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太空治理,中國不能喪失話語權

2020-11-09 科技日報

◎ 作者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 編輯 | 陳磊

國際太空秩序正在進入動蕩調整重塑新階段。除了太空垃圾,人類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的各種活動也需要規範和治理,將太空活動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迫在眉睫。

打開一張太陽系八大行星圖,你會發現自帶「行星環」的土星非常炫酷,格外拉風。

不久的將來,可能地球也會擁有自己的「光環」。

不過遺憾的是,構成地球「光環」的物質並不是塵埃和隕石,而是人類親手製造的「汙染物」——太空垃圾。

圖片來源:歐洲航天局

自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人類就開始了往太空「放衛星」的歷史。隨之而來的,就是太空垃圾的爆發。

如今地球附近被記錄在案的廢棄太空飛行器以及空間碎片,已經超過5萬個。

可別小瞧這些太空垃圾。它們在太空遊蕩,一旦與正在運行的衛星發生「剮蹭」,足以將其直接摧毀,從而產生更多碎片。因此,開展太空垃圾的治理已經迫在眉睫。

除了太空垃圾,人類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的各種活動也都需要規範和治理。兩周前,來自我國航天領域的近30名專家相聚香山科學會議,謀劃著未來太空治理的「中國圖景」。

太空還是未被瓜分的「處女地」,航天大國都在 「跑馬圈地」

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星球,就像大海上的一個島嶼。繼陸、海、空之後,如今太空是人類活動的第四疆域。

大航海時代,各國通過探險將新發現的島嶼、大陸佔為己有。與此類似,在大宇航時代,太空探索成為搶佔太空資源的重要手段。

通過不斷擴展對深空天體的到達和探測能力,航天強國已經成為新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在太空利益爭奪中佔有主導權。因此,向太空進軍,各國雄心勃勃。

2019年,美國成立太空司令部,負責統一指揮美國的全球太空作戰行動,明確太空是物理作戰域和戰場,並完善相關作戰條令。

與此同時,美國還聯合盟國常態化開展太空作戰演習演練,演習覆蓋戰略、戰役、戰術各層次。

此外,法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也相繼設立太空作戰指揮機構;印度成立國防航天局,成功實施首次反衛試驗;日本籌備組建宇宙監視部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人類向太空「放衛星」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頻率和軌道資源被掠奪性搶佔。

2019年8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通過了簡化小衛星審批程序的文件。該文件針對滿足特定條件的低軌星座放寬了審批要求,降低了申請門檻,縮減了審批程序,大大便捷了美國公司的小衛星申請程序。

以SpaceX公司為例,該公司已經超前佔有4萬多份頻率資源,涵蓋Ka、V、Q頻段。

「這將導致空間軌道、位置、無線電頻率等稀缺資源更趨緊張,爭奪越來越激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說。

美國等國鼓勵私營企業或個人對地球空間、月球、小行星等進行商業開發,進行「跑馬圈地」。比如,美國通過《2015年外空資源探索和利用法》,賦予私人外空礦物資源開發合法性;2017年,盧森堡也通過《探索與利用外空資源法》,賦予企業太空採礦權力。「毫無疑問,這些舉措將使空間資源爭奪進一步向更遠的深空延伸。」於登雲強調。

圖片來源:NASA官網

與此同時,太空國際治理主導權爭奪也不斷加劇。美國在太空領域複製「美國優先」戰略,憑藉技術優勢強化太空博弈主導權。

美國牽頭實施的國際空間站(ISS)項目,聯合俄羅斯、法國、德國等15國參與建設,60餘個國家共同參與應用和實驗,影響力巨大。

同時,美國大力渲染「中國威脅論」,2019年2月發表《太空安全挑戰》報告,稱中國和俄羅斯發展太空技術對美國的太空安全構成「挑戰」。

「國際太空秩序正在進入動蕩調整重塑的新階段,我國必須強化太空活動現代化治理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強調。

組織管理和法律法規都尚存短板:常態化頂層決策機制亟待完善,我國尚無航天法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在建設航天強國的道路上成績斐然:神舟飛船、北鬥導航、「嫦娥」、「天問」,一項項重大航天工程相繼實施;地球、月球、火星,中國航天人探索宇宙的步伐從未停歇。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然而,「我國航天事業依然存在著空間資源統籌力度不夠、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國際話語權主導權不強等制約航天發展的突出問題。」吳偉仁感慨道,這更凸顯了我國太空活動現代化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我國的太空活動治理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概括起來說,仍然在組織管理、法律法規、國際合作以及支撐技術四個方面存在問題。」吳偉仁直言。

我國太空活動治理缺乏系統完善的常態化頂層決策機制。

具體來說,就是重大決策一般一事一議,沒有發布國家級的太空活動戰略。

更重要的是,在太空活動組織管理上越位、缺位現象同時存在,管理涉及多部門多單位,存在「九龍治水」現象。資源配置管理粗放,軍民商業航天發展不均衡。

於登雲說,從世界範圍看,航天商業化投入與應用已經成為未來航天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但我國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參與航天產業發展的程度還基本處於初級階段。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包括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制定了有關航天活動的法律法規。

完善的太空法律法規體系是航天強國建設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支撐。然而,遺憾的是,我國是世界航天大國中唯一沒有航天法的國家。

「我國的太空活動治理尚處於以行政政策為主導的管理階段,國家層面的行業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嚴重滯後於國家整體的法治發展水平。」於登雲解釋說。

我國現有的《空間物體登記管理辦法》《民用航天發射項目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空間碎片減緩與防護管理辦法》等管理辦法多屬於部門規章。

毋庸諱言,這嚴重阻礙了太空活動的安全、有序和可持續發展。

核心技術無法滿足需求,國際合作缺少頂層設計

太空垃圾一直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現實中,這些空間碎片已經給在軌太空飛行器造成了不小的威脅。

到2018年底,國際上超過16顆衛星因碎片撞擊而「身亡」或出現異常。

2009年,美國「銥星33」在西伯利亞上空近800公裡高度,就撞到了已經報廢的蘇聯「宇宙-2251」衛星。

這次撞擊的後果很嚴重,不僅導致「銥星33」直接「斃命」,而且還產生了大量的空間碎片。

發展空間碎片減緩與清除等太空治理現代化的支撐技術,對於太空飛行器飛行安全至關重要。

「空間碎片減緩與清除技術是在太空活動治理中不可或缺的處置技術,除此以外,在太空活動治理中還要用到許多監測技術。」於登雲說。

「雖然我國在空間態勢感知、碎片減緩等支撐太空活動的治理技術手段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我國的核心探測技術和感知能力仍然無法滿足太空活動治理的需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強調。

比如,在空間目標監測方面,我國主要依靠地面系統,存在「看不全、看得慢」問題。

再比如,空間碎片減緩與清除方面,我國空間碎片主動移除技術基礎薄弱,距離形成可以常態化運行的系統要求差距明顯,低成本業務化服務能力尚不具備;行星防禦技術方面,有關研究還基本上停留在很淺的概念研究和紙面上的方案設計階段,尚不能為可能會發生的小行星撞擊威脅提供防禦決策諮詢。

除了支撐技術,在航天事業發展中,國際合作也至關重要。

在專家看來,我國的航天國際合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要的就是缺少系統完善的頂層設計。「具體來說,我國缺少國際合作長期性、總體性的戰略目標和政策引導。」吳偉仁解釋說。

將太空活動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迫在眉睫

太空活動治理是全球公共區域治理的戰略制高點,也是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手段。國際社會對太空治理極為關注。

為推動我國太空活動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專家們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建議。

與會專家一致建議:將太空活動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持續開展太空活動治理重大問題研究,加快航天立法進程,加大國際合作的政策支持與投入力度,加強對商業航天活動的引導。

國家要建立太空活動治理理論常態化研究機制,發揮政府、工業界、學術界的協同作用,打造多個有影響力的太空活動治理研究智庫。

「我國應長期開展太空活動熱點、難點及前沿問題研究,構建新時期太空活動治理理論體系。積極塑造中國太空活動國內、國際表達方式,開展豐富多樣的、全方位的宣傳推介活動,提高中國航天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王赤表示。

針對航天立法,加強部門間協調,梳理《航天法》立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以改革發展推動航天法治化進程,按照「分步推進,急用先行」的原則,加快推動頂層《航天法》的立法進程。

在開展國際合作方面,於登雲表示,要爭取國際和地區空間組織在我國落地,大力支持我國科研人員在國際空間組織任職和參加活動,並針對國際合作特點完善外事政策制度,進一步放寬科技人員出國時間、一次出訪國家數量等方面的限制。

作為太空活動的「新秀」,應該把商業航天作為太空活動治理的重要組成力量予以推進,改善商業航天發展環境,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簡化各類許可流程,形成公平、有序的產業競爭格局。

「加強商業航天活動監管,特別是在遵守國家安全法、國際空間條例、進出口管制、發射場及試驗場安全管控等方面嚴加監管,確保合法合規。發揮商業航天機制靈活、創新性強等優勢,鼓勵其積極開拓空間目標監測、碎片移除等國際商業市場,在國際太空活動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吳偉仁強調。


相關連結:中國航天事業「成績單」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有一個「飛天」夢。

幾十年篳路藍縷,一顆顆衛星升空,來看看我國航天事業的「成績單」: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繼美國、蘇聯、法國和日本之後,我國成為第五個能製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我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完成空間飛行試驗之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實驗成功;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並安全返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順利升空;

2011年11月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完成我國首次空間飛行器自動交會對接任務;

2012年6月18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飛船成功進行首次載人交會對接;

2013年4月26日,中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首發星——「高分一號「衛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開啟了中國對地觀測的新時代;

2015年12月17日,「悟空號」發射升空,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2019年7月25日,由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

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2220秒後,將實踐二十號衛星準確送入近地點192千米、遠地點6.8萬千米的預定軌道,發射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首戰告捷;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7月31日,我國向全世界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2020年7月23日,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次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是中國邁向深空的重要一步;

……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在建設航天強國的道路上成績斐然,令人振奮。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由視覺中國提供

科技日報•深瞳工作室出品

編輯:張爽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太空治理,中國不能缺席
    與此同時,太空國際治理主導權爭奪也不斷加劇。美國在太空領域複製「美國優先」戰略,憑藉技術優勢強化太空博弈主導權。美國牽頭實施的國際空間站(ISS)項目,聯合俄羅斯、法國、德國等15國參與建設,60餘個國家共同參與應用和實驗,影響力巨大。
  • 太空還是未被瓜分的「處女地」中國不能缺席太空治理
    太空治理,中國不能缺席國際太空秩序正在進入動蕩調整重塑新階段。除了太空垃圾,人類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的各種活動也需要規範和治理,將太空活動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迫在眉睫。深瞳工作室出品採 寫:本報記者 陸成寬策 劃:陳 磊打開一張太陽系八大行星圖,你會發現自帶「行星環」的土星非常炫酷,格外拉風。
  • 科技日報:太空治理中國不能缺席,航天立法要加快推動
    與此同時,太空國際治理主導權爭奪也不斷加劇。美國在太空領域複製「美國優先」戰略,憑藉技術優勢強化太空博弈主導權。  美國牽頭實施的國際空間站(ISS)項目,聯合俄羅斯、法國、德國等15國參與建設,60餘個國家共同參與應用和實驗,影響力巨大。
  • 提升參與國際海洋治理話語權——訪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領隊徐韌
    新華社「雪龍」號7月28日電  題:提升參與國際海洋治理話語權——訪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領隊徐韌  新華社記者鬱瓊源  目前,「雪龍」號正在白令海執行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任務。與以往七次科考相比,本次特點主要是滿足國家需求,開展業務化觀測;提升我國參與國際海洋治理的話語權,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兼首席科學家徐韌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據介紹,我國前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都是圍繞重點科學問題展開,而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首次實施極地業務化調查,旨在建立長期調查斷面,開展系統監測觀測,推進北極環境的長期業務化觀測,為系統掌握北冰洋特性和變化趨勢積累資料。
  • 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新時代新步伐)
    海洋垃圾治理是時下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不僅是新時代的呼喚,也是實現中國「向海而興」的重要舉措。針對海洋汙染日益嚴重的現狀,中國創新海洋治理理念,有效助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強國建設。
  • 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須把握這幾個問題
    所謂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簡而言之,就是中國為了在全球海洋治理中不斷取得優勢地位、發揮更大作用而採取一系列行動的動態過程。筆者認為,為了提升參與水平、實現治理目標,中國可在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過程中著重把握以下幾個問題。支撐動力日益強大的國家海洋實力與國際影響力是支撐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根本動力。在當前的全球海洋治理體系中,權力仍然是決定國家地位的基礎和產生國家行為的本源。
  • 中國積極參與北極公域治理的路徑與方法
    該合作應當是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不以犧牲別國的利益來成全自己,而是找到合作的最佳路徑,保證參與合作的國家都能從中受益。此外,可持續原則是中國參與北極治理一貫秉持的原則,北極公域的資源開發、能源利用都有必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根本目的。
  • 中國航天飛速發展,美感嘆:中國將抓住未來太空的話語權
    03年神五實現載人航天技術的實現,即標誌著中國在航天技術上的飛躍,引得國內外媒體熱烈討論。此後的神六、嫦娥、神九、天宮,一次次的突破都引得國內外廣泛的關注。而在最近幾周,中國的太空計劃因為它在太空飛行方面的遠期計劃,又一次受到了美國媒體的強烈關注。
  • 中國新火箭新飛船高調首飛,定調未來太空話語權
    ,為開啟中國空間站時代打前陣中國自信啟動高密度發射模式,在軌建造空間站拉開序幕,定調未來中國太空話語權從4月24日移至5月5日這次發射原本鎖定4月24日,即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紀念日當天,但由於長徵五號B火箭一些技術問題而推遲。
  • 《城市夢》:紀錄電影參與城市治理
    2020年10月31日上午,新青年電影夜航船影評小組進行了第九次討論,本次討論的話題是「《城市夢》:紀錄電影參與城市治理」。所以,在觀看《城市夢》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產生代入感,不僅僅是為影片中的城管人員和王天成一家設身處地地思考,也為中國的城市治理而思考。實際上,中國當代的文明進步史其實就是無數個王天成家庭的城市化史。
  • 全球海洋治理的未來及中國的選擇
    對於中國而言,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體系建設,對內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需求,對外是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踐「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抓手。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仍然存在能力建設、周邊環境、國際競爭等方面的局限性。
  • 中國話語權的五個基本層次
    這一重要思想明確提出了建設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問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中國話語權應包括五個基本層次。  一是「堅實的話語基礎」,有底氣。這主要指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等在世界上具有發展實力及國際地位。有實力就有地位,有地位就具有無聲的話語權。今天,中國道路促進中國成功,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表明我們已經擁有話語權的堅實基礎。
  • 治理渤海汙染需要大海般的胸襟
    多年前,曾有學者發出「再不治理,渤海恐將成為下一個死海」的預言。現在看來,這一預言幾成現實。有朝一日,渤海真成了死海,再來談治理就沒什麼意義了。好在眼下還處在「成為死海」的過程中,拯救渤海的機會還未喪失。   怎麼治理?
  • 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權
    近日,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承辦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權探討」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建設展開深入探討。
  • 媒體析如何構建中國話語權:主動設置國際議題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被各國廣泛關注的同時,也遭受著諸多質疑甚至責難。究其原因,在於目前中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仍處於弱勢地位,話語權與國際地位不相適應。話語權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自我封賞的,更不是他國贈賜的,而需要精細塑造、培育和爭取。
  • 淺析全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話語權的重構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網際網路思維;新聞話語權 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是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前提和基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 智庫動態|中國數字經濟走向世界的隱憂,缺主導權和話語權
    城市群超大規模的市場為中國的產業鏈數位化、價值鏈數據化、創新鏈平臺化和供應鏈智能化提供了顯著的比較優勢。 把握世界數字經濟規則的主導權與話語權,破解規則「卡脖子」問題各國數字經濟治理實踐中已形成了數據治理、算法治理、數字市場治理和網絡生態治理等四大領域和一定的經驗共識,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話語權博弈日趨激烈。
  • 網民的話語權幻覺
    但網絡和社交網站的出現讓個體發聲的門檻一再降低,現在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註冊一個微博、微信,向整個中國網際網路「宣布」一些事情了。但,這個東西和我們剛剛澄清過的話語權定義相符麼?話語權的噪音效應先不說低門檻有沒有提高話語權,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眾所周知的社交網絡噪音。
  • 智庫| 全球治理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倡議公民參與研究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完善全球治理體制,在全球治理民主化的基礎之上,發揮聯合國及其成員國的主導協調作用,引導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社會公眾力量著眼長遠,共同參與全球治理,進而取得最大限度的共識,採取最大限度的集體行動。
  • 田豐|網絡社會治理中的「飯圈」青年:一個新的變量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青年代際人群成為社會治理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參與群體,他們的社會組織模式、社會參與模式、社會行為規則和社會意識都將影響到社會治理的方式和路徑。組織化的飯圈青年在當下的網絡社會治理中尤為重要,因為當下網絡社會治理過程中網絡和青年不是相互孤立、互不影響的變量,而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