山與山更加的挺拔秀麗,錯落有致,我是日出時分到的,碰巧遇到雲海翻滾,光影交錯,美不勝收,真是仙境才有的景。
經過長時間的衝刷,巖石溶蝕的更多了,有的甚至成了孤峰。
在我不遠處的景點,那裡比較密集,聽說景點是和我這邊差不多,先是叫「石芽」,後改名「石林」。
旅遊路線二:地下
這次,開發了新的路線,我們通過各種縫隙、孔洞進入地下,製造出巨大的洞穴與地下河系統,
我們帶著碳酸鹽,從洞頂上滴下來,然後碳酸鹽析出並再次沉澱為固體,就這樣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鐘乳石。
眾多遊客在地下河相遇,浩浩蕩蕩地流走,偶爾露出地面,就會形成瀑布。
隨著我們不斷的溶蝕,洞穴坍塌,就形成了「天坑」,有的天坑巨大無比,像是著名的大石圍天坑,可以盛下半個西湖的水量。
如果天坑四周繼續被溶蝕,會形成自然的橋梁,叫「天生橋」。當然天生橋的成因有多種,地下河通道坍塌只是其一。
我們帶著的碳酸鹽離子,在合適的條件下,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隨著水溫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類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鈣華沉積。鈣華中含許多雜質和多種不同元素,並且有水生植物的影響,使得鈣華呈現出多種色彩。著名代表是九寨溝。
以上便是我的旅遊雜記。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我們感嘆,讓我們歡喜,愛護自然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點個讚,加個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