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漢初將相:為漢高祖劉邦畫定三大國策之人,真是個戍邊苦力嗎

2020-12-06 晉公子

本期話題

在西漢開國的歷史上,有這麼一位謀臣,他的名聲爵位遠不如蕭何、張良那麼顯耀。但他卻為劉邦畫定了遷都長安、和親匈奴和遷徙豪強三項沿用上百年的基本國策。司馬遷說,這位謀臣是一個戍邊的苦力。但一個苦力怎麼會有這樣深遠的見識呢?

公元前202年,剛剛在垓下擊殺了項羽的劉邦拂去一身徵塵,坐在洛陽南宮內喘息未定。宮門外的帝都洛陽,硝煙、血腥和破敗的氣息就像陽光下的陰影,蜷縮在新生的西漢王朝恩澤不能遍及的角落裡。就是在這一年,一個來自東方的齊國人挽著沉重的大車,步履蹣跚地走進了洛陽,走進了劉邦的宮殿

漢五年,戍隴西,過洛陽,高帝在焉。婁敬脫挽輅,衣其羊裘,見齊人虞將軍曰:「臣願見上言便事。」虞將軍欲與之鮮衣,婁敬曰:「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於是虞將軍入言上。上召入見,賜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婁敬,西漢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制度設計師之一。他為西漢王朝規劃了三項沿用上百年的基本國策:遷都長安,和親匈奴,遷徙豪強。這樣傲人的成績甚至是高皇帝的左膀右臂相國蕭何和謀主張良都難以企及的。

但婁敬此人在《史記》中的出場卻顯得如此詭異——一個穿著破羊皮襖,準備從齊地開赴隴西邊疆的戍卒。這是婁敬覲見劉邦以前唯一有記載的身份。可要是真把婁敬當作一個普通的戍卒來看待,司馬遷所做的上述記載便會出現這樣兩個難以解釋的疑問:

其一,婁敬遠戍隴西的途中經過洛陽,聽說皇帝劉邦在此,要求面聖言事。在故秦朝的時候,劉邦也曾徭戍鹹陽。彼時他好歹還是秦朝的一個基層公務人員,但面對高高在上的秦始皇,也只有望塵遙拜,豔羨地嘆一句「大丈夫當如是」;戍卒婁敬的身份地位,比之亭長劉季猶恐不如,他怎麼敢一張口就要求面聖呢

其二,就算婁敬要求覲見皇帝是不知天高地厚,那劉邦麾下的文武大臣面對這個大膽狂徒,不該厲聲呵斥,嚴詞拒絕嗎?可站在婁敬對面的虞將軍不但欣然接受了婁敬的請求,甚至在婁敬入宮前還主動提出要給他換一身體面的衣裳。這又是為什麼呢?堂堂的將軍主動給一個戍卒置辦行頭,可人家還不領情呢。婁敬撂下話來:我現在什麼樣兒,到皇帝跟前兒就什麼樣兒,鮮衣怒馬我用不著。

這話的語氣之狂傲不禁讓我想起了李敖。李敖在《李敖有話說》裡講,他的大女兒李文曾經當面嘲笑他太老土,身為公眾人物連衣服都穿不體面。李敖則淡淡地回答:我不需要名牌,我就是名牌——天下誰人不識君。一介戍卒,婁敬哪兒來這麼硬的底氣?

草鞋皇帝,亂世天子。劉邦麾下的文臣武將流品雜出,從前幹什麼的都有。不過要說到與劉邦的結緣經歷,倒是有這麼個人和婁敬出奇的相似:

酈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好讀書,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業,為裡監門吏。然縣中賢豪不敢役,縣中皆謂之狂生。沛公麾下騎士適酈生裡中子也,沛公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騎士歸,酈生見謂之曰:「吾聞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願從遊,莫為我先。若見沛公,謂曰『臣裡中有酈生,年六十餘,長八尺,人皆謂之狂生,生自謂我非狂生』。」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酈生曰:「弟言之。」騎士從容言如酈生所誡者。——《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酈食其跟婁敬一樣,結識劉邦以前身份卑微,是個看門的小吏。可是對這個賤役,縣裡有頭有臉的人物卻不敢不敬他三分。是不是和虞將軍接待婁敬的態度很像呢?酈食其之所以享受這樣的禮遇,是因為他本人乃是一個接受過正經教育的讀書人。從他後來鼓舌搖唇,周旋於諸侯之間的種種作為看,很可能是縱橫家的受業弟子。

以階級屬性論,酈食其應該被歸入「士」之一流,監門吏只是他韜光養晦、囊括勿用的假身份而已。在秦末的亂世,像酈食其這樣的人並不少見,比如劉邦曾經的帶頭大哥、魏國名士張耳為了躲避秦政府的通緝,也做過監門吏。

婁敬後來為劉邦制定了三大基本國策,單憑這一點,此人的眼光見識就絕不在酈食其之下。但是扒掉他身上那件破羊皮襖,婁敬的真實面目該是什麼樣兒史籍中卻沒有直接的文獻依據

我願意在此提供一種猜測的思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從齊地遠戍隴西,絕不該是對待士人的正常手段。因此相比於尋常的徭戍,我更傾向於認為婁敬的這趟遠行是帶有懲罰性質的謫戍。婁敬在洛陽面晤同樣來自齊地的虞將軍,請他在劉邦面前推薦自己,這跟酈食其請託於同裡鄰居——那個劉邦的貼身騎士用的是同一手段。

也就是說婁敬和虞將軍很可能是舊認識。那婁敬會不會是被韓信消滅的那個田氏齊國的亡國之臣呢?

如果這個猜測能夠成立的話,那麼圍繞婁敬真實身份而產生的種種疑問都可以迎刃而解:田齊滅亡,婁敬之所以謫戍隴西,應該被視作漢廷對亡國偽臣的懲罰和報復;

既然從前在齊國為官,那麼虞將軍認得婁敬並且願意為他在劉邦面前融通,甚至主動置辦衣裝,這都可以被認為是故友或者同僚的情分;一個尋常戍卒自然不懂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可那不正是一個犯官應該明白的事兒嗎?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為漢高祖劉邦生下長子劉肥的曹氏,歷史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漢高祖劉邦庶長子劉肥的生母曹氏,《史記》和《漢書》均只有寥寥數語,姓名、生平、生卒日期皆無記載。至於曹氏是怎樣一個人?我們只能通過有限在資料進行分析,至於真實性則根本無法考證了。
  • 漢初封賞功臣,劉邦提出的「功人」、「功狗」是什麼意思?
    圖片來自網絡漢高祖劉邦,初為泗水亭長。後與項羽爭奪天下,攻入鹹陽,最終建立漢朝。圖片來自網絡那麼為什麼劉邦看似在沒有優勢的前提下,又能夠最終戰勝項羽呢?原因在於劉邦善於用人,而項羽卻是剛愎自用。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想要成就一翻大事業的人,都必然需要他人的輔佐和支持。
  • 漢高祖時期:為何允許百姓造假幣卻沒發生通貨膨脹?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天子,劉邦得天下的過程非常得艱難,就像他對陸賈所說的,「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老子策馬揚刀打下來的江山,用得著《詩經》、《尚書》這些鳥玩意兒嗎?漢高祖沿用了這條秦律,卻允許百姓自行鑄錢,也就意味著,這種把1個12銖的半兩錢融了鑄成4個3銖的半兩錢的戲法是合法的……毛利潤300%。《漢書·食貨志下》補充了《史記》的說法: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
  • 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漢不僅是民族,更是國號
    東漢始於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東漢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然而到了東漢末期,出了很多昏君,他們只顧享樂再加上宦官當政,外戚勢力很強大,逐漸走向衰弱。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東漢是第四個使用漢為國號的政權。
  • 功勞不亞於韓信蕭何,如果劉邦鴻門宴被殺,他就是劉邦繼承人
    但參與伐齊的並非只有韓信的軍隊,呂澤的部將丁復部和陳涓部都參與了定齊之戰。而且丁復部在殲滅項羽手下第一猛將龍且的過程中,發揮了重用的作用。在楚漢之爭的大決戰中,呂澤功不可沒。陳下之戰,血流成河,呂澤部下靳強(汾陽侯)大敗楚將鍾離昧,部將蠱逢(曲成侯)、靳歙(信武侯)大破項羽軍。最後,逼得項羽霸王別姬、自刎烏江。
  • 秦漢新城大堡子墓出土考古證據 鹹陽曾在漢初更名為「新城」
    11月27日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秦漢新城(原涇陽縣)高莊鎮大堡子村西的大堡子墓地考古,在一小型墓葬內出土肩部刻有「新亭」二字的陶缶,證明鹹陽曾在漢初短暫更名為「新城」。加之大堡子墓地陶器組合所顯示的西漢早期特徵以及隨葬銅錢流行「半兩」而少見「五銖」的現象。上述證據在時空基準上建立了大堡子墓地與漢初新城縣的內在聯繫,「新亭」應指漢初新城縣亭市。根據現有考古資料,西漢「新亭」陶文尚屬首次發現,實證了漢初新城縣的建置。大堡子墓地距秦鹹陽城核心區域較近,鑑於其特殊的地理區位,大堡子「新亭」陶文還填補了秦漢政權更替時期的秦都鹹陽建制更迭和城市變遷的重要一環。
  • 漢朝君臣大多出生草莽,劉邦為鞏固地位,決定以「孝」治天下
    漢初掀起「過秦」之風,認為秦朝滅亡是由於未能用仁孝治國,致使人心潰散,反叛四起,所以應加強社會仁孝教化。劉邦大封劉氏諸侯王后,建立起「家天下」。按漢初制度,諸侯王內政獨立。劉邦唯恐其尾大不掉,所以強調「天下同姓為一家」,希望以「孝」團結劉氏諸侯王,從而釐清君臣關係,使諸侯王安守本分,共同輔佐天子以享富貴。
  • 西漢、東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這些「漢」,有何不同
    在諸多的「漢」朝裡面,最出名的,無疑就要數「西漢」了。「西漢」建立於公元前202年,開國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兩百一十年之後,也就是公元8年的時候,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西漢」就此滅亡。
  • 出身貧寒的漢高祖劉邦:兄弟姐妹都是什麼樣的人?
    說起大漢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劉邦,其出身十分貧寒,是典型的布衣出身,家境一般。據悉,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是一位農民,由於沒什麼文化,就給劉邦起了個字叫「季」。
  • 高祖斬蛇,平帝還命,王莽趕劉秀的民間傳說
    高祖斬蛇,平帝還命 要說起王莽與漢朝的淵源,一直就有這麼一個說法「高祖斬蛇,平帝還命」,漢高祖劉邦醉斬白蛇起義,據說這王莽就是白蛇的化身劉邦早年任沛縣泅水亭亭長時,縣裡令他帶領一批民夫去驪山為秦始皇修築陵墓,走到芒碭山澤時人已跑掉大半,沒辦法了,他只好把民夫都釋放了,自己也準備跑路,有一部分民夫看到劉邦如此仗義,適逢亂世,願追隨劉邦,他們就商量著準備逃到芒碭山隱藏起來。 劉邦帶著他們,忽遇一條大白蟒蛇攔路,蟒身有筲桶粗,擋在路中間象條小堤子,渾身的金紋閃閃發光。
  • 盧綰封王:沒有真才實學,只會搞關係之人,終究沒有好下場
    雖然,「非劉氏不得王」的白馬之盟,發生在據此十幾年之後,但是從上面的這些史實中,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漢高祖劉邦在漢朝建立之初,對於裂地封王這樣的大事,早就有所籌謀了——除了韓信、英布等人,劉邦管不住,沒辦法不封王(韓信等人最終也被劉邦一一剪除);在豐沛集團內部,劉邦是有意識地,限制這些老部下的實力的。也就是說,劉邦對於蕭何、曹參等老部下也並不是完全的放心。
  • 韓信,歷史上有15個成語皆與他有關,可怕我竟只知「胯下之辱」!
    中國有一位驚世偉人,他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贊他:〝戰必勝,攻必取〞;楚漢時期,人們評價他〝功高無二,略不世出〞;後人奉他為〝兵仙〞、〝神帥〞,他就是韓信,歷史上有15個成語皆與他有關。1、胯下之辱韓信,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
  • 他是第一個創造農民當上皇帝這個奇蹟的人,後人對他的評價卻……
    歷史上的皇帝,出身平民階級的不多,最為世人熟知的有兩位,一位是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平民出身還做過乞丐,另一位則是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他是第一個創造農民當上皇帝這個奇蹟的人,但後人對他的評價其實好壞參半,這又是為何呢?
  • 一個流氓最後得了天下,這個人是誰呢?
    劉邦本來草民出身。可是後來怎麼就成稱為漢高祖呢?劉邦本身有很濃厚的流氓氣質。這個可不僅僅是各種書上說的,正是包括列朝列代。文學作品也記載的也有。都有意無意地把劉邦流氓的一面地看出來。那麼劉邦是個流氓,那肯定也是個不簡單的流氓。那麼劉邦它有哪些特殊的品質呢?是他最後能成為漢高祖,那我我就介紹一下,劉邦這個流氓表象背後的東西,自古能成大事的人都有許多人脈,那麼劉邦出生這個小小的沛縣,那麼你可別小瞧沛縣這個小小的地方。後來漢高祖初期,那些能臣都出自於沛縣。樊噲,蕭何,夏侯嬰,曹參。都是出自於沛縣。
  • 「豐生沛養」漢劉邦之傳說
    文:但願人長久圖:來自網絡從小生活在沛縣帝王之鄉「五裡三諸侯」一帶,聽過很多關於劉邦的傳說故事。有些經過多年演繹,傳的神乎其神,編寫成了神話。在老家的村莊西南角,離村子兩華裡,有一條小河。村裡祖祖輩輩人對那塊土地特別敬畏。因為來自於劉邦的傳說,也增添了神秘色彩。話說當年劉邦之母劉氏(劉媼),因家貧在一大戶人家做「幫傭」,伺候一位少奶奶。少奶奶是大家閨秀,生活挑剔,身體柔弱,婚後幾年不孕。公婆著急上火,到處燒香拜佛,求神禱告。一天,婆婆請了一位神算先生。
  • 劉邦身邊的狐朋狗友,趕車的、吹喪的,為啥個個成了軍事大才?
    然而最後秦朝政權未經二世便被推翻了,經過楚漢之爭最終天下落入了出身極為普通的劉邦之手。劉邦出生於公元前256年,最開始只不過是秦朝沛縣泗水亭的一個亭長而已。家族也並不顯赫,甚至連父母的姓名都沒有留下來。後來司馬遷在書寫《史記》的時候,之稱呼劉邦的父親為劉太公。而且劉邦年輕的時候還特別的懶,連農活都不願意幹,所以時常被父親劉太公訓斥。
  • 劉邦贏項羽純屬運氣?27人打敗數千騎兵,又該怎麼解釋!
    垓下之圍,四面楚歌,最終的結果是,項羽帶著28個手下成功的突圍。按照他的計劃,本來想向江東跑,但是在路上又遭遇了劉邦數千名騎兵的包圍。不得不說項羽在打仗方面的確有一手,他將28人分為4個小隊。就這樣,項羽率領4個小隊28人,兩次突圍,斬殺劉邦兩員大將,擊敗了數千騎兵。可見,在戰場上項羽所向披靡,但是他打這一戰的動機非常有意思。項羽曾經對手下說:這次是玩完了,絕無翻身之地。這一仗主要是為了證明,不是我項羽打仗不行,而且我的命不好,是天要亡我。
  • 中國史上智商最高的十個人物,你最服誰?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智商最高的十個人物。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他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云遊。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