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宅」現象分析

  ——談當代青年精神生活與現代性的碰撞

  對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發生的驚人變化,每個人都有著切身感受,而這些變化說到底是現代化帶來的。當年輕人徜徉在時尚潮流中享受現代化成果的同時,現代性也隨之跟進,出現在青年生活中。

  當代青年的精神生活與現代性正在發生激烈的碰撞。青年精神生活的異化現象也正是這種碰撞所發出的聲響,當這種異化進入青年人的生活時,一些青年就似疾病纏身,說不出扔不掉,常常讓人全身不爽。

  「宅」現象的兩面性

  我們以近幾年才進入人們視野的「宅」現象為例來透視一番。

  「宅」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是日本社會的一種特有現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用來形容對動漫、電遊等迷戀超出一般的人,他們是足不出戶、不善與人相處的特殊人群。後傳播到中國,形成中國式的「宅」現象。「宅男宅女」先後成為網絡和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話語,他們痴迷於某事物,依賴電腦與網絡,作息時間不規律,不喜歡與人接觸,喜歡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且,「宅」的群體絕大部分是青年。在中國,「宅」現象不僅把自己的生活範圍主要放在家或宿舍中,而且通過網絡活動,諸如網絡購物、網絡寫作、網絡閱讀、網絡聊天、網絡社交、網絡戀愛、網絡經營、網絡管理等實現個人與外界的交往,個人的日常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乃至社會活動幾乎在家與網絡構成的體系中完成。

  「宅」現象本身就是現代化的產物,它是以網際網路為標誌的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成果,又含有現代文明的精神元素,因此被理解為現代性的表現。一方面,它是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現代性發展的標誌,不僅標誌著中國社會的寬鬆,使得個人比以往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還宣示了當代青年擁有令人驚訝的現代科技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它也帶來令人憂慮的後果,比如,不利於青年身體健康,易導致青年社會交往能力下降,性格軟弱,意志不堅,雙面性格,較叛逆等。當代青年精神生活與現代性碰撞還體現在許多方面。科學技術、工具理性、知識價值在現代社會成為主角,日益發揮著「第一力」的革命作用,由此也把青年精神生活引向物質主義、「資本」主義、功利主義、技術至上、工具理性的文化,甚至誤入享受主義、消費主義、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泥潭,久而久之,型塑出功利、物化、感官等成為主要需求的單面人格。可見,青年精神生活需要調理。

  「他救」與「自救」

  青年屬於時代,青年精神生活是當代社會精神文化及社會存在的反映。無論青年精神生活中出現積極現象或消極現象,都是社會通過青年反映出來的社會存在。

  現代性的內涵,至少包括四個方面,即世俗化、理性化、主體性原則、分化。首先,世俗化一方面帶來了精神層面的「祛魅」,另一方面也使得「祛魅」之後產生價值真空和價值虛無;其次,理性化既帶來物質和社會層面的理性化,又使得工具理性使用過度;第三,人本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獲得了合法性,主體性原則持續伸張,其中也各有利弊;最後,分化雖然打破了傳統的一元化的國家時代,但在公共空間的發展尚不充分的情況下,又走向了整合乏力。

  現代性的這四個方面,與青年精神生活發生著巨大的碰撞。仔細觀察還會發現,這些現代性已經滲透進青年生活,以當代青年生活為載體成為青年精神世界的主要元素,造成一些青年精神生活的異化。當然,問題既然出現在青年身上,也需要從青年這裡尋找原因。所以,應當在現代化與現代性雙重背景觀照下,從社會和青年兩方面來整合當代青年精神生活。

  整合的基礎是文化。當代中國社會在高速現代化的同時,也出現文化斷裂的後果,這就是「無根」現象。一是160多年近代化的歷史不斷被打斷,形成斷斷續續的不連貫的歷史;二是文化教育在整體上存在著斷裂,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都未能成為青年精神生活的真正基礎,而中國特色的主流文化,本身歷史短、基礎淺,還未獲得青年認同;三是交往空間的現代化使人們處於陌生人的世界中,許多年輕人處在「漂故土」的境遇,他們自喻是「無根的浮萍」。

  所以,加強社會文化建設,連接文化之「根」,應是整合青年精神生活的社會前提。如果說社會對青年精神生活的指導是「他救」的話,那麼,青年「自救」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諸如精神信仰的確立、思想道德的修養、創業生存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青年在自身成長中長期歷練。總之,培育青年的健全人格,增強青年的主體能力,需要社會與青年的聯動。

  青年精神生活出現的異化現象,歸根結底是現代性這一宏大背景的影響所致。青年需要理想,青年精神生活本質上是理想主義的,這與人類永恆地追求理想生活和理想社會是一致的。因而在現代性背景中青年們應以現代化為舞臺,有理想有奮鬥,發揚個性與走進社會統一起來,走出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新結合之路。當然,這個全新的青年事業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孫其昂 倪秋思)

相關焦點

  • "宅"現象分析:當代青年精神生活與現代性的碰撞
    青年精神生活的異化現象也正是這種碰撞所發出的聲響,當這種異化進入青年人的生活時,一些青年就似疾病纏身,說不出扔不掉,常常讓人全身不爽。  「宅」現象的兩面性  我們以近幾年才進入人們視野的「宅」現象為例來透視一番。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導讀]從九十年代初開始,中國的世俗化開始發生畸變,向去公共化方向傾斜。1990年以來的世俗是一個物質主義的世俗,是盛行身體美學與自戀文化的世俗,關注身體超過關注精神,熱心隱私超過熱心公務。這種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的物質主義熱潮並不僅僅表現為對奢侈品的極度鍾愛,對物質欲望、身體快感的無度追求,對個人內心隱秘經驗的變態迷戀,它實際上還伴隨公共性的衰落:對公共事物的冷漠,政治參與熱情的衰退,公共人際交往的萎縮。凡此種種,共同構成了1990年以來大眾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語境。對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兩種世俗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 《廢都》揭露物質主義的罪孽與鞭撻精神文化的墮落
    他於是把一切訴諸筆端,因為他寫作技藝已成熟一年就完稿,他要把物質主義的罪孽與人性的弱點與罪惡,病態的精神世界進行揭露與鞭撻。時隔27年,物質生活空前繁榮,人性的欲望依然在不斷膨脹,我們在今天回望過去,《廢都》就像一部預言小說一樣,把我們現代人的內心世界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批判。
  • 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基於 CSSCI 的社會網絡分析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對物質財富的認識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財富為標準衡量人的成功、追求物質享受、藉助於品牌表現自我等,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一種被稱為「物質主義」的觀念在我國逐漸盛行起來。物質主義(materialism)原本是一種哲學觀念,即「唯物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 梁韋諾:我這代香港青年是「後物質主義」?別逗了!
    有關稀缺假設,英格爾哈特認為在物質匱乏的生活環境下,人們為了生存,便會將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視為首要滿足的需求。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人們就會逐漸嘗試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導致他們傾向於後物質主義價值。 至於社會化假設,是指個人價值觀在成長時期的環境已經形成,成長之後將難以改變。因此,成長於物質匱乏環境的一代,即使成長後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他們仍然傾向於物質主義。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本報記者 高珮莙 《 青年參考 》( 2013年12月25日   28 版)
  • 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1977年他正式提出了「後物質主義」概念,如今已成為政治文化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並被廣泛接受。「後物質主義」是相對於「物質主義」而言的,他闡述說,強調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取向,是物質主義價值觀,而強調自我表現、生活質量勝過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觀被稱為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這種變化與戰後西方獲得的政治、經濟環境有關,是一種代際的變化。
  •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老牌子想煥發新光彩,新品牌強化他們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繫,他們有細緻的研究數據,有巧妙的推廣手段,也有一種哲學——物質主義並不是「精神至上」的對立,物質主義就是你買東西時的「精神至上」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物質主義幸福觀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現代化產生、發展和盛行的,其特點是把物質商品的追求和佔有當作人生追求的目的,使人們把物質商品消費當作是幸福和自由的體驗,這種幸福觀導致了西方社會發展進程中物的價值上升和人的價值下降的物化現象。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與盛行的原因,可以從哲學理論自身嬗變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兩個層面分析,二者互為影響:18世紀物質主義幸福觀的興起,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形成於對唯物主義哲學的誤解性演化;資本主義現代社會中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盛行,是消費主義社會和後現代文化的產物,也受到現代形上學的生活世界轉向和後現代物質主義哲學的影響。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編者按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
  • 物質主義與炫耀性消費:跨文化考察丨社論前沿
    這項跨文化研究首先討論了改革後中國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的興起,然後比較了居住在中國和美國城市的18至35歲的年輕成年人消費者之間的差異。利用來自600多個受訪者的調查數據,發現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方面都有顯著差異,而在這兩個變量中,中國年輕人的得分更高。調查結果表明,與過去的比較研究相比,中國城市消費者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正在上升。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據媒體報導,中國已經開始出現「過勞死」現象。「過勞死」不但存在於藍領階層,而且也蔓延到白領階層。導致「過勞死」的原因,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我在這裡所要討論的,是「過勞死」所揭示出來的一種價值觀念的變化。  從「過勞死」現象可以看出,休閒時間的價值在降低。當然,許多人加班是出於老闆的強迫。但不可否認,整個社會對時間的休閒價值,是越來越看輕的。
  • "都行,可以,沒關係",「佛系現象」的真面目是這樣的
    一個網絡熱詞正在學界引起廣泛注意,大家開始談論起「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生活」等說法,統而言之出現了所謂的「佛系現象」。這個網絡流行的熱詞,居然引起這麼些學者「煞有介事」、「一本正經」地進行學術討論,不免會引起網絡青年的嘲笑:「小題大做」,「無事生非」。
  • 康震老師評價《小時代》中的物質主義,與多數人不同,但值得深思
    恐怕就是《小時代》所傳遞的精神內核以及價值觀念。康震老師在回答中還提到了更早的一本書——楊沫的《青春之歌》,王蒙的《青春萬歲》是那些布爾什維克們努力地改造自己,王朔的《動物兇猛》也是寫的城市青年,包括《小時代》也是。但是在這些作品之中,始終存在著真情流露。
  • 警惕「佛系現象」:披著美麗東方外衣的現代性消極後果
    雖然「佛系」一詞只是網絡用語,標示的卻是中國現代性社會的某種嶄新特徵,值得細細玩味與探究。一旦形成某種「現象」,就意味著生活中發生了某種新的樣態,就會產生自身的一套邏輯,學者的職責就是要分析這套邏輯,清晰地理解這背後究竟是怎樣一種理念在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日本卡通片《聖哥傳》截圖。圖片與文章內容無關。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盧風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當代人的信仰與物質主義》的論文,並提出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以下為論文摘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在毛澤東時代,國人的信仰是高度統一的。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查常平:物慾與靈魂——對中國物質主義的神學思考(三之二)
    商品介乎能指與所指之間形成聯繫,藉由象徵的符咒作用,使漂泊無根的現代人在茫然失所的社會裡找到品味、時尚、文化等高尚的精神生活。」超市成為現代人的教堂,商場成為他們的禮堂,商人取代了傳統中國社會中的知識人,經濟學家代替了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革命家的地位。反而言之,乃是知識人的商人化(如大學的博士導師、教授統被稱為老闆)、學問的技術化、思想的知識化、社會的商業化、人生價值的金錢化。
  • 物質主義和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幸福嗎?
    儘管最近經濟不景氣,大多數發達主義國家的人民的生活還是美好的。我們享受著幾個世紀前的貴族都無法想像的奢華生活:熱水淋浴,抽水馬桶,空調,電視,微波爐,飛機出行,冬季的新鮮水果等等。金錢及由此帶來的奢華生活買來幸福了嗎?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