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網絡社會治理中的「飯圈」青年:一個新的變量

2020-12-04 人民智庫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青年代際人群成為社會治理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參與群體,他們的社會組織模式、社會參與模式、社會行為規則和社會意識都將影響到社會治理的方式和路徑。組織化的飯圈青年在當下的網絡社會治理中尤為重要,因為當下網絡社會治理過程中網絡和青年不是相互孤立、互不影響的變量,而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影響因素。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認為,正視網絡青年文化圈層,視其為社會組織和社會參與模式,更需要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尊重虛擬空間裡多元價值亞文化圈層的並存,關鍵是在平等前提下給予飯圈裡的青年人更包容的發展空間,使之逐步樹立與現實世界社會規範一致的行為規則,進而拉動飯圈青年人廣泛參與到現實社會和網絡空間的社會治理中來。

改善青年參與網絡社會治理的政策建議

1

重視網絡原住民一代的社會參與路徑和特點。就飯圈青年線上線下雙重路徑參與的特點來看,其參與具有廣泛性、協同性、聚集性。因而,社會治理體系創新必須重新審視網絡時代青年社會參與的路徑和特點,引導其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對可能存在的社會危害也要有所預防。

2

注重合理引導網絡青年群體中的意見領袖。要把握青年一代的興趣和特點,創造更好的民主協商的社會參與環境,使之自發形成自主性強的規則塑造模式,通過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喚起其主體意識,並形成群體性的「意見」引導機制。

3

客觀看待青年一代在虛擬空間中的話語權。一方面,要避免對青年人及其小眾興趣愛好的汙名化;另一方面,在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網絡空間中需要關注青年人話語權對其失範行為的作用,避免違反社會規則的話語權被濫用、被誤用,成為導致網絡空間負面事件和現實生活失範行為的引子。

4

重視亞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力量的潛力。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其作為推動青年人社會參與、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防範其造成具有破壞性和失範性社會群體行為的風險。

5

引導和培育全社會的責任意識和規則意識。在網絡社會治理過程中,要強調網絡平臺的監管責任,更要強調偶像的社會責任。

1

網絡社會青年群體的特徵和飯圈的形成

青年人作為網際網路的原住民,從小就耳濡目染地與網絡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故而在早期網際網路生態中,迎合青年人喜好和符合青年人特點的內容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無論是網絡消費,還是網絡文化,都出現了「得青年者得天下」的態勢。

圍繞著青年人構建的網際網路生態主要集中在泛娛樂領域,從最初的網絡購物、網絡追番、網絡文學、二次元文化,到現在比較流行的網絡直播短視頻、網路遊戲等都出現了比較典型的青年趣群化聚集,產生了各自的圈層文化。早期,這些領域和現實生活社會治理的連接性較弱,也較少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非娛樂領域,由於缺少與現實社會的連接,飯圈文化經歷了一個「野蠻」生長的階段。

當網際網路全面普及之後,人們走向線上線下融合式的社會參與時,飯圈不可避免地給社會治理帶來一些衝突和矛盾,其原因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作為飯圈主力的青年人總體上仍處於人生的成長期和向成年人發展的過渡期,其社會化進程尚未完成,對社會事物的認識仍然處於探索階段,難免會帶有一些偏離主流價值觀的不成熟觀點。

第二,儘管虛擬空間和現實社會存在諸多交融之處,但在行為規則上仍然存有差異。而熟稔於虛擬空間飯圈規則的青年群體進入現實社會之後,有可能漠視這種行為規則差異而一意孤行,做出一些不被主流社會所認可的舉動。

第三,虛擬空間是允許個性鮮明的飯圈群體存在的,甚至只有個性鮮明的飯圈群體才能在網絡中吸引到更多的關注者和路人粉,而現實社會雖然也會尊重人們的個性化選擇,但同時也強調集體性和社會性,故此網絡中張揚的個性群體在真實生活中能否被接受也是一個容易引發對立的因素。

當然,即便沒有網際網路的存在,向成年人過渡中的青年人追求個性和規則意識不足同樣會引發其與主流社會的對立,而網際網路不過是起到一個放大鏡的作用,讓飯圈裡青年人的特點更容易被觀察到,這更像是一個青年傳統特點在網絡時代的呈現。然而,飯圈青年特有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參與模式卻是以往時代所未曾出現的。

影響飯圈青年社會組織和社會參與模式的是網際網路去中心化的特性。網際網路聯通了世界,它傳遞的信息流既讓青年人獲得了廣闊的國際視野,也讓青年人潛移默化地習得了不同社會背景的多元文化和價值。同時,網際網路去中心化和自主性強的特點,也讓青年人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民主意識、平權意識和主體意識,特別是在網絡中的青年自組織裡,民主和平權是較為通行的議事規則,每一個參與其中的青年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主體,不需要仰視他人。

多元價值和平權意識又決定了青年人更可能扮演局部的積極參與者和廣泛的議題對話者的角色。從局部的積極參與者角色扮演來看,青年人集中且活躍的領域多存在於與其價值觀、興趣、愛好相符的網絡領域,並且其能夠成為其間的「主角」。反之,在話題更為廣泛的現實生活中,青年人更希望作為平等的對話者,他們對待一些「不平等」社會條件選擇抵制和不配合。於是,主體意識讓青年人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以及以獨立意識和獨立地位參與社會治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綜合來看,網絡時代青年人的社會位置比以往有了比較明顯的改變,飯圈青年能夠成為虛擬空間的局部中心,且隨著其活動的增加,不斷地向現實生活領域拓展,關注的議題和領域也漸漸涉及社會治理的更多方面。在現實生活中,青年人仍然力圖保持已經習得的多元價值和平權意識,這對成人社會的規則提出了比較大的挑戰。他們更多的時候是扮演平等的對話者角色,而非遵從者角色,這也體現出青年人較強的主體意識。在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青年人的主體意識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變革,特別是在虛擬空間規則和社會生活規則不完全一致的時候,網絡和青年兩者效用的疊加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2

飯圈青年的自組織及其引發的思考

一些學者認為,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出現,青年人作為網絡原住民一代正在顛覆以往成年人主導的社會秩序。確實,新的社會組織方式和社會參與方式為飯圈青年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空間。尤其是在網際網路發展的早期,青年人在虛擬空間中佔據了主導地位,掌握了較多的話語權,飯圈作為虛擬社會的一部分是處於與現實社會脫嵌狀態的。隨著網絡對社會各個年齡階段人群滲透程度的不斷加深,虛擬空間和現實社會的交互相融程度也不斷提高,議程設置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交織。以往的飯圈議題正在試圖不斷地破圈、破次元壁,而主流社會的議程也開始左右著飯圈所討論的話題。

本文所討論的飯圈青年是在特定的網絡社會組織和社會參與模式下,形成的組織化的青年群體。組織化的飯圈青年在當下的網絡社會治理中尤為重要,因為當下網絡社會治理過程中網絡和青年並不是相互孤立、互不影響的變量,而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從近期發生的一些案例來看,網絡與青年兩個變量有組織地結合在一起能夠造成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社會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說是影響未來網絡社會治理格局的雙刃劍。

飯圈青年在網絡時代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有組織的社會群體,近年來其爭議和影響力均不斷擴大」。飯圈作為網絡青年自發組織,其組織目標是為各自的偶像盡力維護和宣傳正面形象。飯圈青年善於利用網絡工具,且有一定的組織基礎和網絡趣群的存在,在線上線下一體化、扁平化組織模式下,其響應速度和組織動員能力相當突出。而突出的響應速度和組織動員能力在不同組織目標的引導下,造成的社會影響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走向。

首先,從社會組織方式來看,去中心化、構架扁平化、非正式化三個特點都非常明顯。飯圈核心成員作為組織捐贈和組織舉報的中心點,其傳達捐贈信息和舉報信息的路徑沒有嚴格的層級,是以發散式指令形式快速傳播,且整個過程中沒有正式組織的參與,看上去都是飯圈青年個人自發組織、自願參與的網絡行為,乃至後期偶像工作室和偶像全球後援團既可以將其定義為個別和少部分粉絲的單獨行為以進行切割,也可以將其歸結於偶像的成績進行宣傳。當然,這種帶有彈性的處理策略是與飯圈的組織模式密不可分的。

其次,從社會參與方式來看,每一個參與者都有較強的自主選擇性。無論是公益捐贈,還是舉報行為,都是同時在多個平臺採取了多種路徑和多個方法,飯圈青年之間體現了高度的協作性和快速的動員響應的社會組織模式。

再次,飯圈青年的自組織行為起源於虛擬空間,落腳於現實社會。飯圈青年都走向了線上線下融合式的社會參與模式,這也意味著以往將飯圈青年視為與現實社會脫嵌的網絡趣緣群體的看法已經隨著飯圈青年的破圈行為逐漸轉化為現實與虛擬融合式的社會參與。

又次,虛擬空間中的飯圈文化更強調平等和共存,網絡時代的青年主體性感知在虛擬空間中明顯存在。

最後,以往網絡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脫嵌的情況下,虛擬空間的行為對現實社會生活影響不大,也很少遵從現實社會的行為規則。這體現出網絡時代青年儘管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更多虛擬空間的話語權,卻隨著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式參與,越來越需要遵從現實社會的價值共識和行為規則。

總體而言,網絡社會特點加上青年人社會組織和社會參與特點,決定了以往僅僅把飯圈視作一種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看法是不全面的,以飯圈為代表的網絡青年亞文化圈層具有極強的社會組織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且隨著現實社會和虛擬空間的融合,網絡青年亞文化圈層對現實社會的影響也將更為明顯。

可見,飯圈青年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既可能作為積極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也有可能成為觸犯社會規範和虛擬空間規則的越軌者。正視網絡青年文化圈層,視其為一種社會組織和社會參與模式,更需要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尊重虛擬空間中多元價值亞文化圈層的並存,關鍵是在平等前提下給予飯圈裡的青年人更包容的發展空間,使之逐步樹立與現實世界社會規範一致的行為規則,進而拉動飯圈青年人廣泛參與到現實社會和網絡空間的社會治理中來。

3

改善青年參與網絡社會治理的政策建議

需要重視網絡原住民一代的社會參與路徑和特點。網絡時代,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隔閡逐漸淡化,作為網絡原住民一代的90後和00後的網絡行為逐漸與社會生活融入在一起,網絡社會青年群體成為社會治理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群體。

從既有案例研究來看,飯圈青年的社會參與呈現出線上和線下共同參與的雙重路徑,這意味著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對90後和00後的分析和判斷不能只局限於青年人在虛擬空間中的行為表現,更要關注青年人網絡行為融入社會生活之後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就飯圈青年線上線下雙重路徑參與的特點來看,其參與具有廣泛性、協同性、聚集性。

廣泛性

是指在類似於飯圈青年的網絡青年群體內部一旦發生相關的網絡事件,群體內部是普遍參與,而不是個別行動。

協同性

是指飯圈青年在網絡事件中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為了一個目標相互協作。

聚集性

是指網絡事件形成相應的中心點,而青年人的社會參與是圍繞著中心點來展開的。

廣泛性、協同性、聚集性特徵在線上線下可能造成正面或者負面的社會效應更加轟動。青年人的網絡參與路徑和特點對社會治理體系創新而言極為重要,因為飯圈的動員機制、組織模式、團結社會力量的靈活性和爆發力都是傳統社會組織模式所無法企及的。

注重合理引導網絡青年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從既有案例來看,以飯圈青年為參與主體的網絡事件的走向主要受到少部分「意見領袖」的影響。對社會治理而言,「意見領袖」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但在網絡青年群體中,飯圈的「意見領袖」則與以往「意見領袖」有一定的差異。

飯圈青年「意見領袖」的出現帶有一定的隨機性,因為飯圈青年的聚集是圍繞著偶像形成的,在沒有偶像或者偶像背後經紀公司的支持下,不存在固定的「意見領袖」,所以「意見領袖」的出現往往是圍繞著某一個事件而產生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網絡中每一個節點都有可能成為階段性、局部性中心的特點。當臨時的「意見領袖」出現並發出行動號召後,飯圈青年可能圍繞著臨時的「意見領袖」開展各種社會參與活動,並展現出驚人的爆發力。

在圈層化或者趣群化的網絡青年群體中,由於具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或者相似的利益關切,更容易出現臨時的「意見領袖」,因而對臨時的「意見領袖」的引導就需要從針對個別人擴大到對陣地主要參與群體的規則的塑造,要把握青年一代的興趣和特點,創造更好的民主協商的社會參與環境,使之自發形成自主性強的規則塑造模式,通過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喚起其主體意識,並形成群體性的「意見」引導機制。

客觀看待青年一代在虛擬空間中的話語權。在早期網際網路尚未普及的情況下,青年一代在虛擬空間飯圈中擁有了比較大的話語權,而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青年人儘管在虛擬空間中仍然佔有一定話語權,但其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影響力可能是被過度高估了。尤其是從近期發生的一些案例來看,飯圈在社會組織和社會參與方面的表現引人注目,但真正能夠發揮實效的還是現實社會的規則規範。

故而,對飯圈在虛擬空間中所擁有的話語權要客觀看待,在一些青年人主導的泛娛樂領域,需要尊重他們的想法,沒必要把虛擬空間泛娛樂領域與現實生活等同起來,尤其是要避免對青年人及其小眾興趣愛好的汙名化。

重視亞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力量的潛力。以往有關亞文化的研究都側重於其與主流文化的差異性,以及其自身的符號性、叛逆性、對抗性特徵,較少有研究者將亞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力量來研究。在網絡時代來臨之前,作為亞文化主要參與群體的青年人往往因為是小眾群體,很難在地理空間上實現聚集,而網絡時代的小眾群體則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實現大規模的聚集,這意味著任何一個亞文化圈層都有可能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組織力量。

考慮到處於亞文化圈層的青年人還帶有較強的共性,比如飯圈青年有共同的偶像,更容易形成群體性的身份認同和集體意識,這為亞文化作為社會組織力量提供了群體基礎,且其組織、動員的便捷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引導和培育全社會的責任意識和規則意識。網絡青年,如飯圈青年的聚集通常有兩個比較明顯的聚集點,其一是網絡平臺,如微博;其二是圍繞偶像組織的網絡社交群,如微信群。網絡青年的組織和參與高度依賴這兩個聚集點,大部分網絡群體行為的發起、傳播也是起源於這兩個聚集點,兩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在網絡社會治理過程中,要強調網絡平臺的監管責任,更要強調偶像的社會責任。

對於網絡青年而言,由於青年本身仍處於不斷成長、成熟的過程中,難免在其行為方式上出現一些失範和越軌,特別是缺乏足夠的責任和規則意識,容易由衝動產生衝突。建設現實生活中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在人人有責、人人盡責方面,年輕人還有比較大的成長空間。從青年一代成長的軌跡來看,並非是他們不願意承擔責任、遵守規則,而是由於其社會角色和社會閱歷的原因,相較於成年人而言比較缺乏責任和規則意識。因此,引導和培育青年人的責任和規則意識尤為重要,只有青年一代意識到了自身的責任、了解了社會規則,才有可能成為社會治理中的積極因子,才有可能不辜負黨和國家對他們「擔當責任、奮發有為」的殷切期望。

文章來源:《學術前沿》雜誌2020年10月上(微信有刪節)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博導 田豐

原文責編:張曉

新媒體責編:李思琪

視覺:王洋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網絡治理:一個具有時代性特徵的社會治理命題
    (一)事件的發生是「泛菜籃子」社會文化圈的責任實際上亞文化圈和粉圈這兩個圈層勢力的利益摩擦引發的這起事件,更像是發生在社會領域的一次強力地震,是波及社會倫理,社會法制,青少年教育,網絡治理、網絡暴力、行業規範等各維度社會治理的一次深層震蕩。
  • 青年圈群脈動的媒介感知與文化詮釋——基於「飯圈」現象的敘事分析
    作為網際網路媒介文化版圖中青年圈群的一個代表性縮影,「飯圈」是長期流行於青少年群體中的追星文化、粉絲文化、「迷」文化的新形式,是媒介社會化過程中圈群文化演化的新樣態,至今依然以各種形式存續並在媒介文化的具體實踐中不斷激活和演化,已成為我國網際網路實踐活動中的典型社會現象與文化現象。
  • 基於網絡社會特性的中國網絡社會有效治理
    面對網絡社會,既要抓住網絡社會興起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又要結合具體的國家與社會現狀,進行有效治理。而有效治理網絡社會,必須從網絡社會的本質、結構、特性等入手,尊重和理解網絡社會新的特性,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
  • 群團組織協作治理:一個社會網絡的分析框架
    由此,本文運用這一方法對群團組織的協作關係網絡進行研究,描述群團組織協作治理的網絡結構、特徵,突破群團治理單一主體研究的瓶頸,為群團組織改革提供一種新的理論認識視角和實踐參考,推動群團組織整體性協作治理的研究。基於此,本文力求解決以下問題:(1)群團組織協作網絡關係的結構和特徵是什麼?(2)群團組織中各主體的結構地位是怎樣的?(3)在群團改革中,如何有效地整合群團組織,提升其協作治理的績效?
  • 「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
    ,在與現實並行不悖的虛擬空間,重構粉絲生活,成就了一個新的文化群體。從語義上理解,「飯圈」是一個通俗化的集合性名詞,「飯」即「粉絲」,「圈」增添了群體邊界、區隔、限制的意涵。可以說,稱呼的改變宣告了一個獨立文化圈層的建立,表現出粉絲借力於網際網路構建新的社會關係的能力。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民以食為天」,稱謂亦多了份親切和理直氣壯的味道,顯示出當代青年亞文化行為趨向的普遍性、大眾化與合理化。
  • 中國「飯圈」考察報告
    2020年8月26日,六部門發文,治理飯圈背後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問題。為什麼,一個明星的事情,會引發全社會的關注乃至平臺約談,官方下場呢?為什麼,一個飯圈的問題會引發出網絡暴力未成年人網絡環境的一系列問題呢?
  • 當代社會思潮對青年群體的影響研究
    回顧百年之前的五四運動,不難看到,社會思潮對青年人精神和行為的塑造發揮著重要作用,引導他們投身於革命事業,開啟了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百年之後,中國新一代的青年人在多元化思潮的影響下會走向何方,這是一個值得全社會關注的主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當代青年與五四青年所處的社會環境相比,無論是國家的綜合實力,還是個體處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網絡社會治理中的「國家中心關係型」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當前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的一個悖論是:一方面,網絡技術日趨發達,網絡社會不斷崛起,人們在線上社會生活中的捲入程度不斷深化,網絡社會亂象此起彼伏,綿延不斷,亟待政府職能部門介入與治理;另一方面,由於角色定位不清,介入路徑不明,政府職能部門在治理網絡亂象中,顯得手忙腳亂,力不從心。
  • 數據社會給網絡治理帶來新課題
    為更加確切地理解我們自己所處社會的基本特徵,學者們使用了信息社會、消費社會、網絡社會等名詞刻畫其變遷過程。在大數據成為生產力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用數據社會表達我們所處社會的敘事模式。  可以說,中國社會的中產化程度支持了數據社會的發展,也簡化了數據社會各種智能商品的推廣成本。2019年網民調查發現,網民群體的主要構成部分,已開始從大專和本科群體向初中高中群體轉移。
  • 喧囂的飯圈,光明的未來
    回過頭來,我們驚訝地發現,如同勒龐在《烏合之眾》所說的,人們集合在一起,最容易通過奇蹟與傳說造一個神來自我感動。這原是飯圈的行事邏輯,但如今,這套粉圈邏輯已經滲透進了網絡空間的方方面面,讓人無處可逃,無可遁形。我們盤點了一切都在飯圈化的2020年,想通過此透視過去365天在屏幕藍光前的青年。我們一樣孤獨焦慮渴望被愛,熱血激情又空虛,獨立自信卻又圈層化。
  • 智慧司法與法治中國:發達的網絡社會應匹配發達的社會治理
    人工智慧給司法帶來重大變化和一系列挑戰由於網絡信息技術已經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生活,懲治網絡犯罪、保障網絡安全不僅關係到人民群眾利益和社會和諧穩定,而且關係到國家安全和主權。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絡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檢察理論研究所所長謝鵬程從網絡犯罪司法控制面臨的兩大挑戰——懲治網絡犯罪的力度不足和追贓挽損不到位出發,提出應如何在網絡犯罪智能化發展和智慧司法過程中提升我國控制網絡犯罪的司法能力,並完善控制網絡犯罪的司法體系。
  • 「飯圈」的認同邏輯:從個人到共同體
    因而,於公於私,「愛豆」在競爭活動和資源爭奪中的勝利,既事關「飯圈」整個群體的榮辱,又關乎每個粉絲的自尊。[26]因此,個人在某方面的自我價值感,源自其獲得的因這方面而組建的群體資格以及社會對此群體的積極評價,如在中國,一個就讀於北京大學或清華大學的學生,其學習能力方面的自我價值感,無疑來源於他的北大或清華的學生資格。
  • 網絡社會的新特點
    我們所使用的網絡社會這個概念,是有實在內容的。社會是以人為單元為依託的,中國有七億多網民,他們利用網絡平臺服務生產生活,實實在在地發生著社會聯繫和社會活動。 網絡社會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網絡社會的功能帶有共享性。所有人不分地域、不分貴賤、不分男女長幼,只要有條件和有能力接觸網際網路,就可以運用其功能分享其信息。二是網絡社會的主體帶有一定的流動性。
  •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雪亮工程」在加強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整合社會治理資源,防範社會風險,化解社會矛盾,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等方面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 新聞聯播cue飯圈女孩和帝吧,年輕人為何一夜長大?這就是答案
    網友評論繼飯圈女孩用自己的方式集體「守護全世界最好的阿中(中國)」後,「遠徵始祖」帝吧也行動了。17日下午,@帝吧管理員 發布「出徵檄文」,以「愛國、理性、文明、求真」為宗旨,發起「力撐港sir,護我中華」的「愛國青年網絡出徵」,並於當晚7點正式行動。共青團中央也開貼發聲!
  • 美國駭人的隱性影響鏈:論青年戀愛與性接觸網絡的結構
    本文最大的貢獻在於運用社會學想像力發現青年性結合網絡中缺乏「四角閉環」或「病灶中心」的原因,並用反事實人工社會模擬加以證實,對於青年疾控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文利用反事實人工社會模擬進行因果推斷,則可能是社會學第三種研究範式的研究範例。
  • 網絡社會時代的政府組織結構變革
    這樣,雖然不能保證系統中的每個點,都掌握全局信息,但是至少保證了整個體系至少有一個點(權力中心)掌握了全局信息,通過對整個體系的協調,最大程度上確保決策的有效性。  如前所述,網絡社會的最大特點通過建立起個體與個體的直接連接,並實現了海量數據的交換與處理,從而徹底改變了傳統社會中信息交換與處理的低下狀態。
  • 帝吧、飯圈女孩再出徵
    此前,帝吧網友和飯圈女孩以集體「出徵」境外社交媒體的方式,守護最美的阿中守護永遠的香港,感動了所有人。這一次,他們再一次用自己的力量守護祖國。  愛國青年網絡出徵話題微博熱度達到了2.3億,討論量達到了12.4萬次。
  • 網信辦救得了飯圈嗎?
    作者/關關今日,網信辦發布了一則《關於開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的通知》,其中第六條聲稱將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價值導向不良的信息和行為。顯然,這樣的飯圈生態早已畸形。因而通知一出,行業中普遍傳來了支持聲音。無論是呼籲更健康網絡環境的家長群體,還是疲憊於明星各種爭執和負面信息的網絡受眾,都寄希望於國家機器的出手。要重拳出擊的網信辦,能「撥亂反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