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意見領袖與社會輿論的引導

2020-11-30 人民網

摘要】:意見領袖在網絡傳播中面臨著來自個體與社會的困境,因此出現了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跨界言說中的信任危機、網絡碎片化傳播中的行為失範和消費主義經濟下的主體異化。要通過網絡意見領袖來引導社會輿論,則意見領袖必須進行專業素養和公共精神的自我提升,同時推進網際網路公共領域的建設,政府機構也應加強主流意見領袖的培育。

關鍵詞】:網絡意見領袖;社會輿論;輿論引導

網絡意見領袖,即網絡傳播中出現的為他人提供信息,並且對他人有一定影響力的「活躍分子」。儘管網際網路空間整體上呈現出去中心化的格局,然而,網絡傳播場域依然存在著「意見領袖」群體,他們擁有更高的話語權及影響力,尤其是在社會公共事件傳播中,網絡意見領袖的話語行動總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輿論浪潮,於眾聲喧譁中影響輿論格局的變化。鑑於此,本文將對意見領袖在網絡傳播中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反思,進而提出以網絡意見領袖促進社會輿論引導的相關對策。

一、意見領袖在網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毋庸置疑,作為網絡傳播場域的核心節點,意見領袖對網絡輿論的生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然而,在社會轉型的現實語境下,在紛繁複雜的網絡環境中,網絡意見領袖的傳播行為面臨著諸多的困境,並由此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跨界言說中的信任危機

伊萊休·卡茨指出,意見領袖「必須擁有專業能力,是價值的表達者」[1]。換言之,意見領袖是基於其自身的專業能力,並通過對專業領域的信息的傳播和解讀,從而積聚並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在傳統媒體時代,由於媒介資源的相對集中,大多數意見領袖都是活躍於特定的社群中,通過群體內人際間的互動來傳播專業性資訊,而普通大眾也傾向於藉助意見領袖的專業資訊及權威觀點來更好地認知環境,以減少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

行至網際網路Web2.0時代,隨著自媒體的崛起,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得以不斷增長,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網絡意見領袖開始跳出專業領域進行跨界言說,尤其是在社會公共事件傳播中,包括商業大亨、娛樂明星、學者知識分子等在內的各界名人皆積極參與其中,或是轉發擴散傳播訊息,或是解讀事件傳遞觀點。誠然,跨界言說能夠擴大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範圍,然而,跨界行為也意味著專業性的相對消解,網絡意見領袖在跨界表達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信息誤傳、空泛解讀以及價值偏頗的現象,由此直接導致了網絡意見領袖的公信力的下降,公眾信任的缺失無疑使得意見領袖的引導力大打折扣。

(二)網絡碎片化傳播中的行為失範

眾所周知,網絡傳播的一大特徵就是碎片化,其構成了網絡意見領袖參與傳播的行為語境。網絡傳播的碎片化意味著「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2]以及意見觀點的分化,文本切割、語境缺失、邏輯混雜以及價值分歧是碎片化傳播的負面性所在,這些負面性促使網絡傳播中的失範現象時有發生。

迪爾凱姆指出,失範是「一種社會規範缺乏、含混或者社會規範變化多端以致不能為社會成員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3]。碎片化帶來的失範一方面表現為意見領袖個體行為中的形式激進主義。不少網絡意見領袖傾向於採取極富煽動性的言說方式進行自我「表演」,以碎片式的情緒宣洩和感性號召來爭取認同。感性的情緒宣洩不僅擠壓了客觀事實和理性觀點的表達空間,甚至可能演化為極端的話語暴力,如微博中時常出現名人之間的相互攻擊;另一方面,由於意見領袖都擁有或多或少的擁躉,意見領袖的激進話語無疑會放大群體極化效應。網際網路空間本就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意見陣營,而作為群體的中堅力量,意見領袖的行為失範極有可能促成更大範圍的群體失範,進而引發各意見「派系」之間的衝突和對抗。

(三)消費主義經濟下的主體異化

網際網路是技術與經濟合謀的產物,尤其是在經濟利益主導的現代消費社會,網絡意見領袖的傳播行為常被消費主義的邏輯所吸納,由此通往一條主體異化之路。從表面看來,意見領袖似乎是其信息生產行為的唯一主體,但在這背後,商業力量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以商業經濟的邏輯視之,作為「自媒體」的網絡意見領袖擁有可觀的注意力資源和象徵性資本,許多商業機構都意圖藉助意見領袖的「名人效應」來進行商業推廣,在經濟利益的誘使下,不少意見領袖都樂於將廣告信息植入新聞訊息及日常表達中,甚至成為資本的代言人。事實上,商業植入是一種相對顯性的異化現象,屬於信息文本的異化。隨著消費主義經濟的全面滲透,網絡意見領袖的異化更為主動也更為隱性,表現為個體精神的異化。根據達拉斯·斯邁斯的「受眾商品論」,意見受眾是網絡意見領袖擁有的可供交換的商品。為了提升自身的商業價值,網絡意見領袖需要儘可能地吸引受眾乃至生產受眾,因此,其在信息內容的生產中更傾向於採取迎合性的話語規則,甚至徹底被群體意志所裹挾,獨立性的缺失與話語權的濫用也導致整個網絡意見領袖群體逐漸「汙名化」。

二、通過網絡意見領袖促進輿論引導的對策

如上所述,由於個體、傳播環境及社會等多方因素的影響,網絡意見領袖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針對於此,我們仍需從意見領袖、網絡媒介及社會體系這三個層面出發,在規避負面效應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意見領袖的力量促進輿論引導。

(一)主體自律:專業素養與公共精神

學者胡泳指出,在社會轉型震蕩不已、社會共識亟待重建的今天,中國迫切需要「公共意識和公共利益的看門人」[4]。作為網絡傳播中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活躍分子」,網絡意見領袖理應能夠代表公眾利益,承襲「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然而,在公共知識分子被「汙名化」的當下,網絡意見領袖的主體自律亦迫在眉睫。

具體而言,首先,網絡意見領袖必須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能夠在一定的專業領域內深根紮營,如此才能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對龐雜的信息進行去偽存真,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基礎上,以獨到的思維和視角對有價值的信息加以解讀;其次,網絡意見領袖還應當秉承一定的公共精神。網絡意見領袖的公共精神必須建立在個體獨立性的基礎之上,並能夠敏銳地審視現實環境,用理性和邏輯來辨別與公眾利益相關的社會問題,以充分的責任感、批判意識和道義精神來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真正做到「言有物而行有恆」。

(二)媒介環境:網際網路公共領域的建構

一直以來,公共領域都被視為是公共輿論和社會共識形成的理想情境。哈貝馬斯指出,公共領域的存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由私人組成的公眾;自由交流、充分溝通的媒介;能夠就普遍利益問題自由辯論、充分交流,進行理性批判並達成共識。[5]相比傳統媒體的工具特性和中介性質,新興的網絡媒體更多地退居幕後,成為可供大眾參與和互動的公共空間,在這其中,網絡意見領袖毫無疑問地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

網絡意見領袖首先應當以平等的姿態與普通受眾展開持續的交流和互動,並從以下兩個層面來引導社群內的交往和對話:一是設置公共議程,意見領袖既要深入體察社會環境,又要面向普通大眾,傾聽社會民眾的訴求,從紛雜的社會現象中發掘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在客觀與真實的前提下推動形成公共議題;二是建構議題框架,即從特定的專業視角出發來探討社會問題,同時接納其他不同的視角和觀點,以理性分析替代情緒宣洩,以自由式辯論替代偏見式衝突,在充分而理性的群體對話中將公共議題推向縱深,努力形成社會共識。

(三)社會體制:主流意見領袖的培育

在網絡輿論傳播中,意見領袖所扮演的不只是自下而上的輿論助推者角色,其同時也可以是政府之於社會民眾的傳聲筒,但顯然,更為理想的狀態是作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梁,而這便有賴於主流意見領袖的培育。

一方面,政府機構應當加強與網絡意見領袖之間的溝通,從意見領袖群體中把握社會問題和民眾訴求,同時向意見領袖傳遞政府關於網絡輿論及社會建設的決策與態度,強調主流導向之於社會輿論的重要性。比如,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就曾主辦了「網絡名人社會責任論壇」,邀請潘石屹等網絡名人開展座談,提出對於網絡名人的六點希望和七條底線。另一方面,政府機構也可以主動利用新興媒體,積極使用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渠道與公眾對話,培養體制內的網絡意見領袖,如不少政府官員現已開通微博,及時發布政府權威消息,以極具親和力的話語表達方式就社會公共問題與民眾展開討論,這在提升政府機構公信力的同時,更有利於社會輿論的引導與社會問題的解決。

三、結 語

綜上所述,作為網絡傳播時代的「自媒體」,網絡意見領袖在社會輿論建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一方面發揮出強有力的正面導向作用,同時又在現實困境中呈現出各種負面問題。因此,在辯證認識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和作用的同時,我們更期待,通過主體自律、公共領域建構以及主流意見領袖的培育,能夠充分發揮網絡意見領袖的正面力量,實現社會輿論的主流導向,促進社會共識的形成,為和諧社會建設與社會發展保駕護航。(曹慧丹為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Katz, Elihu (1957). 「The 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An up-to-date report on an hypothesi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1:78.

[2] 彭蘭.碎片化社會背景下的碎片化傳播及其價值實現[J].今傳媒,2011(10).

[3] (法)埃米爾·迪爾凱姆.社會分工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0.

[4] 胡泳.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網絡意見領袖[J].新聞記者,2012(9).

[5] (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相關焦點

  • 網絡意見領袖的分類、形成與反思
    (二)傳播力和影響力 傳播力的前提是活躍度,也就是意見領袖的發言頻率。網絡意見領袖傳播力首先表現為其發布內容的閱讀量,轉發量和閱讀量密切相關;點讚、轉發、評論等是網民態度的反映,進一步體現了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和引導力。
  • 構建我軍特色網絡「意見領袖」隊伍刻不容緩
    關鍵詞:意見領袖;我軍特色;作用發揮去年,中共中央統戰部新成立「新的社會階層人事工作局」,工作對象包括非公經濟人士、留學人員和「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後者即是指新媒體經營人員和網絡「意見人士」,學界稱為「意見領袖」。
  • 網絡輿論引導,哪三個原則特別重要?
    網絡輿論引導要順應系統運作規律,將網際網路視為利益協調平臺、對話溝通的重要機制。當前,網絡輿論引導面臨著新挑戰,如表達者的群體失衡和複雜訴求、平臺的割裂與傳播的偏向、觀點的分化和共識的缺乏,這也對網絡輿論引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要在把握網絡輿論本質和研究維度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不同系統的運行規律與輿論主體的利益訴求,探索和總結相應的引導策略。
  • 大批網絡意見領袖聚集 北京會好嗎?
    報告對目前北京的文化發展狀況作出評估,稱目前北京集聚了大批網絡意見領袖,成為對中國網絡公共生活影響很大的策源中心之一。報告指出,近年來,以微博客等為代表的自媒體在中國呈現爆發性的增長,引發網絡文化發展在傳播特徵上的重大變革,對社會文化和輿論的形成、網絡文化發展秩序和文化生態的構建起到了重要的發酵乃至策源效能。
  • 中國網絡意見領袖的三個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管理模式的創新,眼界持續開闊起來的中國人中,依據職業特徵和工作習慣,湧現出了第二批意見領袖。而以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律師等為代表的專業技術人員,也開始逐漸意識到網絡空間的重要性,並掌握了藉助網絡發布意見,尤其是通過個人博客系統闡述個人主張的基本技能。由此產生的第二批意見領袖,其特徵可以概括為名人-技術-專業型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發展的第三階段伴隨著社交媒體在中國大陸的出現和迅速發展。
  • 網絡輿情危機特點、成因及引導
    【摘要】網絡輿情作為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和傳播作用。人們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觀點、想法及訴求,新媒體的普及使輿論環境變得豐富而複雜,給網絡的環境監管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發揮網絡輿情的積極作用,對網絡輿情進行正確引導,構建和諧網絡環境,已成為新時代網絡監管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 韓國「N號房」背後的意見領袖傳播與媒介倫理問題
    傳統社會或農村社會中,以「綜合型」為主;④意見領袖社交範圍廣,擁有較多的信息渠道,對大眾傳播的接觸度頗高、接觸量大。網絡傳播是一種新型的傳播生態,在這種傳播環境下,每個人都是傳播主體,人人都可能成為傳播的中心,人人都能成為意見領袖,網絡意見領袖也由此產生。
  • 虛擬網絡時代人人都想做意見領袖
    網絡時代,海量的視覺內容,流量為題的大數據背景下,自由意見賦予了很多人公共表達的權力,同時正負得兩極分化將網絡背後的人群推上了不一樣的高峰。在網絡世界裡我們自以為代替了某一群體的觀念,互相傳遞不同的價值觀,都想做背後的意見領袖。
  • 對網絡輿論中群體極化現象的研究
    五是在議題討論過程中有無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在其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六是應該注意研究群體的最終走向,是最終走向解體,或是與官方意見達成一致,還是一直保留下來成為一種民間申訴權利代表機構。一些避免群體極化現象的建議(一)提升網民素質,大力培養公共知識分子網絡輿論的形成往往始於一人發表一事件或意見後,不斷有人參與進來,而在這一過程中有意見領袖發揮巨大作用,將事件推向討論的高潮,逐漸形成輿論場,甚至是引發網友的實際行動
  • 意見領袖的缺席與兩種民意(「微博民意」和現實民意)差異的相關性
    [16] 眾多意見領袖積聚在微博平臺上,主要分為三類:第一種,公眾人物的「名人效應」,各個行業的精英人物憑藉已有的社會名氣就能在微博上輕鬆擁有大量粉絲,天然過渡為微博意見領袖;第二種,草根階層代表的「粉絲效應」,此類型意見領袖因粉絲數量眾多而成為另一種微博意見領袖,他們代表著普通大眾的社會意見,在網絡上有著一呼百應的實力;第三種,官方微博的「權威效應」,這些官方意見領袖們一方面掌握著權威信息
  • 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的策略研究
    」乃至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效果提供參考思路。 關鍵詞:輿論引導 觀點頻道 策略研究 詞頻分析 個案分析 引 言 作為媒體的旗幟和靈魂,評論歷來是引導輿論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之一。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建設一流新型媒體,必須把評論作為履行職責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構築新高地,增強引導力。主流網絡媒體更應主動承擔媒體責任,以評論為抓手,積極引領主流輿論和社會思潮。
  • 混沌理論視野下的網絡輿論監督特點與管理初探
    因此本文擬從混沌理路的視角,研究網絡輿論的形成機制和效果,結合人民網「強國論壇」的個案研究,試圖為網絡輿論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蝴蝶效應:網絡輿論的形成機制  輿論的形成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客觀事件發生意見形成,第二個階段意見交流,第三個階段贏得多數、意見領袖的產生,第四個階段輿論導向」。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關鍵詞:後真相 輿論 輿論引導 媒體一、網絡輿論後真相化的表現(一)真相讓位於情感"後真相"最早興起在政治學中,被一些學者用來形容西方政客通過製造假相操縱民意,騙取民眾選票,製造"後真相"政治現象網絡社會結束了大眾傳播渠道的封閉,從網絡論壇、博客到微博、微信、快手、抖音,普通用戶可資利用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進入門檻越來越低,聲量越來越大 。這是網絡輿論的優點也是缺點,它既可以迅速而直接的反應民意,但是也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而歪曲事實。
  • 傳媒觀察丨環境、個體、行為:網絡輿論暴力的成因
    由於網絡輿論暴力產生的原因多樣化,學者的分析也各不相同,本文從三元交互理論進行分析,探析網絡輿論暴力產生的原因,為更好地引導和解決網絡輿論暴力事件進行分析和總結。環境、個體、行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阿爾伯特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元交互理論。
  • 做好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基於數位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的新媒體時代(又稱自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形態日新月異,對信息傳播格局和人際溝通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新媒體時代,通過網際網路、手機、電腦,可以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無媒介的傳播,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是新聞人。做好新媒體時代應急管理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必須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 縣級融媒體中心提升輿論引導力的三大路徑
    基層融媒體中心應在掌握輿情監測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輿情監測系統,組建專門的高素質的輿情分析和管理團隊,建立和完善輿情監測機制、輿情預警機制、輿情反饋機制和突發輿情應對機制,建立輿情應急響應預案,既能做好日常網絡輿情的監測和研判,提供輿情服務和輿情反饋,也能為輿論熱點和危機事件做出前瞻和預警,追蹤輿論引導效果,適時調整引導策略和引導方向,圍繞與百姓關係緊密的熱點話題、
  • 兩個輿論場的碰撞與挑戰——網絡時代的輿論新格局(上)
    原標題:兩個輿論場的碰撞與挑戰   所謂輿論,是指社會公眾對特定事態的公開評價及一致性意見,是由社會少數人的意見擴展為社會多數人的意見。輿論的形成、發展,就是一個意見的交流、擴散、反饋的過程。輿論離不開傳播,傳播是輿論形成的內在機制。
  • 大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把控難點與突破
    一、大網絡時代輿情的特點 輿情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公眾對同一中介性事件、社會現象、問題等產生和持有的情感、態度、意見、情緒和信念的總和。大網絡時代,大眾需要自由表達,需要了解真相,需要了解主流觀點,更需要權威輿情解讀和正確引導,這就要求在大眾心目中具有公信力的新聞媒體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二、大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把控難點 我們要用開放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網際網路給人們生活、社會進步帶來的變化。
  • 知識分享:多步流傳模型以及什麼是意見領袖的特徵
    再次,口傳網絡中個體之間的弱聯繫狀態,恰恰有可能為信息在不同群體之間的流動架起一座座橋梁。A與F之間的信息傳遞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有研究表明,在群體內部人員之間的緊密的聯繫更有可能激發信息的流動。原因是,越緊密的朋友關係,意味著越頻繁的社會接觸,由此會增加彼此之間互通信息的機會。
  • 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需要重視微觀話語的針對性
    實際上,無論是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無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都尋求傳播的公平、自由和安全,這也是輿論引導的核心內容,更是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的基本傳播觀念。  因此,輿論引導的關鍵在於通過深入了解並幫助解決輿情中所展露出的社會問題來塑造核心價值,達成共識,特別是那些關乎民眾切實利益和價值訴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