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趣! 指揮官——戰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彭城之戰中的漢軍指揮官是劉邦,垓下之戰中的漢軍指揮官是韓信。 儘管都是指揮者,但是二人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
韓信和劉邦就將軍領導士兵參加戰鬥的能力進行了交談。 談話是這樣的。 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可以指揮多少兵馬?韓信回答:陛下最多可以指揮十萬人。 劉邦又問:你呢?韓信回答:越多越好。 我個人認為,韓新的十萬人對於劉邦來說已經很是高估了,而劉邦的能力也能夠指揮兩萬名士兵。
彭城之戰,漢軍超過50萬,看來人很多,但我們要看誰是指揮者。超過半百萬的軍隊是由漢,魏,韓和投降的秦軍組成的聯盟。說他們是一支軍隊,但直言不諱是烏合之眾罷了。得出這樣結論的原因是什麼?他們已經在巨鹿之戰中出場過一次。當時,章邯率領的軍隊只是在驪山服役的犯罪分子和苦力。這樣一支臨時派遣的隊伍讓他們是如此的害怕以至於他們不敢打仗,更不用說他們後來面對強大的楚軍?劉邦之所以在彭城戰役中失敗是因為漢軍在素質上沒有佔優勢的士兵。當時,在巨鹿之戰之後,項羽的力量大家都是顯而易見的。據說,當諸侯看到項羽的憤怒時,他們太害怕以至於說話都不敢了。可以看出項羽讓他們打內心深處感到害怕。項羽手下的楚兵使漢軍更加恐懼。
其次,項羽在彭城之戰中做出了正確的部署。正如範增所預料的那樣,在贏得彭城之戰後,劉邦在彭城停下腳步,出於貪婪的享受和貪婪而就此止步建立了防禦狀態。 他沒有向北方和齊國派兵進攻項羽。 劉邦只在彭城北部保衛鄒魯,在西部則保衛下邑。 項羽利用這次機會,星夜兼程帶領了3萬名騎兵。 他在深夜到達鄒魯,擊敗了樊噲。 他在北部的防禦線上撕了一個洞,然後直奔下邑。 大約是凌晨,漢軍根本沒有防禦。 說楚兵來了,他們轉身逃跑了。 許多士兵被河淹死了。 當時,約有10萬人喪生。
後來,項羽集中了自己的優勢力量,只追捕了一個目標,即劉邦的中軍。劉邦被項羽追趕,並從彭城跑到滎陽。在此期間,指揮系統癱瘓了,沒有有效的抵抗。漢軍幾乎被項羽的楚兵殲滅了。
讓我們來看看垓下之戰,垓下之戰時,漢軍指揮者不再是劉邦,而是韓信。很多人說,垓下之戰是劉邦潛行襲擊項羽而導致的,項羽被擊敗。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從《史記》中的介紹可知,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在兩軍鴻溝盟誓之後,背信棄義追擊楚軍。到達固陵時,他被項羽發現。項羽率楚軍立即反擊。他打敗了劉邦,將劉邦困在了陳下。由此可見,劉邦僅憑一己之力與項羽硬來,他根本做不到。
而後,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將陳以東的大片土地封為齊王韓信。 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通過這樣的方式,劉邦得以說動韓、彭二人,說服二人揮師南下,並他命令劉賈聯合英布使部隊從淮北出發,五路軍聯合發起了對項羽的決戰。
後來,劉邦知道其指揮能力還不夠,於是將指揮大權轉給了韓信,所以垓下之戰實際上是韓信與項羽之間的對抗。
戰爭開始後,韓信直接領導漢軍的主力軍對陣項羽,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後方坐鎮,周勃,柴武和其他預備軍在劉邦軍之後待命。這時韓信準備自己的部署,韓信先是下令中軍進攻楚軍,楚軍毫不費力地擊敗了漢軍,於是韓信率軍撤退。然後楚軍追擊,後又下令讓孔、費的左,右兩軍合攏,從兩側進攻楚軍。這時,楚軍似乎已經有點招架不住了。這時,韓信率中軍進行反擊,並在三面與楚軍作戰。楚軍開始在三方面的圍困下撤退,項羽率軍前往垓下。韓信率領近半百萬漢軍包圍了楚軍團,神奇的是有這麼多人包圍了楚軍,項羽仍然率領著800人脫離了包圍圈,可以看出項羽仍然清醒的把握局勢。終於在漢軍的追擊下,項羽周圍的士兵所剩無幾了。最後,他拒絕獨自過將,於是他自殺了。
項羽在垓下之戰時,北方所有國家都被漢軍佔領,楚國的首都彭城也被灌嬰佔領。 因此,他沒有退路,也沒有增援。 他只有一條逃往東南方向的脫困辦法。 項羽進退維谷,輸是在所難免了。 然而,項羽最終自殺了,他的指揮天賦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 我們應該承認這一點。首先,從作為一個指揮者的角度來看。 韓信對劉邦的評價是可以有十萬人。 顯然,劉邦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調度和指揮。 56萬人的軍隊遠遠超出了他的控制能力。其次,這56萬人的人員非常複雜。 軍隊中有許多附庸,戰鬥力大相逕庭。一幫烏合之眾罷了。
再加上,儘管這五十多萬人表面上看是由劉邦來統一調度的,實則各諸侯都有自己的指揮系統。
另一方面,項羽從上到下,好像他的手臂使手指一般領導暢通無阻。而且,項羽帶來的30000人全都是騎兵,戰鬥力非常強,機動性遠遠超過了劉邦的56萬步兵,如果你真的想用外行人的話來解釋,劉邦仍然是擁有56萬二戰時義大利部隊的步兵,項羽帶來了三萬名德國裝甲部隊。此外,項羽以偷襲攻擊戰術悄悄地接近了彭城。黎明時突然發動襲擊,導致大量漢軍逃離,踐踏和殺害。而且,直搗漢軍指揮部,使漢軍在潰敗中難以形成有效的指揮,這是兵家的一次非常經典的戰役。
在垓下之戰中,對手第一次變了。韓信的指揮能力不低於項羽。儘管我認為韓信面對戰鬥的能力仍然與項羽不同,但當時,韓信是唯一可以與項羽對抗而不落下風的人。
垓下之戰其實很是不光彩,一次伏擊襲擊打破了盟約。 由於項羽剛與劉邦籤署了《鴻溝協議》,他率部撤退,遭到劉邦伏擊。 這場戰鬥最重要的戰略目的是殺了項羽,因為如果將垓下之戰的戰略目的定義為打敗項羽,或大規模摧毀項羽的力量。 毫無疑問,無異於虎口拔牙,因為項羽的部隊在其他地方還有。 只要項羽還活著,他就可以隨時將其部隊派回來,所以我認為韓信在垓下之戰中輸了。 由於未實現其最重要的戰略目標,項羽成功從垓下之戰突圍。
許多人認為,項羽在垓下之戰中被擊敗。我認為這是錯誤的。由於這場戰役原本是有心算無心的,所以在戰爭開始時,項羽突然發現他周圍的地形,糧草完全被敵人佔領了。然後突破並逃脫就是勝利。在戰爭中,如果知道自己已經輸了,就無法硬來,否則無異於送死。當戰略優勢不存在並且平衡嚴重失衡時,逃跑這當然是最好的計劃,然後在不同的環境中再次戰鬥。想想看,紅軍當年的長徵就是這樣。
因此在部隊實力,物資和地形都不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項羽的突圍選擇是正確的。這與彭城之戰不同,後者仍然具有勝利的環境和條件。因此,即使條件不佳,項羽也可以抓住勝利的曙光。這說明垓下之戰的確不再需要戰鬥,項羽的成功突圍表明韓信實際上已經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