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貴州石漠化治理的新舉措

2020-11-24 搜狐網

  (2004年10月28日播出)

  節目導視:石漠化治理刻不容緩,貴州地礦建議在加強地質化學背景調查的基礎上,通過提取地下水治理石漠化。

  主持人:觀眾朋友晚上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近年來石漠化已成為我省生態建設的一個主要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省委省政府也將石漠化的治理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農林、水利、國土等部門通過近十年的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石漠化的治理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貴州省地礦系統在各部門已取得的治理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貴州的地質實際,提出了新的治理措施,請看本期《今日視點》——貴州石漠化治理的新舉措。

  貴州是個巖溶地貌發育較為完整的省份,素有「喀斯特王國」之稱,然而伴隨著巖溶地貌發育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新的生態問題——石漠化。

  同期聲: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總工程師 王明章

  我們說貴州的石漠化是巖溶石漠化,而不是巖溶地區就沒有石漠化分布。

  王明章,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總工程師,貴州省地質調查院副院長,主抓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近年來面對貴州石漠化的發展形勢,他將工作重心和研究方向轉向了針對巖溶石山區以石漠化為主的生態地質環境研究和治理。在他的帶動下,自1999年以來,貴州省地調院從地學的角度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完成了全省範圍內以石漠化為主的生態地質環境調查,查明了生態地質環境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引起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從地質的角度對石漠化的成因進行了分析。

  同期聲: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總工程師 王明章

  石漠化的形成,我們認為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在地質背景條件下,這是它的基礎條件,也就是說在巖溶地區,在缺水地區、缺燃料地區;第二個因素就是人為活動,就是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導致的。

  由於貴州是一個沒有平原和山間盆地支撐的省份,使得人均耕地不足一畝,老百姓為了生存就只有向荒山要土地,在巖石縫中種糧食,結果糧食產量也不高,土層也被翻鬆了,水土流失加劇。

  同期聲: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總工程師 王明章

  這是在貴州巖溶石山地區比較典型的一種坡耕地開墾方式,它的最後結果就是加劇水土流失,石漠化繼續發展。

  貴州省羅甸縣的大關村曾經是我省移土造田的代表,結果全村糧食夠吃了,卻造成大面積的石漠化。在認識到這一做法的錯誤性後,現在全村在山腰廣種杜仲、桃樹、梨樹、花椒等經濟林,在山腳平整土地後,利用地表泉修建水窖,解決土地灌溉和人畜飲水。種植經濟林提高了農民收入,農民不再上山毀林開荒,同時也涵養了水源,現在大關村的山坡上已是鬱鬱蔥蔥。

  同期聲: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總工程師 王明章

  大關的這種治理模式主要適合在峰叢、窪地,地下水埋得很深的地方。在我們貴州峰叢、窪地比較多,它這種模式在我們貴州包括在黔西北、黔南是比較合適的方式,也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方式。

  根據全省生態地質環境調查結果,王明章提出應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了治理區的地質條件和地球化學背景以及不同植物群落對地質、地球化學背景適應性的前提下,制定出與之相匹配的地表防治方案,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為此他們在黔南州平塘縣的塘邊和克度兩鎮做了一個示範,在調查清楚塘邊和克度兩鎮的地下水資源,地表地質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通過提取巨木河地下水,解決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經濟收入,避免毀林開荒,水土流失,然後根據兩鎮土壤所含的礦物質,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及種植名、特、優產品提供建議。

  同期聲: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總工程師 王明章

  我們提出了我們的觀點,行不行要有一個工程來證實,現在我們選擇了巨木地下河,以地下水開發為龍頭,同時加上地質化學背景調查,來為地方經濟的發展,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個平臺。

  同期聲:平塘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張智勇

  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它這種模式,通過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配套進行土地綜合整治,來進行石漠化治理的探索模式,我認為是切實可行的。

  這是地礦部門從地質的角度提出的石漠化治理措施,而石漠化的治理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集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為一體的綜合體系,需要一定的社會背景和政策的幹預、導向、調節,它不應是一種簡單的對環境的復原,而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自然作用及人工的幹預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夥伴」關係,推動自然的保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地礦部門也認為,單靠任何一個部門或一個行業是不能使石漠化達到最佳治理效果的,必須打破行業界限,將資金、技術進行整合,綜合治理。

  同期聲: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總工程師 王明章

  我們認為只有把不同學科進行整合,而且在一定的法律、法規條件下,在政府部門的組織下,調動各個行業把資金、技術整合起來,查清楚基礎,根據基礎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同期聲:平塘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張智勇

  石漠化的有效治理要實現的話,我認為首先國家要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大投入;其次,要整合相關部門的資金進行集中投入,捆綁使用。

  主持人:石漠化是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只有各部門協調配合,齊抓共管,充分調動資源進行綜合治理,才能有效防止石漠化的蔓延

  好,感謝收看今天的節目,再見。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治理石漠化要因地制宜 專家學者為貴州石漠化治理「支招」
    與會嘉賓  石漠化的罪與罰  「石漠化是貴州地區最為突出的生態問題,不僅破壞生態環境、導致水土流失和水旱災害頻發,而且嚴重影響地區農林牧業生產和水資源保障,造成生態貧困。」他不無惋惜地說「貴州興義的萬峰林景觀非常奇特,但是卻不能申報自然遺產,就是因為當地的石漠化嚴重植被遭到破壞,所以石漠化的治理是非常必要的。」隨後盧院士著重介紹了貴州省石漠化的成因及一些成功的治理方法和經驗,並提出了三位一體理念:即加強水-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災害綜合治理和建設安全的生態環境三者的相互貫穿和結合。
  •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貴州多舉措推進石漠化治理助力脫貧攻堅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張玥 李遠莉)發展和生態是貴州兩條堅定不動搖的底線。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貴州推動林業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在促進農民增收和精準脫貧中,石漠化防治發揮了哪些作用?
  • 向「地球癌症」說不 氣象部門積極參與石漠化治理
    在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荒漠化具體表現為石漠化,呈現「土瘦、水枯、山窮、林衰」的特徵。  近年來,氣象部門發揮氣象科技優勢,主動參與石漠化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通過多年實踐,積累了治理經驗,取得了治理成效。如何向「地球癌症」說不,如何改善石漠化面貌,又如何上演「點石成金」的生態「大戲」?讓我們從氣象角度著眼,一探究竟。
  • 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
    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頂壇模式:即石漠化地區花椒種植模式。晴隆模式:即石漠化地區種草養畜模式。黔西南州晴隆縣依靠石漠化工程種草養牛羊、修建棚圈、圍欄等,既實現家庭收入翻番、又避免牛羊踩踏破壞植物,實現生態經濟的雙贏。
  • 西南石漠化綜合治理高校大有可為
    今年「中華環保世紀行」的採訪重點之一是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災害防治問題。記者日前隨團考察了貴州、雲南兩省相關地區。記者沿途了解到,西南地區石漠化災害的發展及潛在發展仍很嚴重,關鍵是農業面臨危害,需要綜合人口、經濟、環境幾方面共同治理。
  • 貴州省全國政協委員:繼續大力支持貴州省石漠化綜合治理
    、部、局大力支持下,貴州近年來石漠化治理成效明顯。近年貴州在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中,深入調研、理清思路、科學實施,從當地石漠化成因和實際情況出發,科學配置農、林、水等各種治理措施,通過項目整合,綜合治理,積極發展地方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功探索出了生態農業導向型、封山育林與生態修復主導型、人工造林與林產業導向型、草地建設與生態畜牧業主導型、坡耕地與水土保持建設主導型、水資源開發與灌溉農業主導型、生態旅遊主導型等多種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
  • 廣西治理石漠化成效繼續穩居全國第一!
    聚焦發布會為更好地介紹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情況,自治區政府新聞辦於2019年4月29日(星期一)上午9時30分,在廣西新聞發布廳舉行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
  •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石漠化威脅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石漠化威脅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3 15:37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貴陽7月13日電(記者李黔渝)專家將中國南方喀斯特比喻為「石漠化荒漠中的『生態孤島』」,以揭示目前中國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的石漠化威脅。
  • 國新辦就第二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等情況舉行發布會
    監測範圍涉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8個省(區、市)的463個縣,監測工作從2011年初開始,2012年5月中旬結束,歷時近一年半。共組織技術人員4000多人參加,調查圖斑231萬個,建立了包括4萬餘個GPS特徵點、近億條信息在內的石漠化監測信息系統,掌握了2005~2011年間我國石漠化動態變化情況。
  • 為什麼我國西南部雲貴高原地形區,會多發「石漠化」現象?
    那麼,發生在我國西南部雲貴高原地形區的「石漠化」現象,屬於哪類環境問題呢?關於雲貴高原的「石漠化」「石漠化」顧名思義就是由石頭組成的荒漠,那麼肯定是屬於生態破壞問題,那麼是不是屬於「土地荒漠化」呢?從狹義的角度來看,石漠化並不屬於土地荒漠化,而是屬於水土流失的範疇,我們可以從石漠化的成因角度來理解。為什麼雲貴高原地區多發「石漠化」現象?所謂「石漠化」,又稱為「石質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從而使得基巖裸露的現象,石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
  • 【今日視點】跨省藥業混改落地開花
    原標題:【今日視點】跨省藥業混改落地開花2018年10月,雲南省工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貴州百靈企業集團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貴州百靈正式入股雲南植物藥業有限公司,以自有資金7.06億元向雲植藥業進行增資擴股,混改後貴州百靈佔股40%。
  • 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山地石漠化公園開放 荒漠到青山的完美蛻變
    以開拓者的堅守探尋石漠化治理之路此次開放的太平湖山地石漠化公園由科普展館和戶外展示區兩部分構成,科普展廳講述了太平湖從荒漠化情況嚴峻之地到而今綠水青山之姿,戶外展示區則通過土壤層對比、荒漠化場景打造等景觀讓遊客充分體驗。兩個展廳內容相輔相成,為眾人奉上一段太平湖的精彩旅程。
  • 《喀斯特地貌,適生植物及石漠化對策》究極研討,圖文教科書級別
    思達米今天要研討的課題是喀斯特地貌適生植物及石漠化對策今日命題一:什麼是喀斯特地貌?卡斯特地貌就是巖溶地貌那什麼是巖溶地貌呢?巖溶地貌就是地面和地下覆蓋著大量可溶性巖層的地貌類型。中國喀斯特地貌在西南地區分布最多,有55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於廣西,雲南和貴州。一,廣西地區是喀斯特出露面積最大的省份,有12萬平方千米,佔廣西面積60%!(都是大石山區,如下圖的圈圈)
  • 不毛之地蝶變綠色家園——石漠化地區雲南西疇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這句寫在雲南文山州西疇縣興街鄉東升村委會江龍村小組院牆上的順口溜,正是江龍村民們脫貧致富的秘訣,也是石漠化地區西疇縣綠色發展之路的通俗表達。20世紀60至80年代,西疇縣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25%,石漠化面積佔全縣國土面積的71.6%,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深重的地區之一。
  • 一線視點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一線視點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2020-08-01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克地壩陵河特大橋:以新舉措提升進度「最強音」
    9月23日訊 中鐵二十局集團滬昆客專貴州段克地壩陵河大橋,以科學管理,精心組織,優化工序等新舉措,在80天內完成2#墩21根樁施工,比計劃提前10天完成,使樁基施工取得新的突破,提升進度「最強音」。 9月23日訊 中鐵二十局集團滬昆客專貴州段克地壩陵河大橋,以科學管理,精心組織,優化工序等新舉措,在80天內完成2#墩21根樁施工,比計劃提前10天完成,使樁基施工取得新的突破,提升進度「最強音」。 克地壩陵河特大橋為雙線特大橋,是鐵路總公司Ⅰ級風險橋梁,也是滬昆客專貴州段重難點工程之一。
  • 「貴州日報評論員文章」提升綠水青山顏值 做大金山銀山價值——六...
    平壩小河灣新貌綠色已經成為貴州最靚麗的底色,但生態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提出的殷切希望,是「十四五」時期全省發展的重要思路,是推動各項事業大踏步前進的科學指引。抓好生態環境保護,是貴州強化上遊意識、上遊責任,築牢長江、珠江上遊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必然之舉。
  • 水土流失與石漠化有什麼關係?
    水土流失與石漠化有什麼關係?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把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的關係說成「密切關係」您不會答應,可能會回應一句:「正確的廢話。」□從成因的關聯上看,先有水土流失,後有石漠化。石漠化是水土流失嚴重的表現。□從分布地區上看,水土流失可以出現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半乾旱、半溼潤、溼潤等地區,分布較廣;石漠化一般出現在熱帶、亞熱帶的溼潤、半溼潤地區,且集中在喀斯特地區,分布較窄。這樣看來,水土流失地區不一定有石漠化;石漠化地區一定有水土流失。
  • 「展望「十四五」」貴州自然資源系統|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11.55億噸、鋁土礦2.93億噸、金礦(巖金)152.6噸、錳礦3.63億噸;落實建設用地「增存掛鈎」,全省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超過20%,超額完成國家下達我省「十三五」時期的目標任務;健全礦產資源綠色化開發機制,制定全國首個綠色勘查地方標準,建立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三合一)制度,實施礦產資源新「三率」標準;做好全省500畝以上壩區種植土地保護,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耕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石漠化面積減少量居全國巖溶地區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