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體實力上來看,劉邦根本比不上項羽,因此有人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劉邦戰勝項羽純屬運氣,在玄乎一點說,天命難違,項羽敗給了命運!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劉邦最後取勝,有哪些決定因素呢!
劉邦贏項羽純屬運氣,這一種說法,要從兩者最後一戰說起。
垓下之圍,四面楚歌,最終的結果是,項羽帶著28個手下成功的突圍。按照他的計劃,本來想向江東跑,但是在路上又遭遇了劉邦數千名騎兵的包圍。不得不說項羽在打仗方面的確有一手,他將28人分為4個小隊。
一支小隊佯動,另一支小隊牽制,我的軍隊根本不知道項羽在哪個小分隊之中,就會調集部隊分別阻擊,這期間就會出現一個空擋,項羽憑藉自己的勇猛,就可以突圍殺敵。就這樣,項羽率領4個小隊28人,兩次突圍,斬殺劉邦兩員大將,擊敗了數千騎兵。
可見,在戰場上項羽所向披靡,但是他打這一戰的動機非常有意思。
項羽曾經對手下說:這次是玩完了,絕無翻身之地。這一仗主要是為了證明,不是我項羽打仗不行,而且我的命不好,是天要亡我。
也正是因為如此,後世很多人說,劉邦能夠戰勝項羽,那是運氣。平時大家試想一下楚漢爭霸打了多長時間,整整4年。項羽處於絕對優勢,但是在彭越,韓信帶領軍隊四處牽扯之下疲於奔命,眾叛親離。
項羽的運氣真的不好嗎?其實他的運氣要比劉邦好的多,本來按照項羽的性格,是很難組織最強大的軍隊的,更不會有什麼人才去幫他。但是他有一位好叔叔項梁,把當時最強的隊伍留給了他。
從劉邦的角度來看,他絕對是白手起家。他手下的人才,比如韓信,陳平,原本都是項羽的部下,而且表現都比較積極,如果項羽能充分地利用這兩個人才,問鼎天下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結果如何?項羽不相信韓信,又逼走了陳平,這和運氣有關係嗎?
另外在軍事上,項羽更是大膽,經常在危險中翻盤獲勝,比如巨鹿之戰,彭城之戰。他總是親自上陣,斬殺敵將,那麼多年都沒有受到重傷,這難道不是運氣嗎?
很多人說劉邦的運氣好,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從本質上來講,劉邦本人根本不咋滴,啥事都聽別人的意見。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能聽得進意見,好的意見還有重賞,所以才有這麼多的人才願意跟著他。
韓信第一次見劉邦之時,就直接詢問:你與項羽比,會怎麼樣?
劉邦自然知道韓信問這句話的意思,沉默良久,給出一句話:確實不如。
但是仔細分析一下,除了行軍打仗,劉邦真的比項羽差嗎?相對而言,劉邦的優勢更多。劉邦之所以順著韓信的話,別自己威風,長別人志氣,因為他知道,如果他的回答是「不比項羽差」,那麼韓信就無話可說了。
本來就是韓信的一個試探,聽到下面的意見,就必須低下頭來。這就是一個本事,即使放在今天,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還有人抬槓說的,如果沒有韓信陳平,劉邦啥都不是,要麼怎麼會有「初漢三傑」這種說法呢。其實這件事大家要仔細的品,當時天下剛定,劉邦就問大夥「為何我能打敗項羽平定天下!」
於是就有人接話說道:項羽自私自利,而劉邦慷慨,有功必賞,獲得的城池都與大家分享,所以得人心。
但是劉邦的回答讓人深思他。: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謀略我不如張良,搞後勤我不如陳平,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
這句話就是「漢初三傑」的來歷。
劉邦說完之後,大家都十分的高興,這就有一個疑問了,劉邦誇那三個人和其他人有什麼關係,他們高興個啥?
其實仔細品味君臣之間的對話,大家就會得到一個信號。表面上雙方的說話都不挨著,比如劉邦問,我為什麼能得天下?,按照常理來說,大臣們肯定會歌功頌德一番,結果是大臣們說他是有功必賞。
劉邦的回答好像也不搭邊,直接拿漢初三傑給自己比較。其實他就想告訴大家,不要為功勞多,或者功勞小,那點事情糾纏不清。有漢初三傑的錢前,剛剛就是想告訴群臣,功勞是大家的,他不會忘記,也不會虧待他們。
這點小手段,放在劉邦身上真的不是事,劉邦的大智慧,那些後世的英雄豪傑,越是牛逼的人物,越是崇拜他。