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封賞功臣,劉邦提出的「功人」、「功狗」是什麼意思?

2021-01-10 中華歷史故事集

圖片來自網絡

漢高祖劉邦,初為泗水亭長。後與項羽爭奪天下,攻入鹹陽,最終建立漢朝。

圖片來自網絡

眾所周知,論武功和勇力,劉邦沒有一點能夠比得過項羽。項羽要求和劉邦單獨比武,卻被劉邦以「吾鬥智,不鬥力」加以拒絕。而從軍事角度分析,劉邦也比不過項羽。真正擊潰秦軍主力的是項羽,巨鹿一戰,破釜沉舟,威震敵膽。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為什麼劉邦看似在沒有優勢的前提下,又能夠最終戰勝項羽呢?原因在於劉邦善於用人,而項羽卻是剛愎自用。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想要成就一翻大事業的人,都必然需要他人的輔佐和支持。劉邦文有蕭何,武有韓信,更有一個厲害的角色呂后在身邊出謀劃策。相反,項羽雖然能力出眾,但卻難以聽得進去下屬的建議。亞父範增死後,更是身邊無人,只能是靠個人能力與劉邦周旋。

圖片來自網絡

劉邦重視文官超過武將,用人理念在「功人」、「功狗」論中體現無遺。根據《史記·蕭相國世家》:「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 劉邦處定天下,論功行賞,把蕭何排在第一位。眾將領都非常不服氣,認為蕭何手無縛雞之力,並沒有什麼戰功,於是劉邦說:「打獵,追殺野獸和兔子的是'獵狗',而蕭何,是那個發現蹤跡和指示處所的人,所以是'功人'。 」

圖片來自網絡

可見,「功狗」是指那些立有戰功的武將,而「功人」則是指有功勞的文官。劉邦的這些言論,充分體現了對文人的尊重,後來儒學成為正統,重文輕武的觀念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相關焦點

  • 功勞不亞於韓信蕭何,如果劉邦鴻門宴被殺,他就是劉邦繼承人
    除了這三名頂級功臣之外,曹參、彭越、樊噲、陳平、英布等人也是功不可沒。最讓人感到詭異的是,劉邦的豐沛集團中還有一個人,對劉邦建立大漢江山的重要性,可能不亞於韓信、蕭何,但是史書上對他的記述只有寥寥數語,仿佛故意要把此人從史書中抹去。這名特殊的功臣就是劉邦的大舅哥,呂后的大哥呂澤。
  • 劉邦臨死前,為什麼要下令殺掉戰功赫赫的救命恩人樊噲?
    漢朝建立之初,把持頂層政治權力的,除了劉氏宗親外,主要還有三股勢力:一是異姓諸侯王。這部分勢力以韓信、彭越、英布為代表。他們在楚漢戰爭的過程中立有赫赫戰功,因功受封了帝國將近三分之二的版圖,而且手底下掌握著大量的土地、人口和兵權,是威脅漢朝中央政府的最不穩定因素。
  • 卻被中科大教授狠批:功狗而已
    然而這樣的曹原還是被人狠批了。是美國惱羞成怒?還是歐洲不看好他的成就?都不是,是我們中國的教授。吳教授還用「功人和功狗」的典故來影射曹原和他的導師;指責媒體對曹原的追捧是一種捧殺。功人功狗是源自《史記》的典故,秦朝末年,劉邦起兵被封為沛公後,蕭何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幫助保存秦朝的各種文獻檔案,留守關中,提供軍糧和新兵,引薦大將韓信。劉邦論功行賞時,蕭何獲頭功,其他將領不服。劉邦說:你們只是功狗,蕭何是發蹤指示的功人,功勞最大。功狗就是立功的戰將,功人則是立功的指揮官;是一個人手和腦的關係。
  • 劉邦贏項羽純屬運氣?27人打敗數千騎兵,又該怎麼解釋!
    也正是因為如此,後世很多人說,劉邦能夠戰勝項羽,那是運氣。平時大家試想一下楚漢爭霸打了多長時間,整整4年。項羽處於絕對優勢,但是在彭越,韓信帶領軍隊四處牽扯之下疲於奔命,眾叛親離。項羽的運氣真的不好嗎?其實他的運氣要比劉邦好的多,本來按照項羽的性格,是很難組織最強大的軍隊的,更不會有什麼人才去幫他。
  • 漢朝君臣大多出生草莽,劉邦為鞏固地位,決定以「孝」治天下
    漢初掀起「過秦」之風,認為秦朝滅亡是由於未能用仁孝治國,致使人心潰散,反叛四起,所以應加強社會仁孝教化。劉邦大封劉氏諸侯王后,建立起「家天下」。按漢初制度,諸侯王內政獨立。劉邦唯恐其尾大不掉,所以強調「天下同姓為一家」,希望以「孝」團結劉氏諸侯王,從而釐清君臣關係,使諸侯王安守本分,共同輔佐天子以享富貴。
  • 長孫晟的「以夷制夷」之法,一張嘴說出衛霍、班超之功?
    他們憑藉優異的機動力,南下入寇,四處劫掠,常常一擊即走,令當時南北朝中北朝的北齊、北周兩國不勝其擾,不得不用漢高祖劉邦應付匈奴的手段,來求取和平,即是送人和親,送錢朝貢。▲蘇轍在《幾策》中言:「古者匈奴之強,不過冒頓」,而冒頓,正是白登圍劉邦,迫使漢朝和親的禍首。
  • 這對硬漢兄弟都是大漢的功臣,一個罵怒了項羽,一個罵笑了劉邦
    其實他們都是很早就跟隨劉邦起兵的元老,但一方面是由於他們沒有樊噲、周勃等人跟劉邦的關係更近,另一方面他們二人也不是那種統兵殺敵型的將領,兼之周昌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口吃」,所以他們在劉邦帳下,並沒有一開始就受到重用。
  • 盧綰封王:沒有真才實學,只會搞關係之人,終究沒有好下場
    大漢建立之初的軍功集團,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韓信、英布為首的「外來戶」,他們手握「槍桿子」,最終各個都得以裂地封王;另一類則是豐沛集團(劉邦的老鄉),他們雖然也是功勳卓著,卻鮮有封王者。比如,蕭何、曹參,這樣的文、武功績第一人(豐沛集團內部排名),也僅僅是封侯罷了。
  • 什麼是「功」,什麼是「德」?為什麼缺德?(宣化上人)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 對炁功進行科學定義的必要性
    科學定義的要求目前,由於對炁功的物質基礎(即練炁功所產生的「內炁」是什麼?炁功師發放的「外炁」又是什麼等)以及炁功的作用機制等,尚未得到圓滿的科學解釋,學者的意見也很不一致,所以,要給炁功下一個嚴謹的科學定義是比較困難的。然而,只要滿足下列要求,就可以算作科學的定義。
  • 初中物理11.1《功》知識梳理02:功的計算
    知識回顧功的定義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 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就說這個力 對物體做了功。功的計算公式通過上一次的學習,我們知道物體做功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即: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看來功跟力F和距離S有關,他們的具體關係是:
  • 古代開國皇帝裡面,對待功臣誰最仁厚?誰最無情?
    二、劉邦:識人善用,恩威並用漢高祖劉邦起家布衣,寬厚仁慈,納諫如流,並且識人善用,唯才是舉,從而得以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在皇權穩定以後,採取逐個擊破的戰術,對待文臣,張良明哲保身,崇信黃老,作赤松子之遊,對劉邦構不成威脅,因而善待;蕭何被譽為「功人」,有時候把握不住自己,因而略加敲打,逼其就範。
  • 揭秘漢初將相:為漢高祖劉邦畫定三大國策之人,真是個戍邊苦力嗎
    就是在這一年,一個來自東方的齊國人挽著沉重的大車,步履蹣跚地走進了洛陽,走進了劉邦的宮殿:漢五年,戍隴西,過洛陽,高帝在焉。婁敬脫挽輅,衣其羊裘,見齊人虞將軍曰:「臣願見上言便事。」虞將軍欲與之鮮衣,婁敬曰:「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於是虞將軍入言上。上召入見,賜食。
  •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
    劉邦殺功臣多半是功臣謀反在先,而朱元璋殺功臣多半是莫須有!從這種角度講,劉邦比朱元璋還是要大度一點!把呂后弄死,不安分的戚夫人可能會對劉盈搞么蛾子。把呂后和戚姬都弄死,沒有呂后的手腕劉盈也還是有可能坐不穩天下。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
  • 劉邦身邊的狐朋狗友,趕車的、吹喪的,為啥個個成了軍事大才?
    然而最後秦朝政權未經二世便被推翻了,經過楚漢之爭最終天下落入了出身極為普通的劉邦之手。劉邦出生於公元前256年,最開始只不過是秦朝沛縣泗水亭的一個亭長而已。家族也並不顯赫,甚至連父母的姓名都沒有留下來。後來司馬遷在書寫《史記》的時候,之稱呼劉邦的父親為劉太公。而且劉邦年輕的時候還特別的懶,連農活都不願意幹,所以時常被父親劉太公訓斥。
  • 鴻門宴,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雖然有表演的成分,但也收攏了秦地的民心,百姓對劉邦好感爆棚。「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入關前項羽又做了什麼?——新安殺降。為免生後患,楚軍將投降的秦軍20餘萬人趁夜擊殺坑埋於新安城南(今洛陽市新安縣)。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
  • 龍遊功
    龍遊功又稱三環功,主要作用在於打通任督二脈,據說對養顏、減肥、健美、強身、強腎,效用顯著。
  • 經典力學:功與功的計算
    >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一段位移,這個力就對物體做了功。⑤.功是過程量,是力對空間的積累量。⑥.公式中力F的單位是N;位移S的單位是m,功的單位是焦耳(J)。功的正負既不表示大小,也不表示方向,只表示動力做功還是阻力做功。比較力對物體做功多少時,只看功的大小,不管功的符號。①.當0°≤θ<90°時,cos θ>0,W為正值,即力對物體做正功,力是物體運動的動力,使物體的能量增加。
  • 什麼叫做功丨高中物理
    那麼要解決這些做功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些什麼?什麼是功?功為何重要?功又有哪些計算問題?以上這幾個知識點,就是學習「功」的必學內容。【1】做功「功」字拆開,就是兩個字:」工+力」。在力學中,你可以把做功的過程,理解成力在工作的過程。比如: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手機的工作過程,就是將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量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