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吶喊的非戰之罪,不是失敗的理由,你應該學會適時地反省自身

2020-12-04 一劉文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大家也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每天也能夠如此的反省自己,「為人家出謀劃策是否不夠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真誠?老師傳授給我們的知識是否已經足夠熟悉了呢?」

曾子

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看到運河之上熙熙攘攘的船隻,非常繁華,於是感嘆道:「來來往往如此多的船,都是在做些什麼生意?」和珅馬上回答說:「皇上,以我之見,這川流不息的河流之中只有兩艘船,一艘叫做名,一艘叫做利。」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裡,非常容易為外物所動而失去自我,物慾橫流的年代,我們幾時能夠真正的靜下心來,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會兒真誠的交流,反省一下自身。

吾日三省吾身

項羽在楚漢爭霸中輸給了劉邦。但是他不太懂得反省自身,即便在且戰且退的局勢下,他仍舊不明白自己如今為何會落到如此境地。當時項羽身陷重圍,身旁只剩下28名將士,此時失敗的結局已經註定無法挽回,項羽明白這次不能全省而退了,對身邊的將士們這樣說到:「我項羽起兵,至今也有八年之久了,經歷了大大小小,七十餘次戰鬥,但從來都沒有嘗到過失敗的滋味,現在我陷入這樣的困境,是老天爺要亡我,並不是我用兵打仗的罪過啊!」

項羽-烏江自刎

從項羽嘴裡說出的這一句:「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他內心的不甘溢於言表,雖然他有成就霸業的雄心壯志,但卻渾然不知他自身的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即使在他身邊有亞父範增的大力輔佐,有過無數次的勸諫,指出過他不少的錯誤行為,但他一直沒有認真地聽取過他人的意見,沒有從自身去找一找原因,將所有的失敗都歸咎於外部的影響,都是老天註定的事情,對於這方面的認識他顯得無可救藥,所以他註定要走向失敗。他曾有過那麼多次可以除掉劉邦的機會,但從沒有抓住過,在事後也從不反省自身,找到自己的一些錯誤行為,但凡把握住了那麼一兩次,也不會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不能夠適時地反省自身,這是一種嚴重的性格缺陷,正是因為這樣的缺陷,導致項羽退出歷史舞臺成為了必然。

鴻門宴-項羽錯失良機

即便是國家已經進入了正規,開始繁榮發展了,君主們也不能夠掉以輕心,想要長治久安,在治理上必須時時刻刻鞭策自己進步,做出的任何決策都要三思而後行,而唐太宗李世明在這一方面就做得非常到位。唐太宗即便處於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之下,依舊能夠很好的反省自身,重用如魏徵這樣的之言諫臣,作為審視自己的鏡子,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自己的治國理念,吸收古往今來帝王失勢的教訓,才不會重蹈失敗的覆轍。

唐太宗-李世民

在我們如今的生活中,無論對待一件事情,還是對待一個人,都要以一顆赤誠之心相待,不能讓情緒左右了自己的言行,必須心平氣和。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適時的去反省自己,在過往的經驗中尋找成功的規律,總結失敗的教訓,從而爭取在未來可以以一個更加真誠的態度去面對新的人和事物。

失敗確實是一件令人非常痛苦的事情,但並不可怕,可怕的在於你無法從這一次的失敗中汲取教訓,再重複的失敗,並且還偏執地認為不是自己的錯誤,而是受到了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發生這樣的事情,比失敗還可怕,那麼將註定沒有成功的一天。

相關焦點

  • 項羽憑藉著《巨鹿之戰》,一戰成名,成為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
    後人提起巨鹿之戰,覺得勇氣是項羽戰勝強大秦軍的關鍵。然而此役並非如此簡單,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戰役中,項羽展現出了他爐火純青的兵家智慧以及高瞻遠矚的個人魅力!那麼巨鹿之戰的來龍去脈又是什麼呢?項羽獲勝的關鍵又在哪呢?
  • 巨鹿之戰: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的破釜沉舟是戰役的關鍵因素
    在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而其中就有項羽的成名之戰——巨鹿之戰。這一戰不僅使項羽威名大震,在其叔父項梁死後迅速成長起來,填補了項梁留下的權力真空,而且也成為秦末農民戰爭在軍事形勢上的最大轉折點。正是從巨鹿之戰開始,義軍在軍事上才取得了對秦軍的優勢,戰場主動權轉到了反秦義軍一方。
  • 項羽的失敗不是偶然,全是被他所害,是什麼讓他賣主求榮?
    大家都知道2000多年前楚漢爭霸的時候,最終活著成為皇帝的是被稱為"無賴"的劉邦,而當時世人敬仰大英雄項羽卻落了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在後世看來,項羽的失敗都是因為他自己只知道使用蠻力,而不懂得計謀的結果。
  • 垓下之戰,韓信和項羽其實打了個平分秋色,二人軍事水平未見高低
    韓信和項羽,一個兵仙,一個戰神。 韓信用木罌魏,用背水一戰、拔旗易幟滅趙,用沙囊斬龍且。項羽用破釜沉舟大破掃滅六國的秦軍,用三萬鐵騎打垮劉邦五十多萬聯軍。兩人的軍事造詣威震天下、震古爍今。二人有幸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在最重要的垓下之戰中,兩人終於有機會一較高下。
  • 人都死球了,扯破喉嚨的吶喊還有意義麼
    為了刀下留人,除了民間外,江平、郭道暉、賀衛方等一眾法學大家也在扯破喉嚨地吶喊。86歲了,江校長已有些老態龍鍾,不再年輕。每一次江校長的出現,都會令人感到格外心痛。我已記不清楚,這些年來江校長已經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吶喊過多少次,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江校長的吶喊大多臨空虛擲,這倒像長期一同參與吶喊的張思之大律師一樣。因為張思之說過,他是一位一生從未勝訴過的律師。
  • 【成語一則】破釜沉舟:巨鹿之戰,項羽是如何打贏的
    破釜沉舟【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破釜沉舟」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巨鹿之戰,這個成語也可以說是項羽本身的專屬名詞了,至今中國歷史上除了項羽還沒有其他將領成功做到過那麼項羽是如何打贏這場戰爭的呢?難道真的如歷史課本所講的那樣:項羽憑藉一股勇氣,破釜沉舟、不留後路靠著一股兇狠之勁,以少勝多擊敗了秦軍?深入巨鹿之戰的細節中,不難發現,項羽除了這股兇狠勇氣外,戰術運用上可是非常厲害的,項羽之所以能打贏這場戰役,也並不是僅僅憑藉自己的五萬軍隊,而是調動了所有反秦盟軍。
  • 項羽對部下很恭敬,為何人才都跑了?因他不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接下來要講述的主人公就是這個時期的英雄——項羽。出身世家到攻打秦兵,從自稱霸王到烏江自刎,項羽在他短暫的一生裡塑造了一段傳奇式的英雄樂章,瀝血般謳歌了充滿悲劇色彩的命運。「天要亡我,非戰之罪」,項羽的結局真的是像他所說的那樣「天要亡我」嗎?
  • 古代精彩戰役之一,項羽打下的巨鹿之戰,也建立了他的統治地位
    古代精彩戰役之一,項羽打下的巨鹿之戰,也建立了他的統治地位大家都知道一個名將,那就是項羽。一說起項羽,我不知道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但是他在我的心目中,雖然是一個最後的失敗者,不過同樣也不失為一個英雄。
  • 鴻門宴,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楚國分兵兩路,北路軍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六萬救趙;西路軍以劉邦為主將,進攻關中。楚懷王與雙方約定誰先入關者為關中王。隨後項羽殺死逗留不前的宋義,奪取軍權,領兵北上。在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身先士卒,九戰九捷,大破秦軍主力。此戰之後,秦軍投降,諸候畏服,項羽被擁戴為諸候聯軍上將軍。
  • 西楚霸王項羽在巨鹿之戰,為何能擊敗秦軍兩大主力?
    喜歡看歷史的小夥伴,是否都是被那裡面的權謀鬥爭所吸引呢,更令人稱讚的是裡面描寫到的戰役,每場戰役看不到最後你都不會知道誰會是贏家,作戰雙方也是各有各的奇招,不要以為你人多地勢好你就一定會贏,我們有的是辦法對付你。
  • 劉邦項羽的加減法,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令敵人越來越少,己方越來越多
    英布在陳勝起義時就參加了反秦鬥爭,後追隨項梁、項羽,巨鹿之戰中,英布率軍充當先鋒隊,立下汗馬功勞。巨鹿之戰後,項羽令英布坑殺秦降卒二十萬,說明英布曾是項羽的鐵桿嫡系。項羽主宰天下,封英布為九江王,項羽還密令英布殺頂頭上司義帝。項羽對英布是信賴和重用的,可以說英布是項羽的鐵哥們。後項羽攻齊地的田榮,令英布參戰,英布藉口生病不去。當項羽在齊地同田榮激戰時,劉邦乘機抄了項羽的老窩彭城(今江蘇徐州市)。
  • 楚漢垓下之戰到底是誰贏了?劉邦並非最後贏家!
    彭城之戰中的漢軍指揮官是劉邦,垓下之戰中的漢軍指揮官是韓信。 儘管都是指揮者,但是二人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韓信和劉邦就將軍領導士兵參加戰鬥的能力進行了交談。 談話是這樣的。 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可以指揮多少兵馬?韓信回答:陛下最多可以指揮十萬人。 劉邦又問:你呢?韓信回答:越多越好。
  • 歷史上的關羽和呂布聯手,對陣項羽和英布,誰勝誰負結局會如何
    說到秦末時期的猛將,首屈一指的當屬於項羽和英布,這兩個都是勇戰派的傑出代表,項羽作為秦末時期作戰最勇猛的將領,基本上是無敵的,無論是巨鹿之戰,還是彭城之戰,一生大小七十餘戰,無一敗績,除了垓下之戰,項羽就是無敵的存在,而英布作為項羽曾經的手下,也是以勇猛善戰著稱的,巨鹿之戰的前鋒就是英布打的,那可是絕對的硬仗,但是英布打贏了。
  • 《王者榮耀》項羽蒼穹之光皮膚重做介紹 項羽蒼穹之光皮膚特效怎麼樣
    蒼穹之光這個皮膚算是蠻貴的了,而這次經過重做之後,完全可以說是物超所值,下面就給大家帶來王者榮耀項羽蒼穹之光皮膚重做全新特效一覽,希望能對大家在遊戲過程中有所幫... 王者榮耀項羽蒼穹之光皮膚重做特效怎麼樣?
  • 章邯巨鹿之戰敗給項羽,而後死心塌地追隨項羽,卻誓死不降劉邦?
    接著章邯將鄧說、伍徐、蔡賜、宋留一干人等打的是四下亂竄,最後在陳郡殺了陳勝……章邯再一次讓六國看到了大秦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也正是因為章邯的屢戰屢勝,才讓得秦朝有了一絲喘息的機會。可即便如此也沒能挽救秦朝的天下,難道是因為項羽的出現?不是,這一切都要歸罪於掌權者的愚蠢和心壞。
  • 《琉森》開出人性「懦弱」之花,便結出《復活》「自我反省」之果
    在筆者眼中,託爾斯泰的作品在莫種意義上存在著一定的微妙的關係,正如這兩部作品那便是:《琉森》中開出人性「懦弱」之花,便結出《復活》中「自我反省」之果。請聽珍兒談之一二:《琉森》:遠比上流社會人性的缺失,更可悲的是底層民眾人性開出的「懦弱」之花!
  • 失去了叔叔的項羽自力更生,巨鹿之戰贏的一點都不輕鬆!
    主帥,所謂救兵如救火,現在趙王是危在旦夕,我們應該馬上率兵渡過黃河,與趙王來個裡應外合,肯定一鼓作氣就能打敗秦軍。宋義頭都沒有轉過來,斜著眼睛看了看項羽,你懂兵法嗎?我們這次出兵,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趙王,是要消滅秦軍。你稍安勿躁,我們先讓秦趙二軍拼的個你死我活,就算秦軍贏了,估計也能掉層皮了。
  • 2200年前的彭城之戰,有什麼不為人知的事,後人是怎樣評價的
    大家都知道在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一開始是硬漢形象項羽佔優勢的。只不過是後來由於項羽自身原因和劉邦的老謀深算最後敗給劉邦了,今天我們也是來聊聊關於他們這對冤家的戰役。這場戰役就是彭城之戰,彭城之戰有什麼不為人知的事,還有後人對它是怎樣評價的。一起來探討彭城之戰吧!
  • 西楚霸王項羽真的是有勇無謀嗎,該如何評價他這個人?
    提到西楚霸王項羽這個人,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有勇無謀,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其實歷史上的項羽並非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否則也不會更沒有能力推翻秦朝的統治。很多人只看到他跟劉邦打仗的時候,依靠匹夫之勇將劉邦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卻沒逃過韓信的用兵之道,最後在四面楚歌之下,落得倉皇逃竄的下場。
  • 如果巨鹿之戰的秦軍將領換成白起,歷史會改變嗎?
    有人說可能性為零,白起不會給項羽機會。另外,覺得這時候的秦軍不一樣了其實是種誤區,才短短十來年,秦軍還是當初那隻鐵軍。巨鹿之戰中仍然有極多參與過統一戰爭的秦軍老兵。感覺當然有可能,秦末已經是大廈將傾,不是憑藉白起一人之力就能挽狂瀾於既倒,如果是白起指揮巨鹿之戰,項羽正面硬肛突破秦軍陣線可能性幾乎為0,章邯在巨鹿之前打的挺不錯的,戲下敗周文,剿滅陳勝、魏咎,圍齊,敗殺項梁,白起生於秦末未必會比章邯做的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