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質主義為基礎的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2021-01-11 青雲時分

物質主義是社會倫理學用詞。指以物質生活為生活的第一和中心要義,強調物質利益的極端重要性,主張致力於物質享受,並以物質生活資料判斷善惡是非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學說。物質主義與唯經濟主義、極端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關係最為密切,它們的本質均割裂了物質利益同其他事物的內在聯繫,犯了片面誇大物質或物質利益功能和作用的錯誤。物質主義忽視甚至全盤否定精神文化和道德倫理的價值,認為相對於物質或物質利益而言,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完全是多餘的、無H]的,甚至是有害的,發展社會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義明是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或破壞。物質主義是一種笮純的唯經濟論,它在倫理道德上的主要表現常常是否認倫理道德的內在功能和相對獨立性,只承認物質或物質利益的合道德性。

西方科學的盡頭會是什麼呢?突破維度、新的人類文明、長久以來,人們對維度的研究從未停止,尤其是多維宇宙觀的建立,為人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人們研究宇宙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藉助於先進的工具,科學家們也對多維空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由於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人們一直渴望了解更高維度的相關情況,因此四維空間成為研究的重點。

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也曾經思考過類似的問題,但是他認為這一切都只是人們的猜測而已,作為目前宇宙中已知的唯一的智慧生命體,我們對身邊的一切都有準確的衡量標準。也許只有不斷發展科技,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更加全面的認識,從而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到那時,維度的限制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問題,進入四維空間我們就是「神」。

相關焦點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從哲學世界觀上看,現代性價值體系把人類和自然界對立起來,強調哲學的功能和使命就是要運用理性發現自然規律,並以科學技術為中介控制和支配自然,使自然滿足人類的需要,這實際上是以工具性和實用的眼光看待自然界,進而將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歸結為利用和被利用、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從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上看,洛克以國家和市民社會二分為基礎,強調國家的職能是保護人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其核心是強調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秩序是正義的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作者:馬妮(吉林師範大學吉林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曾指出,沒有物質財富,那就只會有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盧風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當代人的信仰與物質主義》的論文,並提出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以下為論文摘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在毛澤東時代,國人的信仰是高度統一的。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編者按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這便進一步預設人類是貪婪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這種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的物質主義熱潮並不僅僅表現為對奢侈品的極度鍾愛,對物質欲望、身體快感的無度追求,對個人內心隱秘經驗的變態迷戀,它實際上還伴隨公共性的衰落:對公共事物的冷漠,政治參與熱情的衰退,公共人際交往的萎縮。凡此種種,共同構成了1990年以來大眾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語境。對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兩種世俗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 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南都:您研究了43個國家,每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都有其獨特性,但在此基礎上,是否有一種絕大多數國家都呈現的政治文化呢?或者是否有一種絕大多數國家向此政治文化轉型的趨勢?英格爾哈特:當然,每個國家(社會)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但是,我們發現,他們共享的特徵會帶來文化相似性,從而創造出「文化區域」。處在同一文化區域的國家的民眾會更多地表現出相似的價值觀。
  • 忠心管家之六:物質主義
    物質主義宣稱說,「你配得這一切,你應該為此感到驕傲。你應該向別人炫耀你所賺來的。」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說,要感謝著領受。當我們感謝的時候,我們會意識到我們所有的是一件禮物,這件禮物讓我們認識這位良善的、慷慨的神。當我們感恩的時候,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角色:不是一個主人,而是一個管家。管家為受託管理的物品而自誇是愚蠢的,這就好像你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租了一輛華而不實的車去參加大學同學聚會一樣。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估計,2010年,中國的中產階級約為1.57億人。調查還邀請受訪者評價自己的幸福指數,從1到6幸福程度遞增。約45%的人為自己打5分或6分,只有7.2%的人選了1分或2分。    益普索的調查也涉及類似問題:「展望未來12個月,你對國家和家庭樂觀還是悲觀?」印度人的樂觀程度位列榜首,53%的受訪者對未來感到樂觀。
  • 物質主義和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幸福嗎?
    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大多數人大概會點頭贊同。我們認為財富和幸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當今世界,物質主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經濟上非常富裕的人,而把「形成有意義的生活理念」作為信仰的人卻在急劇減少。物質主義在膨脹,精神信仰卻在衰退。
  • 物質主義與炫耀性消費:跨文化考察丨社論前沿
    這項跨文化研究首先討論了改革後中國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的興起,然後比較了居住在中國和美國城市的18至35歲的年輕成年人消費者之間的差異。利用來自600多個受訪者的調查數據,發現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方面都有顯著差異,而在這兩個變量中,中國年輕人的得分更高。調查結果表明,與過去的比較研究相比,中國城市消費者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正在上升。
  • 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基於 CSSCI 的社會網絡分析
    為了揭示國內物質主義的研究面貌和特徵,使同行更好地了解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本研究擬採用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探討。社會網絡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是對諸如個體、社會組織等關係實體進行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7]。國內學者劉軍在這一領域頗有建樹,他稱該研究方法為社會關係研究的藝術[8]。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社會正在重蹈西方消費社會所經歷過的物質主義軌跡。有鑑於此,了解一下西方社會的物質主義路徑及其後果,當是有意義的。為此目的,本文介紹兩本著作。  我所要介紹的第一本書,是由加裡·克羅斯所著的《時間與金錢:消費文化的形成》。在這本書中,克羅斯分析了美國是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逐漸走上了重物質、輕時間的道路的。
  •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2005-05-30 12:36 作者:苗煒 2005年第19期 眾多奢侈品公司在全世界努力拓展市場
  • 項羽吶喊的非戰之罪,不是失敗的理由,你應該學會適時地反省自身
    大家也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每天也能夠如此的反省自己,「為人家出謀劃策是否不夠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真誠?老師傳授給我們的知識是否已經足夠熟悉了呢?」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裡,非常容易為外物所動而失去自我,物慾橫流的年代,我們幾時能夠真正的靜下心來,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會兒真誠的交流,反省一下自身。
  • 「新物質主義」視野下的電影媒介考古學
    而《假面》的開篇(以及結尾)便精準地詮釋了這種「智能」與「體驗」的遭遇,畫面中的電影性物件同時又是銀幕物件,二者的重合帶來了疊加式的強度:如同獨立於人類世界的電影智能的「自畫像」,觀者被全然拋棄在外,無從理解;同時又好似進入到更深層次的夢境,一幅全新的、陌生的、差異化的宇宙圖景突然出現在面前。
  • 中國女性鞋跟隨物質主義而提升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7月26日刊登記者狄雨霏題為《一窺中國高跟鞋真相》的文章分析了對中國流行高跟鞋的理解。狄雨霏問他是否有這家網站高跟鞋銷量的數據,還有,在賣出的鞋子當中,中跟、高跟、超高跟所佔的比例。他說:「我覺得我應該告訴你,我們其實是一家戀物癖俱樂部。我們是2002年成立的,是中國第一家。因為中國的相關法律,我們不能公開倡導戀物癖。我們靠銷售高跟鞋來資助我們的活動。」「事實上,我們的會員大多是男性,」他補充說。
  • 物質主義:你所擁有的就是你嗎?
    物質主義的誕生許多人努力工作肯定是為了實現他們想像的美好生活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大多數年輕人無法想像生活沒有手機、電腦或者其他物質享受。物質主義指的是人們對世俗財物的重視程度。有時,我們認為產品和服務總是這麼豐富,而忘記了這種充裕只是近些年才實現的。例如,2000 年中國2/5的家庭還沒有電話。物質主義者更可能因他們的身份和表面的意義而看重財物。而那些不強調這種價值的人則重視那些能夠與他人相聯繫或在使用時感到愉悅的產品。因此,高度物質主義者更重視在公開場合消費的昂貴產品。與高度物質主義者相聯繫的產品包括珠寶,瓷器和別墅。
  • 梁韋諾:我這代香港青年是「後物質主義」?別逗了!
    學者沈旭暉提出,香港青年之所以積極參與「修例風波」,是由於他們不再介意現實世界的物質生活,不再追求物質主義價值,轉而追求各種後物質主義價值,例如民主、自由、人權等等,為「崇高理念」而抗爭。沈先生甚至將青年標籤為「後物質世代」,認為「後物質世代」與上一代「物質世代」已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並將世代對立起來。
  • 觀念大反轉:告別物質主義,以感知愉悅為終極目的!
    對於人,即人與他人,由於人與人沒有了生存競爭關係,他人從競爭對手轉換為感知對象,這導致人與人關係的本質性變化,他人成為了精神感知愉悅的來源,他人構成的一切存在狀態,人和人的感知利益密切相關,因此,為了獲得精神愉悅,人必須得營造處於理想狀態的他人,只有他人處於幸福愉悅的生活狀態中,你才可能從他人的存在狀態中感知到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