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會的新特點

2020-12-04 人民網

我們所使用的網絡社會這個概念,是有實在內容的。社會是以人為單元為依託的,中國有七億多網民,他們利用網絡平臺服務生產生活,實實在在地發生著社會聯繫和社會活動。

網絡社會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網絡社會的功能帶有共享性。所有人不分地域、不分貴賤、不分男女長幼,只要有條件和有能力接觸網際網路,就可以運用其功能分享其信息。二是網絡社會的主體帶有一定的流動性。有人把網絡社會空間定義為流動的空間。雖然網絡上也有域名,強調實名制,但不像現實社會那樣,有戶籍、有相對固定的居住地。三是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之間存在著互動性。也有人將網絡空間定義為延伸的空間,線下線上密切聯繫,相互作用。四是網絡社會新群體活動特徵明顯。在網民結構中,青年網民佔比大。網上經常性交流的群體,有的因為年齡、職業、教育背景等因素而聚集,而有的往往由於對社會感知的觀點和看法比較接近而進行交流。五是容易形成盲從和無序。不同於傳統社會,網民沒有組織和地緣方面的限制,容易形成情緒宣洩,出現非理性表達。

認識網絡社會的這些特點,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建設和管理網絡社會。一是加強網絡民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網絡硬體軟體建設,使更多人更好地運用網際網路,使網絡社會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二是發展網絡民主。通過網際網路,真實快捷地反映社情民意。加強網上輿論監督。要利用社會能見度提高的倒逼機制,推動社會管理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三是重視網絡宣傳。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利用網際網路宣傳解讀好法律條文和政策規定,回應網民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四是建設網絡秩序。既然網絡社會不是虛擬的,而是現實的,那麼網絡社會就需要法治、需要管理、需要秩序,要根據網絡社會的新特點,加強網絡秩序建設。要將網絡社會秩序建設與傳統社會治理創新結合起來推進。五是培育健康的網絡文化。網絡作為新的社會空間,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平臺,自身的文化也在形成和發展之中。要積極推動文明建網、文明用網,倡導守法、理性和社會責任,積極培育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

相關焦點

  • 基於網絡社會特性的中國網絡社會有效治理
    因此,對網絡社會的有效治理已成為當前治理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決定了整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由於網絡社會的產生是一個新現象,因此,需要在對其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謹慎制定科學的治理策略,需要解決好以下四個層面的問題。 一、充分認清網絡社會的實質和特性 網絡社會是作為人類歷史中前所未有的新現象和新社會組織形態。對網絡社會的治理首先要建立在對其實質和特性的了解基礎上。
  • 數據社會給網絡治理帶來新課題
    為更加確切地理解我們自己所處社會的基本特徵,學者們使用了信息社會、消費社會、網絡社會等名詞刻畫其變遷過程。在大數據成為生產力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用數據社會表達我們所處社會的敘事模式。  可以說,中國社會的中產化程度支持了數據社會的發展,也簡化了數據社會各種智能商品的推廣成本。2019年網民調查發現,網民群體的主要構成部分,已開始從大專和本科群體向初中高中群體轉移。
  • 數據中心網絡架構特點「新三樣」
    這樣的網絡更加適應如今的雲計算、大數據、高性能計算等新應用,是未來數據中心網絡的發展方向。從網絡整體模型這宏觀的角度來看,數據中心的網絡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讓網絡可以更加高效的運行,本文將根據多年來洞察數據中心網絡發展的變化,總結出來了數據中心網絡架構新的三大特點,對網絡的看法雖只是管中窺豹,但也能讓讀者略知一二,讓讀者充分感受下這些年發生在數據中心網絡身上的大變化。
  • 深圳網絡安全產業發展有哪些特點?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鄧雅蔓)隨著5G商用和新基建的逐漸普及,網絡安全產業的建設愈發有其必要性。11月28-29日,以「新基建 新安全」為主題的灣區創見·2020網絡安全大會在深圳如期召開。
  • 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特點
    這場戰「疫」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它全方位考驗著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考驗著中國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疫情的爆發、擴散與防控暴露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風險。這些社會風險既有全球化時代的共性特徵,也有中國特定發展階段、獨特國情和治理體系的個性特點。
  • 網絡輿情危機特點、成因及引導
    每個網民都可以參與社會各類事件的評論、發表自己的觀點,自由地獲取信息並表達思想,表達對社會上一些現象的態度和觀點,加之中國網民人數已經突破6億,針對某一事件很容易形成強大的網絡輿情。通過交叉學科的一些經典理論對網絡輿情的特點、成因、危機等進行分析,從而較為全面總結網絡輿情的引導措施,對網絡環境的監管具有借鑑意義。
  • 網絡社會的感性化趨勢
    相關研究應當注意對網絡社會發展變化的感性分析,以避免單純理性分析的片面性。關鍵詞:網絡社會/表象思維/符號價值/感性群體/感性化趨勢作者簡介:劉少傑,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社科基金: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網絡社會的結構變遷與演化趨勢研究」(項目號:15ZDA045 )的階段性成果。
  • 網絡教育有哪些特點與優勢?
    當下社會,光有工作經驗已經遠遠不夠,很多公司在招聘相應的職位時,都有一定的學歷要求,大專、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學歷文憑已逐漸成為工作的敲門磚。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網絡教育有哪些特點與優勢?
  • 以「媒介情境理論」解讀網絡社會
    ②       在網絡社會中,網絡使用的自主性、後臺屏障的設置以及網絡使用平臺的多樣化,都可以起到設置新情境的作用,而每一個情境實際上都是一個新的信息系統。例如對於不會上網的孩子,父母在孩子在場的情況下所使用的網絡工具,實際上已經建立了一個新的情境系統。相對於孩子來說,這個信息系統造就了一個後臺區域,而這個區域孩子是無法參與的。
  • 田豐|網絡社會治理中的「飯圈」青年:一個新的變量
    改善青年參與網絡社會治理的政策建議1重視網絡原住民一代的社會參與路徑和特點。就飯圈青年線上線下雙重路徑參與的特點來看,其參與具有廣泛性、協同性、聚集性。因而,社會治理體系創新必須重新審視網絡時代青年社會參與的路徑和特點,引導其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對可能存在的社會危害也要有所預防。2注重合理引導網絡青年群體中的意見領袖。
  • 新時期新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的結構、特點和發展方向
    所謂新時期新世紀,即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以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為政治主題的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時期,或者說是站在新世紀的起點對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行戰略考察。 所謂新時期新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的結構、特點和發展方向,即站在新世紀初的歷史時間點上考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文化結構、特點、實質以及發展方向。
  • 網絡社會時代的政府組織結構變革
    如前所述,網絡社會的最大特點通過建立起個體與個體的直接連接,並實現了海量數據的交換與處理,從而徹底改變了傳統社會中信息交換與處理的低下狀態。因此,原先難以交換傳遞的信息在網絡社會可以極為便易的實現交換,因此,整個社會都呈現出信息豐裕的狀態。在傳統社會中通常面臨的決策時的信息匱乏問題,在網絡社會中被徹底的改變了。
  • 社會網絡分析與文學研究
    作者:劉京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為研究社會關係的一種實證研究方法,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已有近80年的歷史,近30年來逐漸成為人文社科研究的一種新範式。簡單地講,社會網絡分析主要關注兩點:一是點,即社會主體;二是由點連成的線,即社會主體間的關係。
  • 正確認識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
    :   新世紀以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迅猛,截至目前,我國網絡文學作者已突破1500萬人,網絡文學用戶規模超4億,佔網民總量的50%以上。網絡文學IP在影視、動漫、遊戲、有聲等多元領域不斷發力,激發產業鏈上下遊的多維聯動,產業規模達百億元,現如今,網絡文學「走出去」邁出堅實步伐,海外影響力不斷增強,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已不容忽視。  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 《悟空傳》丨從這裡再看網絡文學與網絡新人類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面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社會紛繁複雜,人也由此產生了很多複雜的情感,人們常提的一種情感是焦慮,這簡直成了當代人的「病症」。網絡文學這一隨網絡新人類應運而生的事物,則更契合這一特點。文學風格大體可分為兩種,一類是「販賣焦慮」,那些「憂鬱哀愁」的文字讓人沉溺其中感慨自傷,一類是「積極」至「爽文」的地步,讓人自我陶醉,自以為可以一路刷怪最後無敵於天下。
  • 科技項目:社會網絡大數據分析系統
    1成果簡介社會網絡已經成為覆蓋用戶最廣、傳播影響最大、商業價值最高的Web2.0業務,在世界範圍內,最著名的社會網絡代表是Facebook、Twitter,用戶量分別達到12億、5億;國內使用人數最多的社會網絡工具是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其中新浪微博用戶達到
  • 網絡意見領袖與社會輿論的引導
    儘管網際網路空間整體上呈現出去中心化的格局,然而,網絡傳播場域依然存在著「意見領袖」群體,他們擁有更高的話語權及影響力,尤其是在社會公共事件傳播中,網絡意見領袖的話語行動總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輿論浪潮,於眾聲喧譁中影響輿論格局的變化。鑑於此,本文將對意見領袖在網絡傳播中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反思,進而提出以網絡意見領袖促進社會輿論引導的相關對策。
  • 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產生、演變及其特點
    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例,通過系統梳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擴散、應對中的四類社會風險,以及影響社會風險的因素,運用社會風險理論以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視野提煉概括出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八個特點,即風險擴散具有跨界性、區域化風險與內部化風險並存、單一風險向綜合風險轉化累積、自然風險與人為風險交織疊加、風險的建構性越來越明顯、普通群眾受到風險的影響更大、潛在的風險可能是長期的巨大的和風險有望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機會。
  • 李忠雙:三個特點了解民法典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特點之一:始終堅持人民立場 體現人文關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規定了在推進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廣大人民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以及如何保障自己的權利和如何履行相關義務。
  • 網絡語言、方言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10月18日晚林倫倫教授在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術報告廳做了「網絡語言與社會文化」的專題講座,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10月21日晚8:30——10:00南方網特邀林倫倫教授就「網絡語言、方言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專題與網友在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