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常平:物慾與靈魂——對中國物質主義的神學思考(三之二)

2021-01-11 基督教資訊平臺

2.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的人生觀

在一部分中國富人選擇宗教信仰之前,他們更多地傾向於選擇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即使在中國政府公開承認的五大宗教之間,商人階層卻更願意選擇信仰佛教而不是超越世俗化的基督教。他們在信仰世俗化的中國佛教中,渴望得到的並不是佛教高深的智慧,而是增長積累更多財富的目的。事實上,部分基督徒在信仰基督的初期,也難免將上帝俗世化,隨己意支配上帝、使其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傭人,成為滿足自己的肉體生命生存的對象。
 

2.1何為消費主義的人生觀?

消費主義的人生觀同物質主義的世界觀、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和肉身主義的世界觀存在內在的相關性。物質主義的世界觀,只看到世界的物性而沒有看到世界的神聖性,不承認世界是神聖的上帝所創造的產物。對於物質主義者而言,包括人在內的世界的存在,都是自然界偶然進化的結果,人的生老病死不過是人的肉體生命體消耗物質財富的過程,人的思想世界不過是人感知、意識物質世界以及人的身體形成的內容。人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肉體生命的享受,而且僅僅是為了肉體生命的享受。從物質主義與肉身主義的世界觀中,產生出當代中國人的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的人生觀。
 

簡單地說,消費主義的人生觀意味著:人的生存的價值在於對物質世界的無限佔有與無盡消耗,人的生存的動力在於滿足人的無窮貪慾與無盡奢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普遍的理想,是衣在高檔的名牌、食在豪華的酒店、住在寬闊的別墅、行在耀眼的奔馳。於是,「廣告是一篇具有說服力的福音、電視廣告的明星像在傳福音見證、我們在電視機前坐著的姿態像在做禮拜、各行各業的專業解說人員即是輔導員、看到麥當勞的標誌無異於看到十字架,等等。通過大眾媒體所傳達的神話獲取消費的情報,並燃起消費的欲望。商品介乎能指與所指之間形成聯繫,藉由象徵的符咒作用,使漂泊無根的現代人在茫然失所的社會裡找到品味、時尚、文化等高尚的精神生活。」超市成為現代人的教堂,商場成為他們的禮堂,商人取代了傳統中國社會中的知識人,經濟學家代替了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革命家的地位。反而言之,乃是知識人的商人化(如大學的博士導師、教授統被稱為老闆)、學問的技術化、思想的知識化、社會的商業化、人生價值的金錢化。  
 

本來,藝術最能體現人的精神創造性,但現在也在不斷被複製中成為一種時尚的消費品。20世紀90年代以來藝術界盛行的政治波普圖像,最初源於和商業文化相關聯的波普藝術。後者被「批評家羅森貝格描述為『廣告本身作為仇視廣告藝術的廣告藝術』,興盛於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在英國和美國。它在廣告和消費品王國中,以及像連環漫畫手冊、電影明星和通俗歌曲明星這類大眾文化中,發掘出它的藝術意象。尤其是在美國,波普藝術既從深入人心的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的貨艙中吸取營養,又對其進行嘲諷。利希泰斯坦在諸如《Whaam!》這樣的作品中,以巨大的規模,模仿連環漫畫的主題事件和再生產技術;而奧登伯格則強調一直暗含于波普中的達達主義因素,用聚乙烯和紡織物製造一些諸如漢堡包、電話之類日用品的巨大的『軟』雕塑。」「波普藝術對消費主義的興趣,使重複的理念成為沃霍爾作品中的關鍵概念。他的創作,經常只不過是監視他的絲網印刷品的生產。因此,成批製作的作品,並不等同於版本有限的美術印刷品。對於後者,有限樣本的理念幫助支撐其價值。真正成批製作的作品,是一種消費品,一種工業式地生產的時髦的附屬品,易於自由地使用和處置,並且整個地與『美術』的觀念相敵對。」
 

2.2何為享樂主義的人生觀?

年輕藝術家陳秋林的《我存在、我消費、我快樂》(2003),將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念結合起來。「漂亮的新娘,悠閒自如地坐在超市購物筐內,八位青年男士,把自己的脖子套在犬套鏈的一端,另一端系在購物筐,各自從相反的方向競爭性地拉動鏈子,並以品嘗到前方的蛋糕為勝利的標誌。出乎意料的是,得勝者,竟然是八位中個子最小的那一位。不過,當新娘的存在成為被消費的對象時,她的快樂也異化為欣賞動物般的弱肉強食者之間爭鬥的快樂。爭奪者手段的動物化,使被爭奪的對象也難逃動物化的劫運。」消費主義者把自己理解為肉體生命的生存者,因而在根本上喪失了自己作為人的神聖尊嚴,使自己在不斷的肉身化中走向動物化、物化。其人生哲學為:我消費故我在。
 

今天,中國大陸普遍流行的享樂主義人生觀,更多帶有心理學享樂主義而不是倫理享樂主義的特徵。在哲學上,倫理享樂主義(源於希臘語hedone,意為「快樂」)認為:「我們在行動時應該從道德上追求自己(也許還有他人)的純粹快樂與幸福。心理學享樂主義則認為,事實上行為主體僅僅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這些學說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種學說陳述快樂或幸福是惟一的善;這種理論是關於我們應該如何行動,而不是關於我們怎樣行動的。與倫理享樂主義一致,人們有時也實在地行動,以追求快樂之外的目標,人們有時也實在地把別人的快樂放到自己的快樂前面。二者都不符合心理學享樂主義。而且從行為主體現實上只追求快樂和幸福這一假想的事實,根本無法推出行為主體只應該追求快樂與幸福。
 

倫理享樂主義者可能認為,我們在行動之時應該在道德上追求他人以及自己的快樂與幸福。他們還可能主張,人們有時也應該視別人的幸福與快樂高於自己的幸福與快樂。因而,倫理享樂主義並不一定是倫理自我主義。」心理學享樂主義,強調行為主體的心理快樂、幸福感受;倫理學的享樂主義,側重於行為主體應當在道德上追求快樂幸福因而有時要顧及到他人的快樂幸福。對於前者而言,即使在痛苦中也要實現對快樂的擁有。雕塑家李佔洋的《山城夜色》(2001),描述的就是在中國大陸城市隨處可見的娛樂場景。在三聯雕塑的畫面上,左邊是一座安琪美容美髮與洗腳城的交匯處,一個老外在街邊摟著一位年輕姑娘,美發廳二樓窗口是一對在熱吻撫摸的男女;正中是樓上樓下濟濟一堂的人群在觀看豔舞,一個女人裸體在臺上向觀眾扳開她的陰部,不少男女成雙成對地互相充滿肉感地擁抱觸摸;右邊是兩間包廂,第一層裡一位老闆在鬼哭狼嚎地唱卡拉OK,第二層裡一個男人正掐住姑娘的脖子要挾也許是她的男友幹什麼事情,旁邊站了一群穿著高底皮鞋的姑娘仿佛在期盼客人的到來。李佔洋的其他作品如《麗都》(1998)、《人間萬象》等,都是對中國人的享樂主義現實與人的樂感生存的關注,其中充滿了肉慾、性感、齷齪的場面。
 

和這種娛樂場所的極端情形相呼應,享樂主義的人生觀還體現在今天中國人的日常節慶生活中。在成都水碾河附近的一條狹窄的街道兩旁,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分別停滿了兩排小車。2006年春節前後,人們聚集在這裡團拜,互相請客吃飯,進行炫耀性的消費。滿臉的喜悅,仿佛革命剛剛成功,仿佛五千年來的飢餓第一次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這些年來在中國大陸城市,人們更願意花錢在外面用餐,而不是像已往那樣為了節省在自己家裡做。這樣的生活方式本來無可厚非,值得關注的是由此伴隨而來的團體消費的大規模浪費現象與在喧囂熱鬧中顯示人生存在的哲學。人們在此消費不只是物品,而且是它們所指的意義符號。「由於消費者對物的關係改變了,物不再是對應於一種特殊的用途,而是對應於物的集合所代表的整體意義;物已然不再純粹是物,物已取得像聖物般的地位,滿足從對物的體驗得來的快感。……汽車指向幸福家庭、香菸指向自由、洋酒指向權力地位、香水指向高尚氣質等,集體投射出幸福快樂的刺激感受」。當今的不少中國人,雖然在禁慾般的環境中工作,卻在縱慾般的消費中生活。
 

2.3基督教的回應

消費主義是人對待物質世界的態度,享樂主義則是人對待肉身世界的態度。基督徒既不是禁欲主義者,也不是縱慾主義者,而是有節制地使用物質來滿足肉體生命欲望的人,將肉體生命的價值建立在屬靈的事情上,把人生從事實性的在者提升為價值性的在者,把人生從單向度的生存發展為多向度的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存在。禁欲主義者認為凡事都不可行,以過度否定肉體生命的態度實現其價值;縱慾主義者認為凡事都可行,以過度肯定肉體生命的態度達成其意義。兩者事實上都和把人理解為純粹的肉體生命體的生存論相關聯。按照保羅的說法,基督徒則認為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所以,為了人生也包括肉體生命的益處,中國基督徒依然要學習培養節制這一聖靈的賜予的品質。對於基督徒而言,人還有豐富的人性品質,他不僅是一個肉體生命的生存者,而且是一個意識生命的存在者、精神生命的共在者以及文化生命的同在者。作為意識生命的存在者,基督徒需要在捨棄肉體生命的同一性中建立自己的意識生命的差別性,在意識世界之物的差別中完成自己的獨立存在——即他的創造主上帝給予個人的獨特性;作為精神生命的共在者,基督徒要在和他人的共在中分享自己的意識生命的差別性,而且在這種分享中彰顯其意識生命的差別的根源在於彼此差別的三位一體的上帝;作為文化生命的同在者,基督徒在同他人分享自己的差別的同時,還要牢記自己是一個歷史中的人,在歷史的盡頭與歷史之上是一位永遠與所有人同在的上帝,從中培養出個人作為人類的意識。相反,沒有人類關懷的消費行為,將成為對資源的浪費;沒有關注他人的享樂,將是對生命的自私浩劫。
 

同樣,中國基督徒不以消費主義的態度對待物質世界而是把自己看成是物質世界的管理者,更不以享樂主義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肉身而是將其當作承受永生上帝的殿。他以僕人的心為上帝的榮耀管理外在的物質世界與內在的肉體生命。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基督徒作為僕人的忠心而不是貪心。「在信徒仍作為少數『信仰群體』的中國現代社會中,其使命首先……應以『僕人』身份去服務於社會,即以服務精神來發揮光和鹽的作用,體現基督徒的人生質量和意義。」同樣,基督徒作為僕人的忠心,還包括對自己的肉體生命的管理,使肉體生命的生存在彰顯和動物的差別的意義上顯明其創造者的榮耀。

未待完續,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編者按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
  • 忠心管家之六:物質主義
    這是因為說謊之人的假冒。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熱鐵烙慣了一般。他們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謝著領受的。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當保羅寫信給提摩太的時候,以弗所這個地方有假教師,他們宣稱說物質的本質是邪惡的。
  • 《廢都》揭露物質主義的罪孽與鞭撻精神文化的墮落
    賈平凹是陝西的著名代表作家之一,三部曲奠定了他在中國的文學地位。《廢都》一出版,聲名大噪,毀譽參半。很多名人評論家甚至把它批判成一部黃色的通俗小說。事實上,在當時也有很多人把它當作黃色通俗小說來讀 。因為很多人都看不懂。這部小說讀者卻很廣,成了大眾讀物,於是市面上有了很多盜版,學生,農民,知識分子都在痴迷捧讀。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導讀]從九十年代初開始,中國的世俗化開始發生畸變,向去公共化方向傾斜。1990年以來的世俗是一個物質主義的世俗,是盛行身體美學與自戀文化的世俗,關注身體超過關注精神,熱心隱私超過熱心公務。這種不要責任和沉重,重要享樂和輕鬆的「欲望一代」的「生活美學」,可以恰當地稱之為物質主義。最近熱播的郭敬明的《小時代》,通過奢侈品和美色對這種物質主義生活美學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 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拜物質傾向並非「物質主義」南都:就您研究框架和理論來分析中國的話,目前中國處於一個什麼樣的階段?英格爾哈特:中國創造了發展的奇蹟,就像日本和德國在戰後創造的奇蹟一樣。中國正在發生一個轉型,由生存不穩定和貧窮狀況轉型到比較富裕的階段。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物質主義的泛濫令許多人擔憂不已,認為這將成為現代中國的精神危機。英國《每日郵報》甚至評論稱,拜金主義摧毀了年輕一代的道德標準。    但「Seeing red China」認為,雖有數不清的數據能證明中國人物質主義的形象,雖然一些中產階級喜歡「更高端洋氣的活法」,但是,物質主義的流行在中國還相當有限。
  • 謠言揭秘之地球是靈魂監獄?
    人類無論怎麼努力都必須在地球中進行生老病死,不能夠逃脫地球的束縛,只能夠等待著靈魂的剝奪。一、為什麼要說地球是靈魂的監獄    有人認為地球是人類靈魂的監獄,這就是所謂地球監獄論的說法。自從人類統治地球以來,地球上發生了很多場戰爭,甚至有些戰爭會導致整個地球的毀滅,所以很多學者稱地球上的人是骯髒的靈魂,地球就是用來關這些骯髒靈魂的監獄。二、地球和人類靈魂的關係是什麼
  • 蓋格:超美之美——論美學與神學的關係
    在數學思考中,庫薩的尼古拉試圖反覆通過幾何圖形和美學模擬使無限的思想直觀化。眼睛的看見等同於精神的看見時,一種鏡中美學(Spiegel-Ästhetik)之基礎得以形成,按照鏡中美學,通過美學象徵意義的想像力,看不見的神性應該能夠被感受到。
  • 康德:理性神學如何可能
    康德:理性神學如何可能 2017年11月15日 09: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馬彪 字號 內容摘要:與傳統宗教的看法相仿,康德承認人性中普遍存在著「根本惡
  • 福音之光——使徒保羅在提摩太後書中的末世潮流分析
    (參提後3:1-2)末世的自我主義有三種表現:1、宗教上的自我為義——以人為中心的神學,人本主義在神學中的表現,人取代了上帝的地位,成為了神學的中心。2、哲學上的自我主義——實存主義。在這種哲學 理論中,人自己就成為一切最後的標準,「人是萬物的尺度」。3、人際關係中的自我主義——我即是一切的中心。「人為我,我為我。」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作者:馬妮(吉林師範大學吉林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曾指出,沒有物質財富,那就只會有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資本的本性與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盛行  以現代性價值體系為支撐的資本主義現代化並非是以滿足人們的使用價值為目的,而是以實現交換價值和資本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現代性價值體系起源於啟蒙運動,並最終由笛卡爾、洛克和亞當·斯密分別從哲學世界觀、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經濟發展觀三個維度闡發其主要內容。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中國五大宗教都在輻射其影響力,一些民間信仰也正在復興。到任何一個廟宇你都會發現很多「善男信女」。物質主義的影響無處不在,金錢通吃一切。物質主義也是一種信仰,它宣稱,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擁有儘可能多的物質財富,你擁有的物質財富越多,你就越幸福,你的自我價值實現程度就越高。物質主義在官方意識形態中的表達形式是發展主義。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死亡可以得到科學解釋,那麼靈魂是什麼?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但是在世界上流傳著一句話: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曾經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們,例如牛頓、愛因斯坦。他們在晚年的時候基本上放棄了神學,但卻保留了對神學的虔誠態度。愛因斯坦曾經認為神學能夠解釋的問題,科學雖然大部分都可以證明,但還是有很多問題沒有辦法得到確切的證實。
  •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老牌子想煥發新光彩,新品牌強化他們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繫,他們有細緻的研究數據,有巧妙的推廣手段,也有一種哲學——物質主義並不是「精神至上」的對立,物質主義就是你買東西時的「精神至上」
  • 神學:最大的科學
    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到了晚年,都皈依神學。當時很難理解,後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逐漸融會貫通。人類的精神層次有這樣一個遞增的臺階:科學一一哲學一一神學(宗教靈魂)。近代文明曙光升起之時,以今天的眼光看,很難分清當時所謂的科學與偽科學。有時,甚至是科學在為偽科學效力。比如,古代的天文曆法初始是為星佔學服務的。
  • 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基於 CSSCI 的社會網絡分析
    本文節選自《中國心理學前沿》2020 年 5 月第 2 卷第 5 期https://www.sciscanpub.com/journals/pc物質主義自提出以來,在消費者行為學、社會學以及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西方學者圍繞物質主義的測量、前因、後果及幹預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5][6]。相對而言,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起步較晚,基本上還是在西方的理論體系下做一些理論思考或實證研究,不過近十年來在文章的發表數量上有了明顯的增長。
  • 以物質主義為基礎的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物質主義是社會倫理學用詞。指以物質生活為生活的第一和中心要義,強調物質利益的極端重要性,主張致力於物質享受,並以物質生活資料判斷善惡是非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學說。物質主義與唯經濟主義、極端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關係最為密切,它們的本質均割裂了物質利益同其他事物的內在聯繫,犯了片面誇大物質或物質利益功能和作用的錯誤。物質主義忽視甚至全盤否定精神文化和道德倫理的價值,認為相對於物質或物質利益而言,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完全是多餘的、無H]的,甚至是有害的,發展社會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義明是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或破壞。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據媒體報導,中國已經開始出現「過勞死」現象。「過勞死」不但存在於藍領階層,而且也蔓延到白領階層。導致「過勞死」的原因,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我在這裡所要討論的,是「過勞死」所揭示出來的一種價值觀念的變化。  從「過勞死」現象可以看出,休閒時間的價值在降低。當然,許多人加班是出於老闆的強迫。但不可否認,整個社會對時間的休閒價值,是越來越看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