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數位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的新媒體時代(又稱自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形態日新月異,對信息傳播格局和人際溝通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新媒體時代,通過網際網路、手機、電腦,可以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無媒介的傳播,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是新聞人。做好新媒體時代應急管理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必須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邁入新時代的黨員領導幹部,務必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創新思維,深刻認識新媒體、自覺適應新媒體,努力提高網絡輿論引導工作能力。
研究把握新媒體發展規律。在資訊時代、網絡時代,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導權,時效性決定有效性,透明度決定公信度。關鍵是研究把握新媒體傳播的快速性、隱匿性、隨意性、廣泛性、突發性、互動性等特點以及「弱效果理論」「第一時間效應規律」「沉默的螺旋理論」等。
牢固樹立「以我為主」「先入為主」的工作理念。對於網絡輿情,絕不能聽之任之、任其發展,否則就可能被輿情牽制、被危機困擾,永遠跟在輿論後面跑,應該主動出擊對輿論進行平衡和引導,真正做到從管理媒體向利用媒體、管理信息轉變。特別是要爭取新聞首發,力求成為第一信息源,爭奪受眾的注意力資源,吸引住網民的注意力,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平衡輿論、引導輿論。
堅持信息公開。信息公開是輿論引導工作的重點。要堅持信息公開,定期披露信息,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時效性和完整性,降低負面信息流行的可能性。強化主流輿論,爭取中性輿論,孤立不良言論。在公開的內容上,要堅持與網民平等討論,儘可能不去選擇「該告訴什麼」或「不該告訴什麼」,而是闡述「為什麼會是這樣」或「為什麼不是那樣」,通過理性闡述、權威解讀、專業描述,為公眾提供信息精品。在公開的形式上,要實現從結論式發布到動態式發布轉變,從單向廣播式發布向互動式發布轉變。
建立健全輿情常態監測預警機制。密切監測、及時跟蹤網絡輿情動態。緊密結合實際工作需要,與主流媒體合作,主動設置一些網絡議題,有針對性地收集和分析輿情,做到心中有數。提升信息化水平,實現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收集、篩選和分析海量的網絡輿情信息,為準確研判、科學預警工作奠定基礎。
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新聞發言人是一套制度、一個團隊,不是一個人的戰鬥,需要更加專業化、職業化的發言人,也需要從理念、體制、機制、技術等方面作出系統性安排和實質性支撐,特別是要調整和改進內部工作方式,使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貫穿始終。
整合各方資源創新工作機制。例如,建立與主流媒體的定期會晤制度;創建一支精幹實戰型網評員隊伍;委託有能力的網絡科技信息企業承擔日常輿情監測工作;聯合各地共同應對網絡輿情;等等。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廳局級幹部應急管理與突發事件處置專題培訓班學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認證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