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建立之初的軍功集團,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韓信、英布為首的「外來戶」,他們手握「槍桿子」,最終各個都得以裂地封王;
另一類則是豐沛集團(劉邦的老鄉),他們雖然也是功勳卓著,卻鮮有封王者。比如,蕭何、曹參,這樣的文、武功績第一人(豐沛集團內部排名),也僅僅是封侯罷了。
雖然,「非劉氏不得王」的白馬之盟,發生在據此十幾年之後,但是從上面的這些史實中,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漢高祖劉邦在漢朝建立之初,對於裂地封王這樣的大事,早就有所籌謀了——除了韓信、英布等人,劉邦管不住,沒辦法不封王(韓信等人最終也被劉邦一一剪除);在豐沛集團內部,劉邦是有意識地,限制這些老部下的實力的。
也就是說,劉邦對於蕭何、曹參等老部下也並不是完全的放心。但是,歷史總有意外,熟悉漢初歷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其實在劉邦立國之初,在豐沛集團內部,是出現過一個諸侯王的。
他就是燕王盧綰。
按理來說,盧綰的功績肯定是不能和蕭何、曹參相比的;就是樊噲、周勃等人之功,也要比盧綰高上一大截。
那麼,盧綰憑什麼可以成為沛縣軍功集團裡的唯一封王者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盧綰,沛縣人,他和漢高祖劉邦從小就生活在同一個村子裡,屬於光屁股長大的髮小,有著旁人無可比擬的深厚情誼。
更厲害的是,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關係很好,而他們的老婆,又分別於同一天產下了劉邦和盧綰——劉邦和盧綰是同年同月同日生,這樣的「緣分」也是沒誰了。一時之間傳為佳話,連他們的村長都特意前來祝賀。
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史記》
而劉邦和盧綰這哥們兩人呢?
本來就是同齡,又一起玩到大,後來上了學堂還是在一起,關係自然是越來越瓷實。
不過,我們都知道,劉邦小時候可不是什麼善茬——在他的劉家子孫還坐著江山時,司馬遷都敢說其是「好酒及色」、經常欠債不還。那麼,我們不難推斷:現實中的劉大哥,肯定要比史書上記載的更「放浪形骸」。故而,青少年時期的劉邦,少不了吃官司。
這時候呢,作為劉邦的好哥們,盧綰那絕對是夠意思。史書上是這麼說的:高祖為布衣時,有吏事闢匿,盧綰常隨出入上下(劉邦被通緝,盧綰也跟著跑路,絕對的鐵哥們)。
後來,從劉邦芒碭山起事到被冊封為漢中王,盧綰也一直跟隨劉邦左右、貼身伺候。
正所謂「一起嫖過C、一起扛過槍」,最深厚的革命情誼也不過如此吧?!
正是基於這樣的淵源,劉邦對好哥們盧綰照顧異常。
在漢軍東出攻打項羽之際,劉邦直接將「啥也不會」的盧綰,提拔成為太尉,並且還給了盧綰一項特權:可以不經稟報,就直入劉邦的臥室。要知道,即便是蕭何、曹參那樣的功臣加故舊,也沒有這待遇。
小編在想:以劉邦得知人善任,肯定知道自己這個發小有幾斤幾兩;但是,沒有辦法,誰叫朕喜歡呢?
於是,在劉邦坐上皇帝寶座之後,他的好哥們盧綰也得到了了長安侯的封爵。
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綰封為長安侯。長安,故鹹陽也。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要問:西漢的都城不是長安嗎?把盧綰封在這裡,劉邦住哪裡?
小編解釋一下:其實,西漢在開國之初,是定都於洛陽的。只不過後來,劉邦聽從了謀士劉敬(也叫婁敬)的建議,才遷都長安的。
我們接著說,從劉邦將盧綰封為長安侯的這一舉動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劉邦對於自己這個好兄弟,一直有著「苟富貴、勿相忘」的情懷。
很多人就推測:其實,在彼時劉邦已經有了給盧綰封王的意願,只不過是礙於安撫蕭何、曹參等人的情緒,才選擇了這一個「折中」的辦法:將當時的天下的最富庶之地,長安賜給了盧綰。
結果,出於帝國長治久安的考慮,劉邦遷都長安,把好哥們盧綰的地給佔了。這下可怎麼好?!
正打瞌睡呢,就有人送枕頭來了——就在劉邦遷都不久之後,燕王臧荼就造反了。
劉邦一看,好傢夥,這不是個剛好嗎?
於是,漢高祖再次拉上「啥也不會」的太尉盧綰,前去平叛、刷經驗。
這個臧荼,除了後世有個叫作王娡(漢武帝之母)的重外孫女之外,在歷史上基本沒什麼存在感。所以,劉邦的大軍很快就平定了叛亂。
這時候,劉邦就開始「暗箱操作」了,他明明早就釋放出來,欲封盧綰衛綰的信號,卻還假惺惺地徵詢群臣的意見。
大家都不傻!
自然都非常配合地演了出雙簧。於是,劉邦的「好基友」,終於被冊封為王。
(高祖)欲王盧綰,為群臣觖望。及虜臧荼,乃下詔諸將相列侯,擇群臣有功者以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盧綰,皆言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詔許。
可以看出,在沛縣軍功集團裡,這個盧綰其實是沒有什麼特別巨大的貢獻的。他能夠封王,完全是因為劉邦的寵信。
古語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這不,災來了!
公元前195年,陳豨謀反(就是被韓信攛掇的那位),燕王盧綰出動燕國之軍,配合劉邦平叛。
當時,陳豨敗局已顯,於是他派人前去聯絡匈奴,想著聯合異族的力量,和漢軍拼殺一場。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經常和匈奴打交道的燕王盧綰就派遣王府屬官張勝,前去匈奴大營,陳述利害,勸說匈奴不要幫助陳豨。
結果,張勝到了匈奴大營,老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剛好在那裡避難。小編估計:這個臧衍和張勝大概率上是舊識。
於是,臧衍對張勝說了這麼一段話:
您之所以在燕得到重用,是因為您通曉匈奴的事情。而燕所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其他諸侯屢屢造反,天下徵戰不休。現在您為了燕,想要迅速消滅陳豨。但陳豨被消滅了以後,下一個就該輪到燕了,您和您的主上馬上就會成為別人的俎上魚肉。您為何不讓燕暫且放過陳豨,並且和匈奴聯合呢?如果局勢和緩,燕就能夠長存;即使朝廷逼迫侵削,燕也算有了安全的保障。 "
張勝認為臧衍說得有道理。於是,就私自聯絡匈奴,攻打漢軍。
盧綰得知這個消息後,就趕緊給劉邦上書,說:「張勝反了,請求誅滅他的全族。」
事情到了這裡,其實盧綰也沒什麼大的過錯,頂多是個「領導責任」。可是,不久之後張勝就悄悄地回來了,他將臧衍所說的利害關係給盧綰一分析,這時候盧綰的短板開始暴露了——腦子亂了,竟然認為張勝做得對,於是,又對劉邦糊弄一番,幫助張勝瞞了過去。
我的個天呢?也不知道盧綰這長了個什麼腦子?
盧綰能夠封王完全是因為劉邦的寵信。如果他背叛了劉邦,既不能文, 也不能武他,小編真想不出,他有什麼本領可以立足。劉邦要是真的想要滅你,還用的著給你封王?
陳豨戰敗之後,就有人將盧綰的罪行告訴了劉邦。
劉邦剛開始還不信,想把盧綰召回長安問個清楚,結果盧綰因害怕不敢去,於是稱病。
後來,有個匈奴人投降漢朝,就將張勝在匈奴的所作所為全部匯報給了劉邦。當時已經病重的劉邦聽完之後,說道:「盧綰果然反了!」
在大漢軍隊打到燕國之際,盧綰就帶著他的家人逃到了長城邊上。想著劉邦身體康復之後,當面請罪。可是,不久之後,劉邦就死了。
於是,盧綰帶著家人逃到了匈奴。滿心鬱悶的他,不久之後也死在了匈奴。
結語:
從盧綰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出,在官場混,也許你可以因為領導的看重而「一帆風順」、備受寵信,但是,如果你沒有真本領,肯定不能長久。小編在想,如果盧綰當年真的有見識,他就不應該「恃寵而驕」,謀求非分的爵位;如果他能夠安心做一個富貴侯爺,也許也不會客死他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