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大家也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每天也能夠如此的反省自己,「為人家出謀劃策是否不夠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真誠?老師傳授給我們的知識是否已經足夠熟悉了呢?」

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看到運河之上熙熙攘攘的船隻,非常繁華,於是感嘆道:「來來往往如此多的船,都是在做些什麼生意?」和珅馬上回答說:「皇上,以我之見,這川流不息的河流之中只有兩艘船,一艘叫做名,一艘叫做利。」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裡,非常容易為外物所動而失去自我,物慾橫流的年代,我們幾時能夠真正的靜下心來,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會兒真誠的交流,反省一下自身。

項羽在楚漢爭霸中輸給了劉邦。但是他不太懂得反省自身,即便在且戰且退的局勢下,他仍舊不明白自己如今為何會落到如此境地。當時項羽身陷重圍,身旁只剩下28名將士,此時失敗的結局已經註定無法挽回,項羽明白這次不能全省而退了,對身邊的將士們這樣說到:「我項羽起兵,至今也有八年之久了,經歷了大大小小,七十餘次戰鬥,但從來都沒有嘗到過失敗的滋味,現在我陷入這樣的困境,是老天爺要亡我,並不是我用兵打仗的罪過啊!」

從項羽嘴裡說出的這一句:「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他內心的不甘溢於言表,雖然他有成就霸業的雄心壯志,但卻渾然不知他自身的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即使在他身邊有亞父範增的大力輔佐,有過無數次的勸諫,指出過他不少的錯誤行為,但他一直沒有認真地聽取過他人的意見,沒有從自身去找一找原因,將所有的失敗都歸咎於外部的影響,都是老天註定的事情,對於這方面的認識他顯得無可救藥,所以他註定要走向失敗。他曾有過那麼多次可以除掉劉邦的機會,但從沒有抓住過,在事後也從不反省自身,找到自己的一些錯誤行為,但凡把握住了那麼一兩次,也不會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不能夠適時地反省自身,這是一種嚴重的性格缺陷,正是因為這樣的缺陷,導致項羽退出歷史舞臺成為了必然。

即便是國家已經進入了正規,開始繁榮發展了,君主們也不能夠掉以輕心,想要長治久安,在治理上必須時時刻刻鞭策自己進步,做出的任何決策都要三思而後行,而唐太宗李世明在這一方面就做得非常到位。唐太宗即便處於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之下,依舊能夠很好的反省自身,重用如魏徵這樣的之言諫臣,作為審視自己的鏡子,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自己的治國理念,吸收古往今來帝王失勢的教訓,才不會重蹈失敗的覆轍。

在我們如今的生活中,無論對待一件事情,還是對待一個人,都要以一顆赤誠之心相待,不能讓情緒左右了自己的言行,必須心平氣和。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適時的去反省自己,在過往的經驗中尋找成功的規律,總結失敗的教訓,從而爭取在未來可以以一個更加真誠的態度去面對新的人和事物。
失敗確實是一件令人非常痛苦的事情,但並不可怕,可怕的在於你無法從這一次的失敗中汲取教訓,再重複的失敗,並且還偏執地認為不是自己的錯誤,而是受到了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發生這樣的事情,比失敗還可怕,那麼將註定沒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