薈萃心理學各領域新進展、新動態
本文節選自《中國心理學前沿》
2020 年 5 月第 2 卷第 5 期
https://www.sciscanpub.com/journals/pc
主編:喻豐 西安交通大學
編委會:(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柴方圓 北京外國語大學
陳晶 西南醫科大學
陳巍 紹興文理學院
陳建文 華中科技大學
胡茂榮 南昌大學
胡小勇 西南大學
孔祥禎 德國馬普心理語言學研究所
雷威 西南醫科大學
李斌 暨南大學
梁曉燕 山西大學
劉邦春 航天工程大學
倪士光 清華大學深研院
牛更楓 西安交通大學
彭嘉熙 成都大學
冉光明 西華師範大學
盛靚 魯東大學
孫燈勇 武漢理工大學
湯舒俊 江西師範大學
王明輝 河南大學
王一峰 電子科技大學
吳磊 華中科技大學
辛素飛 魯東大學
楊芊 浙江大學
楊沈龍 西安交通大學
楊曉峰 內蒙古師範大學
於志華 中南民族大學
張賓 上海交通大學
張陸 華中農業大學
張文海 鹽城工學院
張興貴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趙靚 西安交通大學
強調物質財富重要性的「物質主義」雖產生於西方資本主義文化背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在我國當今社會也逐漸盛行起來,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興趣。為了解近年來該領域在國內的研究面貌和特徵,採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CSSCI所收錄的有關物質主義的文獻關鍵詞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物質主義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主題,我國物質主義研究範圍廣,但不集中。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價值觀、大學生、幸福感等是該領域的核心研究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推動了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對物質財富的認識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財富為標準衡量人的成功、追求物質享受、藉助於品牌表現自我等,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一種被稱為「物質主義」的觀念在我國逐漸盛行起來。物質主義(materialism)原本是一種哲學觀念,即「唯物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對物質主義的界定有很多種,有人把它看作人格特質的集合[1],有人看作價值觀[2],有人視為追求經濟成功的外部目標[3],有人界定為建構和維持自我身份的消費行為[4]等。但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概念是Richins和Dawson提出的「一種強調擁有物質財富對於個人生活重要性的價值觀」[2]。
物質主義自提出以來,在消費者行為學、社會學以及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西方學者圍繞物質主義的測量、前因、後果及幹預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5][6]。相對而言,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起步較晚,基本上還是在西方的理論體系下做一些理論思考或實證研究,不過近十年來在文章的發表數量上有了明顯的增長。為了揭示國內物質主義的研究面貌和特徵,使同行更好地了解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本研究擬採用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探討。社會網絡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是對諸如個體、社會組織等關係實體進行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7]。國內學者劉軍在這一領域頗有建樹,他稱該研究方法為社會關係研究的藝術[8]。社會網絡分析在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9],在心理學領域也逐漸得到學者們的青睞[10][11]。社會網絡分析不僅可以通過對關係網絡進行密度分析、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等手段來揭示某一關係群體的結構特徵和信息傳播形式,還可以揭示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2.1 數據來源
以CNKI中國知網為數據來源,期刊檢索時以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價值觀、物質傾向、物質主義傾向為關鍵詞進行精確檢索,以心理學、社會科學II輯、新聞與傳媒、經濟與管理科學為篩選範圍,時間限定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以CSSCI為收錄條件,對檢索結果進行過濾,初次獲得文獻84篇a。
接下來,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人工降噪,剔除與前言所提到的物質主義概念無關的、未含限定關鍵詞的文獻,獲得文獻59篇。為了避免檢索過程中的文獻遺漏,對這59篇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檢查,發現8篇相關文獻並未在上述檢索過程中出現。然後,對這8篇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檢查,未發現符合要求的新文獻。最後獲得文獻67篇,關鍵詞280個,不重複關鍵詞165個。
2.2 研究工具
採用Excel進行前期的文獻搜集和關鍵詞矩陣製作,並在後期進行相關圖形製作。
因為Ucinet的綜合性強,運算功能強大,但其在可視化和圖形處理上有所欠缺,而Gephi在可視化功能和圖形處理上表現更好[12]。所以整體網絡密度和中心度計算採用Ucinet,而關鍵詞網絡圖則採用Gephi繪製。
3.1 期刊文獻數量
圖1為我國自第一篇有關物質主義研究的文獻發表以來,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國CSSCI所收錄的有關物質主義的歷年文獻發表數量。從圖中可以看出,物質主義領域的研究發表數量趨勢起伏不斷,最多也只有2016年的12篇。這說明在這一領域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數量不穩定且較少。
3.2 關鍵詞網絡圖
將Excel製作的關鍵詞矩陣導入Gephi,以每個關鍵詞為節點,以同一篇文章中共現的關係為邊,構建出物質主義研究的關鍵詞網絡。該網絡中共有165個節點,818條邊。通過可視化的處理和分析,得到的結果見圖2。
圖2中點和字體的大小代表度值的大小,點和字體越大代表與該節點連接的節點越多,相關研究主題的成果越豐富。通過圖2我們可以發現,物質主義研究圍繞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價值觀、大學生、幸福感、自尊、中介作用幾個核心點展開,表明這幾個領域的研究較為豐富。除此之外,圖2中呈現的關鍵詞多,節點小且密集,表明物質主義研究的範圍廣,研究不夠集中。
3.3 整體網絡密度分析
網絡密度是用來表示網絡中各節點之間的聯繫強度的指標,網絡密度越大,各節點之間的聯繫就越緊密[13]。網絡密度的取值在0~1之間,密度越接近1,表明關係越緊密。本研究結果為0.034,說明整體網絡密度低,研究之間聯繫少。
3.4 中心性分析
3.4.1 點度中心性分析
點度中心度是關係網絡中與某一關係實體有直接聯繫的關係實體的數目,它反映了關係實體在網絡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14]。Ucinet計算的點度中心度均值為5.636。表1呈現了部分高於點度中心度均值的關鍵詞。從表中可以看出,點度中心度較高的有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價值觀、大學生、幸福感、自尊、中介作用、後物質主義、主觀幸福感,該結果與關鍵詞網絡圖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
3.4.2 中間中心性分析
中間中心度是指關係網絡中某一關係實體在多大程度上承擔關係實體間媒介傳播的作用,中間中心度越大代表某一關係實體在關係網絡中對信息流通的控制力越強,在網絡中的位置也越重要[14]。Ucinet計算的中間中心度均值為94.612。表2呈現了高於中間中心度均值的關鍵詞,這些詞在物質主義的研究中處於重要的連接位置,與其他領域開展研究的成果較為豐富。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先前分析中未出現的薪酬滿意度、感恩也出現在表2中,這說明它們與其他領域開展合作的可能性大,在未來的物質主義研究中應該進一步加強薪酬滿意度、感恩的研究。
3.4.3 接近中心性分析
接近中心度是指關係網絡中各關係實體之間的緊密程度,接近中心度越高代表某一關係實體在網絡中與其他實體的關係越近,在網絡中越處於核心位置,在信息傳播和實施行為時越少受到其他關係實體的控制[14]。本研究中Ucinet計算的接近中心度均值為7.724。除了圖2中3個單獨的關鍵詞網絡中的關鍵詞外,其餘關鍵詞均高於平均值,最大值為物質主義8.899。這一方面說明網絡中的關鍵詞都可能在未來研究中與其他領域相結合;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國內目前的物質主義研究還未出現特別突出的領域,研究較為分散,不夠集中。
自國內學者系統介紹物質主義以來[15][16],物質主義開始進入學者視線,雖然圖1顯示物質主義的成果數量不穩定,但可以看出物質主義的研究有一定的周期性。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本文以CSSCI資料庫為數據來源,而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向國外期刊投稿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國內以物質主義研究為主的團隊較少,而研究成果產出有周期性。除此之外,物質主義在多個領域得到蓬勃發展。在圖2中,物質主義在傳統文化(如義利觀、孝道、儒家傳統價值觀)、消費(如購物、禮物類型、信用卡態度)、生態環境(如生態文明、綠色消費行為)等多個領域都有涉及,甚至在有關農產品質量的研究中也使用了物質主義的概念[17]。這都充分說明了物質主義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主題。而圖2的關鍵詞網絡節點多且小,也說明物質主義領域的研究範圍廣,但不集中,缺乏絕對突出優勢的研究領域。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國物質主義研究起步晚導致的研究還不夠豐富,另一方面也可能恰恰是由於其跨學科跨領域的特性使得研究者的切入角度之多所造成的。從中心性分析可知,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價值觀、大學生、幸福感等主題是核心研究內容。而中間中心性分析中,薪酬滿意度、感恩也是重要的中間節點。這都啟示未來的研究不僅要重點突出傳統的核心研究內容,還要對重要的中間節點和邊緣節點多加注意,以此來豐富物質主義的研究。
本研究的貢獻在於,通過社會網絡分析,物質主義的面貌和特徵都有了大致的圖景。創新之處在於不論是研究主題,還是所使用的方法,都是跨學科跨領域的主題或方法。同時,本文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為了儘可能地展現物質主義的研究全貌,未對關鍵詞進行適當的清洗。其次,只對物質主義領域的研究進行了淺顯的分析,未進行研究的趨勢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等。基於以上問題和其他方面的考慮,對未來研究有以下建議:首先,應考慮對國外物質主義的文獻進行分析,並對國內外的研究進行比較。其次,可結合CiteSpace、SATI、VOSviewer、SPSS等各種軟體的優勢,通過全面的分析儘可能完整地揭示物質主義研究的特徵和規律,以促進學者們進一步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最後,建議心理學其他領域的學者也嘗試使用該方法對各自的領域進行研究。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8YJC190009)的資助。
參考文獻詳見:
https://www.sciscanpub.com/uploads/2020/05/13/pc20201024v3.pdf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
不代表三倉心理學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
合作、投稿等請長按二維碼聯繫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