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2021-01-11 科學網

 

●現代經濟學預設,人們掙的錢越多,佔有的物質財富越多,就越幸福。這便進一步預設人類是貪婪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物質主義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質實體構成的,比如原子、電子、中子、質子和場等等,而且人類的思想也只不過是大腦的功能,而大腦歸根結底是由物質實體DNA構成的。在現代性視野中,終極實在已完全消失了。

 

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是一套統一的知識系統,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或數學結構,科學進步能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將越來越自主,越來越自由。只有科學才能夠為我們提供知識,因此科學是最重要的智力探究活動,而其他智力探究活動,例如人文學科、宗教和藝術等,都是次要的,甚至是沒有意義的。

 

當代社會,在科學主義精神的影響下,人們崇拜思想和表達的準確性和確定性,慣於用數據說明各種問題,認為只有數據才能清楚地說明問題。「拿數據來!」成了清楚表達的基本要求。GDP(國民生產總值)似乎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和世界總體狀態的最重要的指數,似乎一個社會甚至整個世界的好壞都可以定量刻畫。各行各業都有量化考績的各種指標和計算系統。量化管理體系督促著每個人努力工作,促逼著每個人不遺餘力地為GDP增長作貢獻。各種創新(技術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科學創新、觀念創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所有的創新似乎都服務於經濟增長。

 

西方啟蒙運動之後,自由主義已成為西方國家政治哲學的主流。自20世紀80年代末社會主義陣營解體之後,自由主義甚至日益成了世界政治哲學的主流。自由主義為社會、政治制度的構建設立了一個理想目標——政府和制度中立性目標。在中立性目標的引導下,所有的宗教信仰對政治制度的構建和改革所產生的影響都相對減少了。與此同時,經濟學和政治學卻對政治制度的構建和改革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因為人們認為,經濟學和政治學是科學,科學給予我們的知識是中立的、客觀的,不會偏向任何階級、種族和團體,也與任何宗教信仰無關。

 

根據現代性觀點,科學只關注自然和社會中的不同事實,而不涉及價值,所以是客觀的。今天我們知道,科學包括物理學並不是價值中立的,而是滲透價值的。經濟學更不是價值中立的,它具有很強的價值導向。經濟學是羅爾斯所說的「綜合性信條」(comprehensive doctrines),它試圖為人們的各種生活選擇提供全面的指導,這在經濟學家加裡·貝克爾的經濟學表述中表達得很明顯。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價值導向是物質主義的。它傾向於告訴人們,人類是理性的,理性人總是力圖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幾乎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經濟行為。經濟學預設,經濟增長總是好的,經濟衰退總是不好的。每個人都希望越來越富有,這就是人的本性。因此,主流經濟學形塑並支持著現行的經濟和政治制度,而現行經濟、政治制度激勵「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支持人們接受價值論物質主義,支持人們永無休止地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追求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如今甚至有人認為,人就是能賺錢、花錢的豬,即人與非人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能賺錢花錢,而非人動物不能。這是一種對人性(humanity)的理解。

 

可能有人會說,在許多國家,宗教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力。在當代中國,宗教也頗有影響力,基督教、佛教都正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但是,在資本主義和民主政治的框架內,物質主義正腐蝕著幾乎所有的宗教信仰。在今天中國,許多宗教團體都是商業性的或者半商業性的。如今,似乎有很多宗教組織,但是幾乎所有的宗教組織都被統一為一個宗教,即金錢拜物教。現代經濟學就是金錢拜物教的「聖經」,銀行也許就是金錢拜物教的「教堂」。現代政府和制度也深受金錢拜物教的影響,表面上看它們對所有的宗教保持中立,但是卻支持金錢拜物教。

 

價值論物質主義鼓勵人們選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經濟學家們說這種生產—生活方式是唯一符合人類本性的方式。當生態學家告訴我們「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文明不可持續時,那些信仰科學主義的人們卻告訴我們,不用擔心,一切問題,包括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都可以通過科技創新而得以解決。即使地球有被毀滅的那一天,我們也可以轉移到別的星球。也許未來的「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不會產生「大量廢棄」了,有了新技術,就沒有什麼廢棄物了,一切都可以成為資源。

 

但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在根本上是錯誤的,它們誤導了制度建設,誤導了人們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誤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即便本體論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價值論物質主義也必定是錯誤的。人類是追求意義和價值的,有很多種追求生活意義的方式。現代性激勵的追求生活意義的方式只是很多種可能方式中的一種,但卻是最危險的一種,因為它會把人類文明引向毀滅的深淵。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研究表明,地球無法支持70億人口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

 

即便地球可以支持人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我們也可以證明價值論物質主義是錯的。很顯然,人們追求生活幸福和生活意義。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依賴於他們對生活意義的理解。現代經濟學預設,人們掙的錢越多,佔有的物質財富越多,就越幸福。這便進一步預設人類是貪婪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貪婪的人很難快樂,也並非所有的人都貪婪。初民是非常知足的,中國古代廣大勞動者中的多數人也是安分守己、知足常樂的。在當代社會,多數人是貪婪的,只因為主流價值觀是物質主義的,因為社會制度激勵、促逼人們變得貪婪。

 

生態學、量子物理學、複雜性理論、耗散結構論等新科學以及後邏輯經驗主義哲學都表明科學主義是錯的。科學從來都不是統一的,因而也不存在統一科學的內在邏輯。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普利高津說:「自然確實與無可預料的創造性有關,而且所產生的可能性比現實性更加豐富。」無論科學技術如何進步,人類之所知相對於自然所隱藏的奧秘都只是滄海一粟。因此,自然永遠握有懲罰人類錯誤的無上力量。儘管科學可以認知多種自然物,但自然本身永遠也不能成為科學的認知對象。因此,自然永遠也不是人類的徵服對象,而是人類永遠應該對之心存敬畏的終極實在(ultimate reality)。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作者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本文由本報實習生張玉潔記錄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2-05-14 B1 思想周刊)

相關焦點

  • 坤鵬論: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
    ——坤鵬論一、對待象徵的兩種態度——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正是基於《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 人主要生活在語言之中》這個基本設定,伯克深刻地認識到了人與象徵的關係。從該基本設定出發,他進一步總結出了人類對於語言本質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和態度:科學主義:視語言為命名、定義或界定的手段,也就是說,致力於通過語言捕捉或確定事物的「本質」。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立足於對資本本性和資本邏輯的分析,對物質主義幸福觀流行的根源、後果以及如何揚棄物質主義幸福觀作了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他們的上述分析和批判對於我們當前認識和把握幸福的本質和探索實現幸福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反思物質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聯與區別,以及物質主義幸福觀產生與盛行的社會背景和理論條件,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與盛行的雙重原因  物質主義幸福觀從形成到泛化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一是18~19世紀,是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階段;二是近現代歐洲確立現代社會以來,是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階段。
  • 科學主義的六種標籤
    但到20世紀早期,「科學主義」已開始承載負面的意味——最初它似乎主要是為了回應那種雄心勃勃的觀點,這類觀點認為只要運用那些已在物理科學中被證實了十分成功的科學方法,我們對人類行為的理解就會變得有多麼深刻。到20世紀中葉,科學主義逐漸被視為是關於科學的「偏見」、「迷信」和「畸變」。
  • 物質主義和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幸福嗎?
    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大多數人大概會點頭贊同。我們認為財富和幸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當今世界,物質主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經濟上非常富裕的人,而把「形成有意義的生活理念」作為信仰的人卻在急劇減少。物質主義在膨脹,精神信仰卻在衰退。
  • 教育研究中的科學主義範式與自然主義範式辨析
    內容提要:科學主義與自然主義研究範式具有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倡導科學—實證研究手段和強調「懸置」研究者個人「先見」等共性。在教育研究中,科學主義範式排斥形上學的本體論,自然主義範式則認可質性研究方法;科學主義範式無視研究者個人的存在,自然主義範式則強調人直接參與調研的作用;科學主義範式傾向於將對象進行分解研究,自然主義範式則強調從整體上把握研究對象;自然主義範式主要採取緊跟設計和目的抽樣的研究方式,科學主義範式往往採取預先設計和傳統隨機抽樣的研究方式。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只要在中國的商場裡快速一瞥,就很容易找到例證。    《洛杉磯時報》稱,在上一代中國人的價值觀中,財富並沒那麼重要。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都很窮,房子由國家控制、單位分配,中國農村嫁女兒還會陪送現金、被褥和縫紉機作為嫁妝。但過去30年的經濟改革和大規模城市化顛覆了這些,財產私有化和商業地產的建立,啟動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財富轉移」。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這種不要責任和沉重,重要享樂和輕鬆的「欲望一代」的「生活美學」,可以恰當地稱之為物質主義。最近熱播的郭敬明的《小時代》,通過奢侈品和美色對這種物質主義生活美學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示。這種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的物質主義熱潮並不僅僅表現為對奢侈品的極度鍾愛,對物質欲望、身體快感的無度追求,對個人內心隱秘經驗的變態迷戀,它實際上還伴隨公共性的衰落:對公共事物的冷漠,政治參與熱情的衰退,公共人際交往的萎縮。凡此種種,共同構成了1990年以來大眾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語境。對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兩種世俗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 唯科學主義也太極端了吧
    「唯科學主義」的思想觀點由來已久,作為一種社會思潮,主要在20世紀盛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社會文化領域的全面滲透,使科學技術成為人們最熟悉、最關心而不能須臾離開的事物。由於科學的確定性、公正性和客觀性,而且最終能夠解決人類的一切難題,一切不合理的現象終將隨著科學的充分發展而煙消雲散。正是基於上述對科學的理解和期望,產生了「唯科學主義」觀點,它既是一種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心態。
  • 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導讀]在物質主義社會裡,個人本質上著重實現基本需求,如居住的保障和不挨餓。他們所感興趣的政府應能夠幫助其滿足這些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基本需求。1977年他正式提出了「後物質主義」概念,如今已成為政治文化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並被廣泛接受。「後物質主義」是相對於「物質主義」而言的,他闡述說,強調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取向,是物質主義價值觀,而強調自我表現、生活質量勝過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觀被稱為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這種變化與戰後西方獲得的政治、經濟環境有關,是一種代際的變化。
  • 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基於 CSSCI 的社會網絡分析
    為了解近年來該領域在國內的研究面貌和特徵,採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CSSCI所收錄的有關物質主義的文獻關鍵詞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物質主義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主題,我國物質主義研究範圍廣,但不集中。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價值觀、大學生、幸福感等是該領域的核心研究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推動了社會價值觀的變遷。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與近代政治哲學家對幸福的理解不同,馬克思認為一定時代的幸福觀念是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 忠心管家之六:物質主義
    如果我們在字典上找物質主義的定義,牛津詞典是這樣定義的:「全心沉迷於追求物質的需求與欲望,導致忽視精神層面的生活方式,對物質的興趣完全表現在生活方式、意見及行為上。」換句話說,物質主義是一個著重在購買、花費和積蓄你最為看重的物品上的價值體系。我想我們聽到這個定義的時候都會同意說,「對啊,物質主義是錯誤的。」
  • 以物質主義為基礎的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物質主義是社會倫理學用詞。指以物質生活為生活的第一和中心要義,強調物質利益的極端重要性,主張致力於物質享受,並以物質生活資料判斷善惡是非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學說。物質主義與唯經濟主義、極端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關係最為密切,它們的本質均割裂了物質利益同其他事物的內在聯繫,犯了片面誇大物質或物質利益功能和作用的錯誤。物質主義忽視甚至全盤否定精神文化和道德倫理的價值,認為相對於物質或物質利益而言,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完全是多餘的、無H]的,甚至是有害的,發展社會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義明是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或破壞。
  •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2005-05-30 12:36 作者:苗煒 2005年第19期 眾多奢侈品公司在全世界努力拓展市場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那時,各種宗教受到了嚴厲的打擊和壓制,政治高壓迫使人們都信仰毛澤東思想。那個時代只要求人們「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或「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今天不同了,我們已處於信仰多樣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中國五大宗教都在輻射其影響力,一些民間信仰也正在復興。到任何一個廟宇你都會發現很多「善男信女」。物質主義的影響無處不在,金錢通吃一切。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社會正在重蹈西方消費社會所經歷過的物質主義軌跡。有鑑於此,了解一下西方社會的物質主義路徑及其後果,當是有意義的。為此目的,本文介紹兩本著作。  我所要介紹的第一本書,是由加裡·克羅斯所著的《時間與金錢:消費文化的形成》。在這本書中,克羅斯分析了美國是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逐漸走上了重物質、輕時間的道路的。
  • 物質主義:你所擁有的就是你嗎?
    物質主義的誕生許多人努力工作肯定是為了實現他們想像的美好生活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大多數年輕人無法想像生活沒有手機、電腦或者其他物質享受。物質主義指的是人們對世俗財物的重視程度。有時,我們認為產品和服務總是這麼豐富,而忘記了這種充裕只是近些年才實現的。例如,2000 年中國2/5的家庭還沒有電話。物質主義者更可能因他們的身份和表面的意義而看重財物。而那些不強調這種價值的人則重視那些能夠與他人相聯繫或在使用時感到愉悅的產品。因此,高度物質主義者更重視在公開場合消費的昂貴產品。與高度物質主義者相聯繫的產品包括珠寶,瓷器和別墅。
  • 神創論與唯科學主義:一種心態,兩種信仰系統
    Alan Wallace,1950年生)是一位美國作家、翻譯家、教育家、研究員,口譯家及佛法修行者,他對意識研究與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和物理學等交叉學科感興趣,並致力於圖解東西方科學、哲學和心性探索的模式之間的關係及共性。儘管神創論與科學主義的主張幾乎在所有方面都不一致,可進一步審視時,這兩者卻有著連雙方都不願意承認的眾多相同之處。
  • 物質主義與炫耀性消費:跨文化考察丨社論前沿
    隨著亞洲社會消費者支出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探索這些發展對消費者文化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這項跨文化研究首先討論了改革後中國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的興起,然後比較了居住在中國和美國城市的18至35歲的年輕成年人消費者之間的差異。利用來自600多個受訪者的調查數據,發現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方面都有顯著差異,而在這兩個變量中,中國年輕人的得分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