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垓下之戰到底是誰贏了?劉邦並非最後贏家!

2020-12-04 硬核歷史官

這個問題很有趣! 指揮官——戰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彭城之戰中的漢軍指揮官是劉邦,垓下之戰中的漢軍指揮官是韓信。 儘管都是指揮者,但是二人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

韓信和劉邦就將軍領導士兵參加戰鬥的能力進行了交談。 談話是這樣的。 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可以指揮多少兵馬?韓信回答:陛下最多可以指揮十萬人。 劉邦又問:你呢?韓信回答:越多越好。 我個人認為,韓新的十萬人對於劉邦來說已經很是高估了,而劉邦的能力也能夠指揮兩萬名士兵。

彭城之戰,漢軍超過50萬,看來人很多,但我們要看誰是指揮者。超過半百萬的軍隊是由漢,魏,韓和投降的秦軍組成的聯盟。說他們是一支軍隊,但直言不諱是烏合之眾罷了。得出這樣結論的原因是什麼?他們已經在巨鹿之戰中出場過一次。當時,章邯率領的軍隊只是在驪山服役的犯罪分子和苦力。這樣一支臨時派遣的隊伍讓他們是如此的害怕以至於他們不敢打仗,更不用說他們後來面對強大的楚軍?劉邦之所以在彭城戰役中失敗是因為漢軍在素質上沒有佔優勢的士兵。當時,在巨鹿之戰之後,項羽的力量大家都是顯而易見的。據說,當諸侯看到項羽的憤怒時,他們太害怕以至於說話都不敢了。可以看出項羽讓他們打內心深處感到害怕。項羽手下的楚兵使漢軍更加恐懼。

其次,項羽在彭城之戰中做出了正確的部署。正如範增所預料的那樣,在贏得彭城之戰後,劉邦在彭城停下腳步,出於貪婪的享受和貪婪而就此止步建立了防禦狀態。 他沒有向北方和齊國派兵進攻項羽。 劉邦只在彭城北部保衛鄒魯,在西部則保衛下邑。 項羽利用這次機會,星夜兼程帶領了3萬名騎兵。 他在深夜到達鄒魯,擊敗了樊噲。 他在北部的防禦線上撕了一個洞,然後直奔下邑。 大約是凌晨,漢軍根本沒有防禦。 說楚兵來了,他們轉身逃跑了。 許多士兵被河淹死了。 當時,約有10萬人喪生。

後來,項羽集中了自己的優勢力量,只追捕了一個目標,即劉邦的中軍。劉邦被項羽追趕,並從彭城跑到滎陽。在此期間,指揮系統癱瘓了,沒有有效的抵抗。漢軍幾乎被項羽的楚兵殲滅了。

讓我們來看看垓下之戰,垓下之戰時,漢軍指揮者不再是劉邦,而是韓信。很多人說,垓下之戰是劉邦潛行襲擊項羽而導致的,項羽被擊敗。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從《史記》中的介紹可知,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在兩軍鴻溝盟誓之後,背信棄義追擊楚軍。到達固陵時,他被項羽發現。項羽率楚軍立即反擊。他打敗了劉邦,將劉邦困在了陳下。由此可見,劉邦僅憑一己之力與項羽硬來,他根本做不到。

而後,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將陳以東的大片土地封為齊王韓信。 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通過這樣的方式,劉邦得以說動韓、彭二人,說服二人揮師南下,並他命令劉賈聯合英布使部隊從淮北出發,五路軍聯合發起了對項羽的決戰。

後來,劉邦知道其指揮能力還不夠,於是將指揮大權轉給了韓信,所以垓下之戰實際上是韓信與項羽之間的對抗。

戰爭開始後,韓信直接領導漢軍的主力軍對陣項羽,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後方坐鎮,周勃,柴武和其他預備軍在劉邦軍之後待命。這時韓信準備自己的部署,韓信先是下令中軍進攻楚軍,楚軍毫不費力地擊敗了漢軍,於是韓信率軍撤退。然後楚軍追擊,後又下令讓孔、費的左,右兩軍合攏,從兩側進攻楚軍。這時,楚軍似乎已經有點招架不住了。這時,韓信率中軍進行反擊,並在三面與楚軍作戰。楚軍開始在三方面的圍困下撤退,項羽率軍前往垓下。韓信率領近半百萬漢軍包圍了楚軍團,神奇的是有這麼多人包圍了楚軍,項羽仍然率領著800人脫離了包圍圈,可以看出項羽仍然清醒的把握局勢。終於在漢軍的追擊下,項羽周圍的士兵所剩無幾了。最後,他拒絕獨自過將,於是他自殺了。

項羽在垓下之戰時,北方所有國家都被漢軍佔領,楚國的首都彭城也被灌嬰佔領。 因此,他沒有退路,也沒有增援。 他只有一條逃往東南方向的脫困辦法。 項羽進退維谷,輸是在所難免了。 然而,項羽最終自殺了,他的指揮天賦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 我們應該承認這一點。首先,從作為一個指揮者的角度來看。 韓信對劉邦的評價是可以有十萬人。 顯然,劉邦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調度和指揮。 56萬人的軍隊遠遠超出了他的控制能力。其次,這56萬人的人員非常複雜。 軍隊中有許多附庸,戰鬥力大相逕庭。一幫烏合之眾罷了。

再加上,儘管這五十多萬人表面上看是由劉邦來統一調度的,實則各諸侯都有自己的指揮系統。

另一方面,項羽從上到下,好像他的手臂使手指一般領導暢通無阻。而且,項羽帶來的30000人全都是騎兵,戰鬥力非常強,機動性遠遠超過了劉邦的56萬步兵,如果你真的想用外行人的話來解釋,劉邦仍然是擁有56萬二戰時義大利部隊的步兵,項羽帶來了三萬名德國裝甲部隊。此外,項羽以偷襲攻擊戰術悄悄地接近了彭城。黎明時突然發動襲擊,導致大量漢軍逃離,踐踏和殺害。而且,直搗漢軍指揮部,使漢軍在潰敗中難以形成有效的指揮,這是兵家的一次非常經典的戰役。

在垓下之戰中,對手第一次變了。韓信的指揮能力不低於項羽。儘管我認為韓信面對戰鬥的能力仍然與項羽不同,但當時,韓信是唯一可以與項羽對抗而不落下風的人。

垓下之戰其實很是不光彩,一次伏擊襲擊打破了盟約。 由於項羽剛與劉邦籤署了《鴻溝協議》,他率部撤退,遭到劉邦伏擊。 這場戰鬥最重要的戰略目的是殺了項羽,因為如果將垓下之戰的戰略目的定義為打敗項羽,或大規模摧毀項羽的力量。 毫無疑問,無異於虎口拔牙,因為項羽的部隊在其他地方還有。 只要項羽還活著,他就可以隨時將其部隊派回來,所以我認為韓信在垓下之戰中輸了。 由於未實現其最重要的戰略目標,項羽成功從垓下之戰突圍。

許多人認為,項羽在垓下之戰中被擊敗。我認為這是錯誤的。由於這場戰役原本是有心算無心的,所以在戰爭開始時,項羽突然發現他周圍的地形,糧草完全被敵人佔領了。然後突破並逃脫就是勝利。在戰爭中,如果知道自己已經輸了,就無法硬來,否則無異於送死。當戰略優勢不存在並且平衡嚴重失衡時,逃跑這當然是最好的計劃,然後在不同的環境中再次戰鬥。想想看,紅軍當年的長徵就是這樣。

因此在部隊實力,物資和地形都不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項羽的突圍選擇是正確的。這與彭城之戰不同,後者仍然具有勝利的環境和條件。因此,即使條件不佳,項羽也可以抓住勝利的曙光。這說明垓下之戰的確不再需要戰鬥,項羽的成功突圍表明韓信實際上已經失敗了。

相關焦點

  • 垓下之戰,韓信和項羽其實打了個平分秋色,二人軍事水平未見高低
    項羽用破釜沉舟大破掃滅六國的秦軍,用三萬鐵騎打垮劉邦五十多萬聯軍。兩人的軍事造詣威震天下、震古爍今。二人有幸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在最重要的垓下之戰中,兩人終於有機會一較高下。他是以絕對優勢的兵力降維打擊項羽,勝之不武;你要說項羽更勇猛吧?全軍覆沒不說,自己也抹脖子自盡了,你要這麼誇他,他自己都臉紅。 那麼仔細地看看兩人在大戰中表現,是否看出二人孰優孰劣呢? 垓下之戰是在什麼形勢下展開的呢?此前,項羽二十萬主力大軍被韓信在濰水滅掉了。劉邦聯絡諸侯,完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合圍。
  • 項羽劉邦楚漢爭霸,一統嶺南後的趙佗,為什麼不揮師北上逐鹿中原
    是為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戰;3.是為第二次秦攻百越之戰;4.劉邦項羽楚漢爭霸之時,遠在百越嶺南地區的趙佗從開始到結束一直都沒有機會:1.而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更是各路諸侯中的精銳,說是百戰之師、虎狼之師並不為過,要不然最後也不會是楚漢爭霸而不是其他爭霸。而反觀趙佗所率領的嶺南軍,50萬南徵秦軍在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戰中就折損得還剩下20萬。第二次秦攻百越之戰又補充到30萬,在經歷三次秦攻百越之戰後,所剩下南徵的秦軍應該約在20萬。而自設立「嶺南三郡」後,這些秦軍就被秦始皇命令就地戍守嶺南三郡、開發嶺南三郡,多年未經戰事。
  • 羽跟劉邦說,乾脆你我二人單挑,誰打贏了,天下就是誰的
    當始皇帝陛下巡視天下來到會稽郡時,項羽看到那豪車雲集、綿延數裡的車隊時,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害的他的叔叔項梁連忙捂住他的嘴。項羽不是什麼乖孩子。他不喜歡讀書,學武也不聽話,《史記》載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如此之人,又有誰敢惹呢?儼然街頭霸王。搞的他的叔叔沒辦法,只好問他到底喜歡幹什麼。項羽說讀書不過認得幾個字而已,學武頂多做個古惑仔,要學就學萬人敵。
  • 劉邦贏項羽純屬運氣?27人打敗數千騎兵,又該怎麼解釋!
    從總體實力上來看,劉邦根本比不上項羽,因此有人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劉邦戰勝項羽純屬運氣,在玄乎一點說,天命難違,項羽敗給了命運!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劉邦最後取勝,有哪些決定因素呢!劉邦贏項羽純屬運氣,這一種說法,要從兩者最後一戰說起。
  • 周潤發《王的盛宴》出演劉邦 總投資達1億
    本報訊 (記者楊林)昨日,陸川(在線看影視作品)工作室猿川影視發布聲明稱,由其導演的《王的盛宴》確定由周潤發(在線看影視作品)出演劉邦,將於今年10月開機,預計2011年上映。劉邦一角確定由周潤發出演,項羽、韓信、呂雉、虞姬、張良、範增、蕭何和樊噲等角色的扮演者,將陸續向外界公布。據介紹,《王的盛宴》不僅涵蓋「鴻門宴」這一典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霸王別姬」、「鳥盡弓藏」等也將出現在片中,巨鹿之戰、垓下之戰、濰水之戰等著名戰役也將在影片中體現,由此展現劉邦和項羽楚漢之爭的故事。
  • 劉邦項羽的加減法,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令敵人越來越少,己方越來越多
    「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一天登廣武古戰場(故址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廣武山上),緬想楚漢戰爭的往事,發出「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龍」的感嘆,其意是:世上無英雄,使這小子揚名天下。阮籍這裡所說的「豎子」指漢高祖劉邦。五年楚漢戰爭,項羽屢戰屢勝,而劉邦屢戰屢敗,但垓下一戰,項羽被剋星韓信設下十面埋伏所包圍,項羽慘敗。
  • 功勞不亞於韓信蕭何,如果劉邦鴻門宴被殺,他就是劉邦繼承人
    秦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最終劉邦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在楚漢爭雄的過程中,有三位功臣功勞最大,分別是蕭何、張良和韓信。
  • 鴻門宴,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項羽的敗退路線(綠色),鴻溝議和—垓下之戰—烏江自刎四年前的鴻門宴上,劉邦膽戰心驚、如履薄冰,性命在自己的股掌之上起兵於沛縣(今江蘇豐縣)的劉邦和舉事於吳中(今江蘇蘇州)的項梁項羽叔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前208年,秦將章邯殺死楚軍首領項梁後,會合王離的長城軍團攻打趙國,包圍巨鹿城。楚國分兵兩路,北路軍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六萬救趙;西路軍以劉邦為主將,進攻關中。楚懷王與雙方約定誰先入關者為關中王。
  • 劉邦一共有八子,薄姬最不受寵,為何薄姬之子最後成了漢太宗
    關於劉邦後宮,最為我們熟知的是呂后、曹夫人、戚夫人、趙姬、管夫人、趙子兒、石美人等,但十餘年之後,這些嬪妃與她們的兒子,都沒能成為勝利者,相反一個地位低下的女工,猶如開掛的人生,精準地抓住了每一次機會,最後一躍成了漢朝皇太后!秦朝之時,江蘇一個薄氏男子,魏國宗室之女魏媼私通,生下一個女兒薄姬。薄姬出生之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魏媼獨自將魏媼養大。
  • 三英戰呂布的「虎牢關」,到底有多麼重要?
    如果要談論《三國演義》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三英戰呂布一定會是很多人心中的頭號選擇。虎牢關下,萬軍叢中,劉關張大戰呂布。四員大將殺得有來有回,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雌雄雙股劍在空中交織出美麗的火花。 那麼,三英戰呂布的「虎牢關」,到底有多麼重要?
  • 劉邦和劉備都是從漢中發家,為何劉邦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
    ,得到一塊基業,卻興兵伐吳,最後慘敗,鬱郁身亡。總的來說三國的局面是平衡的一個局面,在當時誰也滅不了誰,劉備滅不掉曹操和孫權,孫權和曹操和滅不了劉備。 ,那麼統一全國是指日可待,可以說是輕而易舉,但是誰叫劉備是跟曹操、孫權這些梟雄在一個時代裡呢?
  • 開國大功臣韓信被呂后殺害,劉邦為何不聞不問?原因讓人後背發涼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
  • 劉邦身邊的狐朋狗友,趕車的、吹喪的,為啥個個成了軍事大才?
    然而最後秦朝政權未經二世便被推翻了,經過楚漢之爭最終天下落入了出身極為普通的劉邦之手。劉邦出生於公元前256年,最開始只不過是秦朝沛縣泗水亭的一個亭長而已。家族也並不顯赫,甚至連父母的姓名都沒有留下來。後來司馬遷在書寫《史記》的時候,之稱呼劉邦的父親為劉太公。而且劉邦年輕的時候還特別的懶,連農活都不願意幹,所以時常被父親劉太公訓斥。
  • 劉邦臨死前為什麼要殺死對他有救命之恩的樊噲
    樊噲對劉邦很忠誠。當初跟隨劉邦造反時,攻城掠陣總是一馬當先,手裡揮舞著殺狗的剔骨鋼刀,飛身越上城牆的畫面,想想都讓人熱血沸騰。尤其在劉邦、項羽「楚漢」相爭之際,項羽在「鴻門宴」上布下殺局,樊噲不顧個人安危直闖酒局。樊噲進入帳後「西向立,凝視項羽,目眥盡裂,頭髮上指。」樊噲的形象就是「怒髮衝冠」的樣子,和三國時的張飛有得一拼。
  • 關羽放曹操,項伯放劉邦:二人其實都是「講義氣」的政治糊塗蟲
    巧合的是,在近400年前的楚漢戰爭中,也有一位關羽似的人物,那就是項羽的堂叔項伯。 為了一個「義」字,項伯冒著天大干係將楚軍的軍事機密透露給了張亮和劉邦。第二天「鴻門宴」上,又是他挺身而出,救下了危在旦夕的劉邦。於是,項羽失去了消滅劉邦的最佳時機。可以說,項伯就是楚漢戰爭時期的「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