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輿論波及其運動規律分析

2020-12-05 人民網傳媒

摘 要:目前國內學者對新媒體輿論的研究局限在狹義上的網絡輿論方面,但移動端的快速發展使輿論的形成和傳播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本文通過研究新媒體時代輿論的傳播特點,得出新媒體輿論波的三種運動規律:一是在議題自然消解後輿論波止;二是新的刺激因子出現,輿論再現新波峰;三是相關議題的出現,輿論波呈發散式運動。掌握新媒體輿論波的運動規律,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和發展時才能正確地引導和控制輿論。

關鍵詞:新媒體;輿論波;運動規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015-03

一、新媒體輿論的概念溯源及特徵分析

(一)新媒體輿論的概念溯源

新媒體輿論是公眾意見與新媒體傳播形式相結合的產物,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即在方式上以網際網路或者手機媒體為載體進行傳播,內容上是公眾對社會公共事件的公開意見表達,就是新媒體輿論。網絡輿論,是指公眾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對於某一社會公共事件所表達的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的集合。那麼,新媒體輿論:「是指公眾藉助網站、微信、微博等新的媒體平臺對某些社會焦點問題發表的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亦是現實民意藉助於新媒體的表達。[1]」

追溯輿論被學者描述為「波」的文獻並不是很多, 中國傳播學學者關於「輿論波」的生動描述首先出現在劉建明的《基礎輿論學》中,他認為:「輿論波是指具體事件引起的民心波動,它包括人們的意見波和社會行為波兩種因素,這兩種波的外在表現形式是由輿論中心以扇面形狀向四方滾動,並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大面積的輿論環境」[2]。隨後,劉建明又分別在《穿越輿論隧道》《當代輿論學》和《輿論傳播》中對輿論波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大概描述出輿論波振動的規律,即輿論受某種刺激因素從輿論中心向四周擴散,並與其它輿論中心產生連接加強波動幅度的一個過程。

新媒體輿論波是新媒體時代輿論傳播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指新媒體輿論由於受內在傳播機制的影響,在波狀傳播的過程中會呈現出上下起伏的狀態,從而使輿論聲勢在對外影響力上呈現出波動性特徵[3]。新媒體輿論包括手機輿論和網絡輿論兩方面,由於通過手機傳播的言論更具開放性和民主性,範圍也更具廣度和深度,傳播速度更加快捷、方便。因此,手機輿論在數量增長率上的變化會更易受到影響,波動特徵也相對明顯。

(二)新媒體輿論的主要特徵

新媒體輿論是輿論與新媒體相結合的產物,新媒體輿論的複雜性源於輿論的網絡效應與新媒體的特徵,由於網際網路和手機媒體具備虛擬、即時、互動、大信息量等特徵,為輿論的產生提供了一個更加方便而快捷的平臺,使新媒體輿論呈現出迥異於傳統輿論的新特徵:

1.傳播主體的複雜性

新媒體所具有的虛擬性、匿名性和低成本等特點決定了新媒體輿論形成的主體是隨時隨地以任何形式正在上網的網民。在現實社會中,網民處於不同的群體中,個人的行為和觀念都會受到各種社會習俗與制度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所關注到的社會事件有所不同並且對同一事件所持有的觀點也不盡相同。虛擬世界的匿名性特徵給人們一種前所未有的平等感和安全感,激發了人們表達與表現的欲望,成千上萬的網民成為新媒體輿論傳播的潛在主體,網民所處的地域環境和社會風俗的複雜性決定了傳播主體的複雜性。

2.傳播渠道的互動性

網絡時代的媒體具有開放性,新媒體時代則具有即時互動性,「即時」體現出互動行為出現的迅速。因為,在新媒體時代移動客戶端成為傳播信息的主流平臺,信息的傳播和受眾對信息的接受速度極快,受眾快速參與互動就使新聞輿論的形成速度加快,網民能夠對網上意見迅速做出反應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在這樣一個移動端佔主流市場的新媒體時代,網民逐漸佔據網絡信息發布的主導地位,個人的影響力在輿論形成的過程中不斷增強。

3.議題生成的自發性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議題設置方式完全被顛覆,傳播渠道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人人具有媒介使用權,這為公眾個人議題的設置和個人意見的發表提供了便利。當個人議題與網絡情緒產生共振時,就會藉助新媒體傳播形式的高效和快捷性,使個人議題在網絡環境中迅速聚合、放大,最終使個人議題在短時間內迅速演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社會議題。與此同時,相同觀點的言論迅速集結形成輿論,不同觀點的言論則在輿論浪潮中或反轉或消散。

4.傳播效果的難控性

新媒體輿論效果的難控性是指在新媒體上要對輿論進行控制是比較困難的。首先輿論的傳播主體對事件通常持批判性的態度,並且網民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混雜特徵自然而然地轉移到了輿論傳播中,為輿論的演變帶了一定的變數;其次是新媒體的高度開放性,使每個人都有「麥克風」但「把關人」缺失,對海量的新媒體用戶,不可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檢查所有言論,更不可能對其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這就使新媒體輿論的傳播效果變得難以控制。

二、新媒體輿論波的運動規律研究

分析近幾年國內發生的新媒體輿論事件,大致符合這樣一個規律:議題出現→網上討論→意見聚集→產生社會影響→議題涉及問題結束→新的議題出現。新媒體輿論波的運動大致符合這樣的規律:新議題出現後,網民注意力發生轉移,網絡議題之間形成此起彼伏的狀態。有學者將新媒體輿論的形成與蝴蝶效應相結合,得出這樣的形成規律:新媒體輿論的醞釀期——「蝴蝶扇動羽翼」、新媒體輿論的爆發——輿論蝴蝶效應、新媒體輿論消解期[4]。但筆者更傾向於認為,新媒體輿論是在議題存活基礎上的突然爆發,屬於長期暗湧、一時引爆的特徵,更符合傳播學裡的「鋪墊效果」。將新媒體輿論的運動規律與鋪墊效果相結合可以發現,新媒體輿論運動呈現出類似波浪運動的一些特徵。筆者將新媒體輿論波的運行規律分為三種進行闡釋。

(一)議題休眠——輿論波止

從時間的縱向維度來看新媒體輿論波的運動規律,能量巨大的風暴式輿論波是不常出現的,但在相關議題領域或事件發生地域,總是會出現較多低能級的輿論波,這些輿論事件從形成到消散經歷了較短的時間,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輿論議題並非隨輿論波止而消失了,只是暫時處於休眠狀態。新媒體輿論波停止運動無非是事實得到澄清或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採取了積極措施。例如2015年6月的「東方之星」沉船事件造成了400多人喪生,屬於重大傷亡事件,但出乎意料的是,此事件的輿論波隨著救援行動的開展處於消散狀態。主流媒體第一時間佔據輿論的高低,將事件定位為自然災害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災難,將公眾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全力救援方面,使這一潛在的輿論巨波未起即止。

(二)議題激化——輿論再現新波峰

大多數輿論波是呈現上述的波動特徵,但也有少數輿論在傳播過程中由於受傳播機制和外部因素的影響,表現出此起彼伏的運動狀態,對公眾的影響也隨輿論波的運動規律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2015年8月的天津爆炸事件,遇難人數為100多,相比上文提到的沉船事件嚴重程度是不及於它,但是公眾對此事件的關注度以及輿論波浪遠遠大於沉船事件[5]。事件發生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對公眾迫切關注的問題未給出權威的解釋,因此公眾將焦點轉向新媒體平臺。社交媒體上網友討論爆炸是否引起環境和水質的汙染以及天津媒體失聲的背後原因等問題激化了輿論議題,使輿論波在運動過程中多次出現影響力巨大的波峰,輿論波的運動持續時間和影響範圍、力度都相對增大。

(三)議題延伸——形成發射型輿論波浪

新媒體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開放性,「把關人」的缺失使網友可在媒體上任意發表言論,且不受任何的控制和審核就被傳播。鑑於新媒體的這些特徵,當一個輿論議題出現並存活下來之後,網友根據自己的興趣對議題的相關方面進行不同程度的關注並發表意見,使現有議題發生延伸引起網友關注甚至形成新的小輿論波或代替原來的輿論波而單獨存在。例如發生在前幾年的日本地震與海嘯事件,原本只是想讓中國人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解並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然而由於網絡的開放性和海量信息的特徵,有些網友關注到了核輻射,並提出碘鹽可以防輻射的謠言,引起了全民的擔心和恐懼,於是造成了大規模的群體事件。輿論的議題從日本災難事件成功延伸出了「搶鹽風波」這一議題,也使輿論波的影響迅速發散。

三、結 語

關於輿論的研究一直受國內學者的青睞也有了相對成熟的研究成果,在移動手機端成為輿論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平臺的新時代,新媒體輿論的波狀傳播形態凸顯。通過對新媒體的特徵研究得出新媒體輿論具有比網絡輿論更加開放、自由的傳播渠道,言論匯集更加迅速、輿論效果更加難控。新媒體的這些特徵決定了新媒體輿論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更多外部因子的影響,新媒體輿論波的運動規律也會發生新變化:議題的及時休眠是政府輿論引導的最好結果,避免新媒體時代議題的激化和議題延伸是政府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這兩種現象給輿論消解帶來困境。

參考文獻:

[1] 匡文波.論新媒體輿論的生命周期理論模型[J].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2] 劉建明.基礎輿論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8.

[3] 廖衛民.網絡輿論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4] 黨生翠.網絡輿論蝴蝶效應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 田宏明.新聞發布會與公眾輿論方向引導——比較「東方之星」沉船和天津爆炸事件系列新聞發布會的得失[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做好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基於數位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的新媒體時代(又稱自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形態日新月異,對信息傳播格局和人際溝通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新媒體時代,通過網際網路、手機、電腦,可以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無媒介的傳播,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是新聞人。做好新媒體時代應急管理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必須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 輿論討論模型視角下的輿論演化——以twitter上佔領華爾街運動為例
    摘要:從輿論演化的討論模型出發,利用文本挖掘和時間序列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佔領華爾街」運動的Twitter文本,為社會運動演化建立了一個多變量的時間序列模型。研究發現:通過文本分析和結構化時間序列方法,本文將輿論的討論模型轉化為一個可以計算的理論框架,主要研究重新形式化地表達並證明了以帕克和布魯默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關於社會運動相關輿論演化的理論洞見。
  • 新媒體時代輿論法則思考: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新媒體時代輿論法則思考: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當「官二代」的身份標籤被證為
  • 部長寄語@中國警方在線 公安新媒體建設引發輿論熱議
    ,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進一步增強公安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分析前五層轉發層級,可見每一層級中,公安官博都是主要傳播用戶,層層覆蓋,逐級延展。據新媒體工具·鈾媒統計顯示,@中國警方在線 這條微博,全國共有1522個公安政務官博參與轉發,其中遼寧省公安帳號參與數量最多,為230個。安徽和廣西公安帳號參與數量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分別為213和125個。
  •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微信話語分析
    【摘要】研究重大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的新媒體話語建構策略,對理解新媒體環境下輿論引導方式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輿論引導的典型案例「涼山森林火災」進行主流媒體微信話語分析,運用Gee的話語分析綜合法從七個維度分析主流輿論場話語的建構過程與相應的情感話語策略,並嘗試發掘背後的意識形態。
  • 從聲波運動規律研討電磁波的運動規律
    ,這些知識可能對研究電磁波的運動規律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而當人們在其他相對與空氣有一定運動速度的運動物體中觀測聲波時,其運動速度則符合經典物理學的速度疊加原理。因此,我們可以類比聲波在空氣中的傳遞規律對電磁波的運動規律作如下假設:1、電磁波是由於電子相對於原子核的運動狀態的改變而導致原子外部電磁場的變化所形成的一類波(也就是說:在電子相對於原子核的運動狀態不變時,不產生電磁波)。
  • 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新媒體傳播機制透析
    過去,政府對於傳統媒體有足夠的控制力,導致輿論走向一般都處在政府的控制範圍中,因此危機事件的影響也都處於可控的範圍內。然而,新媒體時代,訊息傳播速度之快、範圍之大已經超越了政府的控制能力,導致許多政府危機事件的影響遠遠超出政府預期。一般而言,在危機爆發階段,危機事件對於社會民生和政府形象的影響程度最大,這個時候唯有通過新媒體進行有效的公關,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危機事件的影響。
  • 全市公安新聞宣傳暨新媒體工作現場會召開
    全市公安新聞宣傳暨新媒體工作現場會召開 2020-12-04 1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絡輿論引導,哪三個原則特別重要?
    認清網絡輿論的本質、分析不同類型的網絡輿論,進而提出具有建設性和實效性的引導策略是網絡輿論研究的價值體現。正如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網際網路成為我們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 深刻把握習近平新聞輿論重要論述科學內涵
    把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作為目標,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以新媒體傳播優勢打通用好同群眾交流新渠道。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任何時候都置群眾利益於第一位,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新聞輿論戰線宣傳黨的主張、政策須有群眾視角,報導人民呼聲須有全局性,真正把宣傳黨的主張、政策和報導人民群眾呼聲有機結合起來。  三、深刻把握這一重要論述提出的遵循新聞傳播規律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新聞傳播規律。
  • 縣級融媒體中心提升輿論引導力的三大路徑
    建立新興媒體的快速反應機制、全媒體聯動機制和輿情監測機制,創新輿論引導模式和載體,拓展輿論引導陣地和渠道。新媒體內容審批和發布都要迅速,才能將新媒體的輿論引導優勢發揮到極致,而這需要體制機制的保障。
  • 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
    內容表現方式上,敘述、分析、評價相結合   電視評論節目大多是事實敘述與分析評價交錯進行,這和電視媒體的線性傳播有關,觀眾必須在節目播放的時段內完全領會節目所要表達的意義。在電視評論節目當中,節目對所評論的新聞事實或社會現象的敘述相對較多,在整個節目中所佔的比例非常大,這也是由電視的傳播介質特點決定的,適當的分析和推理穿插在事實的敘述當中,有利於觀眾更直接地理解事實,明晰節目要表達的道理。除此以外,電視評論節目以敘述、分析、推理和評價等相組合的方式來表達內容,有助於把抽象的道理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出來。
  • 兩個輿論場的碰撞與挑戰——網絡時代的輿論新格局(上)
    隨著微信公眾帳號影響力的擴大,聚焦於垂直領域的私人化、平民化、廣泛化、自主化傳播的「自媒體」正逐漸取代微博大V,並被賦予新的民間輿論場話語權。   新媒體的產生與繁榮,必然會帶來輿論格局的新變化,原來主要以傳統主流媒體為主導的輿論格局被打破,網絡輿論以其討論話題多元、互動交流便捷、自由平等對話、聚集民意快速、傳播影響力大等特徵,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語境。
  • 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的策略研究
    以「新聞評論輿論引導」為關鍵詞,在知網對我國近10年來的文獻進行搜索,篩選出其中出現頻次為20以上的關鍵詞。其中,新媒體時代、新聞報導、意見領袖、社會輿論和電視新聞評論5個關鍵詞出現頻次較高,是研究的熱門領域。
  • 河大上榜高校網絡輿論影響力前四
    排行榜評估指數由三級指標體系構成,一級指標由媒體影響力、新媒體影響力、網絡輿論影響力、科研影響力、校友影響力、入選世界高校排名、入選「雙一流」高校等7個維度加權歸一化求得;二級指標由中央級媒體關注指數、地方及行業媒體關注指數、科技成果指數、成果轉化指數等8個維度構成;三級指標則包括中央級媒體報導量、教學與科研人員數量、科技經費、課題數量、論文數量、科技轉化收入等近20個維度組成。
  • 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需要重視微觀話語的針對性
    當前,中國的輿論環境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複雜變局之中,媒體業也正由大眾化、標準化向分眾化、定製化和智能化轉型,國際傳播也正處於全球性信息入口的競爭與複合生態圈的角力之中。由此,不僅傳統媒體深感焦慮、迷茫、甚至恐慌,新媒體亦是如此,國內外輿論更是「天下熙熙」「眾生嚷嚷」。
  • 2020年上半年全國公安新媒體績效評估排行榜發布
    為進一步推動全國公安新媒體持續健康發展,按照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關於推動政務新媒體創新發展的有關政策要求,公安部政治部近日組織開展了2020年上半年全國公安新媒體績效評估工作,並於日前發布《2020年上半年全國公安新媒體績效評估排行榜》。
  • 大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把控難點與突破
    在「人人都是攝影師、個個都是傳播者」的大網絡時代,一些片面信息和根據這些片面信息進行分析、猜測的內容在網絡間大規模快速傳遞,很容易迅速形成熱點和負面輿情,如何有效應對大網絡時代這種多發、不確定的輿情?如何用好大網絡優勢正確引導輿論?釐清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把控難點,從「時度效」方面重點突破是明智之舉。
  • 我校青年媒體中心成立暨團屬新媒體特色工作室授牌儀式舉行
    11月24日下午,河南大學青年媒體中心成立暨團屬新媒體特色工作室授牌儀式在我校金明校區計算機二樓報告廳舉行。團中央宣傳部、校團委、校新聞中心有關負責人出席授牌儀式,各學院團委書記、團屬新媒體特色工作室骨幹和網宣員代表參加儀式。儀式由校團委副書記李平主持。儀式在一段由青年媒體中心自製的精彩視頻中拉開帷幕。校團委副書記李平介紹了青年媒體中心的概況。
  •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素養提升路徑研究
    為應對新媒體時代的衝擊,完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銜接和融合發展,播音員、主持人需要從理念、形式、技術、內容等多方面提升專業素養。以河南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培訓中心近年來創新業務培訓工作積累的經驗為例,針對新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多維度的分析,探索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素養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