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 09:51 來源:《天津社會科學》 作者:劉少傑
字號內容摘要:內容提要:在網絡社會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數位技術而表現出理性化趨勢的同時,還應當看到其中蘊含著另一種數位技術無法分析的感性化趨勢。相關研究應當注意對網絡社會發展變化的感性分析,以避免單純理性分析的片面性。關鍵詞:網絡社會/表象思維/符號價值/感性群體/感性化趨勢作者簡介:劉少傑,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社科基金: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網絡社會的結構變遷與演化趨勢研究」(項目號:15ZDA045 )的階段性成果。
關鍵詞:網絡社會;感性化趨勢;分析;表象;群體;研究;思維;傳統社會;數位技術;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在網絡社會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數位技術而表現出理性化趨勢的同時,還應當看到其中蘊含著另一種數位技術無法分析的感性化趨勢。關注具體的表象化思維、彰顯差異的符號化追求和延續傳統的網絡化群體,是網絡社會感性化趨勢的明顯表現。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在幾千年的感性教化下,形成了穩定的感性秩序的熟悉社會。傳統社會的感性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其穩定的慣性和廣闊的包容性,在網絡社會中發生了擴展和融合。相關研究應當注意對網絡社會發展變化的感性分析,以避免單純理性分析的片面性。
關鍵詞:網絡社會/表象思維/符號價值/感性群體/感性化趨勢
作者簡介:劉少傑,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社科基金: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網絡社會的結構變遷與演化趨勢研究」(項目號:15ZDA045)的階段性成果。
面對網絡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為隨之而來的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而倍感振奮,一批以網絡社會的統計數據或信息流量為分析對象的新方法乃至新學科應運而生,如大數據分析和計算社會學等。在人們試圖運用大數據去計算社會生活的各種層面之際,筆者認為網絡社會同時也擴展出日益豐富的難以計算的方面,如表象化思維、符號化追求、感性化群聚等。如果說大數據分析和計算社會學是學術研究的理性化提升,那麼這些難以計算的網絡社會現象則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感性化趨勢。因此,筆者在人們廣泛地為網絡化時代的數位化和計算化而感到興奮之時,提出網絡社會的感性化趨勢問題,目的在於避免陷入對網絡化時代抽象性的片面關注,提倡在抽象與具體、理性與感性、數字與影像的統一中看待網絡社會的發展。
一、關注具體的表象化思維
2010年,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卡爾出版了他的著作The Shallows: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中文譯者把此書名翻譯為《淺薄:網際網路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①。從中文譯名看,似乎卡爾在指責網際網路把人們的思維轉向了淺薄化,而實際上如姜奇平在該書的《推薦序言一》中指出的那樣,「淺薄,在漢語中帶有貶義,但在本書中卻不是貶義」②,「用我的話解釋就是:工業化思維方式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由淺入深;信息化思維方式是透過本質看現象,由深入淺。後者達到的就是淺薄,而淺薄比深刻境界更高」③。
這種看似淺薄的「信息化思維方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已經展現,但最活躍、最典型的還是在日常生活領域。網際網路為人們展開了廣闊的生活空間,人們通過微信和微博等便捷的網絡工具,異常活躍地開展輕鬆、快速的日常交往活動。雖然偶爾也會發表一些較長的微信或微博,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通過智慧型手機和計算機發出的都是一些十分簡短的信息,並且常常是一個表情或一張圖片。在這些簡短的信息表達中,很難看到抽象的概念和嚴謹的推論,大部分是直接指向或呈現具體事物的明確意願與簡短陳述。
柏拉圖把人們的認識活動劃分為兩種類型四個等級,一種類型是面對可知世界(絕對理念及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理性和知性,可以形成哲學和科學知識;另一種類型是面對可見世界(實際事物及其表象)的信念和想像,形成的是常識或意見④。人們在日常生活領域通過網際網路形成或表達的認識活動,相當於柏拉圖所說的面對可見世界的認識活動,這是通過闡述常識或意見而表達自己信念和想像的認識活動,也相當於康德所論的感性認識活動,是胡塞爾論述的在生活世界中的非專業化的直接而具體的認識活動。
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看,直接面對日常生活現象的常識、表象、信念和意見,一定會被判斷為表層的淺薄性知識。然而,從生活世界的角度看,這種直接面對生活現象的感性認識並非淺薄,而是另一種深刻,並且,它的深刻性就在其淺薄性之中。在每日每時發表的海量微信和微博中,人們用簡潔而明快的語言表達對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儘管這些表達是即時的、零散的,甚至有時是邏輯不清的,但它立足於一切專業領域和抽象玄思的母體——生活世界,植根於未分化但給人以真實體驗的原初世界,沒有遮掩地表達了人的真實本性、表象、信念和意見。
某些哲學和科學的認識與知識,通常因超越了常識而自以為深刻,它們不僅以其闡述的不可見的世界本原、萬物本質和必然規律令處於日常生活領域的人們感到遙遠和深刻,而且還精心編制了一套遠離生活世界的概念體系和邏輯框架,讓非專業的社會成員望而生畏甚至頂禮膜拜。然而,這種「深刻」依靠的是與生活世界分化與間隔的距離,是把人類本性分析開來並專注某個方面而加以擴大的觀念。諸如關於世界的本原究竟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哲學爭論,追求市場效益最大化的精緻的數學計量模型,通常都存在形式上「深刻」而實質上「淺薄」的問題。可謂之表現形式上的「深刻」而植根基礎的「淺薄」,甚至是脫離實際的空虛。
在筆者看來,信息化思維或網際網路思維的「透過本質看現象」,並不是在抽象的本質關係中去尋找現象,而是超越對事物本質的抽象推論直面現象本身。這種變化最突出的表現是網際網路思維活動的表象化。表象思維亦可稱為感性思維、具象思維、圖像思維或影像思維,在網絡交往活動中,表象思維不僅表現為圖像表達和圖像關注,而且還表現為語詞和陳述的感性化,亦即網絡語言的具體性、生動性和直接性。
網絡思維的表象化並非網絡活動的特有現象,而是當代文化影像化的網絡反映。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就已經論述了當代文化的視覺化變遷,他敏感地預見道:「我們的技術文明不僅是一場生產(含通訊聯絡)革命,而且是一場感覺的革命」⑤。感覺革命表現為視覺文化的誕生,「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變革的根源與其說是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電影和電視,不如說是人們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經歷的那種地理和社會的流動以及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美學」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