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輿論法則思考: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新媒體時代輿論法則思考: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當「官二代」的身份標籤被證為「莫須有」,藥家鑫之案成為社會反思的一個痛點。無數人追問:為什麼當初理性的分析無人理睬,諸如家庭背景的各種揣測卻受人熱捧?為什麼最初自信滿滿的「輿論正義」,卻演變為傷及無辜的「輿論亂象」?

  這起事件也把新媒體時代的輿論課題放在我們面前:如何消除越來越多的「偏激共振」,實現輿論場上的「理性共鳴」?

  傳播學研究發現,身處輿論場的個體容易有這樣的傾向:部分人較為偏激的觀點,在交流互動中不斷強化,甚至走向極端,變為群體極化中負面觀點的集體宣洩,從而形成與「沉默的螺旋」相對應的「偏激共振」現象。

  這種現象,在新媒體類聚化特徵與網民年輕化傾向的共同作用下,更容易被誘發並加劇。網絡環境的人以群分,跟帖留言的相互激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個性表達,往往會使「偏激共振」集聚了頻率、增強了振幅,進而也放大了破壞力。

  按說,「發點牢騷」並非洪水猛獸,有點「偏激」、帶點「情緒」,也不必大驚小怪。不過,當「五道槓少年」只因喜歡讀黨報、看新聞聯播就引來眾多網民人肉搜索、惡搞揶諷;一些「粉絲」容不得自己的偶像受半點委屈,而向批評者集體謾罵、潑汙「黑人」,這樣的「偏激共振」顯然逾越了道德的底線,向「網絡暴力」演化。而在「年輕幹部提拔必有背景、寶馬撞人定是為富不仁」的標籤化指向下,這種不求真相、只求「需要的真相」,然後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很可能變成一種「多數人的暴政」,對社會的和諧互信與穩定造成傷害。

  分析多數「偏激共振」事件,那些非理性、極端化的表達之所以引來共鳴,既有認知的原因,更有情緒的驅動。快速變化的外部世界與呼嘯而來的海量信息,往往讓人們產生強烈的不確定感,對於信息蜻蜓點水的快讀與不求甚解的誤讀,極易讓人得出以偏概全的判斷。另一方面,焦慮、迷茫、同情弱者、懷疑社會……社會轉型期的這些典型社會情緒,也驅使著一些人以先入為主的立場,「選擇性相信或不信」,不加分辨地對一些偏激觀點推波助瀾。

  這也啟示我們,消除「偏激共振」,固然有賴於相關部門在增強公信、保障民生方面做得更好,讓人們的幸福感更多、焦慮感更少;作為傳統媒體和網絡把關人,面對眾聲喧譁的輿論場,同樣不應棄守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試想,假如在針對大型化工項目的洶湧質疑中,我們的權威媒體能及時介紹國外類似工程的安全性,澄清公眾的誤解和恐慌;設若在類似藥家鑫案的一邊倒眾議前,主流媒體能深入採訪相關知情者、當事人,防止某些人製造放大衝突對立、誤導公眾;如果報導「八毛門」的眾多媒體中,能有人及時冷靜地核實,向當事的另一方了解情況,而不是偏聽偏信一方之言,又如何會誘發那麼多極端情緒,造成醫患雙方那麼多不必要的傷害?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消除共振的最有效方式便是錯開振動頻率。這一原理對媒體輿論引導頗有啟發。主流媒體若能做網絡輿論的冷卻器和分流器,主動提供「多維的視角」,全面呈現「複雜的真實」,讓固執的偏見不致膨脹;巧妙鋪設「導流明渠」,注重公眾心理撫慰,對宣洩的情緒進行「整流」;用心傾聽「沉沒的聲音」,將「沉默的螺旋」有效激活,「偏激共振」的概率就會少一點,理性平和的聲音就會多一些。吳焰

【編輯:鄧永勝】

相關焦點

  • 做好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基於數位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的新媒體時代(又稱自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形態日新月異,對信息傳播格局和人際溝通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新媒體時代,通過網際網路、手機、電腦,可以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無媒介的傳播,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是新聞人。做好新媒體時代應急管理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必須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 新媒體輿論波及其運動規律分析
    本文通過研究新媒體時代輿論的傳播特點,得出新媒體輿論波的三種運動規律:一是在議題自然消解後輿論波止;二是新的刺激因子出現,輿論再現新波峰;三是相關議題的出現,輿論波呈發散式運動。掌握新媒體輿論波的運動規律,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和發展時才能正確地引導和控制輿論。
  • 人民日報:「微時代」的偏激與極化
    原標題:「微時代」的偏激與極化(深聚焦·關注「微時代」的社會心態(三)) 另一方面,「微時代」的匿名表達和碎片化書寫,也成為情緒極化的助推器。   「微時代」的成熟期還遠沒有到來。隨著技術平臺的不斷革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利用全新的媒介形態表達立場,甚至進行觀點的對抗和博弈。但如何在滿足個體自由表達的同時,引導「微而不惡」,仍是「微時代」的重大課題。   日漸嚴重的偏激與極化現象,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素養提升路徑研究
    一、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面臨的新機遇 依託於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媒體給傳統的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提供了新方法、新理念、新形式。如何藉助新媒體技術,更新原有傳播理念,利用靈活創新的方法,開闢適應社會發展的全新形式,首要任務是認清形勢,抓住機遇。
  • 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
    原標題: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   電視新聞評論在新媒體時代面臨多重挑戰,其創新發展,既要結合電視媒體的特徵來思考,又要融合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通過推動節目形態的多樣化、構建節目內容的多元化、建設節目播出的多平臺,形成豐富多彩的節目風格,提升節目的時效性,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發揮其社會功能
  • 打造新媒體矩陣 傳遞公安正能量 ——關於新媒體如何助推公安宣傳...
    打造新媒體矩陣 傳遞公安正能量 ——關於新媒體如何助推公安宣傳工作的調研報告 2021-01-11 1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盧永春:新媒體時代下如何處置負面新聞
    在網際網路媒介空前繁榮、媒體高度商業化的今天,社會「公器」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大,信息藉助新媒體平臺,傳播即刻遍及全國,輿論「殺傷力」越來越兇猛。這一時代背景下,一旦發生不良事件,極易吸引大批媒體的「捕捉」 報導以及招來網民的聚焦。特別是負面新聞如果沒有積極有效的應對,很有可能引發影響深遠的輿情危機,不利於事件的良性解決,同時傷及公信。
  • 新媒體時代如何講好馬克思主義的故事
    做好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傳播,引領網絡空間輿論,是當前新聞媒體和理論工作者需要努力探索的重大課題。2016、2017年,人民網連續兩年與地方電視臺合作,推出視頻理論節目《馬克思靠譜》和《社會主義「有點潮」》,引起較大反響,對於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傳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 媒介融合背景下議程設置的共振與斷裂現象分析
    我們旨在分析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體間議程設置的共振和斷裂現象,以及媒介議程、政策議程、公眾議程三者之間的互動現象,並基於此探討如何發揮媒體在公眾事件中的輿論引導作用。我們將以寧波PX事件分析和丁錦昊事件為例分別分析議程媒介融合背景下設置斷裂和議程共振現象,探討議程設置的變化以及其互動結果。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隨著近年新媒體環境的出現和變遷,時代也賦予了這一理論以新的內涵。另外,新媒體功能強大,但傳統媒體的根基不能忽視。一些傳統媒體更為理性的言論反而能使群眾靜心思考事件的來龍去脈,而不是一味瘋狂表達實際上有些偏見的觀點。第三,網絡門檻很低,意見表達自由度高,難以形成主導型意見,但是意見領袖有著獨特的個人魅力和影響力,只要他們敢於發聲,結果其實是變幻莫測的。
  • 大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把控難點與突破
    摘要:網際網路的廣泛使用,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改變了輿論生態,也給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網絡時代,如何應對新挑戰?如何把控和突破新聞輿論工作的難點?本文將結合實例,歸納提煉應對輿情、突破難點的實用策略。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一、簡析「後真相」時代當川普贏得總統大選時,謊稱自己的投票比希拉蕊少200萬票,是因為非法移民參與了投票。當他的謊言被戳穿後,卻辯護說他是按照自己掌握的材料做出這個判斷的。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二、網絡輿論後真相的對策後真相時代的公眾訴求體現為觀點、情感與利益的表達優先於對真相的追尋。公眾訴求的表達方式作用於輿論的形成與發展,使後真相時代輿論發展容易發酵、難以預測,尤其在公眾輿論表達偏於情緒化、缺乏理性判斷的情況下,這使得"後真相"時代的輿論具有情緒化與盲目跟風、輿論內容真假相伴、情感煽動性、輿情反轉性等特點。對於這樣的現象,受眾和媒體都需要做出改變。
  • 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新媒體傳播機制透析
    過去,政府對於傳統媒體有足夠的控制力,導致輿論走向一般都處在政府的控制範圍中,因此危機事件的影響也都處於可控的範圍內。然而,新媒體時代,訊息傳播速度之快、範圍之大已經超越了政府的控制能力,導致許多政府危機事件的影響遠遠超出政府預期。一般而言,在危機爆發階段,危機事件對於社會民生和政府形象的影響程度最大,這個時候唯有通過新媒體進行有效的公關,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危機事件的影響。
  • 信息可視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實踐思考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如何通過一些新穎有趣的方式去展示信息,是當下我們作為設計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通過一些案例來展示和分析如何通過新媒體藝術裝置這一種新的媒介來對信息進行設計,從不同的感官維度來設計和傳達信息。同理,隨著時代的變遷,信息設計也需要找到一種新的媒介去承載,去傳達更多維、更抽象的信息。本文以4個方向、10個案例來分析信息設計在新媒體藝術裝置中的實踐。
  • 新字招牌|「姐學」探秘:爆款的原點是與時代脈搏共振
    眾所周知,年輕、女性是這家視頻平臺的標籤——女性用戶佔比接近七成, 35歲以下用戶佔比超90%,它是如何抓住每一次偶發性的天才創意將爆款呈現給觀眾、成為年輕女性心中的第一平臺的呢?第十三屆金投賞國際創意節期間,芒果TV廣告營銷中心總經理萬琳分享了《浪姐》成功背後的年輕爆款生產方法論,我們整理了其中的幾個要點,以饗諸君。
  • 理論輿論:同向發力、同頻共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鮮明指出,「話語背後的力量是思想、是道」,深刻闡明了理論與輿論同向同行的傳播規律。這為我們如何科學把握二者關係,將理論和輿論統籌起來,努力實現理論宣傳與輿論宣傳共同發力,指明了前進方向。  理論管方向、管思想,輿論引導人、塑造人。
  • 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發展的網際網路思維
    因此,如何結合自然科學期刊本身的特點,深入思考網際網路的發展對科技期刊的影響,選擇現代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是科技期刊經營者和編輯所要關注的重點。 二、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無論是期刊內容和技術手段,還是期刊的生產、發行和傳播將進入全面的網絡化。我國科技期刊在網際網路時代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一、催生「後真相」的土壤:新媒體時代、直覺思維、烏合之眾新媒體時代,人人持有麥克風,信息龐雜,聲音多樣,它與傳統媒介不同的不僅是媒介形態,還有傳播機制,二者最大之不同是把關人角色在當今已不再鮮明。人人知曉評判事件需客觀理性,應以事實為依據,真相是衡量是非的唯一前提,然而新媒體時代的信息衝擊力,讓無豐富應對經驗的受眾時刻處於被動狀態,各種被主觀情緒渲染的文章、視頻、圖片,一再刺激感官,幹擾理性思維,受眾只得條件直射,依據直覺思維,未經分析程序做出本真判斷。
  • 新媒體時代下,如何做好PR工作?
    有負面消息如何回應?要辦活動、或是發布融資等消息時如何去跟媒體溝通發稿?如何寫出一篇靠譜的新聞稿?如何合理運用社交媒體等渠道輸出公司/品牌的價值觀,幫助公司/品牌得到更好地傳播與發展?同時,我們也發現,市面上最新出版的相關書籍也是在5年前——這個時間點恰好就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剛剛興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