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過「劉邦稱帝,韓信必死」,其實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在整個戰爭中,劉邦對韓信可以說半信半疑,徘徊在什麼時候殺韓信的問題上。那麼為什麼說劉邦一定要殺韓信呢?劉邦之所以通過呂后之手殺害韓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韓信戰功卓著,可謂是功高蓋主。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這樣一個「戰神」與「兵仙」融合於一身的奇才,創造出的驚天偉業,難免讓劉邦坐臥不寧,驚心不已。此時看來,他有多大功勞,就有多大罪過。
第二, 韓信是軍事天才,但是在政治與人情世故上卻像一個白痴,在這方面他缺乏自知之明。在劉邦快兵敗被項羽追的死去活來的時候,韓信依舊按照著自己的軍事謀劃按兵不動,見死不救,此時劉邦便記下了這個帳。在韓信攻破齊地時,曾上書劉邦要代理齊王,引起了劉邦的不滿,韓信暴露了野心,劉邦也起了殺心。其次,就是出於朋友義氣,窩藏欽犯鍾離昧的緣故,雖然只是一個殺韓信的引子,但應該也是一個讓劉邦更加猜疑的原因。
第三,在劉邦看來,天下就是劉家的,分封天下,諸侯王都應該全都姓劉。所以天下大定之後,劉邦就開始拿異姓王一個個開刀,況且還有公然反叛的。劉邦本來就對韓信忌憚三分,以韓信的能力奪得劉家天下不是沒有可能,自己在位還能壓得住這些驕王悍將,萬一死後繼位者威望能力都不夠,也就壓不住這些功臣們了,造反是大有可能,不如先下手為強。
以上就是劉邦殺韓信的原因,那麼讓人費解的是,劉邦既然想殺韓信,卻為何不直接殺,而是假借呂后之手去殺呢?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劉邦不忍心。韓信畢竟為劉家天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沒有韓信他劉邦難以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這點劉邦是最清楚的。這是他一同徵戰過來的兄弟和戰友,多少是有感情的。
其次,是韓信的謀反證據不足,無法直接下手。在徵戰四方的過程中,韓信雖然屢次觸怒劉邦,不聽指揮,讓劉邦心生嫉恨,但依舊不能查出韓信有明顯的反叛跡象和證據。韓信也只是只顧自己打勝仗,卻不太在乎主子的死活而已,只能說韓信有點書呆子氣息。韓信做齊王時,他倚重的一個謀士蒯通勸他自立於劉邦,三分天下,韓信拒絕了,他說他不能背信棄義,背叛漢王。也就是說劉邦根本不能掌握韓信造反的證據,有的只是自己的臆想和道聽途說。
最後,就是劉邦迫於輿論壓力與自身公信力,不敢直接下手。雖說貴為天子,也不能為所欲為的。劉邦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想韓信死掉,又沒有殺韓信的足夠理由,就不能直接動手。因此就只能借他人之手來殺韓信,借誰的手呢?首選就是呂后了。劉邦對呂后這個枕邊人可能是最了解的,她隱忍、有謀略、心狠,於是直接或間接的暗示提醒,作為一個聰明的女性,呂雉自然心領神會。劉邦剛一出徵平叛,呂雉就乾淨利索的結果了淮陰侯韓信,導致劉邦平叛回來後,聽說韓信已受死,還吃了一驚。
所以綜上所述,韓信必須死,一代「兵仙」就這樣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而這也是劉邦和眾多大臣心中再明白不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