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漢高祖劉邦,初為泗水亭長。後與項羽爭奪天下,攻入鹹陽,最終建立漢朝。
圖片來自網絡
眾所周知,論武功和勇力,劉邦沒有一點能夠比得過項羽。項羽要求和劉邦單獨比武,卻被劉邦以「吾鬥智,不鬥力」加以拒絕。而從軍事角度分析,劉邦也比不過項羽。真正擊潰秦軍主力的是項羽,巨鹿一戰,破釜沉舟,威震敵膽。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為什麼劉邦看似在沒有優勢的前提下,又能夠最終戰勝項羽呢?原因在於劉邦善於用人,而項羽卻是剛愎自用。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想要成就一翻大事業的人,都必然需要他人的輔佐和支持。劉邦文有蕭何,武有韓信,更有一個厲害的角色呂后在身邊出謀劃策。相反,項羽雖然能力出眾,但卻難以聽得進去下屬的建議。亞父範增死後,更是身邊無人,只能是靠個人能力與劉邦周旋。
圖片來自網絡
劉邦重視文官超過武將,用人理念在「功人」、「功狗」論中體現無遺。根據《史記·蕭相國世家》:「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 劉邦處定天下,論功行賞,把蕭何排在第一位。眾將領都非常不服氣,認為蕭何手無縛雞之力,並沒有什麼戰功,於是劉邦說:「打獵,追殺野獸和兔子的是'獵狗',而蕭何,是那個發現蹤跡和指示處所的人,所以是'功人'。 」
圖片來自網絡
可見,「功狗」是指那些立有戰功的武將,而「功人」則是指有功勞的文官。劉邦的這些言論,充分體現了對文人的尊重,後來儒學成為正統,重文輕武的觀念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