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預設,人們掙的錢越多,佔有的物質財富越多,就越幸福。這便進一步預設人類是貪婪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物質主義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質實體構成的,比如原子、電子、中子、質子和場等等,而且人類的思想也只不過是大腦的功能,而大腦歸根結底是由物質實體DNA構成的。在現代性視野中,終極實在已完全消失了。
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是一套統一的知識系統,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或數學結構,科學進步能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將越來越自主,越來越自由。只有科學才能夠為我們提供知識,因此科學是最重要的智力探究活動,而其他智力探究活動,例如人文學科、宗教和藝術等,都是次要的,甚至是沒有意義的。
當代社會,在科學主義精神的影響下,人們崇拜思想和表達的準確性和確定性,慣於用數據說明各種問題,認為只有數據才能清楚地說明問題。「拿數據來!」成了清楚表達的基本要求。GDP(國民生產總值)似乎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和世界總體狀態的最重要的指數,似乎一個社會甚至整個世界的好壞都可以定量刻畫。各行各業都有量化考績的各種指標和計算系統。量化管理體系督促著每個人努力工作,促逼著每個人不遺餘力地為GDP增長作貢獻。各種創新(技術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科學創新、觀念創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所有的創新似乎都服務於經濟增長。
西方啟蒙運動之後,自由主義已成為西方國家政治哲學的主流。自20世紀80年代末社會主義陣營解體之後,自由主義甚至日益成了世界政治哲學的主流。自由主義為社會、政治制度的構建設立了一個理想目標——政府和制度中立性目標。在中立性目標的引導下,所有的宗教信仰對政治制度的構建和改革所產生的影響都相對減少了。與此同時,經濟學和政治學卻對政治制度的構建和改革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因為人們認為,經濟學和政治學是科學,科學給予我們的知識是中立的、客觀的,不會偏向任何階級、種族和團體,也與任何宗教信仰無關。
根據現代性觀點,科學只關注自然和社會中的不同事實,而不涉及價值,所以是客觀的。今天我們知道,科學包括物理學並不是價值中立的,而是滲透價值的。經濟學更不是價值中立的,它具有很強的價值導向。經濟學是羅爾斯所說的「綜合性信條」(comprehensive doctrines),它試圖為人們的各種生活選擇提供全面的指導,這在經濟學家加裡·貝克爾的經濟學表述中表達得很明顯。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價值導向是物質主義的。它傾向於告訴人們,人類是理性的,理性人總是力圖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幾乎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經濟行為。經濟學預設,經濟增長總是好的,經濟衰退總是不好的。每個人都希望越來越富有,這就是人的本性。因此,主流經濟學形塑並支持著現行的經濟和政治制度,而現行經濟、政治制度激勵「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支持人們接受價值論物質主義,支持人們永無休止地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追求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如今甚至有人認為,人就是能賺錢、花錢的豬,即人與非人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能賺錢花錢,而非人動物不能。這是一種對人性(humanity)的理解。
可能有人會說,在許多國家,宗教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力。在當代中國,宗教也頗有影響力,基督教、佛教都正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但是,在資本主義和民主政治的框架內,物質主義正腐蝕著幾乎所有的宗教信仰。在今天中國,許多宗教團體都是商業性的或者半商業性的。如今,似乎有很多宗教組織,但是幾乎所有的宗教組織都被統一為一個宗教,即金錢拜物教。現代經濟學就是金錢拜物教的「聖經」,銀行也許就是金錢拜物教的「教堂」。現代政府和制度也深受金錢拜物教的影響,表面上看它們對所有的宗教保持中立,但是卻支持金錢拜物教。
價值論物質主義鼓勵人們選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經濟學家們說這種生產—生活方式是唯一符合人類本性的方式。當生態學家告訴我們「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文明不可持續時,那些信仰科學主義的人們卻告訴我們,不用擔心,一切問題,包括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都可以通過科技創新而得以解決。即使地球有被毀滅的那一天,我們也可以轉移到別的星球。也許未來的「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不會產生「大量廢棄」了,有了新技術,就沒有什麼廢棄物了,一切都可以成為資源。
但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在根本上是錯誤的,它們誤導了制度建設,誤導了人們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誤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即便本體論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價值論物質主義也必定是錯誤的。人類是追求意義和價值的,有很多種追求生活意義的方式。現代性激勵的追求生活意義的方式只是很多種可能方式中的一種,但卻是最危險的一種,因為它會把人類文明引向毀滅的深淵。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研究表明,地球無法支持70億人口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
即便地球可以支持人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我們也可以證明價值論物質主義是錯的。很顯然,人們追求生活幸福和生活意義。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依賴於他們對生活意義的理解。現代經濟學預設,人們掙的錢越多,佔有的物質財富越多,就越幸福。這便進一步預設人類是貪婪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貪婪的人很難快樂,也並非所有的人都貪婪。初民是非常知足的,中國古代廣大勞動者中的多數人也是安分守己、知足常樂的。在當代社會,多數人是貪婪的,只因為主流價值觀是物質主義的,因為社會制度激勵、促逼人們變得貪婪。
生態學、量子物理學、複雜性理論、耗散結構論等新科學以及後邏輯經驗主義哲學都表明科學主義是錯的。科學從來都不是統一的,因而也不存在統一科學的內在邏輯。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普利高津說:「自然確實與無可預料的創造性有關,而且所產生的可能性比現實性更加豐富。」無論科學技術如何進步,人類之所知相對於自然所隱藏的奧秘都只是滄海一粟。因此,自然永遠握有懲罰人類錯誤的無上力量。儘管科學可以認知多種自然物,但自然本身永遠也不能成為科學的認知對象。因此,自然永遠也不是人類的徵服對象,而是人類永遠應該對之心存敬畏的終極實在(ultimate reality)。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作者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本文由本報實習生張玉潔記錄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2-05-14 B1 思想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